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2535发布日期:2021-06-22 15:14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层挤出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两台机做三层共挤的复合流道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分配器复合流道结构,另一种是模内复合流道结构。而模内复合通常是通过分配块来是实现物料分流到各进料口,当不同物料的工艺温度相差比较大的时候,受限与不同物料的工艺温度影响,使其每一种复层必需有单独的流道单独温控,从而原来的两台机通过分配块分流的流道结构就满足不了要求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两台挤出机连接三层模内共挤流道且各层流道单独温控的三层模内共挤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连接在主机和辅机下游的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机流道、辅机流道、主机换网器、辅机换网器、主机计量泵,辅机计量泵和成型模具;所述主机换网器的一端部连接主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所述成型模具通过所述主机流道连接,所述主机计量泵串联在所述主机流道内;所述辅机换网器的一端部连接辅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所述的成型模具通过所述辅机流道连接,所述辅机计量泵串联在所述辅机流道内;所述辅机流道连接一个y型分流块,从所述y型分流块分出两个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所述成型模具有三个进料口:用于喂入主料的第一进料口、用于喂入辅料的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料口;所述主机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道与所述第二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与所述第三进料口连接;所述主机流道、辅机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的连接管路上均包覆有加热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机流道、辅机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的管路弯角处均由转角弯头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y型分流块与所述转角弯头内均设置加热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y型分流块和转角弯头上的加热棒分别通过控制柜独立温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机流道、辅机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的加热圈分别通过控制柜独立温控。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当物料工艺温度相差较大时,通过两台挤出机实现三层模内共挤的效果,并且每个分层单独温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其中:1、主机换网器;2、主机计量泵;3、主机流道;41、加热圈;42、加热棒;5、转角弯头;6、辅机换网器;7、辅机计量泵;8、辅机流道;81、第一分流道;82、第二分流道;9、y型分流块;10、成型模具;101、第一进料口;102、第二进料口;103、第三进料口;104、上模唇;105、下模唇;106、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用于多层复合管材或板材等塑料挤出成型设备上,通常多层复合挤出成型设备需要配备两台挤出机供给物料,其中一个为主机、一个辅机。主机、辅机、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等设备通过控制柜实现plc自动控制。本实用新型的三层模内共挤系统连接在主机和辅机下游,用于将主机和辅机输送的物料分配转移到成型模具。

图2所示为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的左视图,其中辅机流道8、辅机计量泵7、y型分流块9以及辅机换网器6未显示。图3所示为三层模内共挤系统的主视图,其中,主机流道3、主机计量泵2、主机换网器1未显示。

如图1所示,主机换网器1的一端部连接主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成型模具10之间通过主机流道3连接,主机计量泵2串联在主机流道3内;辅机换网器6的一端部连接辅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成型模具10通过辅机流道8连接,辅机计量泵7串联在辅机流道8内;辅机流道8连接一个y型分流块9,从y型分流块9分出两个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成型模具10上有三个进料口:用于喂入主料的第一进料口101、用于喂入辅料的第二进料口102和第三进料口103;成型模具10通过上模唇104和下模唇105的挤压从三个进料口喂入的物料,挤压成型后的复合板材从出料口106挤出。主机流道3与第一进料口101连接,第一分流道81与第二进料口102连接,第二分流道82与第三进料口103连接。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弯角处均由转角弯头5连接。y型分流块9与转角弯头5内均设置加热棒42,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连接管路上均包覆加热圈41。

如图2所示,主机中加工的塑化材料经主机换网器1将颗粒和杂质过滤出去,剩下的物料由与主机换网器1连接的主机计量泵2泵送至主机流道3中,主机流道3的管路上都用加热圈41包裹,主机流道3中拐弯的管路用转角弯头5连接,转角弯头5内安装加热棒42,加热圈41与加热棒42保证物料呈流体状态。主机流道3与成型模具10的第一进料口101连接,物料通过主机流道3由第一进料口101进入成型模具10。

如图3所示,辅机中加工的另一种塑化材料经辅机换网器6将颗粒和杂质过滤,过滤后的物料通过辅机计量泵7,泵送到辅机流道8,辅机流道8通过y型分流块9将物料分别送入两个流道:第一分流道81、第二分流道82,第一分流道81与成型模具10的第二进料口102连接,将物料从第二进料口102送入成型模具10,第二分流道82与成型模具10的第三进料口103连接,将物料从第三进料口103送入成型模具10内。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管路也均有加热圈41包住,拐弯的管路也均由转角弯头5连接。

辅机流道8中的y型分流块9内安装加热棒42。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中的转角弯头5内都安装加热棒42来保证物料为流体状态。

物料从三个进料口进入成型模具10后,由上模唇104与下模唇105挤压成复合板材,从出料口106挤出成型模具10。

本实用新型通过y型分流块9使两台挤出机分出三层物料管路,通过管路上连接控制柜的加热元件:加热棒42和加热圈41,实现各管路的单独温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主机换网器(1)、辅机换网器(6)、主机计量泵(2)、辅机计量泵(7)和成型模具(10);所述主机换网器(1)的一端部连接主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所述成型模具(10)通过所述主机流道(3)连接,所述主机计量泵(2)串联在所述主机流道(3)内;所述辅机换网器(6)的一端部连接辅机机头,另一端部与所述的成型模具(10)通过所述辅机流道(8)连接,所述辅机计量泵(7)串联在所述辅机流道(8)内;所述辅机流道(8)连接一个y型分流块(9),从所述y型分流块(9)分出两个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所述成型模具(10)有三个进料口:用于喂入主料的第一进料口(101)、用于喂入辅料的第二进料口(102)和第三进料口(103);所述主机流道(3)与所述第一进料口(101)连接;所述第一分流道(81)与所述第二进料口(102)连接;所述第二分流道(82)与所述第三进料口(103)连接;所述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连接管路上均包覆有加热圈(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管路弯角处均由转角弯头(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分流块(9)与所述转角弯头(5)内均设置加热棒(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分流块(9)和转角弯头(5)上的加热棒(42)分别通过控制柜独立温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流道(3)、辅机流道(8)、第一分流道(81)和第二分流道(82)的加热圈(41)分别通过控制柜独立温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三层模内共挤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机流道、辅机流道、主机换网器、辅机换网器、主机计量泵、辅机计量泵和成型模具;主机换网器的一端连接主机,另一端与成型模具通过主机流道连接,主机计量泵串联在主机流道内;辅机换网器的一端连接辅机,另一端与成型模具通过辅机流道连接,辅机计量泵串联在辅机流道内;辅机流道通过Y型分流块分出两个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成型模具有三个进料口: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料口;主机流道、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分别连接三个进料口;主机流道、辅机流道、第一和第二分流道的连接管路上均包覆有加热圈。通过两台挤出机实现三层模内共挤的效果,且每个分层单独温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潮;许钢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杰威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1
技术公布日:2021.06.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