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板片、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39087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板片、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隔板和位于所述隔板四周的框体,所述隔板设置有进流孔和出流孔,在所述隔板上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周围与所述隔板一体冲压成型有导流元件,所述隔板上设有所述导流元件的区域为导流区,所述隔板上未设置所述导流元件的区域为换热区,所述导流区与所述换热区相互连通;本发明通过在换热器板片的隔板上一体设置导流元件形成导流区,使得导流元件制造工艺简单,同时流体能够均匀的流到翅片所在的换热区,降低了换热区流体的流阻,提高了换热效率。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
【专利说明】换热器板片、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板片、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为板翅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板翅式换热器是由板片和翅片等部件组成的换热器。相对于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具有二次表面,结构十分紧凑;多用铝合金材料制造,十分轻巧;翅片对流体的扰动使得流体的边界层不断破裂,同时由于隔板和翅片的高导热性,使得板翅式换热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板翅式换热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和制冷等领域,因其紧凑结构(即传热面积与体积之比)所带来的热工性能正是这些行业发展所需求的,而且还减少了安装空间、重量、支撑结构、占地面积、能源需求和制造成本。
[0003]现有的板翅式换热器如图1、图2所示,主要是由顶板I '、底板2'、第一板片3 ;、第二板片4'和翅片5'组成。第一板片3'和第二板片4'相互叠加形成换热器换热单元,在所述流体通道单元中都设置有翅片5 '以增加流体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但是这种换热器由于流体在进入翅片5 '所在的区域流动不均匀,使得流体的流阻增力口,导致换热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翅片的限位是通过在翅片上设置的孔,所以需要对翅片进行打孔,但是这样导致翅片材料浪费。
[000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板片、换热器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隔板和位于所述隔板四周的框体,所述隔板和所述框体共同形成流体通道,所述隔板上设有进流孔和出流孔,所述隔板在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导流元件,所述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导流元件的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导流元件的换热区,所述导流元件形成若干流体导流通道,所述导流区与所述换热区通过所述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孔周围的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出流孔周围的出流导流区。
[0007]进一步,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的多个条状凸起块,所述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条状凸起块之间的凹谷部分形成所述流体导流通道。
[0008]进一步,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的多个条状凹槽,所述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流体导流通道。
[0009]进一步,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隔板内表面的凹面孔,所述隔板内表面还设有贯穿于所述隔板的第一平面孔和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平面孔位于所述出流导流区,所述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
[0010]进一步,所述导流元件沿所述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进流孔与所述第一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导流元件,所述出流孔与所述第二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导流元件。
[0011]进一步,所述导流元件沿所述隔板的纵向等间距排布,形成等间距的流体导流通道。
[0012]进一步,所述导流元件在所述进流导流区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换热区。
[0013]进一步,所述流体的通道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换热区的翅片,所述翅片未设置对应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的通孔。
[0014]进一步,所述流体的通道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换热区的翅片,所述翅片通过所述条状凸起块或条状凹槽限位,所述翅片及所述换热区均为矩形。
[0015]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单元,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内的第一翅片和位于所述第二板片内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流孔和第一出流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进流孔和第二出流孔;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一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翅片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形成若干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区和所述第一换热区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孔周围的第一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出流孔周围的第一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二隔板在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第二导流元件,所述第二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第二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形成若干第二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通过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孔周围的第二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孔周围的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与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相错开设置。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第一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块,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之间的第一凹谷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第二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二条状凸起块,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之间的第二凹谷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
[0017]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第一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一条状凹槽,所述第一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第二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二条状凹槽,所述第二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第一隔板内表面的凹面孔,所述第一隔板内表面上还设置有贯穿于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平面孔和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一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第二隔板内表面的第二凹面孔,所述第二隔板内表面还设置有贯穿于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三平面孔和第四平面孔,所述第三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所述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第三平面孔和所述第四平面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第一平面孔和所述第二平面孔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对应设置。
[0019]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沿所述第一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进流孔与所述第一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一出流孔与所述第二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二导流元件沿所述第二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进流孔与所述第三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第二导流元件,所述第二出流孔与所述第四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第二导流元件。
[0020]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在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在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二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内的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V形开口方向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内的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V形开口方向相反。
[0021]进一步,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一换热区均为矩形,所述第一翅片通过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或第一条状凹槽限位;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均为矩形,所述第二翅片通过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或第二条状凹槽限位。
[0022]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如上所述换热器换热单元及安装于最顶端所述换热器换热单元顶部的顶板。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换热器板片上一体设置导流元件形成导流区,力口工工艺简单,同时使得流体均匀的流过翅片所在的换热区,降低了换热器流体的流阻,提高了换热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现有技术中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立体图;
[0025]图2是现有技术中板片和翅片组合的流体通道示意图;
[0026]图3是本发明的换热器的结构立体图;
[0027]图4是本发明的换热器沿图3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5是本发明中换热器板片的俯视示意图;
[0029]图6是本发明换热器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其中标示出流体的流动曲线。【【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1]如图3至图6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底板1、安装于所述底板I上的若干相互堆叠的换热单元4、以及安装于最顶端的换热单元4上的顶板5。所述的换热单元4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板片2和第二板片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板翅式换热器,在所述第一板片2内设有第一翅片23,在所述第二板片3内设有第二翅片33(如图6所示)。
[0032]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底板I包括平板状的底板底面和位于底面外围的底板框体,所述底板I通过所述底板框体与所述换热单元4连接。另外,突出所述底板底面,与所述底板框体相反方向设置有两个圆柱形管子,所述管子包括底板第一管道11和底板第二管道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第一管道11为第一流体总进口,所述底板第二管道12为第一流体总出口。
[0033]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顶板5包括平板状的顶板底面和位于顶面外围的顶板框体,所述顶板5通过所述顶板框体与所述换热单元4连接。另外,突出所述顶板底面,与所述顶板框体相同方向设置有两个圆柱形管子,所述管子包括顶板第一管道51和顶板第二管道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板5的所述第一管道51为第二流体总进口,所述顶板5的第二管道52为第二流体总出口。在以下的描述中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统称为流体。
[0034]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板片2包括平板状的第一隔板21和围绕所述第一隔板21设置的第一框体22,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21上的第一进流孔241和第一出流孔251,所述第一隔板21上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周围一体成型有第一导流元件26,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将所述第一隔板21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第一导流区28和未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兀件26的第一换热区29,所述第一导流兀件26间隔排布,在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凹谷部分形成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区28和所述第一换热区29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隔板上21 —体成型的第一导流元件26,使得流体能够均匀的流到所述第一换热器29,降低了所述第一换热区29流体的流阻,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一体成型的第一导流元件26,不需要焊料,不会导致所述第一导流区29焊料堵塞,所述第一导流区28的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流体的不同进行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成型要求比较宽松,工艺简单。
[0035]具体的,所述第一框体22是自所述第一隔板21的外缘向上弯折而成,所述第一隔板21和所述第一框体22共同围成可以供第一流体流过的第一流体通通;所述第一隔板21和所述第一框体22大致呈矩形。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设有第一翅片23 (如图6所示)。
[0036]所述第一隔板21上的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为低于所述第一隔板21内表面的凹面孔,所述第一隔板21内表面还设有贯穿于所述第一隔板21的第一平面孔271和第二平面孔272,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平面孔271在横向(如图5所示实施例的前后方向)上是对齐的,所述第一出流孔251与所述第二平面孔272在横向上是对齐的;最好所述第一进流孔241与所述第二平面孔272在纵向(如图5所示实施例的左右方向)上也是对齐的,同时所述第一出流孔251与所述第一平面孔271也是对齐的;采用这种结构增加了流体的路径长度,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同时设置平面孔可以堆叠多个换热单元,提高换热单元的换热性能。当然所述第一进流孔241与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可以在横向对齐设置,同时所述第一平面孔271与所述第二平面孔272在横向也对齐设置。当然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也可以为高出所述第一隔板21内表面的凸起面上贯穿的凸面孔。
[0037]所述第一隔板21上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周围一体成形有第一导流元件26,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沿所述第一隔板21纵向间隔排布以形成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将所述第一隔板21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第一导流区28和未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第一换热区29,所述第一导流区28和所述第一换热区29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连通。
[0038]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大致呈V形,V形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29,或者其中一个V形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区29,另一个V形开口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29 ;V形结构更符合流体力学的流体流动规律。综合考虑所述流体流畅性和换热效率,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V形夹角α为90° -160°,最好为130°。
[0039]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间断设置是为了避开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及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并形成第一断口,所述第一断口能够引导第一流体进入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防止第一流体在所述第一进流孔241或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处滞留。
[0040]在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平面孔271之间设置有部分第一导流元件26,在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和所述第二平面孔272之间设置有部分第一导流元件26。这样的结构增加了第一进流孔241和第一出流孔251周围的流体导向部分,使得流体流动更加流畅,均匀。
[0041]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的截面为U形(如图4所述),由于U形截面的上下面都是平面,所以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与上下相邻板片的焊接更加牢固。
[0042]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21上的经过冲压形成的、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块261,在相邻的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块261之间的第一凹谷部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当然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也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21上的经过冲压形成的、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条状凹槽,在所述第一条状凹槽内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
[0043]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261的凸起高度或所述第一条状凹槽凹陷深度不大于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凹陷面的凹陷深度,利于流体通道的密封,以及简化模具;最好所述条状凸起块的高度或条状凹槽的深度等于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和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凹陷孔的深度,这样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261或所述第一条状凹槽兼起支撑作用,利于保护安装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中的第一翅片23。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深度或凸起高度的基准为所述第一隔板内表面。
[0044]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所在的第一导流区28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周围的第一进流导流区281和位于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周围的第一出流导流区282,所述第一换热区29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281和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282之间。
[0045]所述第一换热区29呈矩形平面,所述第一翅片23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29上,并通过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限位,具体通过第一条状凸起块261限位。由于第一换热区29为矩形平面,第一翅片23也为矩形,这样不但第一换热区29冲压工艺简单,而且第一翅片23为矩形并通过第一导流元件26定位,不需要对应所述第一进流孔241、所述第一出流孔251、所述第一平面孔271和所述第二平面孔272进行打孔处理,避免了所述第一翅片23材料的浪费。
[0046]所述换热器换热单元4包括所述第一板片2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板片3。所述第二板片3与所述第一板片2的结构近似。所述第二板片3包括第二隔板、第二框体,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上的第二导流元件36,所述第二导流元件36将所述第二隔板分为第二导流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孔341周围的第二进流导流区381及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孔351周围的第二出流导流区382,所述第二隔板上还设有第三平面孔371和第四平面孔372 ;所述第二导流元件36为在所述第二导流区内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条状凸起块361或者第二条状凹槽。
[0047]所述第一板片2上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与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二导流元件36的相错开避让进行焊接,以保证第二导流区和第二换热区流体的流通。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一进流孔241的凹面孔的凹陷面与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三平面孔371焊接,所述第一板片2的第一出流孔251的凹面孔的凹陷面与所述第二板片3的第四平面孔372焊接,这样,在所述第二板片3上流通的第二流体就不会进入到所述第一板片2内。所述第二板片3的所述第二换热区设置有第二翅片33,所述第二翅片33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361的凸起高度或所述条状凹槽的凹陷深度,最好所述的翅片33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361的凸起高度或者所述第二条状凹槽的凹陷深度,这样所述的第二导流元件36兼起支撑作用,保护所述第二翅片33 ;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与所述第二导流元件36错开设置,以保证所述第二板片3中流体的顺畅流通。
[0048]如图6所示,以下就第一流体(例如低温流体,双箭头表示)及第二流体(例如高温流体,单箭头表示)流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单元4的换热情况进行详细说明。首先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进流孔241进入,经过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281,并绕过所述第一密封孔371,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区29,所第一换热区29内设有第一翅片23,经过第一翅片23后流入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282,经过第一出流孔251流出所述第一板片2 ;所述第二流体经过所述第二进流孔341进入所述第二板片3,经过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381,并绕过所述第三密封孔371,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内设置有第二翅片33,所述第二流体经过所述第二翅片33后流入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382,经过第二出流孔351流出所述第二板片3。由图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一板片2与所述第二板片3靠近所述第一换热区28和所述第二换热区的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和第二导流元件36大致呈V形,并且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与所述第二导流元件36的V形开口方向相反。
[004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元件与所述板片一体成型,流体经过设置导流元件的导流区后流动均匀,提高了换热区的换热效率;同时一体成形的导流元件,不需要焊料,不会导致所述导流区焊料堵塞,导流区的导流元件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流体的不同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板片制造工艺简单,流体流动也更加均匀。
[0050]将这样基本的换热器换热单元4依次叠加起来,再结合底板1、顶板5等其它结构便构成了本发明的换热器。本发明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换热单元4的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0051]当然,因为所述第一板片2与所述第二板片3结构类似,为了概括得出它们共同的特征,所述第一板片2及所述第二板片3均可称之为板片;所述第一隔板21及所述第二隔板均可称之为隔板;所述第一框体22及所述第二框体均可称之为框体;所述第一进流孔241及所述第二进流孔341均可称之为进流孔;所述第一出流孔251和所述第二出流孔351均可称之为出流孔;所述第一导流元件26及所述第二导流元件36均可称之为导流元件;所述第一导流区28及所述第二导流区可称之为导流区;所述第一换热区29及所述第二换热区可称之为换热区;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281及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381可称之为进流导流区;所述第一翅片23及所述第二翅片33可称之为翅片。
[005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隔板和位于所述隔板四周的框体,所述隔板和所述框体共同形成流体通道,所述隔板上设有进流孔和出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在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导流元件,所述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导流元件的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导流元件的换热区,所述导流元件形成若干流体导流通道,所述导流区与所述换热区通过所述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孔周围的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出流孔周围的出流导流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的多个条状凸起块,所述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条状凸起块之间的凹谷部分形成所述流体导流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的多个条状凹槽,所述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流体导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隔板内表面的凹面孔,所述隔板内表面还设有贯穿于所述隔板的第一平面孔和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位于所述进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平面孔位于所述出流导流区,所述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元件沿所述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进流孔与所述第一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导流元件,所述出流孔与所述第二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导流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元件沿所述隔板的纵向等间距排布,形成等间距的所述流体导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元件在所述进流导流区和所述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换热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内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换热区的翅片,所述翅片未设置对应所述进流孔和所述出流孔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内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换热区的翅片,所述翅片通过所述条状凸起块或条状凹槽限位,所述翅片及所述换热区均为矩形。
10.一种换热器换热单兀,包括相邻叠加的第一板片、第二板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板片内的第一翅片和位于所述第二板片内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进流孔和第一出流孔,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进流孔和第二出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一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第一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翅片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形成若干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区和所述第一换热区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孔周围的第一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第一出流孔周围的第一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二隔板在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周围一体冲压成型有第二导流元件,所述第二隔板分为设置有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第二导流区和未设置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翅片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形成若干第二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通过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孔周围的第二进流导流区和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孔周围的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一板片的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与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相错开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第一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一条状凸起块,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之间的第一凹谷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第二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二条状凸起块,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间隔排布以在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之间的第二凹谷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第一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一条状凹槽,所述第一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第一流体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第二出流导流区的多个第二条状凹槽,所述第二条状凹槽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第二流体导流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第一隔板内表面的凹面孔,所述第一隔板内表面上还设置有贯穿于所述第一隔板的第一平面孔和第二平面孔,所述第一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一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均为低于所述第二隔板内表面的第二凹面孔,所述第二隔板内表面还设置有贯穿于所述第二隔板的第三平面孔和第四平面孔,所述第三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所述第四平面孔位于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连续设置和/或间断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第一进流孔和所述第一出流孔与第二隔板的第三平面孔和所述的第四平面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所述第一平面孔和所述第二平面孔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所述第二进流孔和所述第二出流孔对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沿所述第一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进流孔与所述第一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一出流孔与所述第二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二导流元件沿所述第二隔板的纵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进流孔与所述第三平面孔之间且在垂直所述纵向的横向上设有部分所述第二导流元件,所述二出流孔与所述第四平面孔之间且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横向上也设有部分所述第二导流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元件在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和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导流元件在所述第二进流导流区和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内大致呈V形,所述V形的开口同时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二换热区,或者其中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区另一个所述V形的开口背离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第一出流导流区内的所述第一导流元件的V形开口方向与对应的第二进流导流区内和所述第二出流导流区内的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V形开口方向相反。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一换热区均为矩形,所述第一翅片通过所述第一条状凸起块或第一条状凹槽限位;所述第二翅片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均为矩形,所述第二翅片通过所述第二条状凸起块或第二条状凹槽限位。
17.一种换热器,包括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换热单元及安装于最顶端所述换热单元顶部的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为权利要求10至16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换热单元。
【文档编号】F28F9/22GK104296586SQ201310296240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5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