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79908发布日期:2024-04-18 11:55阅读: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


背景技术:

1、如图1-2所示,很多模具产品需要在行位12’下方设置顶出结构,如保险杠模具产品,顶出结构可将注塑好的铸件安全顶出模具外,且有效保护注塑件不受损坏,现有的顶出机构一般为顶针板与推块21’,在模具试模的过程中,如果行程开关等出现问题,经常出现顶针板回位的时候没有到底,容易出现行位踩模现象,就是行位12’和推块21’会相撞,损坏工件,需要经常更换推块备件,甚至更大的经济损失,为生产带来不便。

2、专利申请文件cn206926195u公开了一种强行复位注塑模具,主要由强行复位杆、导套、通止块、推管、顶针板等构成的强行复位机械机构,强行复位杆和推管可分别推顶通止块上、下移动,在复位时,斜导柱未进入滑块时通过强行复位杆顶住通止块回退,使顶针板带动司筒在滑块回位前先行回复到位,从而解决合模时滑块与顶针干涉的问题,但该方法设计复杂,不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包括前模板、后模板、行位、顶出机构,所述前、后模板合模后形成模腔;所述后模板固定设置,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行位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后模板上,且可在所述模腔内移动;所述顶出机构包括推块、顶杆与顶针板,所述推块与所述顶杆一端滑动连接,所述顶杆另一端与顶针板连接,所述顶针板与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穿过所述通孔通过推块将工件从所述模腔中顶出;所述前、后模板合模时,所述行位回位,所述推块在所述顶杆的带动下下移;所述前、后模板合模后,所述推块位于所述行位下方,且所述推块的顶面与所述行位的底面相抵接,所述推块的顶面靠近所述行位的一侧为向下倾斜的斜面。

3、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推块的顶面为斜面,即便出现顶针板因为行程开关失效的原因不能向下退到位,合模时推块和行位碰撞,这时,也可以通过斜面把推块压回去,避免了踩模现象。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面的倾斜度为15°。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位的数量至少为2个。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杆包括固定在顶针板的固定座,套设在固定座上的套筒,和设在套筒中的顶针。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推块顶面靠近行位的一侧设置为斜面,在推块与行位碰触时,斜面可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斜面把推块压下去,避免了因为行程开关失效等原因导致的推块不能向下退到位,合模时推块和行位会碰撞损伤的现象,规避了踩模现象,减少了推块备件的替换,节约了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后模板、行位、顶出机构;所述前、后模板合模后形成模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的倾斜度为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的数量至少为2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包括固定在顶针板的固定座,套设在固定座上的套筒,和设在套筒中的顶针。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止行位下顶出碰撞的结构,包括前模板,后模板,行位,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推块、顶杆与顶针板,所述推块与所述顶杆一端滑动连接,所述顶杆另一端与顶针板连接,所述顶针板与所述后模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穿过所述通孔通过推块将工件从所述模腔中顶出;所述前、后模板合模时,所述行位回位,所述推块在所述顶杆的带动下下移;所述前、后模板合模后,所述推块位于所述行位下方,且所述推块的顶面与所述行位的底面相抵接,所述推块的顶面靠近所述行位的一侧为向下倾斜的斜面。该结构设计简单,可有效避免踩模现象,避免工件损坏。该结构可用于模具设计中。

技术研发人员:侯啟东,罗威,曹湛辉,陈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东亚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1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