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135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改进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 及改进的逆流换热器,其构造成减小换热器中产生气泡的可能性和/或减小产生的气泡的 尺寸,以及/或者便于去除换热器中的任何气泡。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换热器通常包括一对分隔开的容器,多个分隔开的管路在该 对容器之间延伸以流体地连接(fluidly connected)该对容器。诸如水或冷却剂的传热流 体流经分隔开的容器之间的管路,同时空气流在分隔开的管路之间经过。来自于传热流体 的热量传递至在分隔开的管路之间经过的空气流,这些热然后能够用来通过合适的管道到 达车辆轿厢内的选定目标区域。传热流体通过进入口以第一升高的温度输送至换热器,通 过放出口以第二降低的温度离开换热器(也就是在传热流体的热量已经传递给经过换热 器的空气流之后)。进入口和放出口的位置通常取决于所采用的换热器的类型(例如平行 流、逆流等)和换热器在具体空调系统中的定向(例如水平分隔开的容器或竖直分隔开的 容器)。对于车辆空调系统内的换热器而言,一个关注点在于去除换热器中的任何气泡或 气穴。这种气泡或气穴可能对换热器的热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个关注点涉及车辆的 布置考虑,这可能与换热器的尺寸、换热器的定向和/或换热器的进入口和放出口的位置 相冲突。通常,在给定车辆设计中,所关注的气泡或气穴与布局考虑相互竞争。例如,设计 特定尺寸的换热器、沿特定的位置定向换热器和/或要求进入口和放出口面对某一方向可 能导致换热器易于产生和形成气泡或气穴。相反,设计气泡或气穴问题较少的有效换热器 可能导致换热器严格地限制了通常在空调系统和/或车辆中的布置选择。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更具体地,根据 这个方面,逆流换热器包括具有进入室和放出室的第一侧向容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包括 与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的进入口以及与所述放出室流体地连接的放出口。所述放出口定 位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最上部分附近以减少气穴。第二侧向容器与所述第一侧向容器侧 向地分隔开。第一组管路将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侧向容 器。第二组管路将所述第二侧向容器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放出室。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加热器芯。更具体地,根 据这个方面,加热器芯包括一对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该对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包括进入/ 放出容器和换向容器。所述进入/放出容器中设置有进入室和放出室。第一组管路在该对 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之间延伸并且限定了从所述进入/放出容器的所述进入室到所述换 向容器的流体路径。第二组管路在该对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之间延伸并且进一步限定了从 所述换向容器到所述进入/放出容器的所述放出室的流体路径。所述放出室具有至少布置在比所述进入室更高的高度上的部分。根据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逆流的车辆换热器。更具体地,根据这个方面,该车辆换热器包括进入/放出容器,所述进入/放出容器具有进入口以及与所述进入口 连接的进入室,还具有放出口以及与所述放出口连接的放出室。换向容器与所述进入/放 出容器侧向地和水平地分隔开。所述换向容器具有换向室。管路将所述进入室与所述换向 室连接,并且将所述换向室与所述放出室连接。所述放出室大致为L形,所述L形包括基部 部分和高度部分。所述基部部分形成所述进入/放出容器的提升到所述进入室上方的最上 部分。


图1为以竖直的定向示出的传统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的示意性透 视图;图2为具有换热器和蒸发器的车辆空调系统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传统的平行流动式换热器的示意性透视图;图4为图3的水平定向的平行流动式换热器的温度曲线图;图5为以水平的定向示出的图1的换热器的示意性透视图;图6为图5的水平定向的逆流换热器的温度曲线图;图7为图5的换热器的剖视图,示出了换热器中形成的气穴;图8为以水平的定向示出的改进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的示意性透 视图,该换热器具有进入/放出容器、换向容器以及流体地连接该容器的管路;图9为图8的换热器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0为进入/放出容器沿图8的视角A的透视图,示出了在进入/放出容器一侧 上的管路端口,并且示出了示例性的管路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其中所述附图仅仅只是为了说明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而不 是为了限制这些实施例,图1示出了以竖直的定向示出的传统的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 换热器10的透视图。更具体地,换热器10包括一对竖直地分隔开的容器,该对容器包括上 部进入/放出容器12和下部换向容器14。换热器10被称为竖直定向是由于容器12、14彼 此之间相对的定向。也就是,容器12、14是竖直地分隔开的,因此换热器10为竖直的定向。 上部容器12包括彼此被分隔器或分隔壁32隔开的进入室16和放出室18。上部容器12还 包括与进入室16流体地连接的进入口 20以及与放出室18流体地连接的放出口 22。换热器10还包括第一组管路24,该第一组管路24在容器12、14之间延伸并且限 定了从进入室16及其进入口 20到下部换向容器14的换向室28的流体路径26。第二组管 路30在容器12、14之间延伸并且进一步限定了从换向容器14回到上部容器12,具体地是 回到上部容器12的放出室18的流体路径26。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和了解,传热流体(例如水、冷却液等)通过进入口 20 引入换热器10。传热流体通过第一组管路24从进入室16 (传热流体通过进入口 20输送至 进入室)流动到换向室28。在换向室28中,传热流体的流动方向逆转,并且通过第二组管路30从换向容器14回流到上部容器12。具体地,传热流体由换向容器14送回到上部容器12的放出室18。传热流体通过放出口 22从放出室18离开换热器10。众所周知,空气流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组管路24、30的分隔开的管路之间流动。热 量从流经管路24、30的传热流体传递给该空气流也是众所周知的。采用定位在上部容器 12 (和换热器10)的顶侧或上侧上的进入口 20和放出口 22,要求在换热器10之上紧接着 物理地出现对该进入口 20和放出口 22的流体连接,这对于特定的车辆布置而言可能是期 望的或者可能是不期望的。然而,进入口 20和放出口 22的这种定位(也就是定位在竖直 地定向的换热器的顶侧或上侧上)趋向于限制或减少气泡或气穴在换热器中的形成以及/ 或者去除任何形成的气泡或气穴。图2说明了包括蒸发器42和加热器元件或加热器芯44的车辆空调系统40,其中 加热器元件或加热器芯44可以是图1的换热器。系统40将调节的空气输送至防冻管道 48、客舱通风管道46和/或底盘通风管道50a、50b。在蒸发器42和加热器芯44之间设置 有第一空气混合门52,该第一空气混合门52用于选择性地控制穿过加热器芯44的用于管 道46、48、50a的空气流。例如,在所示的位置上,第一空气混合门52引导穿过加热器芯44 的用于管道46、48的所有空气流。类似地,在蒸发器42和加热器芯44之间可以设置有第 二空气混合门54,该第二空气混合门54用于选择性地控制穿过加热器芯44的空气流,该 空气流被引导至管道50b。在所示的位置上,第二空气混合门54引导从蒸发器42经过加 热器芯44而被引导至管道50b的所有的空气流。在其它未示出的位置上,空气混合门52、 54可以分别地引导变化量的空气流从蒸发器42穿过加热器芯44,包括不引导空气流穿过 加热器芯44。在所说明的系统40中,防冻管道48可以包括防冻管道门58,该防冻管道门58用 于选择性地控制允许进入管道46的空气流(也就是防冻空气流)。同样,客舱通风管道46 可以包括通风门56,该通风门56用于选择性地控制输送至管道46的空气流(也就是通风 空气流)。可以在系统40中采用额外的辅助门60、62、64,该辅助门60、62、64用于更精确 地控制所流过的空气流,以便使穿过蒸发器42和/或加热器芯44而要被输送至管道46、 48.50a.50b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空气流获得期望的比例。如图2所示,加热器芯44包括上侧向侧部44a、下侧向侧部44b、上纵向侧部44c 和下纵向侧部44d。当图1的换热器10用作图2中的系统40的加热器芯44时,可以理解 的是,换热器10的进入口 20和放出口 22将定位在加热器芯44的上侧向侧部44a上。因 此,对进入口 20和放出口 22的合适流体连接将从加热器芯44的上侧向侧部44a延伸并连 接至该上侧向侧部44a。在一些车辆布置中,可能不期望具有从加热器芯44的上侧向侧部 44a延伸的进入口和放出口及其流体连接。例如,可能具有需要占据上侧向侧部44a上方紧 邻的空间的其它车辆组件,或者对于诸如底盘通风管道50的通风装置而言可能需要能够 获得该上侧向侧部44a上方紧邻的空间。相反,可能期望具有这样的加热器芯44,即进入口 和放出口设置在加热器芯44的侧向面上,其中加热器芯的容器将是水平地分隔开的(也就 是水平定向),而不是如图1所示的竖直地分隔开。参考图3,已知的在侧向面上具有进入口和放出口的传统加热器芯为所示的平行 流动式换热器70。换热器70包括下部容器72和上部容器74。进入口 76设置在换热器70 的侧向面78上并且流体地连接至由下部容器72限定的室。单组管路80在下部容器72和上部容器74之间延伸并且与下部容器72和上部容器74流体地连接。具体地,该组管路80将下部容器72的室流体地连接至上部容器74的室。放出口 82也设置在侧向面上并且特别 地设置在上部容器74上。采用定位在换热器70的侧向面78上的进入口 76和放出口 82, 该换热器70在期望在侧向面上具有与加热器芯44的流体连接的应用中可以用作图2的加 热器芯44。在操作中,传热流体通过下部容器72的进入口 76进入换热器70,经由管路80从 下部容器72流至上部容器74,并且通过放出口 82离开换热器70。与换热器10类似,换热 器70的管路80是分隔开的,以便允许空气流穿过这些管路,由此热量从流经管路80的传 热流体传递至该空气流。换热器70的一个优选在于,放出口 82定位在由上部容器74限定 的换热器70的最上部分。这具有的效果是防止和/或去除在换热器70中形成的或试图形 成的任何气泡或气穴。换热器70的缺点在于,其缺少逆流并且难以实现从管路80到流经 该管路的空气流的均衡的热传递。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传热流体可以在比如80°C的温度下进入进入口 76。同时, 离开蒸发器的空气流在比如-20°C的温度下进入换热器70。当热量从在下部容器72和上 部容器74之间输送传热流体的管路80中的传热流体传递出去时,传热流体的温度比如从 80°C下降至60°C。然而,离开换热器70的空气流并不是被换热器均勻加热的。而是如图4 所示,紧邻下部容器72的空气流的温度比如从_20°C上升至65°C。相反,紧邻上部容器74 的空气流在-20°C的温度下进入换热器70并且仅仅被加热至45°C。从而,离开换热器70 的空气流不是被均勻加热的(例如,在流经换热器70的整个空气流中可能出现20°C的温 差)。另一个选择是在旋转后的位置上安装图1的换热器10,如图5所示(也就是水平 定向)。更具体地,换热器10可以旋转成使得上部容器12和下部容器14变成水平地分隔 开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在这种定向中,当用在图2的车辆空调系统40中时,第一组管 路24与容器12、14的一部分一起形成加热器芯44的上纵向侧部44c。在这种定向中,进入 口 20和放出口 22将定位在换热器10的侧向面上,其中该换热器10允许用在流体连接优 选地连接至加热器芯44的侧向侧部或侧向面的应用中。另外参考仅为例子的图6,传热流体可以在80°C的温度下进入换热器10的进入 口 20 (当处于图5的水平定向时),同时,空气流在-20°C的温度下进入换热器。当热量从 以逆流的方式流经管路24、30的传热流体传递出去时,传热流体的温度比如从80°C下降至 60°C。如图所示,流经水平地定向的换热器10的空气流大致地比如从20°C均勻地加热至 55°C。也就是邻近第一容器12流过的空气流被水平地定向的换热器10加热至与邻近第二 容器14流过的空气流大致相同的量或程度。另外参考图7,在诸如系统40的车辆空调系统中使用处于水平定向的换热器10具 有的问题在于,气泡或气穴(例如气穴AP)有可能形成并保留在换热器10中。这是至少部 分地由于放出口 22的位置处于比换热器10的最上部分(最上部分为形成气穴AP的位置) 低的高度。诸如气穴AP的气泡或气穴可能降低换热器10的效率和/或均勻加热能力。因 为进入室16的一部分仍然保持作为换热器10的最上部分,所以在换热器10上特别是在与 放出口 22流体地连接的放出室18上重新定位放出口 22可能导致几乎不会有所改善。因 此,仍然会形成气穴。
参考图8,所示的改进逆流换热器100用于车辆空调系统,比如图2中所示的空调 系统40。还可以被称为加热器元件或加热器芯的换热器100包括一对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 102、104。具体地,该对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包括第一侧向进入/放出容器102和第二侧向 换向容器104。由于容器102、104水平地分隔开(也就是第二侧向容器104与第一侧向容 器102水平地或侧向地分隔开),所以所示的换热器100处于水平定向。第一侧向容器102 中设置有进入室106和放出室108。更具体地,第一容器102具有进入口 110以及与该进入 口连接的进入室106,还具有放出口 112以及与该放出口连接的放出室108。进入口 110设 置在第一侧向容器102上并且与进入室106流体地连接;同样,放出口 112设置在第一容器 102上并且与放出室108流体地连接。第二侧向容器104具有或限定有换向室114。多个管路116、118大致在侧向地分隔开的容器102、104之间水平地 延伸。管路 116、118将进入室106与换向室114连接,并且将换向室114与放出室108连接。更具体 地,第一组管路116将第一侧向容器102的进入室106流体地连接至第二侧向容器104,第 二组管路118将第二侧向容器104流体地连接至第一侧向容器102的放出室108。从而, 第一组管路116在水平地分隔开的容器102、104之间延伸并且限定了从第一侧向容器102 的进入室106到换向容器104的流体路径120,第二组管路118在容器102、104之间延伸以 进一步限定从换向容器104到第一侧向容器102的放出室108的流体路径120。如以下将 更加详细地说明,放出口 112定位在第一侧向容器102的最上部分122附近以用于减少和 /或去除气穴或气泡。也就是,放出室108至少具有比进入室106高度更高的部分,这使得 放出室108形成换热器100的最上部分,并且允许放出口 112的位置位于这个最上部分上。另外参考图9和10,第一侧向容器102包括第一壁或第一面130和相对的第二壁 或第二面132,第一组管路116和第二组管路118连接至该第一壁或第一面130,进入口 110 和放出口 112限定在该第二壁或第二面132中或穿过该第二壁或第二面132 (也就是第二 面132面对并远离管路116、118)。更具体地,第一壁130具有与管路116、118流体地连接 的多个管路端口 130a。第一侧向容器102还包括在第一面130和第二面132之间延伸的分 隔开的纵向侧部134、136以及也在第一面130和第二面132之间延伸的分隔开的横向侧部 138、140。从而,室106、108在水平地分隔开的壁130、132之间水平地延伸。横向侧部包括 第一或上部横向侧部138和第二或下部横向侧部140。如图9中最佳地示出,放出口 112定 位在上部纵向侧部134附近和上部横向侧部138附近。具体地,放出口 112定位在上部纵 向侧部134和上部横向侧部138之间的交叉部142附近。如图所示并且特别适合于图2的 系统40 (尽管还适合于其它的车辆空调系统),侧向容器102、104成角度地定向,使得交叉 部142形成第一侧向容器102的最上部分并且允许与进入口 110和放出口 112的流体连接 定位在第二面132附近。因为放出室108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交叉部142附近,所以放出口 112能够定位 在交叉部142附近。更具体地,放出室108包括在下纵向侧部136附近并沿着下纵向侧部 136设置的第一部分144以及在上横向侧部138附近并沿着上横向侧部138设置的第二部 分14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46在纵向侧部134、136之间延伸。如图所示,进入 口 110可以定位在上纵向侧部134附近并且与横向侧部138、140分隔开。放出室108大致 为L形,其第二部分146形成L形的基部,第一部分144形成L形的高度。放出室108的第 二部分或基部部分146形成第一侧向容器102的最上部分122,该最上部分122至少部分地提升到进入室106上方或者布置在比进入室106更高的高度上。第一容器102内设置有分隔器150,以便与第一容器102的内部壁表面一起限定进入室106和放出室108 (进入室106和放出室108彼此通过分隔器150流体地分隔开)。 分隔器150横跨在壁130、132之间。如图所示,分隔器150具有在进入室106和放出室108 之间纵向地分隔第一侧向容器102的第一部分152以及相对于第一部分152成角度地设置 的第二部分154。第二部分154至少部分地限定了放出室108的第二部分或最上部分146。 如图所示,分隔器150大致为L形,第二部分154形成L形的基部,第一部分152形成L形 的高度。进入室106沿着容器102的纵向侧部134附近形成,L形的分隔器150沿着相同 的纵向侧部134定位放出室108的第二部分146。如图所示,进入口 110和放出口 112都定 位在容器102的纵向侧部134附近的第二面132上。如图所示,第一组管路116从进入/放出容器102延伸至并流体地连接至换向容 器104。第二组管路118从换向容器104延伸至并流体地连接至进入/放出容器102。第 一组管路116包括沿着分隔器150的纵向长度,具体是沿着分隔器150的第一部分152分 布的管路116a、116b。管路116b是邻近第二部分154的那些管路(例如最靠近的一个或两 个)。第二组管路118包括沿着分隔器150的纵向长度,具体是沿着分隔器150的第一部 分152分布的并且设置在管路116a、116b下方的管路118a。流动路径120a限定为用于流 体从进入/放出容器102的进入室106穿过管路116a、116b流到换向容器,并且穿过管路 118a流回到进入/放出容器102的放出室108。第二组管路118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部分152上方且设置在第二部分154的与管 路118a相反的一侧的管路118b,以及设置在第一部分152下方且设置在第二部分的与管 路118b相同的一侧的管路118c。由管路116b以及管路118b和118c限定了进一步的流动 路径120b、120c。具体地,流动路径120b形成为用于流体从进入室106穿过一条或多条管 路116b流到换向容器114,然后穿过管路118b流回到放出室108。类似地,流动路径120c 形成为用于流体从进入室106穿过一条或多条管路116b流到换向容器114,然后穿过管路 118c流回到放出室108。因为管路118b、118c (尤其是管路118c)与放出口 112对准,所以 这种布置便于从换热器100中去除任何气泡。改进的逆流换热器100的一个优点在于,其能够以水平定向用在诸如图2的系统 40的车辆空调系统中,而不会轻易形成已知能够降低换热器效率的气泡或气穴(也就是, 以水平定向使用换热器100时不太可能在其中形成气泡或气穴)。具体地,由于放出室108 具有比进入室106高度更高的部分146并且该部分146形成容器102的最上部分,所以放 出口 112可以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上。这倾向于减少或消除换热器100内气泡或气穴的 形成。如果传热流体中产生了任何气泡或气穴,那么这种气穴或气泡不太可能变得附着在 换热器100内。因此,逆流换热器100允许对流经该逆流换热器的空气流进行大致均勻的 加热,同时消除了有关气泡或气穴的问题。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说明了示例性的实施例。显然,在阅读和理解了前述详细说 明的情况下,他人可以进行修改和变更。只要这些修改和变更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效 的范围内,该示例性实施例就意图包括所有的这些修改和变更。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包括第一侧向容器,其具有进入室和放出室,所述第一侧向容器包括与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的进入口以及与所述放出室流体地连接的放出口,所述放出口定位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最上部分附近以减少气穴;第二侧向容器,其与所述第一侧向容器侧向地分隔开;第一组管路,其将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侧向容器;以及第二组管路,其将所述第二侧向容器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放出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组管路和所述第二组管路在所 述第一侧向容器和所述第二侧向容器之间大致水平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侧向容器包括第一面和相对的 第二面,所述第一组管路和所述第二组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面,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放出口 限定在所述第二面中,其中所述第一侧向容器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延伸 的分隔开的纵向侧部和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之间延伸的分隔开的横向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纵向侧部包括上纵向侧部和下纵向 侧部,所述放出口定位在所述上纵向侧部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进入口定位在所述上纵向侧部附近, 所述第一组进入口管路大致在所述上纵向侧部附近且沿着所述上纵向侧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放出室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 述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下纵向侧部附近且沿着所述下纵向侧部设置,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 所述横向侧部中靠上方的横向侧部附近且沿着所述横向侧部中靠上方的横向侧部设置,并 且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纵向侧部之间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放出室大致为L形,而所述第二部分 形成所述L形的基部,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所述L形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横向侧部包括上横向侧部和下横向 侧部,所述放出口定位在所述上横向侧部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放出口定位在所述纵向侧部之一和 所述横向侧部之一之间的交叉部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侧向容器成角度地定向,使得在所 述纵向侧部之一和所述横向侧部之一之间的交叉部形成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最上部 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流换热器,还包括分隔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中 以与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内部壁表面一起限定所述进入室和所述放出室,所述分隔器具有 纵向地分隔在所述进入室和所述放出室之间的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第一部分以及相对于 所述第一部分成角度地设置的第二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分隔器大致为L形,而所述第二部 分形成所述L形的基部,所述第一部分形成所述L形的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进入室沿着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 纵向侧部形成且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纵向侧部附近,并且所述L形的所述分隔器沿着所述纵向侧部定位所述放出室的一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逆流换热器,其中,所述进入口和所述放出口限定在所述 第一侧向容器的面对且远离所述第一组管路和所述第二组管路的面上,所述进入口和所述 放出口都定位在所述纵向侧部附近的所述面上。
15.一种具有逆流的车辆换热器,包括进入/放出容器,其具有进入口以及与所述进入口连接的进入室,还具有放出口以及 与所述放出口连接的放出室,其中所述放出室大致为L形,所述L形包括基部部分和高度部 分,所述基部部分形成所述进入/放出容器的提升到所述进入室上方的最上部分;换向容器,其与所述进入/放出容器侧向地和水平地分隔开,所述换向容器具有换向 室;以及管路,其将所述进入室与所述换向室连接,并且将所述换向室与所述放出室连接,其中 所述管路包括第一组管路,其从所述换向室延伸并且流体地连接至所述换向室,第二组管路,其从所述换向室延伸至所述放出室并且将所述换向室流体地连接至所述 放出室,第一流体路径,其由所述第一组管路和所述第二组管路中沿着所述基部部分设置的管 路限定,以及至少第二流体路径,其由所述第一组管路中邻近所述高度部分的管路和所述第二组管 路中与所述放出室的所述高度部分连接的管路限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逆流换热器,包括具有进入室和放出室的第一侧向容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包括与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的进入口以及与所述放出室流体地连接的放出口。所述放出口定位在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最上部分附近以减少气穴。第二侧向容器与所述第一侧向容器侧向地分隔开。第一组管路将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进入室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侧向容器。第二组管路将所述第二侧向容器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向容器的所述放出室。
文档编号F28F9/02GK101806549SQ20101010663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3日
发明者柿崎真二, 金丸纯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