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包括换热部(2.1)和胀接部(2.2),所述胀接部(2.2)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3),两圈环形突缘(3)之间形成环形凹槽(4),所述胀接部(2.2)与管板(1)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2.2)端面内缩于管板(1)内,所述胀接部(2.2)端部与管板(1)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减少了管板变形,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减少了间隙腐蚀,减少了物料在管板上部的堆积,降低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专利说明】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主要应用于煤矿等领域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的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简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现有技术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在管壳式换热器要保证每个连接处无泄漏,并能承受介质压力及管壳间温差产生的拉力和压力。由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直径较大,因此目前的换热管与管板之间大多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容易造成管板变形,并且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及抗拉强度无法保证,也容易产生间隙腐蚀;另一方面原先的连接结构物料在进入换热管时容易在管板上部堆积,增大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0003]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减少了管板变形,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减少了管板与换热环之间的间隙腐蚀,减少了物料在管板面上部的堆积,提高物料的换热效率,降低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包括管板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换热部和胀接部,所述胀接部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两圈环形突缘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胀接部与管板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端面内缩于管板内,所述胀接部端部与管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
[0006]所述换热管的直径为89"l08mm,所述换热管的壁厚大于3mm。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减少了管板变形,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减少了间隙腐蚀,减少了物料在管板上部的堆积,降低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0010]其中:
[0011]管板I
[0012]换热管2
[0013]换热部2.1
[0014]胀接部2.2
[0015]环形突缘3[0016]环形凹槽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包括管板I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包括换热部2.1和胀接部2.2,所述胀接部2.2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3,两圈环形突缘3之间形成环形凹槽4,所述胀接部2.2与管板I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2.2端面内缩于管板I内,所述胀接部2.2端部与管板I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所述换热管2的直径为8iTl08mm,所述换热管2的壁厚大于3mm。
【权利要求】
1.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包括换热部(2.1)和胀接部(2.2),所述胀接部(2.2)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3),两圈环形突缘(3)之间形成环形凹槽(4),所述胀接部(2.2)与管板(1)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2.2 )端面内缩于管板(I)内,所述胀接部(2.2 )端部与管板(1)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的直径为89?108mm,所述换热管(2)的壁厚大于3mm。
【文档编号】F28F9/26GK203824408SQ201420086101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谢磊, 谢国良 申请人:江苏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