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0210阅读:9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工艺循环油、润滑油的管式风冷却器。
目前,在油冷却技术领域中,用风作为散热介质愈来愈多地替代用水作为散热介质。已有的油循环风冷却器,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对管外侧的传热强化考虑得较多,如扩展换热管束表面积等,但由于管内油料的传热能力较低,当换热管外侧达到一定限度时,管内热阻成为传热的主要障碍。改进后的风冷却器如ZL91210113.X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管内强化措施的“强迫油循环风冷却器”,它主要由上、下油室、冷却管束,风扇箱和管板等组成,其冷却管束中的冷却管(即换热管)采用内壁纵向有直肋的双金属整体翅片管,并在该翅片管内设一骨架,骨架上焊接强化传热装置、即金属螺旋线,并将骨架固定在管板上。该实用新型对传统的风冷却器作了有益的改进,但受内壁的传热面扩展较小,传热效果受到限止,且强化传热装置的结构和固定较复杂、制作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效果好,生产成本低,特别适用于高粘度、低流速工艺循环油润滑油的风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框架2、上油室3、下油室3′,连接该上、下油室的换热管束1和位于换热管束一侧的风扇组件4、其主要特征为组成换热管束1的换热管6为螺旋槽道双金属轧片管,每根换热管内插有弹性绕流丝8,上部为挂钩段8′,弹性绕流丝8为螺旋形,与换热管6的内壁接触;固定时,相邻两弹性绕流丝8的挂钩段8′可对接成一整体;换热管束1的外部可增设多个定位卡箍7;以增加牢度及稳定性;为使流体流动均匀及降低阻力,上油室3的进油口下方设一双园弧导流板10。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为1、由于作为主要换热元件的换热管为内螺旋槽道双金属轧片管,较普通双金属翅片管或内直肋管,管内壁换热面积成倍增加,且由于管内壁槽道呈螺旋状,油料在流动过程中增加了边界层的紊流,故进一步增加了传热效果。2、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内插入独特的弹性绕流丝,不但提高了管内侧换热系数,且由于绕流丝的弹性和设有挂钩段,因此可用简单的安装方法保证绕流丝与管内壁有一定的予紧力,使绕流丝紧贴壁面,对靠紧壁面的流体边界层产生扰动,而对中部主流区产生的扰动很小,从而减少了能耗,仅增加了小的流动阻力而产生较大的换热效果,显著提高换热系数。3、由于在上油室增设了园弧状导流板,避免了普通油室内油料流动的直角转向及直接冲击,使换热器束中的油料流动更加均匀,阻力进一步下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
图1的侧视图。
附图3为内螺旋槽道双金属轧片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弹性绕流丝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两弹性绕流丝连接及安装示意图。
附图6为上油室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图6的A-A部视图。
图中1-换热管束、2-框架、3-上油室、3′-下油室、4-风扇组件、5-端子箱、6-换热管、7-定位卡箍、8-弹性绕流丝、8′-挂钩、9-管板、10-双园弧导流板。
参见附
图1、2,由平行排列的换热管6组成的换热管束1与上、下管板9连接,两管板9之间用侧板定位,侧板与管板连接在一起组成框架2,框架2的一面与风扇组件4连接、框架2与风扇组件4形成风道,端子箱5连接在风扇组件4上。上、下油室3、3′分别与上下设置的管板9连接在一起。
工作时,流入上油室3内的热油经换热管束1流至下油室3′再反回工作区(图中未画出),构成油路循环。油在工作区获得的热量经换热管束1散发给由风扇组件4产生的冷风,从而迅速实现油的冷却。
权利要求1.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包括框架2,上油室3、下油室3′,连接上、下油室的换热管束1和位于换热管束一侧的风扇组件4,其特征为组成换热管束1的换热管6为内螺旋槽道双金属轧片管,每根换热管内插有弹性绕流丝8。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其特征为所弹性绕流丝8,其形状为螺旋形,与换热管1的内壁接触,上部为挂钩段部8′,相邻两弹性绕流丝8的挂钩段8′对接成一整体。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其特征为上油室3的进油口下方设有双园弧导流板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油循环风冷却器,它由框架,上、下油室、风扇组件及换热管束等组成,其主要特征是,该换热管束为特制的内螺旋槽道双金属轧片管,管中插有弹性绕流丝。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换热效果好,特别适用于高粘度低流速工艺循环油,润滑油的冷却。
文档编号F28D1/053GK2307274SQ97236900
公开日1999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1997年8月22日
发明者陆振刚, 茅文焯, 朱晓红, 扬惠康, 黄洪源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四研究所, 常州市华电冷却器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