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顶出机构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三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侧型芯较大且采用潜伏式浇口的注塑模具开模时,需要补偿侧型芯脱出后所造成的顶出空隙并在顶出塑件前切断潜伏浇口,为此要从模具结构特点出发去设计三次顶出机构,这无疑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性,也给注塑模具的使用与维护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三次顶出机构,综合采用差动式顶杆、浇道顶杆以及普通顶杆混合布置的方式,准确地实现了三次顶出动作,切实保障注塑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三次顶出机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动模座板、垫块、动模板和定模板,动模板和定模板中间位置开设有浇道,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设有动模镶件和定模镶件,所述动模镶件和定模镶件之间设有侧型芯和用于成型塑件的型腔,所述动模座板的上部中间位置自下而上设有下推板、上推板固定板和上推板,所述上推板固定板上设有顶杆和差动顶杆,所述上推板上设有上复位杆,所述下推板上设有下复位杆和浇道顶杆,所述浇道顶杆与浇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差动顶杆与上推板固定板、上推板之间均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垫块呈“l”型。
进一步地,所述差动顶杆对称设置,每个型腔设有两根差动顶杆。
进一步地,所述差动顶杆包括肩部和位于肩部两侧的较长部和较短部,所述较长部穿过动模板及动模镶件,所述较短部穿过上推板并与上推板固定板的通孔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肩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较短部的直径,所述较短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较长部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对称设置,每个型腔设有一根顶杆。
进一步地,所述下复位杆与动模座板之间设有复位杆压块,所述复位杆压块上设有安装螺钉的通孔,以便于下复位杆的固定与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与上推板固定板之间设有顶杆压块,所述顶杆压块上设有安装螺钉的通孔,以便于顶杆的固定与维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加工装配周期短,维护简易,顶出效果好;
2、本发明利用上下推板上的复位杆来保证顶出机构的准确复位;
3、本发明采用l型垫块,简化了空间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差动顶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次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二次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三次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模座板,2、下推板,3、上推板固定板,4、上推板,5、垫块,6、动模镶件,7、动模板,8、定模板,9、定模镶件,10、浇道,11、塑件,12、侧型芯,13、浇道顶杆,14、差动顶杆,141、肩部,142、较短部,143、较长部,15、上复位杆,16、顶杆,17、下复位杆,18、复位杆压块,19、顶杆压块,20、浇道凝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三次顶出机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动模座板1、垫块5、动模板7和定模板8,动模板7和定模板8中间位置开设有浇道10,动模板7和定模板8之间设有动模镶件6和定模镶件9,动模镶件6和定模镶件9之间设有侧型芯12和用于形成塑件11的型腔,所述动模座板1的上部中间位置自下而上设有下推板2、上推板固定板3和上推板4,所述上推板固定板3上设有顶杆16和差动顶杆14,所述上推板4上设有上复位杆15,所述下推板2上设有下复位杆17和浇道顶杆13,所述浇道顶杆13与浇道10相连。所述差动顶杆14与上推板固定板3、上推板4之间均为间隙配合;所述差动顶杆14对称设置,每个型腔设有两根差动顶杆14;所述顶杆16对称设置,每个型腔设有一根顶杆16;所述下复位杆17与动模座板1之间设有复位杆压块18,所述顶杆16与上推板固定板3之间设有顶杆压块19,所述垫块5呈“l”型。
如图2所示,所述差动顶杆14包括肩部141和位于肩部141两侧的较长部143和较短部142,所述较长部143穿过动模板7及动模镶件6,所述较短部142穿过上推板4并与上推板固定板3的通孔间隙配合;所述肩部141的直径大于所述较短部142的直径,所述较短部142的直径大于所述较长部143的直径。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1)等待顶出:
开模时,注塑机带动模具动模部分移动并驱动侧向抽芯机构动作,移出侧型芯12,至终点后开模运动停止,等待顶出。
(2)一次顶出:
如图3所示,顶出时,注塑机推杆首先推动下推板2、下复位杆17、浇道顶杆13向上运动,切断潜伏浇口并将浇道凝料20顶出,直至下推板2与上推板固定板3接触,完成一次顶出。
(3)二次顶出:
如图4所示,顶出机构继续动作,推动下推板2、上推板固定板3及上推板4同时向上运动、由于差动顶杆14与上推板固定板3及上推板4接触面处存在间隙,故差动顶杆14静止不动。顶杆16则向上运动补偿侧型芯12移出的间隙并和塑件11表面相接触,而浇道顶杆13继续向上运动,顶出浇道凝料20,至差动顶杆14的肩部的下表面与上推板固定板3的表面完全接触时,完成二次顶出。
(4)三次顶出:
如图5所示,顶出机构继续动作,推动下推板2、上推板固定板3及上推板4同时向上运动,差动顶杆14和顶杆16联合运动将塑件11顶出,而浇道顶杆13继续向上运动,至顶出动作停止,完成三次顶出。
(5)复位:
合模时,注塑机推杆回退,下推板2在下复位杆17的作用下首先复位;随后侧抽芯机构复位并驱动顶杆16,上推板固定板3复位;最后,在上复位杆15的作用下,上推板4复位,主分型面闭合,模具合模过程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指出,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