大角度斜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56773阅读:944来源:国知局
大角度斜顶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角度斜顶组件,包括斜顶头、地侧导向块和背侧导向块,地侧导向块相对于斜顶头固定,其上表面与斜顶头的地侧面接触,承担斜顶头的重量;背侧导向块相对于斜顶头固定,背侧导向块具有一斜坡面,斜坡面上具有与斜顶头运动方向一致的背侧导向槽,斜顶头的背侧面固定有与背侧导向槽相配合的背侧导向滑轨,背侧导向滑轨能沿背侧导向槽滑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斜度角度过大造成的斜顶杆损坏。
【专利说明】大角度斜顶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角度斜顶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技术中如果需要大角度斜顶来脱扣,传统斜顶的脱模角度是不能超过12度,如果按此角度计算斜顶的顶出距离要329毫米,这显然不符合模具尺寸尽量设计小的要求。斜顶角度不超过12度的设计方案是根据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斜顶顶出后,受斜顶自身重量因素的影响,斜顶角度越大斜顶连杆越容易受损。因此大角度斜顶存在使用上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角度斜顶组件,可以解决大角度斜度使用时容易损坏斜顶杆的问题。由于斜顶杆损坏主要是斜顶自身重量造成的,因此如果解决斜顶顶出后不存在重量的因素,那么斜顶的角度就可以做大的。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大角度斜顶组件,包括斜顶头和地侧导向块,
[0005]所述地侧导向块相对于所述斜顶头固定,其上表面与所述斜顶头的地侧面接触,承担所述斜顶头的重量。所述地侧导向块在斜顶顶出过程中起到承载重量的作用,使斜顶可以在无重力状态下顶出和回退,以此解决了大角度斜顶的设计问题。
[0006]为了使斜顶头运动时更加稳定,斜顶组件还包括背侧导向块,所述背侧导向块相对于所述斜顶头固定,所述背侧导向块具有一斜坡面,所述斜坡面上具有与所述斜顶头运动方向一致的背侧导向槽,所述斜顶头的背侧面固定有与所述背侧导向槽相配合的背侧导向滑轨,所述背侧导向滑轨能沿所述背侧导向槽滑动。所述背侧导向块对斜顶的运动启到导向的作用。
[0007]为了减小所述地侧导向块与所述斜顶头之间的摩擦,便于所述地侧导向块与所述斜顶头的配合,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地侧导向块上表面具有地侧导向凸起,所述地侧导向凸起的走向与所述斜顶头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斜顶头的地侧面上具有与所述地侧导向凸起相配合的地侧导向槽,所述地侧导向凸起能沿所述地侧导向槽滑动。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导向作用。
[0008]大角度斜顶组件还包括斜顶杆,所述斜顶杆与所述斜顶头连接,所述斜顶杆的斜度设计为12-22°,所述斜坡面与所述斜顶杆的斜度一致。
[0009]所述斜顶头的背侧面斜度为15-25°,所述斜顶头的其余两侧面斜度为3°。这样设计的优点是斜顶顶出后不会和周圈产生摩擦。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大角度斜顶顶出时斜顶连杆损坏的问题,这样在设计大角度斜顶时不需要增加模具的设计尺寸。【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背侧导向块的后视示意图;
[0013]图3是背侧导向块的右视示意图;
[0014]图4是地侧导向块的结构意图;
[0015]图5是地侧导向块后视示意图;
[0016]图中:1为背侧导向块;2为地侧导向块;3为背侧导向滑轨;4为地侧导向槽;5为斜顶头;6为斜顶杆;11为背侧导向块斜坡面;12为背侧导向槽;21为地侧导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角度斜顶组件,包括斜顶头5、地侧导向块2和背侧导向块I,
[0018]地侧导向块2相对于斜顶头5固定,其上表面与斜顶头5的地侧面接触,承担斜顶头5的重量;
[0019]背侧导向块I相对于斜顶头5固定,如图2、3所不,背侧导向块I具有一斜坡面11,斜坡面11上具有与斜顶头5运动方向一致的背侧导向槽12,斜顶头5的背侧面固定有与背侧导向槽12相配合的背侧导向滑轨3,背侧导向滑轨3能沿背侧导向槽12滑动。背侧导向块I和地侧导向块2在斜顶顶出过程中起到导向和承载重量的作用,使斜顶可以在无重力状态下顶出和回退,以此解决了大角度斜顶的设计问题。
[0020]地侧导向块2上表面具有地侧导向凸起21,地侧导向凸起21的走向与斜顶头5的运动方向一致,斜顶头5的地侧面上具有与地侧导向凸起21相配合的地侧导向槽4,地侧导向凸起21能沿地侧导向槽4滑动。这样的设计为了减小所述地侧导向块与所述斜顶头之间的摩擦,便于所述地侧导向块与所述斜顶头的配合。
[0021]大角度斜顶组件还包括斜顶杆6,斜顶杆6与斜顶头5连接,斜顶杆6的斜度设计为22°,斜坡面11与斜顶杆6的斜度一致。
[0022]斜顶头5的背侧面斜度为25°,斜顶头5的其余两侧面斜度为3°。这样设计的优点是斜顶顶出后不会和周圈产生摩擦。
[002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大角度斜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斜顶头(5)和地侧导向块(2), 所述地侧导向块(2)相对于所述斜顶头(5)固定,其上表面与所述斜顶头(5)的地侧面接触,承担所述斜顶头(5)的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侧导向块(I),所述背侧导向块(I)相对于所述斜顶头(5)固定,所述背侧导向块(I)具有一斜坡面(11 ),所述斜坡面(11)上具有与所述斜顶头(5)运动方向一致的背侧导向槽(12),所述斜顶头(5)的背侧面固定有与所述背侧导向槽(12)相配合的背侧导向滑轨(3),所述背侧导向滑轨(3)能沿所述背侧导向槽(12)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侧导向块(2)上表面具有地侧导向凸起(21),所述地侧导向凸起(21)的走向与所述斜顶头(5)的运动方向一致,所述斜顶头(5)的地侧面上具有与所述地侧导向凸起(21)相配合的地侧导向槽(4),所述地侧导向凸起(21)能沿所述地侧导向槽(4)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顶杆(6),所述斜顶杆(6)与所述斜顶头(5)连接,所述斜顶杆(6)的斜度为12-22°,所述斜坡面(11)与所述斜顶杆(6)的斜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头(5)的背侧面斜度为15-25°,所述斜顶头(5)的其余两侧面斜度为3°。
【文档编号】B29C33/44GK203739077SQ201420120699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7日
【发明者】李 杰, 古显钦, 镇方勇 申请人: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