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配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328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冷却塔配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填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冷却塔配水系统包括供水管、多根配水管和多个喷溅装置;各配水管以冷却塔中心为中心环状设置,各环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各配水管上均设置有多个喷溅装置;供水管连接所有配水管,用于给配水管供水。本实用新型冷却塔配水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配水管环状设置,且在各环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再将喷溅装置设置在配水管上配水区设置为环状,从而使各环的冷却塔的配水密度淋水密度以配水管中心为中心从内向外依次增加,从而实现传热均匀、减小熵增,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从而使各处的气水比趋近。
【专利说明】冷却塔配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填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的配水系统主要由进水管、竖井、水槽或配水管、喷溅装置组成。冷却塔把来自凝汽器的热水先用竖井送到配水高程,然后通过水槽或配水管将水分布到整个塔的淋水断面上,再用喷溅装置将水洒向填料。配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填料能否被合理有效利用,还影响着空气和热水交换进行的程度,进而影响到出塔水温。
[0003]为实现传热均匀、减小熵增,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追求的不应是淋水密度保持一致,而应是各处的气水比相同或相近。
[0004]目前,冷却塔配水系统设计中,追求的是各区均匀配水,以达到淋水密度(即单位时间通过每平方米淋水填料断面的水量,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VOn^h)表示)一致。尽管有些冷水塔根据上塔水量的大小,可调整为内、外区配水,但在内、外区配水内部,追求的也是均匀配水,以使淋水密度都保持一致。实际上,塔内的气流在各处不是均匀分布的,各处风速及风量是不一致的,因此在相同淋水密度的情况下,各处的气水比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 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000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其包括供水管、多根配水管和多个喷溅装置;
[0007]各配水管以冷却塔中心为中心环状设置,各环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
[0008]各配水管上均设置有多个喷溅装置;
[0009]供水管连接所有配水管,用于给配水管供水。
[0010]进一步的,多个配水管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0011]进一步的,最内环的配水管的直径为160-250mm;最外环的配水管的直径315-400mm ;其余的配水管的直径为200_355mm。
[0012]进一步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0013]进一步的,最内环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28mm-32mm,最外环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36mm-40mm,其余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直径为32_36mm。
[0014]进一步的,多个配水管上的喷溅装置的数量由内向外依次增多。
[0015]进一步的,配水管环状中心为中心,各环的配水管均匀设置有四个区域,即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迎风区、远离进风口设置的背风区和两个侧风区;
[0016]背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数量多于迎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数量和各侧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数量;
[0017]和/ 或,
[0018]背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大于迎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和侧风区内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
[0019]进一步的,背风区的淋水密度为7-8.5,迎风区和侧风区的淋水密度均为
5.5-7.5。
[0020]本实用新型冷却塔配水系统,通过将配水管环状设置,且在各环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再将喷溅装置设置在配水管上,从而使冷却塔的淋水密度以配水管中心为中心从内向外依次增加,从而实现传热均匀、减小熵增,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从而使各处的气水比趋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塔配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喷溅装置;2:配水管;3:迎风区;4:侧风区;5:背风区;6: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其包括供水管6、多根配水管2和多个喷溅装置I ;
[0027]各配水管2以冷却塔中心为中心环状设置,各环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
[0028]各配水管2上均设置有多个喷溅装置I ;
[0029]供水管6连接所有配水管2,用于给配水管2供水。
[0030]为实现传热均匀、减小熵增,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追求的不应是淋水密度保持一致,而应是各处的气水比趋近。这就要根据塔内空气流场及横断面各处空气的分布特性,通过合适配水,使之与配风相协调。外围区域空气流速和流量较大,配水量也应较多;内围区域空气流速和流量较小,配水量也应较少。
[0031]因此,将所有配水管2环状设置,各环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从而使外部的淋水密度大于内部的淋水密度。
[0032]进一步的,多个配水管2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0033]增加外围区域的配水量的方式可以有很多。配水管2的直径可以设置为多种不同直径的配水管2,将直径较小的放置在内环,直径较大的放置在外环,从而增加外环的配水量。
[0034]进一步的,最内环的配水管2的直径为160_250mm,最外环的配水管2的直径为315-400mm,其余的配水管的直径为200_355mm。
[0035]经反复试验后,得出最内环的配水管2直径为时为最佳160_250mm,太小的话,内环的配水量跟不上,就无法满足总循环水量的疏水要求,太大的话外环配水量喷溅装置I来不及喷溅出,容易造成爆管,对冷却塔造成损坏;最外环的配水管2的直径为315-400_时为最佳,外环的配水管2太小时,内环的配水管2会更小,从而容易造成跟不上喷溅装置的喷溅速度,无法满足总循环水量的疏水要求,外环的配水管2太大时,容易造成安装不易。同理,其余的配水管的直径为200-355mm。
[0036]进一步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0037]为增加外围区域的配水量,还可以将各配水管2上的喷溅装置I的直径由内环向外环依次增大,即外环的配水管2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大于内环的配水管2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从而使外围的喷溅装置I的喷溅速度大于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喷溅速度,进一步的,就使外环的配水量大于了内环的配水量。
[0038]进一步的,最内环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28mm-32mm,最外环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34mm-40mm,其余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直径为32_36mm。
[0039]经反复试验后,得出最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为28mm-32mm的范围内时为最佳。最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太小,容易使冷却塔的配水量跟不上,且容易造成该喷溅装置I的配水管2的水量太大从而爆管;最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太大,从而会造成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更大,有可能会使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配水管2的供水跟不上,也会使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安装不方便。
[0040]经反复试验后,得出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为34mm-40mm的范围内时为最佳。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太小,影响到最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直径,造成最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太小,从而影响冷却塔的配水量;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太大,可能会使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配水管2的供水跟不上,也会使最外环的喷溅装置I安装不方便。
[0041]同理,可知其余的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直径为32_36mm时为最佳。
[0042]进一步的,多个配水管2上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由内向外依次增多。
[0043]增加外围区域的配水量的方式还可以是将各个配水管2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由内向外依次增多,其可以是等差增多,也可以是等比增多,还可以是不规则数量增多。即外环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多于内环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从而加快了外环的喷溅速度,进一步的就使外环的配水量大于了内环的配水量。
[0044]进一步的,配水管2环状中心为中心,各环的配水管2均匀设置有四个区域,即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迎风区3、远离进风口设置的背风区5和两个侧风区4 ;
[0045]背风区5内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多于迎风区3内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和各侧风区4内的喷溅装置I的数量;
[0046]和/ 或,
[0047]背风区5内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大于迎风区3内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和各侧风区4内的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
[0048]由于冷却塔受环境侧风的影响,冷却塔内的空气流场的分布又会发生变化。以配水区的中心为中心,可以以配水管2环状中心为中心,各环的配水管2均匀设置有四个区域,即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迎风区3、远离进风口设置的背风区5和两个侧风区4。在迎风区3内,由于侧风横向流动的矢量较大,上升空气流速和流量相对较小;两侧的侧风区4次之;在背风区5,上升空气流速和流量相对较大。因此,在淋水密度由内环到外环依次增大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当增加背风区5的淋水密度,否则就会造成各处的气水比相差较大,达不到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
[0049]改变各区淋水密度的方式可以为调整喷溅装置I的出水口的直径和调整喷溅装置I的数量。
[0050]进一步的,背风区5的淋水密度为7-8.5,迎风区3和侧风区4的淋水密度均为
5.5-7.5。
[0051]经反复多次试验,考虑影响各配水区气水比的各个因素,如进风口的进风速度、进风口的风量、外界温度等,得出背风区5的淋水密度为7-8.5,迎风区3和侧风区4的淋水密度为5.5-7.5。这样的范围最佳,可以根据风速、外界温度等因素适当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淋水密度。
[0052]本实用新型冷却塔配水系统,通过将配水管2环状设置,且在各环的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再将喷溅装置I设置在配水管2上,从而使冷却塔的淋水密度以配水管2中心为中心从内向外依次增加,从而实现传热均匀、减小熵增,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从而使各处的气水比趋近
[00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管、多根配水管和多个喷溅装置; 各所述配水管以冷却塔中心为中心环状设置,各环间距由内向外依次减小; 各所述配水管上均设置有多个喷溅装置; 所述供水管连接所有所述配水管,用于给所述配水管供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配水管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最内环的所述配水管的直径为160-250mm ;最外环的所述配水管的直径315_400mm ;其余的所述配水管的直径为200_35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由内向外依次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最内环的所述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28mm-32mm,最外环的所述喷派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为36mm-40mm,其余的所述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直径为32-36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配水管上的喷溅装置的数量由内向外依次增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配水管环状中心为中心,各环的所述配水管均匀设置有四个区域,即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迎风区、远离所述进风口设置的背风区和两个侧风区; 所述背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数量多于所述迎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数量和各所述侧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数量; 和/或, 所述背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直径大于所述迎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和各所述侧风区内的所述喷溅装置的出水口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塔配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区的淋水密度为7-8.5m3/(m2.h),所述迎风区和所述侧风区的淋水密度均为5.5-7.5m3/(m2.h)。
【文档编号】F28F25/02GK203687747SQ201420055961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贾金伟, 单义航, 戴春喜 申请人:北京义通美达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