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新颖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特别是用于工业燃气灶具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颖燃烧器,包括燃烧体4、燃烧盖2,其特征是燃烧盖2、燃烧体4连成一体,形状与“草帽”相似,避免了燃烧盖2、燃烧体4分体结构接缝处发生的串火现象,改善了燃烧工况,提高使用寿命;燃烧体4下部是一个平面圆环(便于和底座7固定),上部呈圆环柱形,顶部与燃烧盖2连成一体;燃烧盖2呈圆形,中心部是一个平面,中心穿孔与苗火盖3相连,边缘部呈上斜面状与燃烧体4顶部连成一体,二者夹角α=40~60度(夹角α太小,燃烧体4太高,加工困难,且安置在燃烧盖2斜面状边缘部的出气孔1出口燃气接近水平面燃烧,易烧坏燃烧器,夹角α太大,使燃烧盖2尺寸太大,不能与炉膛尺寸匹配);数排出气孔1均匀分布在圆形燃烧盖2斜面状边缘部的同心圆上,呈斜射状,出气孔1中心线与燃烧盖2垂直中心面的夹角β=35~60度,有效地保证了出口燃气的聚射状旋转燃烧,提高热效率(夹角β太小,出口燃气无法形成聚射状旋转,燃烧热能易向四周空间扩散,燃气热效率低,夹角β太大,加工制造困难,且出气孔1数量太少,影响燃烧效果);固定在平面底座7中心的喷头6是一个“倒置杯形”腔体,側部开有一排垂直小孔,便于燃气通过;固定在燃烧体4下部的平面底座7中心部开有一个与燃气管9相连的燃气口,燃气口尺寸小于“杯形”喷头6的杯口尺寸;燃烧体4、燃烧盖2连体与喷头6、底座7形成内、外二个封闭腔体;上述结合构成本实用新型。
可以在“倒置杯形”喷头6的封闭顶部中心开孔,将原设置在燃烧体4側部的苗火管5安置在喷头6的封闭顶部小孔与苗火盖3之间,苗火进气管8连在燃气管9上,根据“烟囱”原理,苗火燃气从苗火进气管8进入燃气管9,通过平面底座7中心的燃气口流入平面底座7与“倒置杯形”喷头6形成的内腔体,再穿过喷头6顶部中心小孔、苗火管5、燃烧盖2平面中心部小孔,最后从苗火盖3喷出。避免了苗火燃气从燃烧体4側部进入燃烧器,配件易损坏,维修频繁的不便。
斜射形出气孔1中心线与燃烧盖2垂直中心面的夹角β,最好是40~55度。
工作时,燃气进入燃气管9,通过平面底座7中心的燃气口流入平面底座7与“倒置杯形”喷头6形成的内腔体,再穿过喷头6側部的一排垂直小孔,进入燃烧体4、燃烧盖2连体与喷头6、底座7形成的外腔体,最后从燃烧盖2斜面状边缘部的出气孔1喷出成聚射状旋转燃烧。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是1.可有效保证出口燃气的聚射状旋转燃烧,热效率高。
2.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3.燃烧器使用寿命长。
4.使用安全、可靠。
图2为
图1的俯视图。
图3为
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权利要求1.一种新颖燃烧器,包括燃烧体(4)、燃烧盖(2),其特征是燃烧盖(2)、燃烧体(4)连成一体,形状与“草帽”相似;燃烧体(4)下部是一个平面圆环,上部呈圆环柱形,顶部与燃烧盖(2)连成一体;燃烧盖(2)呈圆形,中心部是一个平面,中心穿孔与苗火盖(3)相连,边缘部呈上斜面状与燃烧体(4)顶部连成一体,二者夹角α=40~60度;数排出气孔(1)均匀分布在圆形燃烧盖(2)斜面状边缘部的同心圆上,呈斜射状,出气孔(1)中心线与燃烧盖(2)垂直中心面的夹角β=35~60度;固定在平面底座(7)中心的喷头(6)是一个“倒置杯形”腔体,側部开有一排垂直小孔;固定在燃烧体(4)下部的平面底座(7)中心部开有一个与燃气管(9)相连的燃气口,燃气口尺寸小于“杯形”喷头(6)的杯口尺寸;燃烧体(4)、燃烧盖(2)连体与喷头(6)、底座(7)形成内、外二个封闭腔体;上述结合构成本实用新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颖燃烧器,其特征是可以在“倒置杯形”喷头(6)的封闭顶部中心开孔,苗火管(5)安置在喷头(6)的封闭顶部小孔与苗火盖(3)之间,苗火进气管(8)连在燃气管(9)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颖燃烧器,其特征是斜射形出气孔(1)中心线与燃烧盖(2)垂直中心面的夹角β,最好是40~55度。
专利摘要一种新颖燃烧器,用于工业或民用燃具。其特征是圆形燃烧盖中心部是一个平面,边缘部呈上斜面状与圆环柱形燃烧体顶部连体,成45度角;斜射状出气孔均匀分布在燃烧盖边缘部的同心圆上,出气孔中心线与燃烧盖垂直中心面成50度角;侧部开有一排垂直小孔的“倒置杯形”喷头固定在平面底座上;固定在燃烧体下部的底座中心部有一个与燃气管相连的燃气口;上述结合构成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燃气从燃气管、底座燃气口,流入底座与喷头形成的内腔体,穿过喷头侧部小孔进入燃烧体、燃烧盖、喷头、底座形成的外腔体,最后从出气孔喷出,成聚射状旋转燃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燃烧工况好,热效率高,燃烧器寿命长。
文档编号F23D14/02GK2536908SQ0221717
公开日2003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9日
发明者吴文彪 申请人:吴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