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4294发布日期:2019-08-13 19:08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的模具,当产品内侧壁上设有凸起时,在脱模的过程中较为麻烦,是当今注塑领域的一大难题。

同时,现在市面上的进料嘴,一般都是不采用热流道的,在使用的过程中,注塑料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影响注塑效果。

即使有些采用热流道进料嘴,其结构也较为复杂,热流道的如何导出也是一个问题。

而且,现在市面上的冷却液流道,往往由于模具原因,需要设计很多流道,这就导致了需要外接很多进液管和出液管,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以及美观。

还有,当注塑料进入到上模组件时,一般都没有一个缓冲,使得注塑料进入到上模组件时,速度过快,容易对产品形成披锋等瑕疵。

因此,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与头盔形状相适配的上型腔的上模组件;与所述上模组件相配合,其上具有与头盔形状相适配的下型腔的下模组件;设置在所述上模组件上,且与所述上型腔和所述下型腔相连通的进料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口内,用于注塑料进入到产品型腔内的热流道进料嘴;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模组件下方,与所述下模组件相配合,用于将产品顶出的脱模装置;

所述脱模装置包括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的第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一顶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顶杆相配合的第二通孔的第二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方,且与所述第一顶杆固定连接的第三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板上,与所述第三底板固定连接的斜顶底座;滑动设置在所述斜顶底座上端面上且倾斜设置,与下模组件相配合,用于开模后将产品顶出的斜顶;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上,与所述斜顶相配合,用于保持所述斜顶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的角度限位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脱模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且穿过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三底板,起到导向作用的第一脱模导向柱;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且穿过所述第三底板,与下模组件相接触,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的脱模支撑杆;所述脱模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垂直;所述脱模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两侧,与所述第二底板和第三底板侧边相配合的脱模侧边安装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脱模侧边安装座,用于与下模组件相配合的第二脱模导向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顶底座上设有一沿所述斜顶底座长度方向设置的倒“t”字形滑动槽;所述斜顶包括一与所述倒“t”字形滑动槽相配合的“t”字形滑动块;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相连接,且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上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斜顶支撑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斜顶支撑杆顶端,与头盔内侧壁相配合的顶块;所述角度限位装置包括一设置在下模组件上,且一侧边与所述斜顶支撑杆侧壁相配合的角度限位安装板;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上,与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相配合,将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外侧壁包裹的角度限位调节板;所述斜顶为六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框;设置在所述上模框内的上模芯;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模框和/或上模芯内的上模冷却液流道;

所述上模芯上设有一与热流道进料嘴相配合的上模进料嘴;所述上模进料嘴包括设置在上模芯上表面,与热流道进料嘴外侧壁相配合的进料嘴主管道;设置在所述进料嘴主管道底部的第一锥形管道;设置在所述锥形管道底部的进料嘴副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副管道底部,且延伸至上模芯和下模芯之间的产品型腔内的第二锥形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包括沿纵向分布的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还包括上模集液装置;

所述上模集液装置上设有一上模总进液口和一上模总出液口;若干与所述上模总进液口相连通的上模子进液口;以及若干与所述上模总出液口相连通的上模子出液口;

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的出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出液口相连通;

所述上模进料嘴和热流道进料嘴相配合时,在热流道进料嘴、进料嘴副管道和所述第二锥形管道之间形成一缓冲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框;设置在所述下模框内,与所述下模框相配合的下模芯;设置在所述下模框和/或所述下模芯内的冷却液流道;

所述冷却液流道包括设置在模框和/或模芯内的单向冷却液流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上,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相连通且相垂直的双向冷却液流道;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包括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相连通,且另一端封口的单口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口管道内,将单口管道一分为二的隔板;

所述隔板下端将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隔断,所述隔板上端与所述单口管道顶部之间留有缝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上方的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设置在所述下模框内;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设置在所述下模芯内;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上;所述下模芯上设有与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相配合的双向冷却液流道孔道;

所述冷却液流道还包括集液装置;

所述集液装置上设有一总进液口和一总出液口;若干与所述总进液口相连通的子进液口;以及若干与所述总出液口相连通的子出液口;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的进液口与所述子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的出液口与所述子出液口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的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一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一流道位于所述第二流道同侧的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二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二流道位于所述第三流道同侧的第四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三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三流道位于所述第四流道两侧的第五流道;与所述第五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四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四流道位于所述第五流道同侧的第六流道;以及与所述第六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五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五流道位于所述第六流道两侧的第七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二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一沿所述第三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四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所述第四流道和所述第五流道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五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部;所述第五流道和所述第六流道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六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部;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流道和所述第六流道上;

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包括第八流道;与所述第八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的第九流道;与所述第九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不在一个平面内,其沿所述第九流道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八流道相垂直的第十流道;与所述第十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位于所述第十流道同侧的第十一流道;与所述第十一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流道位于所述第十一流道同侧的第十二流道;与所述第十二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一流道位于所述第十二流道同侧的第十三流道;与所述第十三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二流道位于所述第十三流道同侧的第十四流道;与所述第十四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九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十五流道;以及与所述第十五流道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四流道沿所述第十五流道方向的投影相垂直的第十六流道;

所述第十流道和所述第十一流道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部,和一沿所述第十一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七延伸部;所述第十二流道和所述第十三流道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二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八延伸部;所述第十三流道和所述第十四流道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三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九延伸部,和一沿所述第十四流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十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流道进料嘴包括包括固定设置在上模组件上,其上设有供热流道走线的热流道凹槽和供进料嘴安装的安装通孔的进料嘴安装板;固定设置在安装通孔内,且一端露出于进料嘴安装板的进料管组件;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外侧壁的热流道;设置在所述热流道外侧的套管;设置在所述套管和所述进料管组件之间,用于将所述套管固定在进料管组件外侧,且限制所述热流道移动的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一端,与所述进料管组件相配合的出料嘴;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安装板一侧,与所述热流道相连接,用于控制热流道温度的温度控制器;所述温度控制器包括一加热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嘴内设有一与所述进料管组件相配合的进料通道;以及三个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通的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呈三棱锥形设置,且相互之间的夹角为60度;

热流道进料嘴还包括一与所述进料嘴安装板固定连接,将所述进料管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固定件;

进料管组件包括第一进料管;以及与所述第一进料管相配合的第二进料管;

套管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料管相配合的第一套管;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料管相配合的第二套管;

所述第一套管上设有一供所述热流道进出的第一热流道走线孔;所述第二套管上设有一共所述热流道进出的第二热流道走线孔;

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套管的第一固定装置;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套管的第二固定装置;

第一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料管上端外侧壁上的第一圆环形凹槽;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一圆环形凹槽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套管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管外侧壁上的第一卡片;

第二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料管下端外侧壁上的第二圆环形凹槽;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二圆环形凹槽内,用于将所述第二套管固定在所述第二进料管外侧壁上的第二卡片;

出料嘴外侧设有一将所述出料嘴固定在所述进料管组件上,且与上模组件相配合,在上模组件进料口和出料嘴出料口之间形成一熔料减速的空隙的缓冲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其脱模方便,产品一致性高;同时,脱模装置采用斜顶的设计,解决了内部具有凸起的产品,顺利脱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的再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省略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斜顶和下模芯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图6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斜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脱模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脱模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脱模装置的再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上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上模冷却液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热流道进料嘴和上模芯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冷却液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双向冷却液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热流道进料嘴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热流道进料嘴的爆炸图;

图2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中热流道进料嘴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注塑头盔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具有与头盔形状相适配的上型腔的上模组件10;与所述上模组件10相配合,其上具有与头盔形状相适配的下型腔的下模组件20;设置在所述上模组件10上,且与所述上型腔和所述下型腔相连通的进料口11;设置在所述进料口11内,用于注塑料进入到产品型腔内的热流道进料嘴30;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模组件20下方,与所述下模组件20相配合,用于将产品顶出的脱模装置40。

具体地,上模组件10上设有一与头盔外表面形状相适配的上型腔,下模组件20上设有一与头盔内表面形状相适配的下型腔,当上模和下模配合后,上模腔和下模腔相配合,形成一与头盔形状相适配的头盔型腔。

热流道进料嘴30设置在进料口11内,且与头盔型腔相连通,通过热流道进料嘴30,往头盔型腔内注入注塑料,最后在头盔型腔内形成头盔产品。

头盔产品在头盔型腔内形成以后,冷却一定时间,等其凝固以后,上模组件10与下模组件20分离,最后通过脱模装置40,将产品顶出,完成整个注塑和脱模的过程。

如图6-图12所示,脱模装置40包括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42的第一底板41;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42内的第一顶杆4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上,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顶杆43相配合的第二通孔44的第二底板45;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45上方,且与所述第一顶杆43固定连接的第三底板46;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板46上,与所述第三底板46固定连接的斜顶底座47;滑动设置在所述斜顶底座47上端面上且倾斜设置,与下模组件20相配合,用于开模后将产品顶出的斜顶48;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与所述斜顶48相配合,用于保持所述斜顶48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的角度限位装置49。

具体地,第一通孔42为三个,当需要进行脱模时,通过对第一顶杆43施力,在力的作用下,第一顶杆43被顶起,从而带动第三底板46向上运动,当第三底板46向上运动时,带动斜顶底座47向上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角度限位装置49的作用,斜顶48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变,从而斜顶48固定座就会沿着斜顶底座47出现相对滑动,最终使得斜顶48沿着倾斜方向,向上运动,达到脱模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脱模装置4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上,且穿过所述第二底板45和所述第三底板46,起到导向作用的第一脱模导向柱410;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45上,且穿过所述第三底板46,与下模组件20相接触,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的脱模支撑杆411;所述脱模支撑杆411与所述第二底板45相垂直;所述脱模装置4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两侧,与所述第二底板45和第三底板46侧边相配合的脱模侧边安装座412;以及设置在所述脱模侧边安装座412,用于与下模组件20相配合的第二脱模导向柱413。

具体地,本方案还设计了第一脱模导向柱410和第二脱模导向柱413,便于其沿着该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方向移动,同时没害设计了脱模支撑杆411,通过该脱模支撑杆411,对下模组件2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斜顶底座47上设有一沿所述斜顶底座47长度方向设置的倒“t”字形滑动槽414;所述斜顶48包括一与所述倒“t”字形滑动槽414相配合的”t”字形滑动块481;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481相连接,且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481上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斜顶支撑杆482;以及设置在所述斜顶支撑杆482顶端,与头盔内侧壁相配合的顶块483。

具体地,顶块483与头盔内侧壁相配合,顶块483上设有若干球面型凹槽4831,即说明头盔内表面上设有凸起,所以由于该凸起的原因,本方案的脱模装置40就不能进行竖直方向的脱模,只能进行倾斜方向脱模。

本方案在实施时,首先斜顶底座47受到向上的推力,在该推力和角度调节装置的作用下,斜顶48上的”t”字形滑动块481沿着倒“t”字形滑动槽414滑动,斜顶48向上顶起。

所述角度限位装置49包括一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且一侧边与所述斜顶支撑杆482侧壁相配合的角度限位安装板491;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与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491相配合,将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491外侧壁包裹的角度限位调节板492;所述斜顶48为六个。

具体地,角度限位装置49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将角度限位装置49设计成角度限位安装板491和角度限位调节板492,采用分离的设计,在设计模具的过程中,如果角度限位装置49和斜顶支撑杆482侧壁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时,我们只需要对角度限位调节板492进行一定的打磨,即可使得角度限位装置49与斜顶支撑杆482侧壁完全贴合。与角度限位装置49一体成型相比,当角度限位安装和斜顶支撑杆482之间存在间隙时,此时,需要更换整个角度限位装置49,相当麻烦。

本方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提高了模具组装时的成本和效率。

如图13-图16所示,上模组件10包括上模框12;设置在所述上模框12内的上模芯1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模框12和/或上模芯13内的上模冷却液流道14;

所述上模芯13上设有一与热流道进料嘴30相配合的进料口11;所述进料口11包括设置在上模芯13上表面,与热流道进料嘴30外侧壁相配合的进料嘴主管道111;设置在所述进料嘴主管道111底部的第一锥形管道112;设置在所述锥形管道底部的进料嘴副管道113;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副管道113底部,且延伸至上模芯13和下模芯22之间的产品型腔内的第二锥形管道114。

具体地,进料口11和热流道进料嘴30相配合时,热流道进料嘴30上的缓冲部311正好与进料嘴副管道113紧密贴合,同时缓冲部311外侧壁上还设有一缓冲部台阶3111,该缓冲部311台阶使得缓冲部311无法继续深入到进料嘴副管道113内,使得出料嘴38、进料嘴副管道113和缓冲部311之间形成一缓冲腔115,来对出料嘴38内喷射出来的注塑料进行缓冲减速,避免注塑料流速过快,直接冲入到产品型腔内,造成产品披锋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14包括沿纵向分布的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14还包括上模集液装置146;

所述上模集液装置146上设有一上模总进液口1461和一上模总出液口1462;若干与所述上模总进液口1461相连通的上模子进液口1463;以及若干与所述上模总出液口1462相连通的上模子出液口1464;

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进液口1463相连通;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的出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出液口1464相连通;

具体地,上模集液装置146将上模冷却液流道14进行整个,使得外部只需要一根进液管和一根出液管即可完成上模冷却液流道14的需求,避免出现外接多根进液管和出液管,造成外部杂乱的问题。

所述进料口11和热流道进料嘴30相配合时,在热流道进料嘴30、进料嘴副管道113和所述第二锥形管道114之间形成一缓冲腔115。

如图17-图19所示,所述下模组件20包括下模框21;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内,与所述下模框21相配合的下模芯22;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和/或所述下模芯22内的冷却液流道23;

所述冷却液流道23包括设置在模框和/或模芯内的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上,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相垂直的双向冷却液流道23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包括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另一端封口的单口管道232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口管道2321内,将单口管道2321一分为二的隔板2322;

所述隔板2322下端将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隔断,所述隔板2322上端与所述单口管道2321顶部之间留有缝隙23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包括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方的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内;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设置在所述下模芯22内;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所述下模芯22上设有与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相配合的双向冷却液流道孔道221;

具体地,本方案由于需要对下膜组件内部进行冷却,故在下模芯22上设计了双向冷却液流道232,为了使得双向冷却液流道232与下模芯22紧密贴合,同时,便于拆卸,本方案将双向冷却液流道232的外形设计成圆柱形,同时在其内设计一隔板2322,在其内部隔成双流道,该方式解决了上述的一些列问题。

所述冷却液流道23还包括集液装置233;

所述集液装置233上设有一总进液口2331和一总出液口2332;若干与所述总进液口2331相连通的子进液口2333;以及若干与所述总出液口2332相连通的子出液口2334;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进液口与所述子进液口2333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出液口与所述子出液口2334相连通。

具体地,通过集液装置233,使得下模组件20外接的管道只有一根进液管和一根出液管,大大提高了外界的整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包括第一流道23111;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相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的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所述第二流道23112同侧的第三流道23113;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3113同侧的第四流道23114;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两侧的第五流道23115;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所述第五流道23115同侧的第六流道23116;以及与所述第六流道2311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两侧的第七流道23117;

所述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二流道2311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118,和一沿所述第三流道2311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119;所述第三流道23113和所述第四流道23114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四流道2311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231110;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五流道23115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五流道2311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部231111;所述第五流道23115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六流道2311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部231112;

具体地,设计第一延伸部23118、第二延伸部23119、第三延伸部231110、第四延伸部231111、第五延伸部231112的设计,使得冷却液在下模组件20内分布更广,其能达到的范围更大,更适用于下膜组件散热。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上;

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包括第八流道23121;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连接,两者相垂直的第九流道23122;与所述第九流道2312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不在一个平面内,其沿所述第九流道23122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垂直的第十流道23123;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位于所述第十流道23123同侧的第十一流道23124;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位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同侧的第十二流道23125;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位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同侧的第十三流道23126;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位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同侧的第十四流道23127;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九流道23122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十五流道23128;以及与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沿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方向的投影相垂直的第十六流道23129;

所述第十流道23123和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流道2312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部231210,和一沿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七延伸部231211;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和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八延伸部231212;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和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九延伸部231213,和一沿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十延伸部231214。

如图2、图16和图20-图22所示,所述热流道进料嘴30包括固定设置在上模组件10上,其上设有供热流道走线的热流道凹槽32和供进料嘴安装的安装通孔33的进料嘴安装板31;固定设置在安装通孔33内,且一端露出于进料嘴安装板31的进料管组件34;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外侧壁的热流道35;设置在所述热流道35外侧的套管36;设置在所述套管36和所述进料管组件34之间,用于将所述套管36固定在进料管组件34外侧,且限制所述热流道35移动的固定装置37;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一端,与所述进料管组件34相配合的出料嘴38;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安装板31一侧,与所述热流道35相连接,用于控制热流道35温度的温度控制器39;所述温度控制器39包括一加热装置。

具体地,本方案在实施时,将进料嘴安装在安装通孔33,将热流道35设置在热流道35凹槽32内,最后与加热装置相连接,通过加热装置,来保证热流道35的温度,同时,通过控制器来控制加热装置的工作。

热流道35包裹于进料管组件34外侧,通过热传导,对进料管组件34进行保温,避免进料管组件34内的注塑料凝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嘴38内设有一与所述进料管组件34相配合的进料通道381;以及三个与所述进料通道381相连通的出料通道382;所述出料通道382呈三棱锥形设置,且相互之间的夹角为60度;

同时,为了降低注塑料的流速,出料嘴38内设计了三个出料通道382,三个出料通道382将注塑料分散,在缓冲腔115内进行减速,最终进入产品型腔。

热流道进料嘴30还包括一与所述进料嘴安装板31固定连接,将所述进料管组件34固定在所述安装通孔33内的固定件310;

进料管组件34包括第一进料管341;以及与所述第一进料管341相配合的第二进料管342;

套管36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料管341相配合的第一套管361;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料管342相配合的第二套管362;

所述第一套管361上设有一供所述热流道35进出的第一热流道走线孔3611;所述第二套管362上设有一共所述热流道35进出的第二热流道走线孔3621;

固定装置37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套管361的第一固定装置371;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套管362的第二固定装置372;

第一固定装置371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料管341上端外侧壁上的第一圆环形凹槽3711;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一圆环形凹槽3711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套管361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管341外侧壁上的第一卡片3712;

第二固定装置37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料管342下端外侧壁上的第二圆环形凹槽3721;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二圆环形凹槽3721内,用于将所述第二套管362固定在所述第二进料管342外侧壁上的第二卡片3722;

出料嘴38外侧设有一将所述出料嘴38固定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上,且与上模组件10相配合,在上模组件10进料口11和出料嘴38出料口之间形成一熔料减速的空隙的缓冲部311。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头盔模具的热流道进料嘴30,所述热流道进料嘴30包括固定设置在上模组件10上,其上设有供热流道35走线的热流道35凹槽32和供进料嘴安装的安装通孔33的进料嘴安装板31;固定设置在安装通孔33内,且一端露出于进料嘴安装板31的进料管组件34;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外侧壁的热流道35;设置在所述热流道35外侧的套管36;设置在所述套管36和所述进料管组件34之间,用于将所述套管36固定在进料管组件34外侧,且限制所述热流道35移动的固定装置37;设置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一端,与所述进料管组件34相配合的出料嘴38;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安装板31一侧,与所述热流道35相连接,用于控制热流道35温度的温度控制器39;所述温度控制器39包括一加热装置。

所述出料嘴38内设有一与所述进料管组件34相配合的进料通道381;以及三个与所述进料通道381相连通的出料通道382。

所述出料通道382呈三棱锥形设置,且相互之间的夹角为60度。

所述热流道进料嘴30还包括一与所述进料嘴安装板31固定连接,将所述进料管组件34固定在所述安装通孔33内的固定件310。

所述进料管组件34包括第一进料管341;以及与所述第一进料管341相配合的第二进料管342。

所述套管36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料管341相配合的第一套管361;以及与所述第二进料管342相配合的第二套管362;

所述第一套管361上设有一供所述热流道35进出的第一热流道走线孔3611;所述第二套管362上设有一共所述热流道35进出的第二热流道走线孔3621。

所述固定装置37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套管361的第一固定装置371;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套管362的第二固定装置372。

所述第一固定装置371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料管341上端外侧壁上的第一圆环形凹槽3711;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一圆环形凹槽3711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套管361固定在所述第一进料管341外侧壁上的第一卡片3712。

所述第二固定装置37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料管342下端外侧壁上的第二圆环形凹槽3721;以及卡接在所述第二圆环形凹槽3721内,用于将所述第二套管362固定在所述第二进料管342外侧壁上的第二卡片3722。

所述出料嘴38外侧设有一将所述出料嘴38固定在所述进料管组件34上,且与上模组件10相配合,在上模组件10进料口11和出料嘴38出料口之间形成一熔料减速的空隙的缓冲部311。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头盔模具的上模组件10,所述上模组件10包括上模框12;设置在所述上模框12内的上模芯1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模框12和/或上模芯13内的上模冷却液流道14;

所述上模芯13上设有一与热流道进料嘴30相配合的进料口11;所述进料口11包括设置在上模芯13上表面,与热流道进料嘴30外侧壁相配合的进料嘴主管道111;设置在所述进料嘴主管道111底部的第一锥形管道112;设置在所述锥形管道底部的进料嘴副管道113;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料嘴副管道113底部,且延伸至上模芯13和下模芯22之间的产品型腔内的第二锥形管道114。

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14包括沿纵向分布的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

所述上模冷却液流道14还包括上模集液装置146;

所述上模集液装置146上设有一上模总进液口1461和一上模总出液口1462;若干与所述上模总进液口1461相连通的上模子进液口1463;以及若干与所述上模总出液口2332相连通的上模子出液口1464;

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的进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进液口1463相连通;所述第一上模冷却液流道141、第二上模冷却液流道142、第三上模冷却液流道143、第四上模冷却液流道144和第五上模冷却液流道145的出液口分别与所述上模子出液口1464相连通。

所述进料口11和热流道进料嘴30相配合时,在热流道进料嘴30、进料嘴副管道113和所述第二锥形管道114之间形成一缓冲腔115。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头盔模具的下模组件20,所述下模组件20包括下模框21;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内,与所述下模框21相配合的下模芯22;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和/或所述下模芯22内的冷却液流道23;

所述冷却液流道23包括设置在模框和/或模芯内的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上,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相垂直的双向冷却液流道23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包括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另一端封口的单口管道232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口管道2321内,将单口管道2321一分为二的隔板2322;

所述隔板2322下端将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隔断,所述隔板2322上端与所述单口管道2321顶部之间留有缝隙2323。

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包括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方的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设置在所述下模框21内;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设置在所述下模芯22内。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

所述下模芯22上设有与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相配合的双向冷却液流道孔道221。

所述冷却液流道23还包括集液装置233;

所述集液装置233上设有一总进液口2331和一总出液口2332;若干与所述总进液口2331相连通的子进液口2333;以及若干与所述总出液口2332相连通的子出液口2334;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进液口与所述子进液口2333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出液口与所述子出液口2334相连通。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包括第一流道23111;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相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的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所述第二流道23112同侧的第三流道23113;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3113同侧的第四流道23114;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两侧的第五流道23115;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所述第五流道23115同侧的第六流道23116;以及与所述第六流道2311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两侧的第七流道23117。

所述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二流道2311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118,和一沿所述第三流道2311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119;所述第三流道23113和所述第四流道23114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四流道2311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231110;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五流道23115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五流道2311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部231111;所述第五流道23115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六流道2311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部23111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上。

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包括第八流道23121;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连接,两者相垂直的第九流道23122;与所述第九流道2312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不在一个平面内,其沿所述第九流道23122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垂直的第十流道23123;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位于所述第十流道23123同侧的第十一流道23124;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位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同侧的第十二流道23125;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位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同侧的第十三流道23126;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位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同侧的第十四流道23127;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九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十五流道23128;以及与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沿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方向的投影相垂直的第十六流道23129。

所述第十流道23123和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流道2312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部231210,和一沿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七延伸部231211;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和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八延伸部231212;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和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九延伸部231213,和一沿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十延伸部231214。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注塑头盔模具的冷却液流道2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23包括设置在模框和/或模芯内的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上,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相垂直的双向冷却液流道23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包括与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相连通,且另一端封口的单口管道2321;以及设置在所述单口管道2321内,将单口管道2321一分为二的隔板2322;

所述隔板2322下端将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隔断,所述隔板2322上端与所述单口管道2321顶部之间留有缝隙2323。

所述单向冷却液流道231包括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方的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上。

所述冷却液流道23还包括集液装置233;

所述集液装置233上设有一总进液口2331和一总出液口2332;若干与所述总进液口2331相连通的子进液口2333;以及若干与所述总出液口2332相连通的子出液口2334;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进液口与所述子进液口2333相连通;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和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的出液口与所述子出液口2334相连通。

所述第一单向冷却液流道2311包括第一流道23111;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相连接,且两者相垂直的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一流道23111位于所述第二流道23112同侧的第三流道23113;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二流道23112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3113同侧的第四流道23114;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两侧的第五流道23115;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四流道23114位于所述第五流道23115同侧的第六流道23116;以及与所述第六流道2311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与所述第五流道23115位于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两侧的第七流道23117。

所述第二流道23112与所述第三流道23113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二流道2311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118,和一沿所述第三流道2311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119;所述第三流道23113和所述第四流道23114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四流道2311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231110;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五流道23115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五流道2311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部231111;所述第五流道23115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连接处设有一沿所述第六流道2311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部231112。

所述双向冷却液流道2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流道23114和所述第六流道23116上。

所述第二单向冷却液流道2312包括第八流道23121;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连接,两者相垂直的第九流道23122;与所述第九流道23122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不在一个平面内,其沿所述第九流道23122方向的投影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相垂直的第十流道23123;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八流道23121位于所述第十流道23123同侧的第十一流道23124;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流道23123位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同侧的第十二流道23125;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位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同侧的第十三流道23126;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位于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同侧的第十四流道23127;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九流道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十五流道23128;以及与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相连接,两者相垂直,且与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沿所述第十五流道23128方向的投影相垂直的第十六流道23129。

所述第十流道23123和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流道23123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六延伸部231210,和一沿所述第十一流道23124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七延伸部231211;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和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二流道23125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八延伸部231212;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和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连接处还设有一沿所述第十三流道23126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九延伸部231213,和一沿所述第十四流道23127长度方向延伸的第十延伸部231214。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头盔模具的脱模装置40,所述脱模装置40包括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42的第一底板41;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42内的第一顶杆4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上,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顶杆43相配合的第二通孔44的第二底板45;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45上方,且与所述第一顶杆43固定连接的第三底板46;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板46上,与所述第三底板46固定连接的斜顶底座47;滑动设置在所述斜顶底座47上端面上且倾斜设置,与下模组件20相配合,用于开模后将产品顶出的斜顶48;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与所述斜顶48相配合,用于保持所述斜顶48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变的角度限位装置49。

所述脱模装置4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上,且穿过所述第二底板45和所述第三底板46,起到导向作用的第一脱模导向柱410。

所述脱模装置4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45上,且穿过所述第三底板46,与下模组件20相接触,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的脱模支撑杆411。

所述脱模支撑杆411与所述第二底板45相垂直。

所述脱模支撑杆411为四个。

所述脱模装置4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41两侧,与所述第二底板45和第三底板46侧边相配合的脱模侧边安装座412;以及设置在所述脱模侧边安装座412,用于与下模组件20相配合的第二脱模导向柱413。

所述斜顶底座47上设有一沿所述斜顶底座47长度方向设置的倒“t”字形滑动槽414。

所述斜顶48包括一与所述倒“t”字形滑动槽414相配合的”t”字形滑动块481;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481相连接,且与所述”t”字形滑动块481上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的斜顶支撑杆482;以及设置在所述斜顶支撑杆482顶端,与头盔内侧壁相配合的顶块483。

所述角度限位装置49包括一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且一侧边与所述斜顶支撑杆482侧壁相配合的角度限位安装板491;以及设置在下模组件20上,与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491相配合,将所述角度限位安装板491外侧壁包裹的角度限位调节板492。

所述斜顶48为六个。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两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