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制造业中的冷却塔领域,尤其是一种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
冷却塔。
背景技术:
目前的冷却塔一直以来都是下喷型式或者由电机驱动的高耗能的冷却塔,其缺点是喷洒不均匀,喷洒水流速度太快严重影响冷却塔的换热效率或者高耗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包括风筒、风机、水轮机、逃生梯、收水器、外侧板、分流管、上喷喷头、填料、骨架、斜撑、冷却塔顶板、顶板支架、塔内爬梯、收水器支架、布水器支架和填料支架,其工作原理为循环水从系统先进入水轮机,水轮机带动风机旋转,水从水轮机流出后直接进入布水系统,水从上喷喷头向上喷洒,水流细化均匀,喷到最高点后水流向下一直均匀地洒布在填料上,再从喷头喷出到洒布在填料上的过程中水流一直与风机产生的向上的风进行热交换,流在填料内也与向上的风进行大量的热交换,最后被冷却的水流入集水池。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循环水从系统先进入水轮机,水轮机带
动风机旋转,水从水轮机流出后直接进入布水系统,水从上喷喷头向上喷洒,水流细化均
匀,喷到最高点后水流向下一直均匀地洒布在填料上,从喷头喷出到洒布在填料上的过程
中水流一直与风机产生的向上的风进行热交换,水流在填料内也与向上的风进行大量的热
交换,最后被冷却的水流入集水池;旋转喷芯设计成螺旋状,便于高压水流带动其旋转,水
流从喷头壳体底部进入,通过旋转喷芯并推动其旋转,水流在旋转喷芯的作用下均匀流动
并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圆周运动,水流带着圆周速度从喷头壳体内流出,水流均匀细化泻向
空中,水流在空中呈伞状,到最高处向四周喷洒。 所述的上喷喷头固定在分流管上; 所述的填料置于分流管的下方; 骨架和斜撑起固定和支撑塔体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填料用量少、风机功率低、水流喷洒均匀和换热
效率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风筒、2-风机、3-水轮机、4-逃生梯、5-收水器、6-外侧板、7-分流管、8-上
喷喷头、9-填料、10-骨架、ll-斜撑、12-冷却塔顶板、13-顶板支架、14-塔内爬梯、15-收水
器支架、16_布水器支架、17-填料支架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参照图1 ,循环水从系统先进入水轮机3,水轮机3带动风机2旋转,水从水轮机3
流出后直接进入分流管7,水从上喷喷头8向上喷洒,水流细化均匀,喷到最高点后水流向
下一直均匀地洒布在填料9上,从喷头喷出到洒布在填料9上的过程中水流一直与风机2
产生的向上的风进行热交换,水流在填料9内也与向上的风进行大量的热交换,最后被冷
却的水流入集水池;旋转喷芯设计成螺旋状,便于高压水流带动其旋转,水流从喷头壳体底
部进入,通过旋转喷芯并推动其旋转,水流在旋转喷芯的作用下均匀流动并形成顺时针方
向的圆周运动,水流带着圆周速度从喷头壳体内流出,水流均匀细化泻向空中,水流在空中
呈伞状,到最高处向四周喷洒。 所述的上喷喷头8固定在分流管7上; 所述的所述的填料9置于分流管7的下方; 骨架10和斜撑11起固定和支撑塔体的作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一种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其中包括上喷喷头、布水器支架和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喷喷头固定在分流管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置于分流管的下方。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其特征在于上喷喷头中的旋转喷芯设计成螺旋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喷式高效水动能回收冷却塔,包括风筒、风机、水轮机、逃生梯、收水器、外侧板、分流管上喷喷头、填料、骨架、斜撑、冷却塔顶板、顶板支架、塔内爬梯、收水器支架、布水器支架和填料支架,其工作原理为循环水从系统先进入水轮机,水轮机带动风机旋转,水从水轮机流出后直接进入布水系统,水从上喷喷头向上喷洒,水流细化均匀,喷到最高点后水流向下一直均匀地洒布在填料上,从喷头喷出到洒布在填料上的过程中水流一直与风机产生的向上的风进行热交换,水流在填料内也与向上的风进行大量的热交换,最后被冷却的水流入集水池,本实用新型具有填料用量少、风机功率低、水流喷洒均匀和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F28C1/00GK201476608SQ200920186639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金先培 申请人:金先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