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4959发布日期:2019-09-06 19:29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刷加工模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雨刮器是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一种汽车部件,主要是用来刷刮除附着于车辆挡风玻璃上的雨点及灰尘的设备,以改善驾驶人的能见度,增加行车安全。雨刮器主要由电动机、固定连接在电动机上的延伸臂以及转动连接在延伸臂上的刮水片等部件组成。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雨刷延伸臂,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40,本体40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机的连接件41,连接件41上开设有插槽42,连接件41上还开设有位于插槽42下方的弧槽43。本体40的下侧壁上还开设有方槽45,方槽45的槽壁上设置有呈圆柱状的圆块44。在对本体40进行加工时,工厂里通常是通过模具来对本体40进行批量生产,加工时通过上模与下模的加工成型后,再经过冷却机构的冷却,来对上模与下模进行冷却降温从而使本体40快速定形,最后再经顶出机构将本体40从下模中脱离。

但是由于该延伸臂的结构相对较复杂,当经冷却机构冷却完毕后的本体需要从下模内取出时,由于连接处与本体下侧壁上的结构较复杂,需要采用特定的模具来对该延伸臂进行顶出,该延伸臂在顶出时需要特别注意对连接处与下侧壁进行保护,以保证该延伸臂能从模具上顺利顶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具有能将指定的延伸臂从模具内顺利取出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下模、滑设在下模上的上模以及用于将本体顶出的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用于插入方槽内的第一顶件,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固定连接在上模上的顶出座,所述顶出座用于插入插槽与弧槽内并用于将本体从下模中顶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本体经上模与下模加工完毕后,通过将第一顶件向上移动便能与方槽的一端侧壁抵接,便能使方槽部分的本体顺利的从下模上顶出;当上模向上移动时,将带动顶座向上移动,顶座在移动的同时将带动本体向上移动,从而使本体插槽与弧槽处能顺利从下模上滑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座包括一端与所述上模固定连接的固定块、固定连接在固定块上并用于插入插槽的第二顶杆以及固定连接在固定块上并用于插入弧槽的插入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顶杆的一端插入在插槽内,插入座的一端插入在弧槽上,当上模向远离下模的方向移动时,第二顶杆与插入座便能带动本体从下模上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入座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顶杆穿出的通孔,所述第二顶杆的侧壁与所述通孔的侧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本体进行加工时,由于对插槽处的精度要求较高,通过将第二顶杆的侧壁与通孔的侧壁贴合,从而避免了第二顶杆在顶出本体时因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发生抖动,从而保证插槽的成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顶件包括一端固定在底座上的顶座、滑设在顶座上的滑块以及固定连接在滑块上的第一顶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本体从下模内顶出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将滑块向上滑动,从而带动第一顶杆从下模的下端侧壁穿入,当第一顶杆的一端侧壁与方槽的一端侧壁抵接时,位于下模内的本体便能被第一顶杆顶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顶杆包括左顶块与右顶块,所述下模上固定连接有插板,所述插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左顶块与右顶块穿入的斜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方槽上设置有圆块,圆块将方槽均匀的隔成两边,第一顶杆能顺着斜槽滑入插板内,左顶块与右顶块将分别从方槽的两端侧壁将本体从下模上顶出,避免方槽的两侧与下模贴合的太紧而难以取出的情况,顶出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板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将左顶块与右顶块进行导向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位于所述左顶块与右顶块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顶块与右顶块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当左顶块与右顶块的上侧壁接触到导向块时,导向块将会把左顶块与右顶块分离,使得左顶块与右顶块能分别沿着斜槽的侧壁移动,从而使左顶块与右顶块能顺利的从方槽的两侧将本体顶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斜顶座,所述斜顶座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上的固定台,以及滑设在固定台上的斜顶杆,所述下模上开设有供所述斜顶杆穿入的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顶杆沿固定台向远离第二顶杆的方向逐渐倾斜设置,当斜顶杆向上移动时,斜顶杆的上端将驱使本体向远离第二顶杆的方向移动,从而在顶出过程中第二顶杆能逐渐从插槽内滑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若干用于插入本体下侧壁纹路中的圆顶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体的下侧壁上还设置有大量的凹凸的纹路,为了能使纹路处顺利的从下模上滑出,圆顶杆能更加全面的将本体从下模上顶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体通过上模与下模的配合加工成型后,将底座上的第一顶件向上移动,第一顶件上的左顶块与右顶块在导向块的导向下,将分别沿斜槽的左右两端侧壁移动,从而能从方槽的左右两端将本体从下模中顶出,避免方槽的两端卡在下模处难以取出的情况;同时插入座与第二顶杆也能跟随上模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插槽与弧槽的上侧壁向上顶出,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斜顶杆也能帮助第二顶杆与插入座从连接件上滑出,从而使本体在顶出时更加的顺利。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雨水延伸臂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凸显下模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凸显第一顶杆插入插板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凸显上模与下模处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凸显顶出座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时图6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下模;3、上模;4、第一顶件;5、顶出座;6、固定块;7、第二顶杆;8、插入座;9、通孔;10、顶座;11、滑块;12、第一顶杆;13、左顶块;14、右顶块;15、导向块;16、斜顶件;17、固定台;18、斜顶杆;19、穿槽;20、圆顶杆;21、顶出机构;22、插板;23、斜槽;40、本体;41、连接件;42、插槽;43、弧槽;44、圆块;45、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中,本体40、连接件41、插槽42、弧槽43、圆块44以及方槽45均参照图1所示。

一种雨刷延伸臂加工模具,如图2所示包括底座1、固定安装在底座1上的下模2。下模2上滑设有与下模2配合的上模3,在底座1与上模3上设置有用于将本体40从下模2内顶出的顶出机构21,上模3与下模2上还设置有用于将上模3与下模2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

如图3、图5所示,下模2的上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浇注的浇注口,原料从浇注口灌入至下模2与上模3内。当本体40经上模3与下模2定型完成后,通过设置在上模3与下模2上的冷却机构来对本体40进行冷却降温。当本体40冷却完毕后,需要通过顶出机构21将本体40从下模2内顶出。顶出机构21包括有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的第一顶件4,第一顶件4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侧壁的顶座10,顶座10上滑设有在外力驱动下能沿顶座10轴心线方向上下滑动的滑块11。滑块11的上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杆12。第一顶杆12包括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能相互分离。下模2上固定连接有插板22,插板22的下侧壁与下模2的下侧壁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插板22位于第一顶杆12的正上方,插板22朝向第一顶杆12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一顶杆12插入的斜槽23,斜槽23的两端斜面沿斜槽23的底部向靠近上模3的方向逐渐向外张开。

如图3、图4所示插板22朝向第一顶杆12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将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进行分离并导向的呈倒三角形的导向块15,当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向上移动时,导向块15会将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分离,并使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分别位于方槽45的两侧,避免方槽45的两侧与下模2贴合的太紧而难以取出的情况。

如图6、图7所示,上模3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插入插槽42与弧槽43的顶出座5,顶出座5包括有一端与上模3侧壁固定的固定块6,固定块6朝向本体40的一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朝向插槽42一端的第二顶杆7,固定块6朝向本体40的一端侧壁上还固定连接用于插入弧槽43的插入座8,插入座8的上端开设有供朝向本体40穿出的通孔9,并且第二顶杆7的侧壁与通孔9的侧壁贴合。当需要将加工完毕后的本体40从下模2上取出时,通过将上模3向远离下模2的方向移动时,上模3将带动顶出座5向上移动,从而通过第二顶杆7与插入座8的向上移动,便能将连接件41处的部分从下模2上脱离。

如图5、图7所示,底座1的上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斜顶件16,斜顶件16包括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的固定台17,以及滑设在固定台17上侧壁上的斜顶杆18,斜顶杆18的侧壁沿固定台17向远离第二顶杆7的方向逐渐倾斜设置。下模2上开设有供斜顶杆18穿入的穿槽19,通过将斜顶杆18向上移动,斜顶杆18能从穿槽19的下端穿入至与本体40的底部侧壁抵接。由于斜顶杆18呈倾斜设置,在将本体40从下模2内顶出的同时,将带动本体40向远离第二顶杆7的方向移动,从而在顶出过程中第二顶杆7将逐渐从插槽42内滑出,插入座8逐渐从弧槽43内滑出。

如图3、图5所示,由于底座1上还滑动连接有多根用于插入本体40下端侧壁的圆顶杆20,由于本体40的下侧壁上还设置有大量的凹凸的纹路,为了能使纹路处顺利的从下模2上滑出,圆顶杆20能分别插入本体40下侧壁上的纹路处,圆顶杆20向上移动时,能保证本体40完整的从下模2内取出。

本实施例的具体效果如下:

本体40通过上模3与下模2的配合加工成型后,经冷却机构冷却降温完毕后,先将底座1上的第一顶件4向上移动,第一顶件4上的左顶块13与右顶块14在导向块15的导向下,将分别沿斜槽23的左右两端侧壁移动,从而能从方槽45的左右两端将本体40从下模2中顶出,避免方槽45的两端卡在下模2处难以取出的情况;同时插入座8与第二顶杆7也能跟随上模3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插槽42与弧槽43的上侧壁向上顶出,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斜顶杆18也能帮助第二顶杆7与插入座8从连接件41上滑出,从而使本体40在顶出时更加的顺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