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76991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该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司筒内针、弹簧、针板、导向套、司筒、司筒套、和动模本体,所述动模本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通过相关结构改进,既简化了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又继承传统的二次顶出机构的优点,缩短司筒长度解决了中大型模具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且有效解决产生毛边的问题,避免了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同时简化了模具结构,大大节约了模具成本。提高了产品自动化生产的程度和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模具的顶出机构,尤其是塑胶模具,对应BOSS柱的顶出机构通常有两种:1、直接采用司筒一次顶出,2、设计二次顶出结构。采用司筒顶出的缺点:司筒长度过长,容易断;司筒为非标件,成本高,采购时间长;一次顶出BOSS柱容易产生毛边。设计二次顶出结构虽然能解决BOSS柱容易产生毛边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二次顶出结构同样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司筒为非标件,成本高且模具结构复杂;需要增加二次顶针板及机械扣机结构配合使用;研配困难,模具成本高等。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即可以解决BOSS柱毛边问题,又节约成本的顶出机构装置。【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BOSS柱的顶出结构易产生毛边、结构复杂和成本较高等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所述模具包括Boss柱,其中,所述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司筒内针、弹簧、针板、导向套、司筒、司筒套和动模本体,所述动模本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0006]所述司筒内针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司筒内针并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表面上,所述导向套固定设于所述动模本体上,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和司筒固定连接、下端部和所述针板固定连接组成司筒组件,所述司筒组件套设在所述司筒内针上,并穿过所述导向套和动模本体,沿所述司筒内针上下运动,所述司筒套设有弹簧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弹簧;
[0007]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配合使用,形成限制所述司筒组件沿所述司筒内针向上运动的第一顶出距离,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针板配合使用,形成限制所述司筒组件沿所述司筒内针向上运动的第二顶出距离。
[0008]进一步地,针板包括上针板和下针板,所述上针板和下针板配合连接,用于固定在所述司筒套下端。
[0009]优选地,所述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还包括一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设于所述上针板上表面。
[0010]优选地,所述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还包括压板和螺栓,通过所述压板和螺栓将所述司筒内针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0011]优选地,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设有“T”型槽,所述司筒套通过“T”型槽和所述司筒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所述司筒组件的重量。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出距离大于所述Boss柱的高度。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顶出距离最大值大于所述Boss柱的高度至少2mm。
[0015]有益效果: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该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司筒内针、弹簧、针板、导向套、司筒、司筒套、和动模本体,所述动模本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通过相关结构改进,既简化了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又继承传统的二次顶出机构的优点,缩短司筒长度解决了中大型模具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且有效解决产生毛边的问题,避免了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同时简化了模具结构,大大节约了模具成本。提高了产品自动化生产的程度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第一次顶出结构状态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第二次顶出结构状态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的实施例中涉及的模具均包括Boss柱,但不限于此。
[002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11、弹簧12、针板13、司筒内针14、司筒套15、司筒16、导向套17和动模本体20,动模本体20包括第一限位部201和第二限位部202;
[0024]司筒内针14固定安装在底座11上,具体是通过压板111和螺栓112将司筒内针14固定安装在底座11上,也可以为其他固定安装方式。弹簧12套设于司筒内针并固定设置在底座11表面上,导向套17固定设于动模本体20上;司筒套15的上端部设有“T”型槽,司筒套15通过“T”型槽和司筒16固定连接,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问题,司筒套15的下端部和针板13固定连接组成司筒组件,该司筒组件套设在司筒内针14上,并穿过导向套17和动模本体20,沿司筒内针14上下运动,其中导向套17用于为司筒组件上下运动导向,司筒套15底部设有弹簧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弹簧12。
[0025]第一限位部201和司筒套15的上端部配合使用,形成限制上述司筒组件沿司筒内针14向上第一顶出距离;第二限位部202和针板13上侧配合使用,形成限制上述司筒组件沿司筒内针14向上运动的第二顶出距离。
[0026]另外,针板包括上针板131和下针板132,上针板131和下针板132配合连接,用于固定在司筒套15下端。其中,上针板131上表面还设有限位部件18,限位部件18的高低长度可以用来改变第二顶出距离的相对大小,限位部件18的形状和高低不作限制,根据加工模具的实际情况而定。弹簧12的最大弹力大于上述司筒组件的重量,优选地最大弹力大于上述司筒组件的重量的3-4倍,以确保可以通过司筒组件中的司筒和司筒内针配合使用,顶出模具为准。
[0027]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第一次顶出结构状态示意图,该模具顶出机构装置和图1中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图2中为使用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第一次顶出模具状态,模具包括动模本体20,模型产品30和定模40。动模本体20和定模40在合模状态时,通过注塑形成模型产品30,该模型产品30包括Boss柱,在定模40打开后,司筒套15的上端部和司筒16固定连接、下端部和针板13固定连接组成司筒组件,司筒组件在弹簧的驱动力作用下,沿司筒内针14向上运动,将模型产品30顶出,直至第一顶出距离为零,司筒套15的上端部接触到第一限位部201为止,如图2中虚线圆圈B内,司筒套15的上端部和第一限位部201完全接触。但是第二顶出距离还有剩余,即第二限位部202并未完全接触到针板或针板上的限位部件,此时为第一次顶出结束。模型产品30只是被顶出动模本体20,如图3所示,而司筒内针14并没有脱开司筒配合位,这样的顶出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模具Boss柱易产生毛边的问题。
[0028]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机构装置的第二次顶出结构状态示意图和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第二次顶出状态,此顶出过程中一直保持第一顶出状态,司筒组件在弹簧的驱动力作用下,沿司筒内针14向上运动,将模型产品30顶出,直到针板13或者针板上的限位部件18完全接触到第二限位部202为止,模型产品30完全被顶出。另外,在第二次顶出状态结束时,即完全顶出模型产品30时,如图5所示,司筒内针14和司筒16将模型产品顶出后,此时司筒内针14的顶端相对于司筒16的顶端(司筒内针14的顶端低于于司筒16的顶端)出现一配合位距离H,该配合位距离H由第二顶出距离和限位部件的高低长度确定,但至少保证配合位距离大于第一顶出距离最大值,且第一顶出距离最大值大于模具Boss柱301的高度h至少2mm;优选地,配合位距离H大于第一顶出距离最大值至少5mm。以上数值只是本实施例中具体最佳的参数,其中,配合位的距离H可以查阅司筒标准件资料,这些数值的选取,防止司筒内针14脱离司筒16,导致复位时司筒内针14将司筒16擦伤,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模具Boss柱易产生毛边问题。
[0029]综上,从不同的实施例可以看出,该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司筒内针、弹簧、针板、导向套、司筒、司筒套、和动模本体,所述动模本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通过相关结构改进,既简化了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的结构,又继承传统的二次顶出机构的优点,缩短司筒长度解决了中大型模具司筒过长而引起的司筒失效,且有效解决产生毛边的问题,避免了司筒容易变形或顶坏产品的问题,同时简化了模具结构,大大节约了模具成本。提高了产品自动化生产的程度和生产效率。
[0030]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所述模具包括Boss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装置包括底座、司筒内针、弹簧、针板、导向套、司筒套、司筒和动模本体,所述动模本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所述司筒内针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司筒内针并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表面上,所述导向套固定设于所述动模本体上,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和司筒固定连接、所述司筒套的下端部和所述针板固定连接组成司筒组件,所述司筒组件套设在所述司筒内针上,并穿过所述导向套和动模本体,沿所述司筒内针上下运动,所述司筒套设有弹簧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弹簧;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配合使用,形成限制所述司筒组件沿所述司筒内针向上运动的第一顶出距离,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针板配合使用,形成限制所述司筒组件沿所述司筒内针向上运动的第二顶出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包括上针板和下针板,所述上针板和下针板配合连接,固定在所述司筒套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还包括一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设于所述上针板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还包括压板和螺栓,通过所述压板和螺栓将所述司筒内针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司筒套的上端部设有“T”型槽,所述司筒套通过“T”型槽和所述司筒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最大弹力大于所述司筒组件的重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出距离大于所述Boss柱的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的顶出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出距离最大值大于所述Boss柱的高度至少2mm。
【文档编号】B29C45/40GK205668377SQ201620268020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邹强
【申请人】深圳市华益盛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