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59338发布日期:2022-02-11 23:32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机械装置及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


背景技术:

2.在历届奥运会及其它大型赛事的火炬传递活动中,仅有的几次水下火炬传递均采用的是固体燃料火炬。固体燃料火炬燃烧产物不环保;大气中燃烧时火焰刚性大,不飘逸,且成烟量大,视觉效果差;水下燃烧会污染水体;固体火炬受固体药体积限制,工作时间有限,燃烧过程不受控,无法干预火炬熄灭时间。
3.同时水下火炬传递过程中由于火炬处于缺氧的环境,进而造成火炬中火焰燃烧不稳定,影响效果,并且在冬季由于燃料罐直接在寒冷的水中容易造成燃料输出不稳定,进而影响火炬的燃烧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该火炬通过机器人携带在水下移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通过向火炬燃烧器中通入氧气排出其中的水,进而有利于缺氧环境的燃烧,同时将燃烧罐设置在辅热罐中,通过对辅热罐中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实现导热液体对燃烧罐中燃料的加热,进而保障在含量条件下燃料能够稳定输出,保障了火炬燃烧的稳定性。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包括:机器人;
7.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上的辅热集成燃料气瓶、氧气气瓶和火炬壳体;
8.设置在所述火炬壳体内的氧气分流器、流量调节分配器、预混强化装置和燃烧器;
9.所述氧气分流器与所述氧气气瓶相连通,用于将通入所述氧气分流器中的氧气分流为保护氧气和助燃氧气;
10.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与所述氧气分流器和所述辅热集成燃料气瓶相连通,以使所述助燃氧气通过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分流为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并且所述辅热集成燃料气瓶中的燃料气体通过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控制流量;
11.所述预混强化装置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以使所述预混氧气和所述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入所述预混强化装置中进行预混合得到预混气体;
12.所述燃烧器与所述预混强化装置、所述氧气分流器和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通,以使所述预混气体通入所述燃烧器中进行燃烧,所述强化氧气通入所述燃烧器中以强化助燃正在进行燃烧的火焰,并且所述保护氧气通入所述燃烧器中以排出所述燃烧器中的水。
13.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包括:中心氧进气管,所述中心氧进气管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通,以使所述强化氧气通入所述中心氧进气管;套设在所述中心氧进气管外部的进气保护外管,所述中心氧进气管和进气保护外管之间形成混合燃气通道,所述混合燃气
通道与所述预混强化装置相连通,以使所述预混气体通入所述混合燃气通道;套设在所述进气保护外管的外部的燃烧室,所述燃烧室侧壁下方设置有保护气进气管,所述保护气进气管与所述氧气分流器相连通,以使所述保护氧气通过所述保护气进气管通入所述燃烧室内,以排出所述燃烧室内的水。
14.所述燃烧器还包括若干扰流穏焰片;
15.所述若干扰流穏焰片连接固定在所述中心氧进气管顶端和所述进气保护外管顶端之间,所述扰流穏焰片位于所述混合燃气通道的出气口上方;
16.相邻两个所述扰流穏焰片之间设有间隙,以用于所述混合燃气通道中燃料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出气。
17.进一步地,所述预混强化装置包括射流掺混喷嘴;
18.所述射流掺混喷嘴一端面开有混合射流通道,另一端面开有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相连通的预混氧喷嘴通道,所述预混氧喷嘴通道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通,以使所述预混氧气通过所述预混氧喷嘴通道喷入所述混合射流通道,所述混合射流通道与所述燃烧器相连通;
19.所述射流掺混喷嘴侧壁开有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相连通的燃料喷孔,所述燃料喷孔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通,以使所述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过所述燃料喷孔喷入所述混合射流通道。
20.进一步地,所述预混强化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开有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相连通的预混气体通道,以使所述混合气体通入所述预混气体通道内进行二次混合,得到预混气体;
21.所述预混气体通道与所述混合燃气通道相连通,以使所述预混气体通入所述混合燃气通道中;
22.所述固定件上开有安装槽,所述射流掺混喷嘴的侧壁外表面中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安装槽侧壁之间密封连接;
23.位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一端的所述射流掺混喷嘴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槽侧壁以及所述固定环之间围成燃气夹层通道,所述燃料喷孔与所述燃气夹层通道相连通;
24.所述固定件上开有与所述燃气夹层通道相连通的燃料进气通道,所述燃料进气通道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相连通,以使所述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过所述燃料进气通道通入所述燃气夹层通道中。
25.进一步地,所述预混氧喷嘴通道包括:
26.氧气进气通道,所述氧气进气通道为锥形通道结构;与
27.氧气限流通道,所述氧气限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锥形通道结构的窄口端相连,所述氧气限流通道通过所述窄口端与所述氧气进气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相连通;
28.所述氧气限流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混合射流通道的内径。
29.进一步地,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上开有氧气输送主通道以及与所述氧气输送主通道相连通的预混氧输送通道和强化氧输送通道;
30.所述氧气输送主通道与所述氧气分流器相连通,以使通入所述氧气输送主通道中的助燃氧气分流为通过所述预混氧输送通道的预混氧气和通过所述强化氧输送通道的强
化氧气;
31.所述预混氧输送通道与所述预混氧喷嘴通道相连通,用于将所述预混氧气通入所述预混氧喷嘴通道中;
32.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上设置有燃气流量调节针阀,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上开有燃料气体输送通道,以利用所述燃气流量调节针阀控制通过所述燃料气体输送通道的燃料气体的流量;
33.所述燃料气体输送通道与所述燃料进气通道相连通。
34.进一步地,所述氧气分流器上开有氧气主进气管道和与所述氧气主进气管道相连通的保护氧输送通道和燃烧供氧通道,以使通过所述氧气主进气管道的氧气分流为通过所述保护氧输送通道的保护氧气和通过所述燃烧供氧通道的助燃氧气;
35.所述燃烧供氧通道与所述氧气输送主通道相连通,以使所述助燃氧气通入所述氧气输送主通道中;
36.所述氧气分流器上设置有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用于控制通入所述保护氧输送通道中的氧气流量。
37.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氧输送管,所述保护氧输送管与所述保护氧输送通道相连通;与环形连通管,所述环形连通管与所述保护氧输送管相连通,所述保护气进气管的一端与环形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环形连通管套设在所述燃烧器外部。
38.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器人上的氧气气瓶和辅热集成燃料气瓶;
39.所述氧气分流器与所述氧气气瓶之间通过第一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氧气减压阀和氧气电磁阀,所述氧气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一输送管的氧气的开闭;
40.所述辅热集成燃料气瓶与所述流量调节分配器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燃气减压阀和燃气电磁阀,所述燃气电磁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第二输送管的燃料气体的开闭。
41.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2.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本技术图1的剖视图;
46.图4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剖视图;
47.图5是燃烧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本技术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本技术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本技术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1.图9是本技术辅热集成燃料气瓶结构示意图。
52.图中,1、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1、燃气减压阀;12、燃气电磁阀;13、燃料罐;14、辅热罐;15、加热元件;16、温控器;2、氧气气瓶;21、氧气减压阀;22、氧气电磁阀;3、火炬壳体;4、氧气分流器;41、氧气主进气管道;42、保护氧输送通道;421、第一输送氧通道;422、第二输送氧通道;43、燃烧供氧通道;44、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5、流量调节分配器;51、氧气输送主通道;511、第一通道;512、第二通道;52、预混氧输送通道;521、第三通道;522、第四通道;53、强化氧输送通道;54、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5、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6、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7、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1、第一燃料通道;572、第二燃料通道;6、预混强化装置;61、射流掺混喷嘴;611、固定环;62、混合射流通道;63、预混氧喷嘴通道;631、氧气进气通道;632、氧气限流通道;64、燃料喷孔;65、固定件;66、预混气体通道;67、燃气夹层通道;68、燃料进气通道;7、燃烧器;71、中心氧进气管;72、进气保护外管;73、混合燃气通道;74、燃烧室;75、保护气进气管;76、扰流穏焰片;8、保护氧输送管;9、环形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反,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54.图1-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的结构示意图。
55.参见图1,一种机器人携带的水下火炬,包括机器人、设置在机器人上的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氧气气瓶2和火炬壳体3;机器人为现有技术设备,能够在水下移动,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其具体结构,通过机器人携带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氧气气瓶2和火炬壳体3在水中移动。
56.设置在火炬壳体3内的氧气分流器4、流量调节分配器5、预混强化装置6和燃烧器7;
57.氧气分流器4与氧气气瓶2相连通,用于将通入氧气分流器4中的氧气分流为保护氧气和助燃氧气;
58.流量调节分配器5与氧气分流器4相连通,以使助燃氧气通过流量调节分配器5分流为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同时流量调节分配器5和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相连通,使得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中的燃料气体通过流量调节分配器5控制燃料气体的流量;
59.由此可知,氧气气瓶2中的氧气通过氧气分流器4分成保护氧气和助燃氧气两股氧气,其中一股助燃氧气通过流量调节分配器5分流成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两股氧气,因此氧气气瓶2中的氧气通过氧气分流器4和流量调节分配器5的分流作用分成保护氧气、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三股氧气;
60.预混强化装置6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以使预混氧气和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入预混强化装置6中进行预混合得到预混气体;
61.燃烧器7与预混强化装置6相连通,以使通过预混强化装置6混合后的预混气体通入燃烧器7中进行燃烧,同时燃烧器7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通,使得流量调节分配器5分流后得到的强化氧气通入燃烧器7中以强化助燃正在进行燃烧的火焰,使得火焰燃烧更稳
定,同时燃烧器7与氧气分流器4相连通,使得通过氧气分流器4分流得到的保护氧气通入燃烧器7中以排出燃烧器7中的水。
62.综上可知,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氧气气瓶2和火炬壳体3集成在机器人上,使得机器人在水下移动过程中边移动,边通过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和氧气气瓶2供气,同时氧气气瓶2中的氧气通过氧气分流器4和流量调节分配器5的分流作用分成保护氧气、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三股氧气,其中保护氧气通入燃烧器7中,能够排出燃烧器7在水下移动过程中进入的水,使得燃烧器7中形成富氧的环境,使得预混气体在燃烧器7中进行燃烧时不会由于水的作用熄灭,并且通过将预混氧气和燃料气体预先混合后再通入燃烧器7中进行燃烧,能够保障预混气体在燃烧时氧气和燃料气体均匀,燃烧过程中预混气体中的氧气不断的供氧,使得燃烧火焰更稳定,同时通过通入强化氧气,能够通过助燃作用,加强燃烧器7中正在燃烧的预混气体的火焰的燃烧,保护氧气、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三股氧气通过同一供氧源氧气气瓶2进行供气,减小了供给系统复杂度。
6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燃烧器7包括中心氧进气管71、套设在中心氧进气管71外部的进气保护外管72和套设在进气保护外管72的外部的燃烧室74,中心氧进气管71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通,以使强化氧气通入中心氧进气管71中,中心氧进气管71和进气保护外管72之间形成混合燃气通道73,混合燃气通道73与预混强化装置6相连通,以使预混气体通入混合燃气通道73中;燃烧室74侧壁下方设置有保护气进气管75,保护气进气管75与氧气分流器4相连通,以使保护氧气通过保护气进气管75通入燃烧室74内,以排出燃烧室74内的水。
64.具体来说,进气保护外管72向燃烧室74中通入氧气,能够降燃烧室74中的水排出,进而使得燃烧室74内形成富氧的空腔环境,便于燃烧,同时中心氧进气管71和套设在中心氧进气管71外部的进气保护外管72之间组成核心焰喷嘴,当在进气保护外管72外部套设燃烧室74时,使得核心焰喷嘴的头部位于燃烧室74中,同时中心氧进气管71和混合燃气通道73的出气口位于燃烧室74中,使得预混气体在混合燃气通道73的出气口处被点燃时在燃烧室74中进行燃烧,有燃烧室74内此功能成富氧的空腔环境,便于预混气体的稳定燃烧,由于混合燃气通道73环绕在中心氧进气管71的周侧,因此从混合燃气通道73中喷出的预混气体在中心氧进气管71的周侧进行燃烧,同时在燃烧过程中,中心氧进气管71喷出的强化氧气在预混气体燃烧的核心焰中心处,对核心焰的中心进行助燃强化,强化核心焰的燃烧和稳定性,在进气保护外管72通入的氧气对核心焰的二次强化燃烧的作用下,能有效强化核心焰的强度,并且核心焰在燃烧室74内的燃烧释热过程更为快速充分,同时高效释热会提高燃烧室74腔体压力,进一步提高排水能力,强化燃烧室74的气体空腔稳定性,使得在核心焰喷嘴结构的头部燃烧的高温高压预混气体在燃烧室74出口仍能维持一定距离的有效射流,保证了火焰的可视性;同时高效释热的高温预混气体会有效抵消水环境下的热损耗,维持火焰的稳定性。
6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护气进气管75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保护气进气管75等角度设置在燃烧室74侧壁周侧,并且燃烧室74为筒状结构,保护气进气管75的进气方向与燃烧室74侧壁相切,以使通过保护气进气管75进入燃烧室74内的氧气在燃烧室74内形成气动旋流。
66.具体来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等角度设置在燃烧室74侧壁的保护气进气管75与筒状
的燃烧室74相切设置,使得保护氧气通过保护气进气管75冲入燃烧室74中后,与燃烧室74碰撞后多股保护氧气在燃烧室74内形成气动旋流,进而有效排出燃烧室74内的水,使得燃烧室74内部形成富氧的空腔环境。
67.另外,保护气进气管75中保护氧气的供给压力大于燃烧器7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水压,以使燃烧室74内形成适应燃烧的空腔环境,当保护氧气的压力大于燃烧室74内水的压力时,能够快速的将燃烧室74中的水排出,通过预混强化装置6向燃烧室74内通入的预混气体的供给压力大于燃烧器7处于工作状态时的水压,进而能够保证喷注和火焰射流效果。
6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混合燃气通道73的出气口和中心氧进气管71的出气口均位于保护气进气管75在燃烧室74内的出气口的上方,由此可防止从保护气进气管75中喷出的保护氧气直接冲击至混合燃气通道73出气口处正在燃烧的火焰上,造成火焰的不稳定。
6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燃烧器7还包括若干扰流穏焰片76,若干扰流穏焰片76连接固定在中心氧进气管71顶端和进气保护外管72顶端之间,扰流穏焰片76位于混合燃气通道73的出气口上方;相邻两个扰流穏焰片76之间设有间隙,以用于混合燃气通道73中燃料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出气。也就是说,由于预混气体通过预混强化装置6直接通入燃烧室74内,在出气口处被点燃进行燃烧,通过设置若干扰流穏焰片76,若干扰流穏焰片76局部堵塞混合燃气通道73中的预混气体射流营造低速稳焰效果,提高核心焰的稳定性和释热速率,使得预混气体高速通过混合燃气通道73出气口处的扰流穏焰片76时,在其背风面形成若干小的低速穏焰回流稳焰区,通过点火后,预混气体稳定在核心焰喷嘴头部燃烧。
7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预混强化装置6包括射流掺混喷嘴61,射流掺混喷嘴61一端面开有混合射流通道62,另一端面开有与混合射流通道62相连通的预混氧喷嘴通道63,预混氧喷嘴通道63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通,以使预混氧气通过预混氧喷嘴通道63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混合射流通道62与燃烧器7相连通;射流掺混喷嘴61侧壁开有与混合射流通道62相连通的燃料喷孔64,燃料喷孔64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通,以使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过燃料喷孔64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
71.需要详细说明的是,射流掺混喷嘴61的端部设置混合射流通道62和预混氧喷嘴通道63,使得预混氧气通过预混氧喷嘴通道63直接沿射流掺混喷嘴61的轴线方向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同时射流掺混喷嘴61的侧壁设置燃料喷孔64,使得燃料气体通过侧壁的燃料喷孔64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进而使得燃料气体的喷入方向与预混气体的喷入方向有一定夹角,进而使得燃料气体和预混气体在混合射流通道62中碰撞,使得燃料气体和氧气撞击后在混合射流通道62内分散,分散的燃料气体和预混氧气混合更均匀,使得燃料气体和氧气在混合射流通道62内实现第一次混合。
7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燃料喷孔64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燃料喷孔64等角度设置在射流掺混喷嘴61的侧壁周侧;进而使得燃料通过燃料喷孔64均匀的进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并且由于燃料喷孔64等角度设置,使得燃料气体均匀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并且在与预混氧气通入混合射流通道62时,燃料气体位于预混氧气周侧均匀喷入后与预混氧气碰撞,通过预先将燃料气体通过多个燃料喷孔64分流,使得燃料气体与预混氧气碰撞分散时分散更均匀。
7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预混强化装置6还包括固定件65,固定件65上开有与混
合射流通道62相连通的预混气体通道66,以使混合气体通入预混气体通道66内进行二次混合,得到预混气体;预混气体通道66与混合燃气通道73相连通,以使预混气体通入混合燃气通道73中,同时混合射流通道62的内径小于预混气体通道66的内径。也就是说,氧气和燃料气体在混合射流通道62中进行一次混合后通入预混气体通道66中后,由于预混气体通道66的内径大,使得通入预混气体通道66中的一次混合气体能快速分散,增加相互之间的接触,提高分散性,使得一次混合气体在预混气体通道66中进而二次混合,混合更加均匀。
7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预混氧喷嘴通道63包括氧气进气通道631和氧气限流通道632,氧气进气通道631为锥形通道结构;氧气限流通道632的一端与锥形通道结构的窄口端相连,氧气限流通道632通过窄口端与氧气进气通道631相连通,另一端与混合射流通道62相连通;氧气限流通道632的内径小于混合射流通道62的内径。通过将预混氧喷嘴通道63设置为氧气进气通道631和氧气限流通道632两部分,目的是为了对通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的预混氧气进行限流,限流后能够控制进入混合射流通道中的预混氧气的流量,进而使得预混氧气与燃料气体混合更均匀,同时混合射流通道62的内径大于氧气限流通道632的内径,使得通入的氧气和燃料气体进入较大体积的混合射流通道62内,提高了氧气和燃料气体分散接触空间,使得两者在第一次混合时混合的更加均匀。但是由于氧气限流通道632的内径较小,不利于氧气的进入,因此,通过设置氧气进气通道631为锥形通道结构,便于氧气通过氧气进气通道631进入氧气限流通道632内。
7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固定件65上开有安装槽,射流掺混喷嘴61的侧壁外表面中部设置有固定环611,固定环611与安装槽侧壁之间密封连接;位于混合射流通道62一端的射流掺混喷嘴61的侧壁与安装槽侧壁以及固定环611之间围成燃气夹层通道67,燃料喷孔64与燃气夹层通道67相连通;固定件65上开有与燃气夹层通道67相连通的燃料进气通道68,燃料进气通道68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相连通,以使控制流量的燃料气体通过燃料进气通道68通入燃气夹层通道67中,详细来说,当燃料气体通入燃气夹层通道67后,由于燃气夹层通道67为围绕在射流掺混喷嘴61周侧的环形夹层结构,进而使得燃料气体均匀分散在环形夹层中,环形夹层中的燃料气体通过射流掺混喷嘴61侧壁周侧的燃料喷孔64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通过每个燃料喷孔64的燃料气体的流量均匀,进而使得燃料气体进入混合射流通道62后更加均匀。
7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开有氧气输送主通道51以及与氧气输送主通道51相连通的预混氧输送通道52和强化氧输送通道53;氧气输送主通道51与氧气分流器4相连通,以使通入氧气输送主通道51中的助燃氧气分流为通过预混氧输送通道52的预混氧气和通过强化氧输送通道53的强化氧气;通过在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设置两个分支通道预混氧输送通道52和强化氧输送通道53,进而能够将氧气分流器4中通入的氧气分成强化氧气和预混氧气两股,预混氧输送通道52与预混氧喷嘴通道63相连通,用于将预混氧气通入预混氧喷嘴通道63中,在预混氧喷嘴通道63中与燃料气体进行混合。
77.另外,还包括设置在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的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用于控制通过氧气输送主通道51的氧气流量,由于氧气通入流量调节分配器5进行分流时,通过控制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可以调节分流前氧气的流量,当分流后氧气流量调节后,进而实现对分流后氧气流量的调控。另外,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设置有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用于控制通入预混氧输送通道52的氧气流量。
78.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和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为现有技术设备,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另外,氧气输送主通道51可以包括开设在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的第一通道511和第二通道512,同时预混氧输送通道52可以包括第三通道521和第四通道522,第三通道521与第二通道512相接,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和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均安装在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并且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的针型阀塞穿过第二通道512后插入第一通道511中,通过针型阀塞插入第一通道511中的位置,进而实现从第一通道511通入第二通道512中的氧气的流量,此处针型阀塞第一通道511中位置的调节实现氧气流量调节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详细赘述,另外,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的针型阀塞从第三通道521的一端插入第三通道521中,通过调节针型阀塞在第三通道521中的位置实现通入预混氧输送通道52中的氧气的流量的调节,同时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和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的调节阀座均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之间密封相接,防止氧气漏气。
7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的调节作用实现通过氧气输送主通道51的氧气流量的调节,使得进入预混氧输送通道52和强化氧输送通道53中氧气流量实现调节,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的作用能够实现分流至预混氧输送通道52中的预混氧气的流量调节,进而通过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和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的共同作用,能够实现分流的预混氧气和强化氧气的流量的调节,同时由于氧气限流通道632的限流调节作用,能够实现预混氧气的进一步限流,也就是说,若分流后的预混氧气的流量较大时,此时通过氧气限流通道632实现通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的氧气的流量调节,当分流后预混氧气的流量较小时,直接通过混合射流通道62中,进而通过二级流量调节针阀55和氧气限流通道632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够调节通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的预混氧气的流量,实现预混氧气与燃料气体的充分混合。
8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还可以设置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流量调节分配器5上开有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以利用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控制通过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的燃料气体的流量,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与燃料进气通道68相连通;通过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能够调节喷入混合射流通道62中燃料气体的流量,进而实现燃料气体与预混氧气的充分混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的阀座均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之间密封相接,防止氧气漏气。
81.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与一级流量调节针阀54结构和原理相同,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可以包括相连通的第一燃料通道571和第二燃料通道572,同时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安装在流量调节分配器5,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的针型阀塞穿过第一燃料通道571后从第二燃料通道572的一端插入第二燃料通道572中,通过调节针型阀塞在第二燃料通道572中的位置,进而能够实现通过燃料气体输送通道57的燃料气体的流量的调节,另外,由上述实施例记载可知,在射流掺混喷嘴61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燃料喷孔64,此时可以通过设置燃料喷孔64的孔径大小实现燃料喷孔64对喷入预混氧喷嘴通道63中的燃料气体的流量调节,因此通过燃气流量调节针阀56和燃料喷孔64的共同协同作用实现对燃料气体的流量调节。
82.在一些实施例中,氧气分流器4上开有氧气主进气管道41和与氧气主进气管道41相连通的保护氧输送通道42和燃烧供氧通道43,以使通过氧气主进气管道41的氧气分流为通过保护氧输送通道42的保护氧气和通过燃烧供氧通道43的助燃氧气,保护氧输送通道42
与氧气气瓶2相连通;通过氧气分流器4能够实现对通入保护氧输送通道42中的氧气的分流,燃烧供氧通道43与氧气输送主通道51相连通,以使助燃氧气通入氧气输送主通道51中。
83.另外,需要详细说明的是,氧气分流器4上可以设置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44,用于控制通入保护氧输送通道42中的氧气流量,具体地,保护氧输送通道42可以包括第一输送氧通道421和第二输送氧通道422,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44安装在氧气分流器4上,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44的针型阀塞穿过第二输送氧通道422通过第一输送氧通道421的一端插入第一输送氧通道421中,通过调节针型阀塞在第一输送氧通道421中的位置实现分流至保护氧输送通道42中的保护氧气的流量的调节,保护氧流量调节针阀44的阀座与氧气分流器4密封相接,进而能够防止氧气漏出。
84.在一些实施例中,水下火炬还包括保护氧输送管8和环形连通管9,保护氧输送管8与保护氧输送通道42相连通,环形连通管9与保护氧输送管8相连通,使得分流至保护氧输送通道42中的保护氧气通过保护氧输送管8输送至环形连通管9中,保护气进气管75的一端与环形连通管9相连通,通入环形连通管9中的保护氧气通过设置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护气进气管75通入燃烧室74中,环形连通管9套设在燃烧器7外部,进而使得保护氧气均匀分散在燃烧器7周侧,使得通过每个保护气进气管75通入燃烧室74中的保护氧气流量一致。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氧气分流器4与氧气气瓶2之间通过第一输送管相连,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氧气减压阀21和氧气电磁阀22,氧气电磁阀22用于控制通过第一输送管的氧气的开闭,另外,氧气电磁阀22可以与机器人电连接,进而通过机器人控制氧气电磁阀22的开闭,实现氧气的通断,例如,机器人上可以设置有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氧气电磁阀22的开闭。
86.另外,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与流量调节分配器5之间通过第二输送管相连,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燃气减压阀11和燃气电磁阀12,燃气电磁阀12用于控制通过第二输送管的燃料气体的开闭,需要说明的是,燃气电磁阀12与设置在机器人上的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燃气电磁阀12的开闭,控制器对氧气电磁阀22和燃气电磁阀12的控制为现有技术。
87.在一些实施例中,辅热集成燃料气瓶1包括燃料罐13、辅热罐14、加热元件15和温控器16;辅热罐14套设在燃料罐13外部,并且与燃料罐13之间密封连接,辅热罐14中装有导热液体,进而使得燃料罐13浸渍在导热液体中,加热元件设置在辅热罐14上并伸入导热液体中,用于对导热液体进行加热;使得加热后的导热液体通过与燃料罐13接触实现对燃料罐13中的燃料进行加热,维持低温环境下的燃料稳定输出,并且导热液体为-45℃汽车防冻液作用导热液,能在极寒环境下维持液相导热,另外,温控器16设置在辅热罐14上,温控器16与加热元件15电连接,通过温控器16检测导热液体的温度,然后根据导热液体的温度控制加热元件15的启停,同时温控器16和加热元件15与机器人中的电源电连接,用于为其供电,其中加热元件15和温控器16可以采用现有的一体化的鱼缸加热棒,使用过程中,当导热液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温控器16自动关闭加热元件15供电,避免燃料罐13超温带来的安全隐患;当导热液体温度降低时,温控器16主动恢复加热元件15供电,无需人工干预。
8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89.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
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9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