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720100发布日期:2024-01-16 12:2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偏光片生产,尤其涉及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


背景技术:

1、偏光片是一种由多层聚合物材料复合而成的光学功能薄膜,作用是将入射光分解成互相正交的两个偏振光分量:水平s分量和垂直p分量,只让一个通过,另一个被吸收、反射、折射或散射。偏光片的基本结构包括最中间的pva膜(聚乙烯醇),两层tac膜(三醋酸纤维素),psa film(压敏胶),release film(离型膜)和protective film(保护膜)。

2、偏光片的生产工艺按拉伸工艺来分,有干法拉伸和湿法拉伸两种;按染色工艺来分,有染料染色和碘系染色两种。偏光片的制备过程包括前工序、中工序和后工序三个工序。前工序包括制膜、清洗、染色、拉伸、复合tac保护膜及烘干固化等步骤;中工序包括涂压敏胶层,复合聚乙烯保护膜和复合离型膜或反射膜等各种功能膜的步骤;后工序包括切割、标记、磨边及包装等步骤。典型的工艺过程一般是:首先将聚乙烯醇薄膜浸入含碘的溶液中染色,染色后会在薄膜中形成碘链。然后,在不同速度旋转的辊子间,按一定的方向,先将pva膜单向拉伸3~6倍,使聚乙烯醇分子键高度取向,并且把薄膜烘干,就制成了具有选择性透光特性的偏光膜。在此偏光膜的两面都复合一层tac片基,从而构成原偏光片。在上层tac膜之外再加覆一层表面保护膜,另在下层tac膜之外贴附离型膜或者反射膜后再贴合表面保护膜,最后进入后道切割工序,这样偏光片就算制成了。

3、目前,国产偏光片产品的自主化率超45%,已打破了国外对这项重要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实现了新型显示材料领域对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随之而来的便是偏光片产品的大量需求。高产量则需要有较高的产品生产速度,但是高生产速度可能会带来产品的质量降低。因此,如何兼顾偏光片产品的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以在保证偏光片的生产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偏光片的生产速度,进而提高偏光片的产量。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包括:

4、提高tac膜输送的线速度,通过确认现有处理槽内tac膜的长度和温度,然后对tac膜进行离线采样,利用不同温度的处理槽液对采样的tac膜进行浸泡时长对比测试,处理槽液的比重为固定值,利用水滴角测量仪对浸泡后的tac膜进行表面的处理效果进行检验,确认出最佳的处理温度和浸泡时间;

5、提高pva膜输送的线速度,测试不同线速度情况下pva膜各个区间的宽幅变化,然后通过各个区间的处理槽液浓度调整来确认最佳宽幅变化。

6、进一步的,处理槽内tac膜的长度是通过测量处理槽内滚道的长度得出的,浸泡时间是通过滚道的长度与tac膜输送的线速度的比值得出的。

7、进一步的,对tac膜采样是通过将tac膜原料卷材拆除外包装后,找到卷材的末端轻轻揭起,横向剪取0.5m样品;剪去样品两端边缘5cm后,使用方框型裁纸刀将其切分为数片10cm*10cm的正方形样品备用。

8、进一步的,将取样的tac膜通入到盛有碱性处理溶液的测试处理槽内进行浸泡;测试处理槽中设有温度控制装置,用来调节处理槽内碱性处理溶液的温度;测试处理槽内还设有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碱性处理溶液的浓度,测试处理槽内的处理槽液比重与生产使用的处理槽液比重一致,在变温测试中,测试处理槽液的浓度作为不可变量不发生改变;测试处理槽中还设有用于输送tac膜的主驱动辊和槽内导辊;在不同温度下以相同间隔的时间段,作为测试时间浸泡处理,处理后利用水滴角测量仪测出的tac膜的水滴角,根据水滴角来确认最佳的处理温度和浸泡时间。

9、进一步的,稳定生产时,使用红外线测距仪测量洗净槽、染着槽、延伸槽、补色槽中对应夹辊位置pva膜的宽幅,计算pva膜在通过每个区间槽体时的宽幅变化量,以便监测pva膜的变化情况。

10、进一步的,生产中各个槽体中的处理槽液浓度主要通过打开或关闭槽液点滴装置、添加或排放适量槽液两种方式来调整控制;通过上述调整方法使半成品的各项基础光学值达到规定的数值范围内并且半成品的宽幅满足对应出货要求,即可停止处理槽液的调整操作。

11、本发明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12、由于处理槽液的比重为固定值,所以无需考虑拟处理过程中处理槽液的浓度;同一时间内,处理温度越高,水滴接触角越小,处理效果越好;同一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水滴接触角越小,处理效果越好,因此可以利用水滴角测量仪对浸泡后的tac膜进行表面的处理效果进行检验,确认出最佳的处理温度和浸泡时间。本发明通过对tac膜输送的线速度和pva膜输送的线速度进行提速,同时调整相应处理槽液的温度和对应膜的浸泡处理时间,通过测试确认出最佳的处理槽液温度、浸泡时间和处理槽液浓度,确保产量提升后不影响偏光片产品的品质与物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处理槽内tac膜的长度是通过测量处理槽内滚道的长度得出的,浸泡时间是通过滚道的长度与tac膜输送的线速度的比值得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tac膜采样是通过将tac膜原料卷材拆除外包装后,找到卷材的末端轻轻揭起,横向剪取0.5m样品;剪去样品两端边缘5cm后,使用方框型裁纸刀将其切分为数片10cm*10cm的正方形样品备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取样的tac膜通入到盛有碱性处理溶液的测试处理槽内进行浸泡;测试处理槽中设有温度控制装置,用来调节处理槽内碱性处理溶液的温度;测试处理槽内还设有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碱性处理溶液的浓度,测试处理槽内的处理槽液比重与生产使用的处理槽液比重一致,在变温测试中,测试处理槽液的浓度作为不可变量不发生改变;测试处理槽中还设有用于输送tac膜的主驱动辊和槽内导辊;在不同温度下以相同间隔的时间段,作为测试时间浸泡处理,处理后利用水滴角测量仪测出的tac膜的水滴角,根据水滴角来确认最佳的处理温度和浸泡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稳定生产时,使用红外线测距仪测量洗净槽、染着槽、延伸槽、补色槽中夹辊位置pva膜的宽幅,计算pva膜在通过每个区间槽体时的宽幅变化量,以便监测pva膜的变化情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生产中各个槽体中的处理槽液浓度是通过打开或关闭槽液点滴装置、添加或排放适量槽液两种方式来调整控制;在半成品的各项基础光学值达到规定的数值范围内并且半成品的宽幅满足对应出货要求,停止处理槽液的调整操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偏光片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偏光片量产效率提升方法包括提高TAC膜输送的线速度,通过确认现有处理槽内TAC膜的长度和温度,然后对TAC膜进行离线采样,利用不同温度的处理槽液对采样的TAC膜进行浸泡时长对比测试,最后利用水滴角测量仪对浸泡后的TAC膜进行表面的处理效果进行检验,确认出最佳的处理温度和浸泡时间;提高PVA膜输送的线速度,测试不同线速度情况下PVA膜各个区间的宽幅变化,然后通过各个区间的处理槽液浓度调整来确认最佳宽幅变化。本发明能够在提高生产速度以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不影响偏光片产品的品质与物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宁,朴基成,吴丽婷,马子荔,黄龙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杉金光电(广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