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82110发布日期:2024-02-09 12:14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模具,尤其是一种模具。


背景技术:

1、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可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应用于制造鞋底。

2、鞋底是指由橡胶制作的鞋底,橡胶鞋底材料大概可分为天然橡胶或人工合成橡胶,天然橡胶的优点就在于它非常的柔软,弹性极佳,能适和于各种运动,起到减震的作用,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很不耐磨,室内运动鞋多用天然橡胶。

3、公开号cn211251015u公开了一种橡胶鞋底模具用顶出装置,包括上模具,上模具的下表面设置有下模具,的下模具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型腔,下模具的上表面一侧边缘处中部开设有回力槽,回力槽的内部设置有压板,压板的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压杆。这种模具的顶出装置虽然能够完成取出鞋底的动作,但是效率较低,其在取出鞋底时,首先需要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发生开模,在开模后需要使用者对压板施加压力,通过压板上的第一锉齿使动力齿轮进行旋转,同时,在第二锉齿的配合作用下使动力齿轮带动顶杆以及顶出板上升,顶出板将型腔内的鞋底顶出,如此的方式导致需要人工介入操作,并且对于使用者的手部力量有一定要求,从而导致了取出鞋底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模具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模具,包括上模层、中模层、下模层,中模层的上端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鞋模腔,上模层的下端设置有与鞋模腔适配的成型块,中模层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以及用以连接两者并具有预留间距的两个支承座,预留间距内设置有可沿其高度方向移动的起模单元,上模层的前端面处设置有牵扯单元,起模单元的前端面处设置与牵扯单元配合的被牵扯单元,以在动力源驱动中模层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完成与上模层开模后通过牵扯单元与被牵扯单元的牵扯触发起模单元移动并完成将鞋底从鞋模腔顶出的动作。

3、进一步完善,被牵扯单元具有初始结点、最终结点,上安装板的前端面处设置有定位单元,定位单元处于初始结点时上模层与中模层完全合模、处于最终结点时上模层与中模层完全开模,并使得起模单元移动至极限位置。

4、进一步完善,被牵扯单元上设置有引导定位单元经开模方向由初始结点到达最终结点的引导通路。

5、进一步完善,初始结点、最终结点形成有在定位单元到达初始结点、最终结点时完全贴合在定位单元部分表面上的第一贴合壁、第二贴合壁。

6、进一步完善,牵扯单元设置为具有厚度的板状构件,其左侧具有使得牵扯单元形成凹陷并得到凸起的第一缺口,被牵扯单元设置为具有厚度的板状构件,其右侧具有使得被牵扯单元形成凹陷并得到凸起的第二缺口,牵扯单元与被牵扯单元配合时与第一缺口、第二缺口的对应的凸起置于内,并在起模单元发生移动时发生相对移动。

7、进一步完善,起模单元包括滑块、以及设置在滑块上方的两个顶杆,滑块置于预设间距内,顶杆穿过上安装板并在开模时进入对应的鞋模腔内。

8、进一步完善,下安装板的前端面处设置有贯穿下安装板的插槽,插槽内用以置于对中模层产生驱动力的动力源。

9、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仅依靠中模层移动即可,使得在开模移动时,中模层的移动即能够实现与上模层的分离,也能够触发起模单元的移动,进而在开模后的第一时间内将鞋底顶起,从而实现高效起模。



技术特征:

1.一种模具,包括上模层(1)、中模层(2)、下模层(3),中模层(2)的上端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鞋模腔,上模层(1)的下端设置有与鞋模腔适配的成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层(2)包括上安装板(21)、下安装板(22)、以及用以连接两者并具有预留间距(d1)的两个支承座(23),所述预留间距(d1)内设置有可沿其高度方向移动的起模单元(4),所述上模层(1)的前端面处设置有牵扯单元(5),所述起模单元(4)的前端面处设置与所述牵扯单元(5)配合的被牵扯单元(6),以在动力源驱动所述中模层(2)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完成与所述上模层(1)开模后通过所述牵扯单元(5)与所述被牵扯单元(6)的牵扯触发所述起模单元(4)移动并完成将鞋底从鞋模腔顶出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被牵扯单元(6)具有初始结点(61)、最终结点(62),所述上安装板(21)的前端面处设置有定位单元(7),所述定位单元(7)处于所述初始结点(61)时所述上模层(1)与所述中模层(2)完全合模、处于所述最终结点(62)时所述上模层(1)与所述中模层(2)完全开模,并使得所述起模单元(4)移动至极限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被牵扯单元(6)上设置有引导所述定位单元(7)经开模方向由所述初始结点(61)到达所述最终结点(62)的引导通路(6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结点(61)、所述最终结点(62)形成有在所述定位单元(7)到达所述初始结点(61)、所述最终结点(62)时完全贴合在所述定位单元(7)部分表面上的第一贴合壁(61-a)、第二贴合壁(62-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扯单元(5)设置为具有厚度的板状构件,其左侧具有使得所述牵扯单元(5)形成凹陷并得到凸起的第一缺口(51),所述被牵扯单元(6)设置为具有厚度的板状构件,其右侧具有使得所述被牵扯单元(6)形成凹陷并得到凸起的第二缺口(64),所述牵扯单元(5)与所述被牵扯单元(6)配合时与所述第一缺口(51)、所述第二缺口(64)的对应的凸起置于内,并在所述起模单元(4)发生移动时发生相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起模单元(4)包括滑块(41)、以及设置在所述滑块(41)上方的两个顶杆(42),所述滑块(41)置于所述预留间距(d1)内,所述顶杆(42)穿过所述上安装板(21)并在开模时进入对应的鞋模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22)的前端面处设置有贯穿所述下安装板(22)的插槽(22-a),所述插槽(22-a)内用以置于对所述中模层(2)产生驱动力的动力源。


技术总结
一种模具,包括上模层、中模层、下模层,中模层设置有两个鞋模腔,上模层设置有与鞋模腔适配的成型块,中模层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以及用以连接两者并具有预留间距的两个支承座,预留间距内设置有可沿其高度方向移动的起模单元,上模层的前端面处设置有牵扯单元,起模单元的前端面处设置与牵扯单元配合的被牵扯单元,以在动力源驱动中模层朝向开模方向移动完成与上模层开模后通过牵扯单元与被牵扯单元的牵扯触发起模单元移动并完成将鞋底从鞋模腔顶出的动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仅依靠中模层移动即可,即能够实现与上模层的分离,也能够触发起模单元的移动,进而在开模后的第一时间内将鞋底顶起,从而实现高效起模。

技术研发人员:雷钟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市瓯海雷雨鞋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7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