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682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的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如图1所示,包含一热交换管路1、一输入接头2及一输出接头3。所述的热交换管路1的一端接合该输入接头2,另一端接合该输出接头3。所述的热交换管路1设有一外管11及一内管12,所述内管12设于所述外管11内,共同形成所述热交换管1。所述的外管11的材质为铜或铝的金属,用以导引一冷媒产生热交换效应;所述的内管12的材质为不锈钢,用以输送液体至所述的输出接头3。所述的输入接头2具有一冷媒入口21及一液体入口22,所述的冷媒入口21连接所述的外管11的一端,其用以将所述的冷媒导入所述的外管11及内管12之间的通道;所述的液体入口22连接所述的内管12的一端,其用以将所述的液体导入所述的内管12。所述的输出接头3设有一冷媒回收口31及一液体出口32,所述的冷媒回收口31相对所述的冷媒入口21连接所述的外管11的另一端,用以外接至一压缩机的管路,使所述的冷媒经所述的压缩机压缩后再次导引至所述的冷媒入口21循环使用。所述的液体出口32相对所述的液体入口22连接所述的内管12的另一端,其用以排出完成热交换后的液体,以供取用。
现有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常设于一冷饮机或冰酒机等饮料装置,所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于使用时,首先将所述的冷媒及液体经由所述的冷媒入口21及液体入口22分别先后加入所述的外管11及内管12。在所述的热交换管路1内,所述的冷媒利用传导的热交换方式相对吸收所述液体的热能,以降低所述液体的温度。接着,所述的液体出口32排出低温的液体,以供饮用,该冷媒回收口31则相对导引所述冷媒经该管路回流至压缩机,以循环使用冷媒。
然而,在实际使用上,该热交换管路1常需预先卷曲成适当形状容设于一冷饮机或冰酒机的机壳内,由于所述外管11及内管12的材质〔铝或铜〕相对于不锈钢具较佳的可挠性,使得该内管12不易形成相同于该外管11的曲度,而容易在一挠曲部产生龟裂的情形。此时,该冷媒会经由该内管12的龟裂处渗入该内管12污染该液体,使得该液体变质危害饮用者。另外,该热交换管路1的内部、外管11、12的设计难以与该输入接头2形成良好的三向接合质量,这是由于该内管12容置于该外管11内部,使得该外管11或内管12的一先接合后,接着其另一管将不容易进行紧密接合,如此一来该冷媒极易由该外管11及内管12的穿接处形成渗漏污染,甚至造成冷媒的外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任一管路破裂时相互污染、提升液体热交换效率及管路结构强度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包含一第一管、一第二管及一导热包覆基材;所述第一管用以循环一冷媒;所述第二管用以输送一液体;所述导热包覆基材用以包覆该第一管及第二管。所述导热包覆基材以热传导方式促使该第一管的冷媒及第二管的液体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相较于图1的现有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利用该外管11内置该内管12,而产生管路易于挠曲部龟裂、接头部分组装困难及无法避免该外泄冷媒渗入混合该液体等缺点,本实用新型利用设置该导热包覆基材43,以包覆容置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其确实相对增加该热交换管路4的热交换效率及结构强度、降低管路与接头组装的困难度及避免该冷媒及液体相互渗入混合,并有效提升液体的热交换效率、组装效率及使用安全性。


图1是现有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是设置于一冷饮机或一冰酒机等饮料装置的内部空间,也可应用于其它流体热交换机构,其作动方式相同,于此不再予详细赘述。该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包含一热交换管路4、一输入接头5及一输出接头6,该热交换管路4的一端连接该输入接头5,另一端则连接该输出接头6。该热交换管路4设有一第一管41、一第二管42、一导热包覆基材43及一隔热材料44。该第一管41相对贴接于该第二管42,该第一管41的一端连接该输入接头5,及其另一端则连接该输出接头6,可供一冷媒在该第一管41的管内空间流动。依产品需求,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为相同或不同的高导热性金属管。作为优选,该第一管41的材质是选择铜、铝及铜铝合金等延展性及导热性佳的金属,以避免该第一管41于挠曲部龟裂并具备良好热传导效率。该第二管42的一端连接该输入接头5,另一端则连接该输出接头6,可供一液体在该第二管42的管内空间流动。该第二管42的材质是选择不锈钢等不易锈蚀、不具毒性及导热性佳的金属,以避免该液体产生变质。利用分别设置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避免该第一管41的冷媒发生外泄时,该外泄的冷媒直接与该液体相互混合,以此降低后续饮用液体的危险性。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导热包覆基材43的材质为一固态导热包覆基材,特别是选自铜、铝及铜铝合金等延展性佳及导热性佳的金属,紧密贴覆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的外缘表面,用以增加热交换面积及强化管路构造。该导热包覆基材43的形状是选择矩形、方形等易于堆栈的形状,该热交换管路4利用一密集堆栈方式容置在该饮料装置的内部空间,例如螺旋堆栈成中空椭圆柱形,以便增加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的接触面积,有效提升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的热交换效率。该隔热材料44相对环设于该导热包覆基材43的外侧,隔热材料44为泡棉,用以减低外部温度相对影响该热交换管路4的热交换效率及避免外力碰撞或震动造成该热交换管路4的损害。
如图2所示,该输入接头5设有一冷媒入口51及一液体入口52,该冷媒入口51连接该第一管41的一端,用以将该冷媒导入该第一管41。该液体入口52连接该第二管42的一端,用以将该液体导入该第二管42。该输出接头6设有一冷媒回收口61及一液体出口62,该冷媒回收口61相对该冷媒入口51连接该第一管41的另一端,用以外接一压缩机的管路,将该冷媒经该压缩机压缩后再导引回该冷媒入口5循环使用。该液体出口62相对该液体入口52连接该第二管42的另一端,用以排出完成热交换后的液体,以供取用或饮用。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时,首先将该冷媒经由该输入接头5的冷媒入口51导入该第一管41,该冷媒经由第一管41输送至该输出接头6的冷媒回收口61,并适当压缩循环使用,该冷媒可选择氟氯碳化物〔CFC〕等。此时,欲进行热交换的液体也经由该液体入口52导入该第二管42,该液体经由该第二管42输送至该输出接头6的液体出口62,该液体出口62随即排出完成热交换后的该液体。在该液体流动在该第二管42的过程中,由于该第一管41的冷媒的温度相对低于该液体,因此该冷媒及液体经由该导热包覆基材43以热传导方式逐渐达成一热平衡状态,该冷媒吸收该液体的热能,使得该液体的温度逐渐下降接近该冷媒的温度。
如图2及图3所示,由于该第一管41、该第二管42及导热包覆基材43均为一导热性极佳的金属组成,使得该热交换管路4具有一极佳的热交换效果。另外,由于该导热包覆基材43紧密包覆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提升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的管路结构强度,以减少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位于挠曲部发生龟裂的情形,且该导热包覆基材43利用堆栈或弯延方式,有效增加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的热交换长度,进而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且便于将该液体的热交换装置以密集堆栈方式容置在该饮料装置的内部空间。作为优选,该隔热材料44相对环设于该导热包覆基材43的外侧,减低外部温度影响热交换效率及避免外力碰撞或震动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相互独立,其方便与该输入接头5及输出接头6形成良好接合质量,因此相对减少冷媒或液体由接合处渗漏的机率。
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相较于第一优选实施例,第二优选实施例是在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相互贴接处,进一步设置一阻绝层45,该第一管41及第二管42分别贴接于该阻绝层45上下两侧。该阻绝层45的剖面是呈一具适当厚度的长条状,是选自铜、铝及铜铝合金等延展性及导热性佳的金属,也可选自非金属材质。因此,在该第一管41或第2管42的任一管发生冷媒或液体外泄时,可有效防止该外泄的液体渗透至该第一管41或第二管42的另一管,减少该外泄的冷媒及液体相互混合的情形,有效提升该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实施例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热交换管路7设有一第一管71、一第二管72、一导热包覆基材73及一隔热材料74。该导热包覆基材73为液态导热包覆基材,特别是选自一导热性较佳的工作流体,例如乙醇或水等。该隔热材料74在内部形成一空间,以供注入该导热包覆基材73。因此,该导热包覆基材73能紧密包覆该第一管71及第二管72,并提供一导热性良好的液态介质,因而进一步有效提升该第一管71及第二管72的热交换效率。
作为优选,该隔热材料74的二端可选择形成封闭,以封住该导热包覆基材73,而仅由二端拉出该第一管71、第二管72,以连接该输入接头5及输出接头6。因此,该导热包覆基材73的设计不会影响该第一管71、第二管72与输入接头5及输出接头6的接合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包含一第一管,用以循环一冷媒;一第二管,用以输送一液体;及一导热包覆基材,所述的导热包覆基材包覆所述第一管及第二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还包含一输入接头,所述的输入接头设有一冷媒入口及一液体入口,所述冷媒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的一端,所述液体入口连通于所述第二管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还包含一输出接头,所述的输出接头设有一冷媒回收口及一液体出口,所述冷媒回收口连通于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所述液体出口连通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相对贴接于所述第二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及第二管为相同或不同的高导热性金属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包覆基材为固态导热包覆基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导热包覆基材的形状矩形、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的热交换装置还设有一阻绝层,所述的阻热层贴接于该第一管及第二管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绝层为金属阻绝层或非金属阻绝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包覆基材的外侧另设有一隔热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自泡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具有一空间,且所述导热包覆基材为液态导热包覆基材,容置于所述隔热材料的空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导热包覆基材为乙醇或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的热交换装置,为了克服现有液体的热交换装置有管路易于挠曲部龟裂、接头部分组装困难及无法避免该外泄冷媒渗入混合该液体等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包含一第一管、一第二管及一导热包覆基材;该第一管用以循环一冷媒;该第二管用以输送一液体;该导热包覆基材用以包覆该第一管及第二管。该导热包覆基材以热传导方式促使该第一管的冷媒及第二管的液体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的热交换装置增加了热交换管路的热交换效率及结构强度、降低管路与接头组装的困难度及避免该冷媒及液体相互渗入混合,并有效提升液体的热交换效率、组装效率及使用安全性。
文档编号F28D7/02GK2881508SQ20062000183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5日
发明者黄茂兴 申请人:黄茂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