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增加的总锅炉效率冷却与抽出重灰的系统与方法

文档序号:453832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用于以增加的总锅炉效率冷却与抽出重灰的系统与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重灰的冷却系统(1),该冷却系统(1)为适合于与燃烧室(2)结合使用的类型,尤其用于得自例如能量产生单元中的固体化石燃料的大流量之灰,该系统(1)包含:用于输送该重灰的输送带(31),该输送带(31)适合于配置于该燃烧室(2)下方且具有容纳外壳(3)及输送表面(311),该输送表面(311)装设有用于供冷却空气通过的开口(9),该输送表面(311)适合于基本上上以连续床的形式接纳在该燃烧室(2)中所产生的灰;以及用于冷却接纳于该输送表面(311)上的该重灰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含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方的至少一个分割区(4)及用于在对该分割区(4)处冷却空气进行强制馈送的强制馈送装置(11)。
【专利说明】用于以增加的总锅炉效率冷却与抽出重灰的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重灰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为适合于与燃烧室结合使用的类型,尤其用于得自例如能量产生单元中的固体化石燃料的大流量的灰。
【背景技术】
[0002]用于由固体燃料在燃烧室(或锅炉)中所产生的重灰的已知干式冷却及抽出系统为基于灰床的空气冷却。为此,在置放于锅炉喉口正下方的耐高温的带上输送重灰。通过存在于锅炉内的负压将冷却空气抽吸至该抽出系统中,冷却空气通过该带的容纳外壳(containment casing)的适当开口。空气接着在方向之意义上以逆流形式蔓延过系统及灰床,因此操作对灰及设备的冷却。
[0003]刚才所述类型的用于抽出及冷却的系统揭示于EP O 252 967中。
[0004]灰与空气之间以逆流方式进行热交换的上述机制在以下方面影响抽出系统的大小:
[0005]-所使用的空气流量,其中空气自身在系统内的速度必须最大化以由此增加与灰之热交换系数 '及
[0006]-输送带的轴距及速度,待优化以增加与空气接触的灰的停留时间及限制灰层高度的参数。
[0007]实际上,灰冷却的效率受限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暴露及可用表面。详言之,由于灰的隔绝特性,被空气扫过的第一层变冷,而灰的较内层仍保持温度。
[0008]因此,已知系统的可完善的第一方面与灰与冷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模式有关。
[0009]冷却空气量与灰量之间的关系典型地为3:1,亦即,冷却I吨重灰需要3吨空气。然而,由于在灰冷却的下游,引入至锅炉中的所有空气是自此锅炉的底部抽吸的,因此冷却空气的量必须不能超过总燃烧空气的0.5%至2.0%。实际上,若冷却空气的量变成超过此极限,则燃料与空气之间的化学计算比会导致燃烧效率降低以及壁炉损失增加。
[0010]详言之,在上述已知系统中,有助于燃烧效率增加的因素(积极项)为:
[0011]-由冷却空气显热所回收的化学能量,此多亏了受惠于空气的抽出带上的未燃物之后的燃烧;
[0012]-经由再引入至锅炉中的冷却空气的显热回收的灰的显热;及
[0013]-在锅炉喉口处对辐射浮块的回收,由系统的受照射组件吸收并转移至冷却空气及所抽出的灰。
[0014]改为判定锅炉效率减小的因素(消极项)是空气/烟雾预加热器处的效率损失。该效率损失涉及通过预加热空气来使用环境空气以精确地冷却燃烧烟雾。此预热空气被运送至燃烧室。然而,必须减少此特定量的空气以考虑自锅炉的底部引入的空气,且因此预加热器中冷却空气的较低吸入决定了来自预加热器的输出烟的较高温度。
[0015]因此,从总体燃烧效率的观点而言,灰与冷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系统是可完善的。
[0016]还请注意,对用于产生电能的固体化石燃料的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使具有高灰级的煤或褐煤的燃烧更频繁。此类煤或褐煤在高功率锅炉中的燃烧导致产生大量重灰,甚至高达100吨/小时,通常含有高百分比的未燃物。这种量的干式冷却或大致干燥要求相当多的冷却空气流,甚至比具有高热值的化石燃料大两或三倍。
[0017]这导致重要缺点,即,在上文所考虑之现有技术系统中,冷却灰所需的空气量远高于经由锅炉喉口再引入至燃烧室中的最大百分比。

【发明内容】

[0018]根据先前部分中的解释,由本发明提出并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系统及一种方法,该系统及方法在所抽出的灰与冷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方面最优化,且允许克服参考现有技术所提及的缺点。
[0019]此问题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系统及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来解决。
[0020]本发明的较佳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及权利要求17的从属权利要求中。
[0021]如下文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提出,一种吹送系统(S卩,强制馈送系统)与连接至锅炉喉口的主抽出器的带相关联,该吹送系统获取环境空气并将环境空气送至与该带的输送表面下方的一个或多个分割区对应的抽出器的容纳外壳内部。该带具有专用开口,典型地为轧制形式之孔或裂纹,其允许冷却空气通过该开口,且接着通过灰层。
[0022]在此构造中,分割允许将冷却空气导引通过孔-裂纹,从而使所关注的区域的空气流出最小化。因此,当冷却空气穿过灰床时与其实现被称作“叉流”类型之热交换,特征在于,热交换效率远优于已知的干式抽出系统热交换效率,且这是归因于受热转移影响的灰的增加的区域表面。接着,将冷却空气自此锅炉的底部引入至锅炉中。
[0023]在一较佳构造中,冷却空气的任何外流,S卩,自存在于输送表面与下方的该分割区之间的轻灰(light)流出但不穿过灰床,较佳借助于同一个吹送系统而再循环至该主抽出器的分割区。
[0024]因此,本发明允许抽出带上的灰与冷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最大化,且因此使灰的冷却效率最大化。
[0025]此情形意味着了冷却空气的量与所抽出的灰流之间的比急剧减少,且因此意味着自底部再引入至燃烧室中的冷却空气的量最小化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随后的与空气/烟雾交换器相关联的损失的急剧减少及净总体燃烧效率的增加。
[0026]另外,尤其在下文所说明的较佳具体实例中,本发明的构造允许使抽出及冷却系统极其紧凑且简单,甚至有可能省略存在于一些已知系统中的辅助湿式冷却系统。
[0027]在尤其较佳的构造中,还存在另一冷却阶段,其较佳地位于碾碎阶段下游,且基于由冷却工作流体所穿过之管束型的辅助热交换器。
[0028]在该另一冷却阶段中,预期包含在冷却空间中的灰的流体化,该流体化较佳地通过该主抽出器带上用于冷却的所回收之相同环境空气来执行。此流体化允许与管束表面之间的经改善的热交换。可通过制造如下输送带来获得待流体化的热灰,该输送带置放于冷却器下游且类似于以抽出方式工作的主抽出带。
[002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特征,该主抽出带借助于可选择性地闭合以阻止灰流出的漏斗而连接至锅炉喉口。灰积聚于漏斗的闭合底部上的阶段期间,通过同一个冷却空气强制馈送系统来冷却灰,该冷却较佳通过与带上的冷却相关联的同一主强制馈送系统来获得。
[0030]应了解,该冷却系统允许避免已知系统的重要缺点,即以下事实:在漏斗打开时,处于高温的大量的灰必须在带上冷却,而这有可能超出系统的额定参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从以下对某些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清楚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以及应用场合,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将参照所附的附图,其中:
[0032]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例的灰抽出、冷却及输送系统的侧视图的示意性表示;
[0033]图2示出图1的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是沿图1的线AA而进行且适合于突出显示该系统的分割区的第一较佳具体实例;
[0034]图2A示出通过图2的侧向挡板所分割的区域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0035]图3示出图1的系统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是沿图1的线AA而进行且适合于突出显示该系统的分割区的第二较佳具体实例;
[0036]图3A示出图3的分割区的细节的放大图;
[0037]图4示出图1的系统的细节的示意性放大图,该图示出附加的灰冷却阶段;
[0038]图5示出在锅炉喉口处进行的图1系统的横截面图,该图示出漏斗中灰的冷却回路;
[0039]图6示出输送带的细节的平面图,该图示出用于冷却空气流的通道开口,及
[0040]图6A示出沿图6的线AA进行的图6的带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参看图1,本发明的重灰抽出及冷却系统的较佳具体实例整体用I来指示。系统I为适合与燃烧室或锅炉2结合使用的类型,尤其用于得自例如能量产生单元中的固体化石燃料的大流量的灰。
[0042]锅炉2可为与系统I成一体的部分或与系统I分开设置,且装设有抽出漏斗21,抽出漏斗21通常在内部用耐火材料做衬。漏斗21与允许其底部封闭且因此允许锅炉2封闭的系统相关联,此情形将在稍后更详细地描述。
[0043]沿封闭路径移动的连续输送带31的初始部分被置放成与锅炉2底部对应。在使用期间,带31自漏斗21接收由锅炉2产生的灰且基本上以连续床的形式运载该灰。详言之,在带31的回程期间,灰被接纳于带31的上输送表面311上。在此输送表面311上,在将灰自锅炉底部2移走期间,借助于流动环境空气而使之发生灰自身的干式冷却,该流动环境空气为根据下面将简短描述的方式而被运送至带31的容纳外壳系统3中。
[0044]输送带31及其外壳3可具有EP O 252 967或EP O 931 981中所描述种类的总体构造。
[0045]此外,如图6及图6A中所示,在连续的带31上形成例如呈轧制孔或如所示的裂纹,以用于冷却空气9的通过开口。
[0046]始终参看图1,系统I装设有冷却接纳在输送带31上的灰的装置,其适合于设定馈送与该灰相对应的冷却空气。[0047]这种冷却装置包括强制馈送空气装置,其例如基于送风机或压缩机11及基于相关联的环境空气进气管111,相关联的环境空气进气管111较佳地装设有可选择地操作的合适的控制装置,具体而言是阀112。此所吸入的环境空气被运送至整体由13表示的馈送管,馈送管将环境空气引导至与带31相关联的分割区4。甚至,至分割区4的馈送亦较佳地由可选择地操作的合适的控制装置来控制,该控制装置在此情况下具体地为阀134。
[0048]在图1中,为简单起见而描绘了单个分割区4,该分割区4相对于输送表面311的前进方向配置于底部锅炉下游且在输送表面311下方,插在输送表面311与带31的背部区域之间。然而,该分区较佳地在纵向上延伸以覆盖输送表面311的整个底部(如图2、图2A及图3、图3A中所示)。
[0049]此外,在一个具体实例中,可使不同的分割区在该输送表面311下方沿该输送表面311离散地分布。
[0050]分割区4适合于使其中所称之冷却空气的流出最小化,使得此空气几乎完全通过输送带31的开口 9,藉此有效地冷却在输送表面311上所接纳的灰床。
[0051]送风机或压缩机11接着产生合适的压力梯度以克服沿回路13分散和集中以及与输送带31及耸出的灰层相关联的损失。
[0052]在图2及图2A中所示之第一实施例中,分割区4受横向挡板6影响且在侧向上由两个纵向挡板7限定,横向挡板6相对于此前进方向而横向于输送表面311来配置,纵向挡板7相应地横跨该前进方向。
[0053]侧向挡板7配置于输送表面311及其滚筒支撑件14附近,以免干扰每一主体的移动但同时又使经由分割区4中的冷却空气的轻灰(light)流出最小化。
[0054]另外,在输送表面311下方的区域分割的横向挡板6的配置确保对冷却空气的迷宫式密封,从而有助于借助挡板7对侧向空气流出的密封动作。
[0055]始终在此实例中,分割区4在下方由倾斜表面板5限定,用于回收在表面311上的输送期间的任何丢失的细粒。纵向挡板7各自具有对应的下端门72,该下端门72可经由机构71而选择性地向外部打开,较佳地为铰接,以用于使细粒朝容纳外壳3的底部向下流动(其中细粒可通过未图示的清洁系统回收)。较佳地,基于门部件72-机构71的向下流动系统是定时的。
[0056]在图3、图3A中所示的分割区4的第二实施例中,仍设置有横向挡板6,在此种情况下,横向挡板6与隔墙或侧向挡板51相关联,隔墙或侧向挡板51沿带31在纵向上延伸、基本上平行于带31、在输送表面311上面且各自沿此输送表面的相应侧而延伸,其中,该挡板51与输送带31之容纳末端81的接触或接近允许限制未通过孔带31的空气通过。
[0057]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倾斜表面板5中的每个呈现有下端门725,该下端门725可经由机构715选择性地向外部打开,较佳地为铰接,以达成使细粒朝该容纳外壳3的底部向下流动的目的。因此,在正常操作期间,在门725闭合时,其保持气密,与外壳3的侧壁直接接触。
[0058]另一实施例可提供配置于上输送表面处的此类侧壁、置放于上输送表面下面的侧向挡板及可选择性地打开的门、以及铺砖的组合,后者通常不具有门,如上文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一样。
[0059]冷却装置的整体构造使得在表面311上输送的灰层通过自底部至顶部沿冷却强制区之整个长度在横向上通过表面311的环境空气的流动来冷却,该冷却强制区由分割区4组成且包含在第一个横向挡板6与最后一个横向挡板6之间。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已通过灰床的冷却空气自锅炉2底部被吸入锅炉2中,此锅炉2处于低于外壳3的环境压力值下。
[0060]如已提及,由此获得的空气与灰之间的热交换机制的特征在于高热效率,这归功于可用于与环境空气接触的大的灰表面。
[0061]在图2、图2A及图3、图3A中,亦描绘了在纵向上侧接整个输送表面311之典型容纳侧向边缘8。
[0062]始终参看图1,为防止自分割区4逸出轻灰(Iight)之冷却空气不受控地进入锅炉2中,在此具体实例中,在该区域中提供空气再循环装置,该空气再循环装置较佳得可通过相同的强制馈送装置11来打开。在本实例中,这些构件提供与馈送管13连通的用于自外壳3抽出空气的管131。
[0063]具体而言且还参看图2、图2A/图3、图3A,回路13-131可自外壳3与侧向挡板7(图2)之间或外壳3与铺砖5 (图3)的底面之间的区域15吸取气体且将气体运送回至输送表面311下方的分割区4。未曾通过灰床的再循环空气将具有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温度。
[0064]还是在此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实例中,该空气的流出可通过压力控制16装置拦截,该压力控制装置16在使用中适合于通过传感器来侦测外壳3中配置于输送表面311上方的第一区域161与该外壳3中配置于输送带31下面的第二区域162之间的压力差。
[0065]在图1中,这些区域161及162被显示为已被配置在例如外壳3的在燃烧室2正下方的部分处。区域162也可与上述区域15重合,其中的压力基本上等于这两个区域中的压力。
[0066]压力控制装置16通过可选择性地打开的控制阀132而与空气再循环装置连通,且因此与强制馈送手段11连通。较佳地,存在与系统I及构件16相关联的自动控制装置,若在第二区162中侦测到过压,则该自动控制装置操作阀132,以确定经由管131的对空气的抽出及空气至分割区4内的返回,使两个区域161与162之间的压力差基本上为零。以此方式,防止来自区域162/15的空气流出而转移至区域161。
[0067]始终参看图1且现在还参看图5,较佳地,系统I还提供将冷却空气馈送至锅炉2的抽出漏斗21的馈送装置,该馈送专指适合于允许在该漏斗闭合时容纳于该漏斗上的灰冷却,例如,在短时段的带31维修或系统I的任何其它操作需要或不连续管理配置的期间。较佳地,此类装置由相同的强制馈送装置41操作且基于馈送装置100,即使在此种情况下具有可选择性地调整的空气流量仍如此,例如通过一个或多个阀101来操作。
[0068]如上文所提及,漏斗21提供允许重灰积聚于其上的锁定系统。此系统较佳地由一个或多个耐火阀212形成,该一个或多个耐火阀212较佳地为伺服控制的且根据旋转闭合移动来操作。
[0069]将冷却空气馈送至漏斗21的这类馈送装置允许在漏斗中在该积聚阶段期间的灰的冷却,且这类馈送手段较佳地通过闭合底部阀212来自动地操作。管回路100向形成在底部阀212上的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 213供气,使来自漏斗21底部的空气均匀分布。至漏斗21的进入空气当然地为在一压力下被输送以克服所积聚的灰层所产生的负载损失,因此取得对存在于阀上的灰床的合适冷却。[0070]始终参看图1且现在还参看图4,在此构造中,系统I还包括第二组合件/外壳输送带,其整体由30表示且类似于第一输送带,该第二组合件/外壳输送带通过插入碎渣机
17及管束型183的辅助冷却装置18而配置于主带31下游。
[0071]第二输送带30的存在可为建议性的,这取决于灰的量及大小。其可与一个或多个分割区的强制馈送空气装置及最终与再循环空气装置相关联且较佳地与这类装置成一体,此类装置类似于已相对于第一输送带31所述的装置。在此构造中,被引入至带30下方的区域中的冷却空气接着通过存在于锅炉2中的流动压力而被抽吸至锅炉2中。
[0072]粉碎装置17允许增加可供冷却的灰表面,因此增加冷却的总效率,该粉碎装置17也可包括按顺序的多个粉碎阶段。
[0073]辅助冷却装置18设定灰积聚在由壁182界定的容积181内,壁182较佳地为金属且与这类管束183相关联,管束183亦较佳地为金属且经常有处于低温的流体、较佳地为水流过。仍在较佳构造中,该管束183水平地配置,或者在基本上正交于即将被引入的流体化气流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0074]第二输送带30通过馈送速度及输送宽度来控制,以在与其相关联的冷却装置18内实现灰的前进,如同来自冷却装置18的灰拉送器那般作用。在冷却空间181的基底处,存在有流体化气体的馈送回路133,其较佳地也具有经由诸如阀135之类的适当装置而得到的可选择性地调整的流量。
[0075]在本实例中,该流体化气体为空气,且具体来说通过装置11且经由阀134及管回路13强制馈送的相同冷却空气。
[0076]流体化空气的馈送较佳地影响壁182的整个外周边。在体积181内以此方式运送的空气使所存在的灰流体化,促进了灰粒子与通过水冷却的管183的表面的大量碰撞。以此方式,获得灰的有效额外冷却,流体化灰的粒子的大小愈小愈好。
[0077]本发明非另一目标为一种与系统I有关的如迄今所描述的对重能量灰的抽出、冷却及回收的方法。
[0078]如上文所述且作为以下从属权利要求的目标的进入漏斗中的灰冷却装置及其方法亦可独立于如权利要求1及17中所界定的本发明而受到保护,且尤其独立于基于分割区的空气冷却装置的预期而受到保护。
[0079]类似地,如上文所述且作为以下从属权利要求的目标的管束冷却器中的灰的流体化系统及其方法可独立于如权利要求1及17中所界定的本发明而受到保护,且尤其独立于基于分割区的空气冷却装置的预期而受到保护。
[0080]迄今已参考较佳实施例来描述了本发明。希望可存在参照相同的发明性核心的其它实施方式,该等其它实施方式皆属于以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重灰的冷却系统(1),该冷却系统(I)为适合于与燃烧室(2)相结合使用的类型,尤其用于得自例如能量产生单元中的固体化石燃料的大流量的灰,该系统(I)包含: 用于输送该重灰的输送带(31),该输送带(31)适合于配置于该燃烧室(2)下方且具有容纳外壳(3)及一输送表面(311),该输送表面(311)装设有用于供冷却空气通过的开口(9),该输送表面(311)适合于基本上以连续床的形式接纳在该燃烧室(2)中所产生的灰;及 用于冷却接纳于该输送表面(311)上的该重灰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含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方的至少一个分割区(4)及用于在该分割区(4)处对冷却空气进行强制馈送的强制馈送装置(11), 其中该分割区(4)被构造成限制馈送至其中的空气的流出, 且其中总体配置为:在使用中,使得馈送至该分割区(4)中的该冷却空气穿过该输送表面(311)中的该开口(9)及接纳于该输送表面(311)上的灰床。
2.如权利要求1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分割区(4)基本上对于该输送表面(311)的整个范围而沿该输送表面(311)在纵向上延展。
3.如权利要求1或2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分割区(4)在侧向上由沿该输送带(31)的前进方向延伸的一对或多对纵向挡板(7)定界。
4.如前述权利要求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纵向挡板(7)中之一或两者都具有门 (72),该门(7)可选择性地打开以使细粒朝该容纳外壳(3)的底部向下流动。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分割区(4)在下方由用于细粒回收的倾斜表面板(5)来定界。
6.如前述权利要求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板(5)包含一个侧门(725)或一对侧门(725),该侧门或该对侧门(725)可选择性地打开以使细粒朝该容纳外壳(3)的该底部向下流动。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I),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对或多对侧部隔墙(51),该一对或多对侧部隔墙(51)在纵向上沿该输送表面(311)的侧翼延伸、在该输送表面(311)上方且在该分割区(4)处,以限制空气泄漏。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分割区(4)包含多个横向挡板(6),该多个横向挡板(6)相对于该带(31)的前进方向而横向于该输送表面(311)配置,且适合于界定用于被馈送于该分割区(4 )中的空气的基本上迷宫式的密封。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含用于该分割区(4)中的空气再循环的空气再循环装置(131),该空气再循环装置(131)适合于自该容纳外壳(3)抽出空气且较佳地可通过相同的该强制馈送装置(11)来操作。
10.如前述权利要求的系统(I),其特征在于,包含与该空气再循环装置(131)连通的压力控制装置(16),该压力控制装置在使用中适合于侦测该外壳(3)中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上方的第一区域(161)与该外壳(3)中在该分割区(4)外部且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方的第二区域(162)之间的压力差。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含用于将冷却空气馈送至该燃烧室(2)的抽出漏斗(21)中的馈送装置(100),该馈送装置(100)适合于允许在该漏斗闭合时保留于该漏斗(21)上的该灰的冷却,其中较佳地,该空气馈送装置(100)可通过相同的该强制馈送装置(11)操作。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含用于将流体化空气馈送至配置于该输送带(31)下游的辅助冷却装置(18)中的流体化空气馈送装置(133),该流体化空气馈送装置(133)适合于确定其中所接纳的该灰的流体化移动,其中较佳地,该流体化空气馈送装置(133 )可通过相同的该强制馈送装置(11)操作。
13.如前述权利要求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辅助冷却装置(18)为管束(183)型的。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的系统(I),其特征在于,包含配置于该辅助冷却装置(18)上游的碾碎机(17)。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包含配置于该辅助冷却装置(18 )下游的第二输送带(30 )。
16.如权利要求9、11及12或如其任一项的系统(1),其特征在于,该强制馈送装置(11)、该空气再循环装置(13)、用于将空气馈送至漏斗中的该空气馈送装置(100)及该流体化空气馈送装置(133)经连接而形成装设有可选择性地操作的流量调整阀的单一回路。
17.一种用于冷却重灰的方法,该方法为适合于用在包含燃烧室(2)的系统中的类型,尤其用于得自例如能量产生单元中的固体化石燃料的大流量的灰,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抽出在该燃烧室(2)中产 生的该灰并在输送表面(311)上基本上以连续床的形式来输送该灰,该输送表面(311)装设有用于供冷却空气通过的开口(9);及 将冷却空气强制馈送至分割区(4)中,该分割区(4)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方且被构造成限制被馈送于该分割区(4)中的空气的流出,由此,被馈送至该分割区(4)中的该冷却空气穿过该输送表面(311)中的该开口(9)及接纳于该输送表面(311)上的灰床,且接着自该燃烧室(2)的底部返回至该燃烧室(2)中。
18.如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该输送表面(311)的容纳外壳(3)、借助于对未曾穿过该灰床的空气的抽出而提供空气在该分割区(4 )中的再循环。
19.如前述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空气再循环为根据该外壳(3)中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上方的第一区域(161)与该外壳(3)中在该分割区(4)外部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方的第二区域(162)之间的的一压力差的值而选择性地启动。
20.如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冷却空气至该燃烧室(2)的抽出漏斗(21)中的馈送,以允许当该漏斗闭合时保留于该漏斗(21)上的该灰的冷却。
21.如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流体化空气至配置于该输送表面(311)下游的辅助冷却装置(18)中的馈送,该空气馈送确定接纳于该冷却装置中的该灰的流体化移动。
22.如前述权利要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在该辅助冷却装置(18)上游处的碾碎步骤。
【文档编号】F23J1/02GK103477152SQ201280005945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1日
【发明者】M·马迦迪, A·科雷亚, R·索兰缇 申请人:马迦迪动力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