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物质颗粒锅炉一般包括炉体、炉膛、进料装置、炉排、由炉排分为上下燃烧室和落灰室,而且均采用一个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由炉膛上方进入燃烧室后进行燃烧。采用这种传统的单个燃烧室的燃烧方式,存在的缺点是热效率低、生物质颗粒不能被充分燃烧,从而使得能源利用不够充分;而且生物质颗粒从上往下输送到燃烧室,导致生物质颗粒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浓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能够解决现有燃烧室存在的燃烧不充分、烟气余热利用效率不高、排放的烟气污染环境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包括炉体、位于炉体内部下端的炉排和由炉排分隔的燃烧室和落灰室,所述炉排上方的燃烧室由中间挡火板分隔为左右两个燃烧室,每个燃烧室上各开有一进料□。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炉排上开有落灰孔,且表面为向内凹陷状,所述炉排下端开有左右两个清灰口。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炉体内侧砌有一层耐火砖。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上端设有预热水管,所述预热水管的进水管设在炉体上端,出水管伸出到炉体一端外侧。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热水管上方加设填充有吸附材料的过滤装置。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炉体外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上端设有出烟管。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挡火板下端上开有通风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I)采用双燃烧室,使得炉膛内的燃料充分燃烧;
(2)燃烧室上端设有预热水管,充分吸收烟气中的余热,提高余热利用率;(3)采用过滤装置和水箱,及时吸收和过滤烟气中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图I是本发明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炉体,2、耐火砖,3、落灰室,31、清灰口,4、炉排,41、落灰
孔,5、挡火板,51、通风孔,6、燃烧室,61、进料口,7、预热水管,71、进水管,72、出水管,8、过滤装置,81、吸附材料,9、水箱,10、出烟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炉体I、位于炉体I内部下端的炉排4和由炉排4分隔的燃烧室6和落灰室3,炉排4上方的燃烧室6由中间挡火板5分隔为左右两个燃烧室6,每个燃烧室6上各开有一进料口 61。进一步,炉排4上开有落灰孔41,且表面为向内凹陷状,炉排4下端开有左右两个清灰口 31。进一步,炉体I内侧砌有一层耐火砖2。进一步,燃烧室6上端设有预热水管7,预热水管7的进水管71设在炉体I上端,出水管72伸出到炉体I 一端外侧。 进一步,预热水管7上方加设填充有吸附材料81的过滤装置。进一步,炉体I外设置有水箱8,水箱8上端设有出烟管9。进一步,挡火板5下端上开有通风孔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包括炉体、位于炉体内部下端的炉排和由炉排分隔的燃烧室和落灰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炉排上方的燃烧室由中间挡火板分隔为左右两个燃烧室,每个燃烧室上各开有一进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排上开有落灰孔,且表面为向内凹陷状,所述炉排下端开有左右两个清灰口。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侧砌有一层耐火砖。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上端设有预热水管,所述预热水管的进水管设在炉体上端,出水管伸出到炉体一端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水管上方加设填充有吸附材料的过滤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上端设有出烟管。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火板下端上开有通风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燃烧室生物质颗粒热水锅炉,属于热源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炉体、位于炉体内部下端的炉排和由炉排分隔的燃烧室和落灰室,炉排上方的燃烧室由中间挡火板分隔为左右两个燃烧室,每个燃烧室上各开有一进料口,且加设预热水管和过滤装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燃烧室存在的燃烧不充分、烟气余热利用效率不高、排放的烟气污染环境等问题,具有炉膛内的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余热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
文档编号F23B10/02GK102853535SQ20121031615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郭丰亮 申请人:郭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