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高效节能中餐炒菜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高效、节能、环保、大功率的中餐炒菜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把目前的低效率、高污染的中餐炒菜灶改造成高效、节能、低污染排放、又能适应中餐烹饪的大功率中餐炒菜灶。
本发明解决低效率、高污染排放的中餐炒菜灶的方案是绝热保温炉膛10中的燃烧器2是二次空气为零的全预混燃烧器2,燃烧所需的燃料和空气在预热盘管5的一端进入,预热后的燃料和空气在另一端进入燃烧器2燃烧,炉膛底部是涂覆有耐高温的红外辐射材料碗状体20。在炉膛外有一个环炉膛的用金属管绕制的预热盘管5,其内、外圈有喷射—辐射板8、9。喷射—辐射板8、9下部和炉膛底板4连接,上部有顶板12连接。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被锅体16换热后,经由烟气孔14到烟气腔10、11,通过喷射—辐射板8、9小孔喷向预热盘管5。高温烟气在和预热盘管5换热后,温度降低,在排烟管17排放。锅架13和锅体16构成一个密闭的炉膛,保证余热烟气经由烟气孔14进入烟气腔10、11,喷向预热盘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使用了全预混燃烧器2,炉膛由开放式变成了封闭式,不使烟气无序溢出炉膛,通过预热盘管5吸收余热烟气的显热,预热了燃料和助燃空气。采取这些措施后,提高了燃烧温度,大大减少了热能损失,热能的利用率由20%左右,上升到60%以上。有效利用率提高以后,灶具的热流量可以减少50%~70%,节省了大量燃料。相比现行市售的传统中餐炒菜灶具,本发明灶具仅需原有功率的三分之一即可达到同等效率。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浓度也有了大幅的降低,同时噪音也降低了。
具体实施方法如图所示,燃料和助燃空气一次混合,在燃料和助燃空气进口15进入预热盘管5的一端,经过预热盘管5预热的燃料和助燃空气在另一端送进燃烧器2燃烧。由于采用二次空气为零的全预混燃烧方式,所以炉膛内不需二次空气,锅体16直接坐落在圆环形的锅架13内圆上,这样炉膛烟气就不能通过锅体16和锅架13溢出,只能经由烟气孔14进入烟气腔10、11并通过喷射—辐射板喷向预热盘管5,加热燃料和助燃空气,余热烟气在和预热盘管5换热后,放出显热,降低温度后在排烟管17排出。炉膛底部碗状辐射体20和绝热炉膛10是用陶瓷纤维耐火绝热材料制成,碗状体的曲率和锅体的曲率相一致。预热盘管5是用低碳钢镀铝,或用不锈钢制作。在炉膛外有一个环炉膛的用金属管绕制的预热盘管5,其内、外圈有喷射—辐射板8、9,其下部和炉膛底板4连接,喷射—辐射板8、9上部有顶板12连接,下部和炉膛底板4相连,使烟气只能通过板上的小孔垂直喷射到预热盘管5壁上。炉膛内装有点火的电点火器3和熄火保护装置1。本灶具使用的燃料,适宜各种燃气以及经过雾化的轻质柴油。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节能、大功率中餐炒菜灶。全预混燃烧器2由电点火器1引燃,并在锅体16和锅架13构成的封闭的绝热炉膛10内燃烧,炉膛中装有熄火保护装置3。由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和锅体16换热后,经过烟气孔14进入烟气腔10、11通过喷射-辐射板8、9均布的很多小孔,垂直喷向预热盘管5。烟气在和预热盘管5换热后,降低温度后在排烟管17排出。助燃空气和燃料在预热盘管5中预热。其特征是燃烧器2是在封闭的绝热炉膛10中燃烧,13为锅架,锅体16坐落在锅架13的内圆上,是密闭贴合的,因此基本没有烟气溢出。炉膛外壁和外壳之间有预热盘管5环绕,在预热盘管5内圈和外圈有喷射-辐射板8、9。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锅体16与与锅架的位置其特征是锅体1坐落在圆环形的锅架13内圆上,形成自然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预热盘管5是放置在炉膛外和外壳之间的金属盘管。其特征是螺旋盘管,管与管之间是密排的。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喷射-辐射板8、9环绕预热盘管一周,其上部有盖板12相连,下部和炉膛底板4相连,烟气进入烟气腔10、11后,只能通过喷射-辐射板8、9上的小孔垂直喷向预热盘管5。
5.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绝热炉膛10是用陶瓷纤维耐火绝热材料制成,底部是碗状辐射体20,其材料也是陶瓷纤维耐火绝热材料制成,表面涂覆有耐高温的红外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燃烧器2是二次空气为零的全预混燃烧器2。
7.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预热盘管5其特征是一端是燃料和助燃空气的进口,另一端是直接连接燃烧器2。
8.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烟气孔在炉膛内壁上方近锅架处、环绕炉膛一周。
全文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大功率的中餐炒菜灶,由全预混燃烧器2、点火器1、预热腔6、7,绝热炉膛10、碗状辐射炉底20、喷射—辐射板8、9,预热盘管5等组成。燃烧所需的燃料和空气由预热盘管5的一端进入预热盘管5,另一端进入燃烧器2燃烧。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和锅体16换热后,余热烟气通过烟气孔14、喷射-辐射板8、9喷向预热盘管5,使预热盘管5内的燃料和助燃空气加热,充分利用热能后,灶具的整体热效率有了大幅提高。
文档编号F23D14/02GK1804469SQ20051002856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5日
发明者胡国强, 钟明 申请人:胡国强, 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