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188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多流道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具有两个互不连通的用以流通两种不同换热介质的流道,各板片之间各自形成许多小流通断面的流道,以对流和热传导为主要手段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在食品、酿造、化工、机械、冶金、发电、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板式换热器都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的板式换热器一般米用的是两种结构一种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的换热板片叠装而成;另一种是在叠装的换热板片之间采用翅片增加传热面积。这两种换热板片都是采用叠片式的结构,由于换热板片外形接近不易区分,所以在组装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板片叠反或叠错的情况。一旦发生叠反或叠错而未被发现进入焊接工序,就会使整个换热器报废,造成原材料和人工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在换热板片上增加易于判别换热板片叠装错误的结构,以防止换热板片放错方向或叠错不同的换热板片。所以,防止换热板片叠装错误,提高板式换热器的生产合格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的板式换热器换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换热板片I’和2’交错叠装组成板式换热器芯体,使其中的第一换热板片I’上设置半圆缺口 3’用于判别叠装错误。换热板片I’和2’非常相似,就需要在翻边上开缺口来区别。在换热板片I’的翻边上开一个半圆缺口 3’,在换热板片2’的翻边上不开缺口 4’,这样在换热板片I’和2’交错叠装后就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每隔一层就出现一个半圆缺口,如果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缺口就说明换热板片叠装时发生错误,同理,如果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缺口的板片也说明换热板片叠装时发生了错误。但目前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片判别叠装错误技术存在以下缺陷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判别换热板片叠错,但无法判别换热板片错位、移位一类错误,换热板片在叠装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错位、移位的现象,如果在钎焊前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的话,就会造成产品在焊接过程中出现虚焊和漏焊,降低产品的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换热器是由两种不同结构或同一结构但放置方向不同的换热板片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叠加连接,形成至少两个互不相通的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翻边部中至少一个翻边部设置有用于判别叠装错误的槽形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相邻的第二换热板片在第一换热板片设置槽形缺口的相对应位置或相邻位置也设置有槽形缺口,从侧面看,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槽形缺口的一条边与第二换热板片的槽形缺口的一条边的投影线在一条连线上或呈有规则锯齿状线相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槽形缺口的形状相同或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处在对应位置的两槽形缺口互为镜像。[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槽形缺口的形状是矩形或是三角形、梯形、圆弧形。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装后,第一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和第二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纵向连线的投影线与所述换热板片底
面垂直。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装后,第一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和第二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连接形成锯齿状折线,其顶点垂直方向连线的投影线与所述换热板片底面垂直。或者,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至少一组对边的翻边部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这组对边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处在这组对边中部连接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设置槽形缺口的对应配合的一组对边的翻边部,也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这组对边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也处在该组对边中部连接面的同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的四边的翻边部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的结构相同,组装板式换热器时放置方向不同。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的其中一条边,与该翻边部的中线重合;或者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的其中一条边的顶点在该翻边部的中线位置。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一组对边上设置的槽形缺口,按其另外一组对边的中部连接面对称设置;第二换热板片一组对边上设置的槽形缺口,按其另外一组对边的中部连接面对称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相邻两条边的翻边部上分别设置有槽形缺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对应部位也设置有槽形缺口。与现有技术中判别换热板片叠装错误的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判别换热板片叠装错误的结构更加完善,既可以判别换热板片叠错,也可以判别换热板片叠装时错位和移位,通过对叠装后的换热器板片进行检测判别叠装是否正确,可以在钎焊前就发现差错,及时纠正。所以,本技术方案更能够提高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同时减少材料和人工的浪费。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换热板片A的正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换热板片A的C向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换热板片B的正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换热板片B的E向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热板片叠加组装后换热器一个侧面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一换热板片A的正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二换热板片B的正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换热板片叠加组装后换热器一个侧面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第一换热板片A的正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第二换热板片B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判别换热板片叠装错误或移位的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说明。图2、图3、图4、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在加工成形后板面形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能使换热板片更适合大批量生产,并节省模具制造费用和缩短模具制作周期。对加工成形后的换热板片,再进一步在翻边部位加工用于防错识别的矩形槽;或者矩形槽也可以是在加工成形时同时形成。如图2,本实施例是在第一换热板片A的四个翻边部位各制作一个矩形槽,即长边方向的第一矩形槽I和第三矩形槽3,短边方向的第二矩形槽2和第四矩形槽4,在本实施例中,各矩形槽的形状和尺寸都是相同的。为了加工方便,长边方向的第一矩形槽I和第三矩形槽3分布在第一换热板片A长边中线12的左侧,短边方向的第二矩形槽2和第四矩形槽4分布在短边中线25的右侧,并且长边上矩形槽的一条纵向边9的投影线是位于换热板片长边翻边部的中线上,如图3。短边上的矩形槽中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也位于短边翻边部的中线上(附图中未标出该条边的编号)。同样,如图4,在第二换热板片B的四个翻边部位也各制作一个矩形槽,即长边方向的第五矩形槽5和第七矩形槽7,短边方向的第六矩形槽6和第八矩形槽8,长边方向的第五矩形槽5和第七矩形槽7分布在换热板片长边中线12的右侧,短边方向的第六矩形槽6和第八矩形槽8分布在短边中线25的左侧,并且长边上矩形槽中一条纵向边10的投影线是位于换热板片的长边翻边部的中线上,如图5。短边上的矩形槽中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也位于短边翻边部的中线上(附图中未标出该条边的编号)。从上面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板片A与第二换热板片B实际上结构、形状是相同的,只是在装配时放置方向不同,在冲压加工时只要一付模具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制造成本及库存零部件;且第一换热板片A与第二换热板片B分别有多组。在换热板片叠加装配时,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轮流交错叠加在一起,从侧面C方向看,第一换热板片A的矩形槽分布在长边中线的左侧,从另一个侧面D方向看,矩形槽分布在短边中线的右侧。而第二换热板片B从侧面E方向看,矩形槽分布在长边中线的右侧,从另一个侧面F方向看,矩形槽分布在短边中线的左侧。所以,在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叠加后,第一换热板片A长边的第一矩形槽I及第三矩形槽3与第二换热板片B长边的第五矩形槽5及第七矩形槽7位于中线上的一条纵向边形成了一条和中线重合的投影线;同样第一换热板片A短边的第二矩形槽2及第四矩形槽4与第二换热板片B短边的第六矩形槽6及第八矩形槽8位于中线上的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形成了一条和中线重合的连线,即第一换热板片的矩形槽缺口的一条边与第二换热板片的矩形槽缺口的一条边的投影线在中线这一条连线上;且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装后,多组第一换热板片槽形缺口的一条纵向边的一个顶点和多组第二换热板片相对应的槽形缺口的纵向边的顶点的纵向连线与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底面垂直。由此,通过换热器四边交错分布在投影线两边的矩形槽,能清楚看出两种板片叠加的情况,由此可以很简单判别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在装配叠加时有否叠反、叠错的错误出现,及换热板片是否存在借位、移位的情况。换热板片被叠反的情况更明显而容易观察到,这是由于正常装配过程中换热板片交错正向叠放时,将第一换热板片A叠加到第二换热板片B上,第一换热板片A会沉入第二换热板片B中一部分,再次叠加上的另一块第二换热板片B又会沉入第一换热板片A中一部分,沉入的部分使两块换热板片贴合而便于焊接,从侧面看的时候,板片和板片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但如果装配发生错误,某一块换热板片被反向叠放的时候,换热器四边的矩形槽的结构会明显不同,只要看任何一面即可发现。从附图6可以看出,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反复叠加组成换热器后,两换热板片矩形槽处的间距Hl和两换热板片间的间距H2明显不同,Hl约等于H2的2倍。当有叠错的情况发生,即在叠加时连续出现两块第一换热板片A或两块第二换热板片B时,这个间距比例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这样在钎焊前我们就能人工目测或采用专用检测设备来检验换热板片是否叠错。当某一层两换热板片矩形槽处的间距Hl尺寸明显偏小等于两换热板片的间距H2时候,就可以判定换热板片叠错了 ;当矩形槽处的间距Hl都约等于H2的2倍并成均匀排列的时候,就可以确认换热板片叠装正确。由于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矩形槽加工时有一条纵向边设计成与长边翻边部上的中线或短边翻边部上的中线重合,从侧面看,叠加后这条边形成连续的纵向连线,亦即与换热板片底面垂直且与中线重合的投影线12’,由这条投影线可以判别换热板片叠装时移位、错位的情况。当投影线12’连续时,可以确认换热板片叠装没有出现错位的现象,而当投影线12’有某一点不连续时,就可以判定换热板片叠装时出现了错位的现象。当投影线12’连续并与换热板底面11垂直时,可以确认换热板片叠装时没有产生移位。本实施例将矩形槽设置在换热板片中线左侧或右侧,并将第一换热板片A矩形槽中一条纵向边和第二换热板片B对应矩形槽中一条纵向边设置成与换热板片中线重合,仅仅是为了设计和加工时更便利。应当说明,当矩形槽不是设置在换热板片中线左侧或右侧的时候,用来判别换热板片叠加错误的效果是相同的。另外,本实施例是在换热板片的四个翻边部均设置矩形槽,这样,主要是目测时更加方便快捷;而实际上,只要在两个换热板片的相邻两个翻边部统一设置矩形槽,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只要目测时看这两面矩形槽重叠的情况即可。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矩形槽可以用其它形状的槽来代替,如三角形槽、梯形槽、圆弧形槽,而只要使三角形槽、梯形槽、圆弧形槽的一条边的投影线位于换热板片的翻边部的中线上即可,这样同样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翻边上相对应的槽形缺口可以是相同形状和尺寸的,也可以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上对应的槽型缺口根据一垂直中线互为相反形状对称分布,另外槽的一条边也不限于位于换热板片的翻边部的中线上,还可以与中线略呈一定的角度,并使相邻的两块换热板片的槽的一条边从侧面看是连接在一起,这样同样很容易发现叠装错误或移位等情况。本实施例简单明了,即使不使用设备检测而仅仅采用人工目视,也能很准确的对叠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判别。自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如果配合使用专用的检测装置,其作用将会更可靠。图7、图8和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将换热板片翻边上的缺口设置为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梯形槽,梯形槽不是设置在换热板片长边或短边翻边部的中线上,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的梯形槽对应设置在相同的翻边部位并相对斜向设置,使梯形槽的一个腰在同一垂直方向上,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一梯形槽13对应于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五梯形槽17,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二梯形槽14对应于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六梯形槽18,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三梯形槽15对应于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七梯形槽19,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四梯形槽16对应于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八梯形槽20,且对应的梯形槽都有一个腰的顶点在同一与换热板片底面垂直的直线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叠装后梯形槽顶点在同一与换热板片底面垂直的直线上的一个腰就延续形成一条与换热板片底面垂直的呈规则锯齿状的折线,换热板片叠加后,第一换热板片A上折线的端点是第二换热板片B上折线的起点,同样第二换热板片B上折线的端点也是第一换热板片A上折线的起点,即第一换热板片的梯形槽缺口的一条边与第二换热板片的梯形槽缺口的一条边的投影线呈首尾连接,投影线形成一条呈有规则锯齿状的折线;且这条边的两个顶点的任一个顶点之间的纵向连线与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底面垂直。与实施例1中所述的判别方法一样,本实施例可以判别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的叠反、叠错状态,通过该锯齿状折线顶点连线的投影线同样也可以判别换热板片叠加后是否有错位和移位等错误。图9是本实施例换热板片叠加组装后的换热器一个侧面的示意图。图10和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板片翻边部上设置的是形状和尺寸相同且带一条直边的弧形槽,弧形槽只设置在第一换热板片A相邻的两边和换热板片B对应相邻的两边,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一弧形槽21和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三弧形槽23对应,第一换热板片A上的第二弧形槽22和第二换热板片B上的第四弧形槽24对应,弧形槽也不设置在换热板片的中线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A和第二换热板片B叠装后弧形槽上的直边纵向连线就形成一条与换热板片底面垂直的投影线。本实施例用来判别换热板片叠加错误的原理和方法也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区别仅是在翻边上槽形缺口的开设位置和数量不一样,以及槽形缺口的形状不同。由上面介绍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用以判别换热器板片叠加错误的结构可以是槽形缺口的形状、数量和在翻边位置上的任意组合,最后所达到的效果都相同。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专利发明人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本说明书中所提到的方位词如左、右只是限于附图中所述的实施方式,主要是为了描述方便清楚,而不应视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换热器是由两种不同结构或同一结构但放置方向不同的换热板片: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叠加连接,形成至少两个互不相通的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翻边部中至少一个翻边部设置有用于判别叠装错误的槽形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相邻的第二换热板片在第一换热板片设置槽形缺口的相对应位置或相邻位置也设置有槽形缺口,从侧面看,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槽形缺口的一条边与第二换热板片的槽形缺口的一条边的投影线在一条连线上或相连接呈有规则锯齿状折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槽形缺口的形状相同或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处在对应位置的两槽型缺口根据一垂直中线以互为相反形状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槽形缺口的形状是矩形或是三角形、梯形、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装后,多组第一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的一个顶点和多组第二换热板片相对应的槽形缺口的纵向边的顶点的纵向连线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底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叠装后,第一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和第二换热板片槽形缺口一条纵向边的投影线连接形成锯齿状折线,这条纵向边的一个顶点之间的纵向连线与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底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至少一组对边的翻边部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这组对边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处在这组对边中部连接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设置槽形缺口的对应配合的一组对边的翻边部,也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这组对边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也处在该组对边中部连接面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的四边的翻边部各设有至少一个槽形缺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的结构相同,组装板式换热器时放置方向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的其中一条边,与该翻边部的中线重合;或者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第二换热板片翻边部上设置的槽形缺口的其中一条边的顶点在该翻边部的中线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一组对边上设置的槽形缺口,按其另外一组对边的中部连接面对称设置;第二换热板片一组对边上设置的槽形缺口,按其另外一组对边的中部连接面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相邻两条边的翻边部上分别设置有槽形缺口,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对应部位也设置有槽形缺口。
专利摘要一种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的板式换热器,在换热板片的翻边部位开设有槽形缺口,槽形缺口的形状、数量及在翻边上的位置可有多种设置,利用换热板片叠装后槽形缺口组合所呈现的状态,可以判别换热器中的换热板片是否有叠反、叠错、错位和移位等差错。
文档编号F28F3/00GK202915775SQ20122058676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3日
发明者刘志红 申请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