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气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气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模芯,上模芯下表面为上成型腔,所述的上模芯上设有吹气通道和竖向设置的吹气司筒,吹气司筒与上成型腔连通,吹气通道与吹气司筒连通;所述的吹气司筒与上成型腔连通端设有网状阻隔挡片,所述的网状阻隔挡片圆周设有外螺纹且与吹气司筒下端口内壁螺接,吹气通道连通有吹气机构。在此套模具设计中,采取加吹气的方式来设计,具有吹气顺畅,不易堵塞等优点,有效解决产品黏型腔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设备【技术领域】。
【专利说明】吹气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吹气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发动机的隔热板主要时防止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影响到引擎盖的油漆,还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减轻了发动机震动。
[0003]如图1为发动机的隔热板,型腔面和型芯面的包紧力差不多,模具在生产时,总是出现粘型腔的现象,处理起来很困难,影响了试模效率与生产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吹气模具,具有吹气顺畅,不易堵塞等优点,能有效解决产品黏型腔的现象。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气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模芯,上模芯下表面为上成型腔,所述的上模芯上设有吹气通道和竖向设置的吹气司筒,吹气司筒与上成型腔连通,吹气通道与吹气司筒连通;所述的吹气司筒与上成型腔连通端设有网状阻隔挡片,所述的网状阻隔挡片圆周设有外螺纹且与吹气司筒下端口内壁螺接,吹气通道连通有吹气机构。
[0006]所述的吹气机构为高压气泵,高压气泵的出气管与吹气通道外端口相连,高压气泵的出气管连接有压力控制器。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吹气模具,在此套模具设计中,采取加吹气的方式来设计,具有吹气顺畅,不易堵塞等优点,有效解决产品黏型腔的现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模示意图。
[0010]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11]图4为网状阻隔挡片3示意图。
[0012]图中:
[0013]1、上模芯;
[0014]1.1、上成型腔;
[0015]1.2、吹气通道;
[0016]2、吹气司筒;
[0017]3、网状阻隔挡片;
[0018]4、高压气泵;
[0019]5、出气管;
[0020]6、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图4所示,一种吹气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模芯1,上模芯I下表面为上成型腔1.1,所述的上模芯I上设有吹气通道1.2和竖向设置的吹气司筒2,吹气司筒2与上成型腔1.1连通,吹气通道1.2与吹气司筒2连通;所述的吹气司筒2与上成型腔1.1连通端设有网状阻隔挡片3,所述的网状阻隔挡片3圆周设有外螺纹且与吹气司筒2下端口内壁螺接。网状阻隔挡片3的作用是,将吹气司筒2的下端口堵住,能有效的避免合模后料进入吹气司筒2下端口,影响产品成型和吹气。本实用新型模具是热塑模,并非注塑模,所有的料胚都是加热后软化压制成型的,由于网状阻隔挡片3的通孔比较小,料无法进入网状阻隔挡片3的通孔,因此不会将网状阻隔挡片3给堵住。网状阻隔挡片3与吹气司筒2下端口内壁螺接,拆装便捷,方便更换网状阻隔挡片3。
[0022]吹气通道1.2连通有吹气机构。所述的吹气机构为高压气泵4,高压气泵4的出气管5与吹气通道1.2外端口相连,高压气泵4的出气管5连接有压力控制器6。压力控制器6控制进入吹气通道1.2的力度。所述的控制器6类似压力阀。
[00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产品成型后,经气泵将气体由吹气通道1.2吹入,产品与上成型腔1.1之间灌入气体,便于脱模。
[0024]本实用新型一种吹气模具,在此套模具设计中,采取加吹气的方式来设计,具有吹气顺畅,不易堵塞等优点,有效解决产品黏型腔的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吹气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板和上模芯(I),其特征在于:上模芯(I)下表面为上成型腔(1.1),所述的上模芯(I)上设有吹气通道(1.2)和竖向设置的吹气司筒(2),吹气司筒(2)与上成型腔(1.1)连通,吹气通道(1.2)与吹气司筒(2)连通;所述的吹气司筒(2)与上成型腔(1.1)连通端设有网状阻隔挡片(3),所述的网状阻隔挡片(3)圆周设有外螺纹且与吹气司筒(2)下端口内壁螺接,吹气通道(1.2)连通有吹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气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吹气机构为高压气泵(4),高压气泵(4)的出气管(5)与吹气通道(1.2)外端口相连,高压气泵(4)的出气管(5)连接有压力控制器(6)。
【文档编号】B29C51/44GK203818562SQ201420246640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杨李李 申请人:杨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