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325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式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炉,尤其是增加热效率的燃烧炉。
技术背景中国专利申请号00237513.3公开了一种“一种高温排气余热的利用装置”,涉及一种利用那些以燃烧燃料而工作并排放高温气体的设施的所排气体的热量装置,主要由排气管、排气支管、加热筒、工作介质箱以及和气动马达等组成,通过将高温排放气体与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利用高温排放气体的热量,是一种高效的节能装置。中国专利申请号02253276.5公开了一种“采用自流式闭合螺旋循环管路传热的容积式燃气热水器”,系采用自流式首尾相连的闭合螺旋循环管路传热的容积式燃气热水器,是由铜管制作的一组或多组自流式首尾相连的螺旋循环管路,和其相连接的翅片管式燃烧换热器,及被其插入穿过的换热水箱组成;自流式首尾相连的螺旋循环管路中安装有喷嘴和专用低噪音单向阀,并充入可相变介质;翅片管式燃烧换热器在换热水箱的垂直方向的下方;自流式首尾相连的螺旋循环管路中的介质受热相变成气态,在喷嘴和专用低噪音单向阀的控制下,气态介质经喷嘴上升至水箱中,通过管壁换热,加热水箱中的水,气态介质放出热量,冷凝相变为液态,液态介质在专用低噪音单向阀的控制下,借助重力作用,流回翅片管式燃烧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烟道加热介质、介质储热回放的螺旋式燃烧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螺旋式燃烧炉由燃烧室、烟道、介质层、介质循环管、出烟口、冷却器、储热锅和炉体构成,燃烧室位于储热锅和炉体下部,储热锅位于炉体内,其边缘搭在炉体上,储热锅下部周边有介质层,烟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体内壁,为凹陷螺旋形,一部分为若干直通管道式嵌入储热锅的介质层中,均与燃烧室相通,冷却器通过介质循环管与介质层连通,出烟口位于炉体上部并与烟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设有若干烟道和介质层,增加了热交换面积,利用烟道加热介质层中的介质,介质储热,在燃烧停止后,介质所储存的热量可回放出来,从而提高热效率。据实验证明,燃烧停止后,储热锅中的水还可持续沸腾40-50分钟。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烧室、2-炉体、3-烟道、4-介质层、5-介质循环管、6-出烟口、7-冷却器、8-储热锅。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述的螺旋式燃烧炉由燃烧室1、烟道6、介质层4、介质循环管5、出烟口6、冷却器7、储热锅8和炉体2构成,燃烧室1位于储热锅8和炉体2下部,储热锅8位于炉体2内,其边缘搭在炉体2上,储热锅8下部周边有介质层4,在储热锅8下部与炉体2底部形成一个燃烧空间,烟道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体2内壁,为凹陷螺旋形,一部分为若干直通管道式嵌入储热锅8的介质层中,均与燃烧室1相通,燃烧所形成的火烟通过两部分烟道从出烟口6排出炉体2外,上述结构使得烟道从各个方向紧紧包裹住介质层,而且位于储热锅8介质层中的直通管道式烟道可为几十根,在本实施例中为34根,极大地增加了热交换面积,介质层4中介质为高沸点液体介质,冷却器7通过介质循环管5与介质层4连通,冷却器7在一般情况下不工作,只有在局部液体介质汽化后,进入冷却器7,才开始工作,冷却后的介质经介质循环管5再进入介质层4中,冷却器7可为水冷或风冷。在燃烧停止后,介质所储存的热量可回放出来,从而使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螺旋式燃烧炉,其特征在于由燃烧室(1)、烟道(3)、介质层(4)、介质循环管(5)、出烟口(6)、冷却器(7)、储热锅(8)和炉体(2)构成,燃烧室(1)位于储热锅(8)和炉体(2)下部,储热锅(8)位于炉体(2)内,其边缘搭在炉体(2)上,储热锅(8)下部周边有介质层(4),烟道(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体(2)内壁,为凹陷螺旋形,一部分为直通管道式嵌入储热锅(8)的介质层(4)中,均与燃烧室(1)相通,冷却器(7)通过介质循环管(5)与介质层(4)连通,出烟口(6)位于炉体(2)上部并与烟道(3)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炉,尤其是增加热效率的燃烧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烧炉由燃烧部1、烟道3、介质层4、介质循环管5、出烟口6、冷却器7、储热锅8和炉体2构成,燃烧部1位于储热锅8和炉体2下部,储热锅8位于炉体2内,其边缘搭在炉体上,储热锅8下部周边有介质层4,烟道3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炉体内壁,为凹陷螺旋形,一部分为若干直通管道式嵌入储热锅的介质层中,冷却器7通过介质循环管5与介质层4连通,出烟口6位于炉体2上部并与烟道3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设有若干烟道和介质层,增加了热交换面积,利用烟道加热介质层中的介质,介质储热,在燃烧停止后,介质所储存的热量可回放出来,从而提高热效率。据实验证明,燃烧停止后,储热锅中的水还可持续沸腾40-50分钟。
文档编号F23J13/00GK2674302SQ200320123858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3日
发明者阮春生 申请人:阮春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