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该组件包括风帽和进风管。其中,风帽包括风帽顶部和风帽底部,风帽底部的通孔和风帽的内腔连通,且在邻近风帽底部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与内腔连通。进风管在远离其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和进风管的主体部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上,风帽套管插设在风帽的内腔中,并且风帽套管的顶端采用盲封设计,风帽套管在靠近其顶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与进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上,能够避免风帽的脱落以及漏灰所造成的磨损,且该组件结构简单和制作方便,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专利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投入商业运行。其中,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流化是否均匀以及能否耐高温耐磨损将直接影响其燃烧的效率,风帽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要部件,其决定着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否能够安全、经济和稳定地运行。目前采用的旋紧式钟罩头风帽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旋紧式钟罩头风帽容易脱落,从而使得风帽套管磨损。另外,旋紧式钟罩头风帽的出风口经常出现堵渣容易造成流化不均,同时会向风室内大量漏灰而引起炉管异常磨损甚至破管,从而导致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周期短和检修成本高。
[0003]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以及应用该组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风帽的脱落以及漏灰所造成的磨损,且该组件结构简单和制作方便,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该组件包括:风帽,风帽内设有内腔,风帽包括风帽顶部和风帽底部,风帽底部设有通孔,通孔和内腔连通,且在邻近风帽底部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与内腔连通;进风管,进风管的主体部的一端设有进风口,进风管在远离其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和进风管的主体部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其中,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的外部,风帽套管自风帽底部的通孔插设在风帽的内腔中,并且风帽套管的顶端采用盲封设计,风帽套管在靠近其顶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出风孔与进风口连通。
[0006]其中,进风管的主体部和通孔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地紧密配合。
[0007]其中,进风管的主体部设有外螺纹,通孔设有内螺纹,外螺纹和内螺纹螺纹连接。
[0008]其中,进风管的主体部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位于风帽套管和第二管体之间,第一管体上设置有与通孔相配合的螺纹,且第一管体的直径大于风帽套管的直径。
[0009]其中,该组件还包括浇注料层和绝热料层,进风管的主体部依次穿过浇注料层和绝热料层。
[0010]其中,组件还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分别与主体部和绝热料层紧密配合。
[0011]其中,固定结构为固定套,固定套通过焊接分别与主体部和绝热料层紧密配合。
[0012]其中,进风管呈圆柱状,内腔呈圆柱孔,内腔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
[0013]其中,在风帽的侧壁上,出风口的设置方向和通孔的设置方向垂直。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上述任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中的进风管在远离其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和进风管的主体部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通过将风帽套管与进风管巧妙地设计制作为一体,使得今后运行中即使螺纹发生松懈也不会出现风帽脱落及风帽套管磨损,更换组件时,只需拧下风帽,无需更换风帽套管,能够提高安装的简便;另一方面,风帽套管自风帽底部的通孔插设在风帽的内腔中,风帽套管的顶端采用盲封设计,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的外部,因风帽套管高度直达风帽顶部,即使出现螺纹磨损失效也能够完全避免风帽的脱落进而造成风帽套管的磨损以及向风室大量漏灰所造成的炉管磨损;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和制作方便,能够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的风帽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中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的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0]请一并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包括风帽11、进风管12、浇注料层13、绝热料层14和固定结构15。其中,风帽11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12的外部。
[0021]风帽11内设有内腔111,风帽11的外罩呈圆柱钟罩形,风帽11的外壁上面部分呈外六角形,风帽11的外壁下面部分呈圆柱形。风帽11包括风帽顶部112和风帽底部113,风帽底部113设有通孔114,通孔114和内腔111连通,且在邻近风帽底部113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出风口 115,出风口 115与内腔11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14优选设有内螺纹1141。
[0022]在本实施例中,在风帽11的侧壁上,出风口 115的设置方向和通孔114的设置方向垂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 115的设置方向还可以倾斜设置在风帽11的侧壁上,具体需要根据实际设计而定。
[0023]在本实施例中,风帽11的高度Dl优选为175mm,外壁上面部分呈外六角形的直径D2优选为113mm,内腔111的直径D3优选为95mm,风帽11的下面部分呈圆柱形的直径D4优选为148mm,出风口 115的直径D5优选为22mm。其中,出风口 115优选为8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 115的具体个数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计。出风口 115的中心点距离风帽底部113的距离D6为22mm,通孔114的高度D7优选为18mm。当然,风帽11的上述部件的尺寸并不仅限于上述具体尺寸,还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计。另外,对于上述风帽11并没涉及到的组成部件的具体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计。
[0024]进风管12包括主体部123以及和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连成一体的风帽套管122。其中,进风管12设有进风口 121,进风管12远离其进风口 121的一端设有和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122。请配合参阅图1所示,风帽套管122自风帽底部113的通孔114插设在风帽11的内腔111中,并且风帽套管122的顶端124采用盲封设计。另外,风帽套管122和风帽顶部112的内顶面116紧密配合,即风帽套管122高度直达风帽顶部112。风帽套管122在靠近其顶端124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125,出风孔125与进风口 121连通。
[0025]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设有外螺纹126,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与通孔114通过外螺纹126和内螺纹1141螺纹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与通孔114固定连接。
[0026]其中,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包括第一管体1231和第二管体1232,第一管体1231位于风帽套管122和第二管体1232之间,第一管体1231上设置有与通孔114相配合的螺纹,第一管体1231和通孔114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地紧密配合。
[0027]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管12呈圆柱状,风帽11的内腔111呈圆柱孔,内腔111的直径大于通孔114的直径,第一管体1231的直径大于风帽套管122的直径。
[0028]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管12的长度dl为540mm,风帽套管122的长度d2为130mm,风帽套管122的直径d4为70mm,风帽套管122的顶部124厚度d8为8mm。第一管体1231的直径d5为72.5臟,第二管体1232的直径d7为72mm,进风口 121的直径d6为56mm。出风孔125的直径为12.5mm,出风孔125的个数优选为40个,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风孔125的个数。出风孔125分不同间隔设置在靠近风帽套管122的顶端124的侧壁上,其中第一批的出风孔125的中心点距离风帽套管122的顶端124的距离d9为16mm,第二批的出风孔125的中心点距离风帽套管122的顶端124的距离dlO为28mm。
[00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231上的外螺纹126的长度d3优选大于通孔114的高度D7,以使第一管体1231上的外螺纹126和通孔114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螺纹连接。优选地,第一管体1231上的外螺纹126的长度d3为50mm。
[0030]在本实施例中,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和风帽套管122连成一体,当然,风帽套管122和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例如可通过一体成型技术连成一体,结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使得结构连接可靠,无松动,且螺纹部分不易氧化,更换部件少,易于拆装,风管可保证长期使用。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将风帽套管122套设在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的外壁上并和进风管12的主体123 —体成型,又或者将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插设在风帽套管122上并和风帽套管122 —体成型。
[0031]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中所具体列举的尺寸、元件形状均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依据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尺寸或变换为其他元件形状。
[0032]下面结合实施例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的安装方式和工作原理。
[0033]安装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时,进风管12的主体部123依次穿过浇注料层13和绝热料层14。固定结构15分别与主体部123和绝热料层14紧密配合。具体而言,固定结构15为固定套,固定套通过焊接分别与主体部123和绝热料层14紧密配合。或者固定结构15包括固定套151和焊点152。固定套151和焊点152固定连接,固定套151套设在进风管12上并通过焊点152分别与进风管12和绝热料层14固定连接。炉管16设置在绝热料层14的一侧。
[0034]风帽11通过通孔114与进风管12的外螺纹126螺纹连接,使得风帽11和进风管12固定连接,避免向风室漏灰和风帽11脱落的可能。
[0035]更换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时,只需要在进风管12上拧下风帽11,换上另外的一个风帽11,即可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的更换,无需更换其他部件,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003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该锅炉包括上述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
[0037]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在初步测试使用中成效显著,其中风帽11从无脱落且风室不漏灰,从而从源头上确保了锅炉的长期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应用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或更换时不但无需刨、焊所需的碳棒、焊条和电能的消耗,而且不需要凿除浇注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维护成本和劳动强度,特别是节省了检修和停炉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形式的CFB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循环流化床锅炉),为CFB炉床风帽的发展。
[003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中的进风管在远离其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和进风管的主体部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通过将风帽套管与进风管巧妙地设计制作为一体,使得今后运行中即使螺纹发生松懈也不会出现风帽脱落及风帽套管磨损,更换组件时,只需拧下风帽,无需更换风帽套管,能够提高安装的简便;另一方面,风帽套管自风帽底部的通孔插设在风帽的内腔中,风帽套管的顶端采用盲封设计,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进风管的外部,因风帽套管高度直达风帽顶部,即使出现螺纹磨损失效也能够完全避免风帽的脱落进而造成风帽套管的磨损以及向风室大量漏灰所造成的炉管磨损;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和制作方便,能够有效降低设计成本。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 风帽,所述风帽内设有内腔,所述风帽包括风帽顶部和风帽底部,所述风帽底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内腔连通,且在邻近所述风帽底部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内腔连通; 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的一端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管在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和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连为一体的风帽套管; 其中,所述风帽可拆卸地紧密套设在所述进风管的外部,所述风帽套管自所述风帽底部的所述通孔插设在所述风帽的内腔中,并且所述风帽套管的顶端采用盲封设计,所述风帽套管在靠近其所述顶端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和所述通孔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地紧密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设有外螺纹,所述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位于所述风帽套管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螺纹,且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大于所述风帽套管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浇注料层和绝热料层,所述进风管的主体部依次穿过所述浇注料层和所述绝热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分别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绝热料层紧密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为固定套,所述固定套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绝热料层紧密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呈圆柱状,所述内腔呈圆柱孔,所述内腔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帽的侧壁上,所述出风口的设置方向和所述通孔的设置方向垂直。
10.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
【文档编号】F23C10/20GK203963920SQ201420144020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8日
【发明者】叶卫国, 潘家强, 沈弟 申请人: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