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96600发布日期:2021-01-12 07:2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计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从塑胶模具中取出注塑成品,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在一些如图6所示的特殊形状产品,由于其存在凹腔等结构,在经过一次顶出动作后,产品无法自动脱落,因此模具上需要设置端面滑块等结构,使产品能够顺利脱模。但是,这种模具设计结构复杂,模架空间要求高,增加了模具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节省模架空间的阶梯顶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包括动模底板,设置在动模底板上的模脚,设置在模脚上的动模板,设置在模脚内部的顶板和穿板,一端固定在顶板上、另一端依次贯穿穿板和动模板的顶针,设置在顶板上的顶紧机构,依次贯穿穿板和动模板的直顶杆,设置在穿板和直顶杆上的直顶杆复位机构,设置在穿板和顶针上的顶针复位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直顶杆的端部设置有凸部,设置在凸部一侧的挡板。

所述顶紧机构包括一端设置有端头、另一端贯穿顶板的推杆,套设在推杆上且位于端头和顶板之间的推杆弹簧;所述推杆与顶板为间隙配合,且推杆能推动直顶杆移动。

所述直顶杆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上的直顶杆穿孔,设置在直顶杆穿孔内的直顶杆复位挡圈,设置在直顶杆上的直顶杆挡肩,套设在直顶杆上且位于直顶杆挡肩和直顶杆复位挡圈之间的直顶杆复位弹簧。

所述顶针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上的顶针穿孔,设置在顶针穿孔内的顶针复位挡圈,设置在顶针上的顶针挡肩,套设在顶针上且位于顶针挡肩和顶针复位挡圈之间的顶针复位弹簧。

所述动模底板上设置有顶棍孔。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注射机顶棍推动顶板移动,顶板移动时带动推杆移动,从而同时使直顶杆和顶针顶出,完成第一次顶出;当推杆的端头接触到穿板后,推杆无法继续推动直顶杆,直顶杆停止移动;当顶板继续移动时,推杆向顶板后方伸出,直顶杆保持静止,顶针继续顶出,完成第二次顶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模架空间,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示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次顶出时的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次顶出时的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次顶出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次顶出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产品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直顶杆端部设置有凸部和挡板的结构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动模底板,2—模脚,3—推杆弹簧,4—推杆,5—直顶杆,6—直顶杆挡肩,7—穿板,8—直顶杆复位弹簧,9—直顶杆复位挡圈,10—动模板,11—顶针复位挡圈,12—顶针复位弹簧,13—顶针挡肩,14—顶针,15—顶板,16—直顶杆穿孔,17—顶针穿孔,18—顶棍孔,19—产品,20—凸部,21—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包括动模底板1,连接在动模底板1上的模脚2,连接在模脚2上的动模板10,安装在模脚2内部的顶板15和穿板7。该顶板15活动安装在模脚2内并且能够在模脚2内移动,穿板7则固定在模脚2内。动模底板1上设置有顶棍孔18,使用时,注射机的顶棍穿过顶棍孔18,并推动顶板15移动。

该阶梯顶出装置还包括有顶针14、顶紧机构、直顶杆5、直顶杆复位机构以及顶针复位机构。具体的,顶针14的一端固定在顶板15上、其另一端依次贯穿穿板7和动模板10。顶紧机构连接在顶板15上,直顶杆5依次贯穿穿板7和动模板10,直顶杆复位机构设置在穿板7和直顶杆5上,顶针复位机构设置在穿板7和顶针14上。当顶板15移动时能带动顶针14移动,使顶针14伸出动模板10;同时,顶板15移动时能推动顶紧机构移动,且移动的顶紧机构能推动直顶杆5移动,使直顶杆5伸出动模板10。

具体的,所述顶紧机构包括有推杆4和推杆弹簧3。该推杆4的一端设置有端头、其另一端贯穿顶板15,推杆4与顶板15为间隙配合,因此推杆4能相对顶板15移动。推杆弹簧3套设在推杆4上,并且位于推杆4的端头和顶板15之间;当顶板15移动时,通过推杆弹簧3推动推杆4一起移动,推杆4则推动直顶杆5移动。

所述直顶杆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7上的直顶杆穿孔16,设置在直顶杆穿孔16内的直顶杆复位挡圈9,设置在直顶杆5上的直顶杆挡肩6,套设在直顶杆5上且位于直顶杆挡肩6和直顶杆复位挡圈9之间的直顶杆复位弹簧8;该直顶杆5穿过直顶杆复位挡圈9。推杆4端头的直径大于直顶杆穿孔16,当推杆4推动直顶杆5移动一段距离后,推杆4的端头抵触到穿板7,推杆4无法继续推动直顶杆5,直顶杆5停止移动,如图2所示。当顶板15继续移动时,推杆4穿过顶板15,推杆弹簧3被压缩,如图3所示。

另外,所述顶针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7上的顶针穿孔17,设置在顶针穿孔17内的顶针复位挡圈11,设置在顶针14上的顶针挡肩13,套设在顶针14上且位于顶针挡肩13和顶针复位挡圈11之间的顶针复位弹簧12;该顶针14穿过顶针复位挡圈11;当顶板15移动时,顶针14跟随移动,并且顶针复位弹簧12被压缩,如图3所示。

为了更好的顶出产品19,如图7所示,所述直顶杆5的端部设置有凸部20,设置在凸部20一侧的挡板21。顶出时,凸部20卡入到产品19的凹腔内,并通过挡板21挡住产品19,从而更好的固定产品19。

使用时,通过注射机顶棍推动顶板15移动,顶板15移动时带动推杆4移动,使直顶杆5和顶针14同时被顶出,产品19被顶出型腔,完成第一次顶出,如图2、4所示。当推杆4的端头接触到穿板7后,推杆4无法继续推动直顶杆5,直顶杆5停止移动;当顶板15继续移动时,推杆4向顶板15后方伸出,直顶杆5保持静止,而顶针14则继续顶出,产品19被顶出凸部20,使产品与直顶杆5脱离,完成第二次顶出,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模架空间,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

1.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底板(1),设置在动模底板(1)上的模脚(2),设置在模脚(2)上的动模板(10),设置在模脚(2)内部的顶板(15)和穿板(7),一端固定在顶板(15)上、另一端依次贯穿穿板(7)和动模板(10)的顶针(14),设置在顶板(15)上的顶紧机构,依次贯穿穿板(7)和动模板(10)的直顶杆(5),设置在穿板(7)和直顶杆(5)上的直顶杆复位机构,设置在穿板(7)和顶针(14)上的顶针复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顶杆(5)的端部设置有凸部(20),设置在凸部(20)一侧的挡板(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紧机构包括一端设置有端头、另一端贯穿顶板(15)的推杆(4),套设在推杆(4)上且位于端头和顶板(15)之间的推杆弹簧(3);所述推杆(4)与顶板(15)为间隙配合,且推杆(4)能推动直顶杆(5)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顶杆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7)上的直顶杆穿孔(16),设置在直顶杆穿孔(16)内的直顶杆复位挡圈(9),设置在直顶杆(5)上的直顶杆挡肩(6),套设在直顶杆(5)上且位于直顶杆挡肩(6)和直顶杆复位挡圈(9)之间的直顶杆复位弹簧(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复位机构包括开设在穿板(7)上的顶针穿孔(17),设置在顶针穿孔(17)内的顶针复位挡圈(11),设置在顶针(14)上的顶针挡肩(13),套设在顶针(14)上且位于顶针挡肩(13)和顶针复位挡圈(11)之间的顶针复位弹簧(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底板(1)上设置有顶棍孔(1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塑胶模具的阶梯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底板(1),设置在动模底板(1)上的模脚(2),设置在模脚(2)上的动模板(10),设置在模脚(2)内部的顶板(15)和穿板(7),一端固定在顶板(15)上、另一端依次贯穿穿板(7)和动模板(10)的顶针(14)等。本实用新型通过注射机顶棍推动顶板移动,顶板移动时带动推杆移动,从而同时使直顶杆和顶针顶出,完成第一次顶出;当推杆的端头接触到穿板后,推杆无法继续推动直顶杆,直顶杆停止移动;当顶板继续移动时,推杆向顶板后方伸出,直顶杆保持静止,顶针继续顶出,完成第二次顶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模架空间,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蔡发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瑞力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1
技术公布日:2021.0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