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热交换板被安装在室内的地板或壁面、及其他进行冷却或加热处,并使用热交换用流体使其与外部进行热交换。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安装在室内的壁面上的水暖用的板单元,如专利文献1、2所示,具有管单元,该管单元包括热交换用流体流动的供给侧主管和返回侧主管;多根细热交换管,该细热交换管的两端连接在各主管之间并在相对于各主管的直角方向延伸。并且,该板单元具备成为保持各个主管和热交换管的基底材料的收纳板和绝热板。该板单元在收纳板和绝热板上设置收纳各主管的收纳凹部、和收纳热交换管的收纳槽,并使其为一体,且在表面上安装地板或壁面装饰薄板而被固定在建筑物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74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15989号公报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热交换管不与表面的地板面或壁板贴紧,在收纳板和绝热板的收纳槽内热交换管也不与槽内壁面贴紧。因此,热交换管的收纳槽的空间阻碍热传导,使热交换效率低。并且,上述现有的热交换板是将热交换管和收纳板或绝热板、及其他均热板或基底板等顺序地层叠组装的,组装花费工时、成本也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不花费工时和费用、而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板,将使热交换管并排或弯曲而形成的面状体、与该面状体的一个面贴紧的薄板材、及与上述面状体的另一面贴紧而安装的层叠体设置为一体。
上述热交换管由树脂材料形成,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也由树脂材料形成,上述面状体被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并密封,且具有柔软性,并可形成为希望的形状。
上述层叠体也可以是绝热材,也可以是金属板或金属箔膜等金属薄板。并且,与上述面状体的一侧贴紧的薄板材,可以是在施工状态使其向外部露出的装饰薄板。
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设有使热交换管并列或弯曲而形成的面状体、和位于该面状体的至少一侧的薄板材,将上述薄板材重叠到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上,并对上述面状体侧进行减压、或对上述薄板材侧进行加压,使上述薄板材、上述面状体及其层叠体相互贴紧。
该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为,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两侧的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为气密性的材料,通过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上述面状体,并使上述薄板材内为真空,将上述面状体、薄板材及层叠体成形为一体。
并且,也可以为,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一侧的薄板材为气密性的材料,使另一侧的层叠体为通气性材料,通过粘接剂由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上述面状体,并从上述通气性的层叠体侧进行减压,将上述面状体和薄板材及层叠体成形为一体。
并且,也可以在使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和上述薄板材及层叠体贴紧为一体而成形的同时,将向外部露出的固定用零件一体成形。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形成容易制造、不花费费用、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板。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热交换板的分解立体图(a)和、剖面图(b)。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10的图,该热交换板10,将由例如热塑性树脂制的管形成的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平行地并排设置,并在该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上连接多根例如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具有挠性的细的热交换管16。多根热交换管16被相互平行地并排设置,在中央部被分别折回180°并将两端连接到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上,形成薄板状的面状体20。
形成了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的两面被具有气密性的树脂制的薄板材21、和作为层叠体的薄板材22贴紧地挟持着。在该实施方式中,薄板材22是与薄板材21一起挟持面状体20的层叠体,并由与薄板材21相同材料构成。
挟持了热交换管16的面状体20的树脂制的薄板材21、22,其内表面上被涂抹粘接剂而被封闭为气密状态,并且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的两端或各一端部向外部露出。因此,薄板材21、22之间的内部为气密状态且被密封。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10的制造方法为,在薄板材21、22的内表面上涂抹粘接剂,并挟持热交换管16的面状体20,通过热焊接等将薄板材21、22的周缘部密封为气密状态,并且,将薄板材21、22内减压为真空状态而使其贴紧。由此,薄板材21、22与形成了面状体20的热交换板16贴紧而形成热交换板10。
并且,此时,对合安装热交换板10的部位的形状,使用平面状或规定的曲面状的模具进行成形。成形时的温度为薄板材21、22软化并可成形的适当的温度,并且进行设定使其为不对热交换管16产生影响的温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具有挠性的细的树脂制的管例如优选内径为2.0~3.5mm,通过由所述管形成的热交换管16形成面状体20,并由树脂制的薄板材21和作为层叠体的薄板材22挟持面状体20。因此,可进行良好的热传导,且热交换的效率高,并且通过模具可将热交换板10本身成形为希望的形状。由此,在用于墙壁或地板、天棚等的平面状的板以外,还可利用于浴缸的保温、具有其他曲面的箱的保温或冷却、其他任意形状处的保温或冷却,很大程度地扩大了热交换板10的用途。并且,由于面状体20由树脂制的薄板材21、22挟持并贴紧,因此即使在潮气和水分多的场所、水分也很难侵入到内部,耐久性高。并且,也可以用于除了水以外的其他的液体中。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10,也可由进行了装饰的装饰薄板覆盖表面侧,也可通过装饰薄板材使其在室内等露出地使用。并且,根据用途也可使薄板材21、22为透明,也可使用含有防紫外线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薄板材21、22,作为在野外使用的太阳光集热板。
另外,薄板材21、22也可为层叠树脂制薄板和金属箔的金属箔膜。
并且,在由薄板材21、22挟持面状体20而真空成形时,也可同时一体地安装固定安装用的钩和各种零件。由此,可更加高效率、低价地制造。
下面,根据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24。此处,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热交换板24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形成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被构成为,在隔开一定间隔而配置的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之间,被平行地排列多根。各热交换管16的两端与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连接。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24也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制造。并且,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下面,根据图3、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26、28。此处,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26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热交换板28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并且,将热交换板26、28的面状体20的一侧的薄板材21和相反侧的层叠体做成为铝板或铝薄板等金属薄板30。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26、28也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制造。并且,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金属薄板30可使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可更有效地进行放热和吸热。
下面,根据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2。此处,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2为,在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和一侧的薄板材21之间,层叠铝板或铝薄板等金属薄板30,作为另一侧的层叠体层叠了板状的绝热材34。在绝热材34上形成有收纳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的凹部36。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2的制造方法为,在薄板材21和绝热材34的内表面上涂抹粘接剂,隔着金属薄板30而挟持热交换管16的面状体20,将薄板材21的周缘部通过与绝热材34连接固定或者热焊接等密封为气密状态,并且,使薄板材21内减压为真空状态。由此,使形成了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相对于薄板材21和金属薄板30、及绝热材34贴紧,来形成热交换板10。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2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绝热材34可以使其为热效率更高的热交换板。并且,也可为将薄板材21、和铝板或铝薄板等金属薄板30预先层叠的热交换板。
下面,根据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6。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6为,在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中,在形成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的一侧、和一侧的薄板材21之间,层叠铝板或铝薄板等金属薄板30,在另一侧的薄板材22的外侧层叠绝热材34。在绝热材34上形成有收纳供给侧主管12和返回侧主管14的凹部36。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6的制造方法为,在薄板材21、22的内表面上涂抹粘接剂,并挟持热交换管16的面状体20,在薄板材21的周缘部以及薄板材22的背面与绝热材34上涂抹粘接剂而密封为气密状态,并且,使薄板材21、22及绝热材34之间减压为真空状态并贴紧。由此,使形成了面状体20的热交换管16相对于薄板材21、22贴紧,并且与薄板材22和绝热材34也贴紧,来形成热交换板10。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6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在薄板材22的外侧配置了绝热材34,因此,可使设置了面状体20的内侧的气密性更高。
下面,根据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8。在此,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8为,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中,代替具有气密性的一侧的薄板材22而设置具有通气性的层叠体40。作为具有通气性的层叠体40,可使用非织布或织布、苇子等植物纤维的成形材。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8的制造方法为,在薄板材21和通气性的层叠体40上涂抹粘接剂50,挟持热交换管16的面状体20,从通气性的层叠体40侧进行减压,使面状体20内为真空,并将薄板材21、层叠体40以及面状体20成形为一体并进行连接固定。成形使用规定的模具,将薄板材21、层叠体40以及面状体20放入该模具内,并以规定的高温进行成形,并进行冷却使其脱模。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38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通过通气性的层叠体40,可以容易地形成真空,并通过选择苇子等便宜的原材料,可极便宜地进行制造。并且,通过模具的形状可将热交换板38成形为任意的曲面状。
下面,根据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42。此处,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42为,在薄板材43和层叠体44上形成相互对置的槽46,通过对置的槽46形成热交换管48。
该实施方式的热交换板42的制造方法为,在除了各槽46的薄板材43和层叠体44上涂抹粘接剂50而使其粘合。由此,由薄板材43和层叠体44的各槽46形成热交换管48,可更便宜、更高效地制造热交换板42。
另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只在层叠体44上形成槽46,并由另一个平面状的薄板材43将槽46的开口部密封,而形成热交换管48。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板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面状体也可以是将1根或多根管蛇行形成的面状,通过热交换用流体流动的管所形成的部件的轮廓,形成为平面或曲面、且比较薄的形状即可。并且,成形方法除了真空成形以外,还可以是使薄板材21的外侧为加压状态,在薄板材22等的层叠体侧设置模具,并进行加压成形的制造方法。在进行加压成形的情况下的薄板材不限于树脂制,也可以为金属制的薄板材,也可以为各种材料的层叠材料。并且,成形温度设定在树脂制的薄板材可软化的适当温度。并且,薄板材21也可以通过胶合法与面状体20贴紧。在通过胶合法使其粘合的情况下,在薄板材为高温的期间内用加压辊等压接面状体,并形成为一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板,其特征在于,使热交换管并排设置或弯曲而形成的面状体、和与该面状体的一个面贴紧的薄板材、以及与上述面状体的另一个面贴紧而安装的层叠体被一体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管由树脂材料形成,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也由树脂材料形成,上述面状体被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并密封,且具有柔软性,并可形成为希望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层叠体由绝热材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板,其特征在于,被贴紧在上述面状体的一侧的薄板材是在施工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装饰薄板。
5.一种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设有使热交换管并排设置或弯曲而形成的面状体、和位于该面状体的至少一侧的薄板材,将上述薄板材重叠到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上,并对上述面状体侧进行减压、或对上述薄板材侧进行加压,使上述薄板材、上述面状体及其层叠体相互贴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两侧的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为气密性材料,由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上述面状体,并使上述薄板材内为真空,将上述面状体、薄板材及层叠体成形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的一侧的薄板材为气密性材料,另一侧的层叠体为通气性材料,通过粘接剂由上述薄板材和层叠体挟持上述面状体,并从上述通气性的层叠体侧进行减压,将上述面状体和薄板材及层叠体成形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上述热交换管的面状体和上述薄板材及层叠体贴紧为一体而成形的同时,将向外部露出的固定用零件一体成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花费工时和费用、且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板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使热交换管(16)并排设置或弯曲地形成的面状体(20)、和与面状体(20)的一个面贴紧的薄板材(21)。在面状体(20)的另一个面上一体地重合有作为与面状体(20)贴紧而安装的层叠体的薄板材(22)和绝热材(34)。热交换管(16)由树脂材料等形成,面状体(20)被薄板材(21)和作为层叠体的薄板材(22)或金属薄板(30)、绝热材(34)等挟持,并被粘结密封。
文档编号F28F9/007GK101042249SQ20071008872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0日
发明者中川晃, 山北聪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洋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