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淋浴热水器配合使用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
通常,淋浴后的废水均被直接排入下水道,淋浴废水中所携带的大量热能也同时白白流走。为了将淋浴废水中的余热回收,中国专利ZL95202934.0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但由于该方案所提供的热交换器需采用较长的水流通道,因而体积较大且加工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洁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它能迅速、有效地将淋浴废水中的大部分余热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由热交换器及附属的废水收集器、水管、水道等组成。废水收集器可以是特制的盛水器,也可以是现成的浴缸、小型淋浴房甚至整个淋浴室本身;热交换器设有淋浴废水通道和新鲜水通道,两种通道之间的隔离体由金属或其它热导性材料制成,其新鲜水通道经水管等连接后与淋浴器的新鲜水供水口相通。由废水收集器收集的淋浴废水注入热交换器的淋浴废水通道后,与流经新鲜水通道的水进行热交换,再排出整个装置,换热后的新鲜水则流向淋浴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热交换器的结构是淋浴废水通道和新鲜水通道呈相互交替叠并的多层层叠状,淋浴废水及新鲜水互相分别对流在各个相邻的叠层中并透过各相邻叠层之间的隔离体进行热交换。叠层可以是平面状的,也可以是曲面状的,
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结构为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典型结构,图中箭头分别表示两种水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层叠状结构热交换器,可将淋浴废水和新鲜水分别分割成相互交替叠并的水流层,由于热交换主要邻的水流叠层之间进行的,换热面积大,因而换热效率高。以该种结构的热交换器为核心所形成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能回收淋浴废水中的大部分热量,节省大量能源。
图1及图2分别表示两种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结构原理图,其中
图1表示一种平面状叠层结构的热交换器内部结构,图2表示一种曲面状叠层结构的热交换器内部结构,两组箭头分别表示两种水流,两种水流依箭头所示交替相对地流过热交换器。图3至图5为最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其中图4及图5分别为同一分解体的两个分视图;图6为最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外形图,图中两组开口分别为入水口及出水口,另外尚有两组开口处于与图中两组开口相对称的另两个面上,因视角的影响未标于图上。
下面结合图3至图6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在本例中,热交换器的层叠状结构是由两种通道之间的隔离体的特殊结构形成的,该隔离体的结构呈弓字形或瓦楞型多层层叠状,可由金属板或金属片经冲压或反复往返折迭等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其折迭楞可以是角形的,也可以是弧形的。该种结构形成正、反两组交替叠并的凹槽,将该结构的外部进行适当的闭合处理,便可形成如图6所示的两组交替叠并的水流通道,具体的加工方法描述如下,将图3所示的弓字形多层层叠状结构按图4及图5所示用闭合条组1、2进行闭合,再用闭合板3、4按图6所示进行闭合并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对称地将另外两个面进行闭合。其使用方法是,新鲜水经由连接通道从底面入水口注入热交换器并从侧面出水口排出热交换器经由连接通道流向淋浴热水器。该热交换器置于淋浴房的底部,淋浴废水经淋浴房收集后从热交换器的上方邻近新鲜水出水口的一侧注入热交换器,并从邻近新鲜水入水口的一侧排出。由于新鲜水的供给是靠水压完成的,因此热交换器的新鲜水通道除入、出水口之外其余部分必须是封闭状的,而淋浴废水通道则可以是敞开状的,但为了防止废水外溢,也可以给其加装活动式的密封盖,使其除入、出水口之外其余部分也呈封闭状。活动式密封盖为清理淤积提供了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与淋浴热水器配合使用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由热交换器及附属的废水收集器、水管、水道等组成,废水收集器可以是特制的盛水器,也可以是现成的浴缸、小型淋浴房甚至整个淋浴室本身;热交换器设有淋浴废水通道和新鲜水通道,两种通道之间的隔离体由金属或其它热导性材料制成,其新鲜水通道经水管等连接后与淋浴器的新鲜水供水口相通,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的淋浴废水通道和新鲜水通道呈相互交替叠并的多层层叠状,叠层可以是平面状的,也可以是曲面状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器的层叠状结构是由两种通道之间的隔离体的结构形成的,该隔离体的结构呈弓字形或瓦楞型多层层叠状,其弓字形折迭楞可以是角形的,也可以是弧形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淋浴废水通道加装有活动式的密封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淋浴热水器配合使用的淋浴废水余热回收装置,由热交换器及附属的废水收集器、水管、水道等组成,热交换器的结构是:淋浴废水通道和新鲜水通道呈相互交替叠并的层叠状,淋浴废水及新鲜水互相分别对流在各个相邻的叠层中并透过各相邻叠层之间的隔离体进行热交换。
文档编号F28D3/00GK2357308SQ9821954
公开日2000年1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20日
发明者徐旻晖 申请人:徐旻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