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4806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风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风发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热风发生装置中的热风吐出部的构造。
现有的热风发生装置由喷烧器等热源与送风机经组合而成,它包括燃烧筒与外筒,该燃烧筒被设置在外筒的内部。
燃烧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喷烧器,外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送风机。
通过送风机从外部导入的空气的一部分进入燃烧筒内供燃烧之用,其余的空气则与燃烧筒排出的燃烧气体相混合且被加热,于是被一起排出至外部。
现有技术中送风装置的一例在日本实开昭60-79650号公报中被公开,该公报所示的热风发生装置包括燃烧筒与外筒,该外筒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呈园锥倾斜面,其中心部所形成的开口比较狭窄。
此外,在燃烧筒与外筒之间的空间装设有遮热筒,用来防止燃烧筒的辐射热向筒外扩散,该遮热筒长度方向的一端也采取与上述外筒相同的形式,其中心部所形成的开口比较狭窄。
这里重要的是,在外筒与遮热筒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均形成有比较狭窄的开口,从而可提高空气吐出时的流速,进而可以把热风送至较远之处。
然而,对上述公报所公开的热风发生装置而言,所要求的是要使得被加热的空气送得尽可能远,为了满足此要求,首先必须防止所形成的热风扩散,这里,防止热风扩散的一种方法是,缩小外筒的开口部直径从而提高热风被送出时的速度,但是,此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开口部直径被缩小,燃烧筒的燃烧气体的出口则容易造成阻塞,因而造成燃烧筒的燃烧空气的补充不易顺利进行,其结果是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燃烧状态。
作为防止热风扩散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热风吐出口设置送风管,然而,由于热风吐出口为一种园锥面,送风管的设置事实上比较困难。
更具体地说,在热风吐出口设置送风管的场合下,还会产生以下所述的问题。
第一,送风管必须采用耐热性高的材料,然而,由于此种材料的价格之昂贵,事实上的制作成本相当高。进一步说,由于送风管部件是与高温空气相接触的,其构成材料还必须具有相当高的耐热应力的特性,然而,此种材料事实上难以到手。
第二,此种送风管还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机械刚性,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送风管必须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但是,如果送风管采用金属材料,各种加工处理则比较困难。
再者,与热风发生装置相连接的送风管内,由于热空气会在装置的热风吐出口附近产生一种涡流,因而容易造成一种震动,因震动而造成的负荷会造成热风发生装置的破损,尤其是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因为应力降伏点会下降,则更容易造成热风发生装置的破损。
为了解决上述之问题,人们曾建议采用铝制的送风管,然而,由于铝具有较高的机械刚性,要把铝材弯曲成所需的形状则比较困难,尤其是难以把铝制送风管变形弯曲而引向至所需热风之处,也就是说,较高的机械刚性不容易获得所需的变形,此外,如果安装这种送风管,即使在热风发生装置停止其工作情况下,送风管还是处于固定的延长状态,因而妨碍人的通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的热风发生装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的热风发生装置,这种装置即使是使用把热风送至远处的送风管,也不会造成送风管的变形或劣化。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的热风发生装置,其送风管能够被简单且廉价地制造。
为了达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风发生装置,用来把经热源加热的空气吐出至装置外,该装置具有包括热源的燃烧筒;设置在燃烧筒外围的外筒;设置在燃烧筒与外筒之间的遮热筒,用来遮断自燃烧筒辐射至外筒的辐射热;沿外筒的半径方向看时是位于上述遮热筒与上述燃烧筒之间的热风诱导筒,该诱导筒具有一园锥部,其一侧的端面的直径小于上述遮热筒而大于上述燃烧筒,且该园锥部的直径自该端面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
通过利用上述本发明的特征,因为在遮热筒与燃烧筒之间设置有热风诱导筒,该热风诱导筒与燃烧筒之间因为各自直径的不同而形成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热空气可以流经这些间隙,为此,上述外筒开口端不易接受来自燃烧筒的热量传递,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筒开口端附近的温度急剧上升。
上述外筒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为同一直径,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这一特征,热风发生装置的外筒的任何一端不必被加工成园锥面,从而可以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
上述外筒的开口端与送风管相连接,由于本发明的送风管是在外筒开口端的温度上升被抑制的状态下与该外筒开口端相连接的,因此该送风管可以采用耐热性能较低的材料制成,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遮热筒与上述热风诱导筒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构成了自送风机导入外筒内的空气的通道,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这一特征,与燃烧筒不直接接触的空气能够流经遮热筒与热风诱导筒之间的孔隙,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筒的温度上升。
燃烧筒一侧的上述热风诱导筒的园锥部的一面经热吸收处理,用于吸收来自燃烧筒的热量,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这一特征,来自燃烧筒的辐射热可以被热风诱导筒的园锥面所吸收,其结果,借助于沿该园锥面流动的空气,上述辐射热被转换成对流热,从而可以抑制热量向外筒开口端附近和送风管的传递。
上述外筒可以被装载在具有行走车轮的台车上从而可以被移动,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这一特征,热风发生装置可以被方便地移动到所需热风的地方。
采用了本发明的构成,热风发生装置的外筒开口端附近的异常的温度上升可以得到防止,于是可以使得与外筒连接的送风管免受热量的侵害。此外,即使是使用容易到手的廉价树脂材料来制成送风管,也可以避免送风管的热变形或劣化,其结果,通过对本发明的使用,不但可以借助该送风管把热风送到需要该热风的远处,还可以使得送风管加工作业得以容易进行。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风发生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热风发生装置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3是图1的热风发生装置的正面图。
实施例以下借助图示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发明的热风发生装置1包括台车2,设置在该台车2上的外筒3。
台车2包括车轮2A和操作杆2B,通过对操作杆2B的操作可以把台车2移动到所需的场所,也就是移动到需要热风的场所。
外筒3从其一端至另一端形成为内径一致的整体,该外筒3的一端被一壁材所围住从而形成壁部,而其另一端形成为开口端3A,外筒3的一端的壁部形成有数个开孔(图未示),从而用来导入外部空气。
送风机4被设置在外筒3的内部的一端,该送风机4包括马达4A以及装设在该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上的风扇4B,马达4A旋转时,外部空气被吸入至外筒3的内部,沿着外筒3的轴从其一端流向另一端开口处(开口端)3A。
在外筒3的内部设置了具有热源的燃烧筒5,在外筒3与燃烧筒5之间设置有遮热筒6。
该燃烧筒5具有一鼓风机7,安装在背离外筒3的开口端的一侧,作为热源的燃烧装置8、用来遮蔽燃烧焰的遮焰板9,安装在接近外筒3的开口端的一侧,该遮焰板9具有数个弧状开孔9A,参照图3,从而可以使燃烧气体从燃烧筒5的内部排出。
然而,面对燃烧筒5的遮焰板9的一面上涂有一层黑色涂料从而作为吸热处理,在遮焰板9的一侧设有热风诱导筒10,它位于燃烧筒5与遮热筒6之间(从外筒3的半径方向上看),该热风诱导筒10可通过扎接或焊接与遮热筒6相连接。
再者,该热风诱导筒10其口径自遮焰板9朝外筒3的开口端3A逐渐缩小,从而形成园锥部,该园锥部的大径端面10A小于遮热筒6但大于燃烧筒5,然而,该热风诱导筒10园锥部的小径端面10B则位于与外筒3的开口端3A的相同位置,或者位于该开口端3A的内侧(图1显示了该园锥部的小径端面10B位于该开口端3A的内侧的情形),于是遮住了外筒3的开口端3A与燃烧筒5之间的空间。
通过设置该热风诱导筒10,可缩小流经外筒3和燃烧筒5的空气的通路,从而获得比较高的空气流速,此外,通过设置该热风诱导筒10,流过外筒3的内周壁面的空气可以避免与燃烧筒5发生直接的接触。
参照图2,热风诱导筒10被固定在一预先设定的位置,以使其大径端面10A比遮焰板9更加接近于燃烧筒5的一侧,换言之,该大径端面10A被设置在空气流动(通过送风机4所产生的)方向的上游一侧,再者,热风诱导筒10的大径端面10A的直径小于遮热筒6的直径,从而在该大径端面10A与遮热筒6的周壁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用间隙S(图2),另外,热风诱导筒10的大径端面10A的直径大于燃烧筒5的直径,从而在该大径端面10A与燃烧筒5的周壁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的间隙G(图2)。
此外,在外筒3的开口端A3的所在位置连接有送风管11。
该送风管11由聚氯乙烯等树脂制成,采用扎结或压结等方式与外筒3相连接。
由于本实施例采用了以上所述的结构,经送风机4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以及经燃烧筒5从内部排出的燃烧气体,能够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流动。
参照图1,经送风机4所产生的流动空气,沿箭头F1所指的方向,在外筒3的内周壁与遮热筒6的外周壁之间进行,与之同时,该空气流动也按箭头F2所指的方向在遮热筒6的内周壁与燃烧筒5的外周壁之间进行。
按箭头F2所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则按照箭头F3所表示的方向,经过间隙S流至外筒3的开口端3A,而其他部分的空气则按箭头F4所示的方向通过间隙G流至热风诱导筒10的内部。
此时,燃烧筒5内所产生的燃烧气体,按照箭头F5所表示的方向,经过遮焰板9的开口9A流入热风诱导筒10。
在上述各个空气流中,与燃烧筒5直接接触的空气流(F2),接受了来自燃烧筒5传递的热量,于是其本身的温度上升较快,因而按照箭头F4所表示的方向流入热风诱导筒10,此时,因为受到热风诱导筒10的园锥面的作用,空气流的流速得到加快,于是该空气流自外筒3的开口端3A流入送风管11,然而,在燃烧筒5与遮热筒6之间流动的空气中,在离开燃烧筒5较远的地方流动的空气,也就是紧贴着遮热筒6内壁而流动的空气,与流入热风诱导筒10的空气流(F4)相比较,所接受的传热量比较小,因而以其本身的温度上升比较缓慢的状态按箭头F3流至外筒3的开口端3A。
另一方面,紧贴着外筒6内壁而流动的空气F1因为不直接与燃烧筒5相接触,它在不造成外筒3的温度上升的状态下流动至外筒3的开口端3A,而在该开口端3A与其他的空气以及燃烧气体相混合之后才开始温度上升。
在热风诱导筒10的园锥面上,与遮焰板9相面对的一侧涂有一层涂料,从而获得所需的吸热效果,为此,与燃烧焰相接触而处高温状态的遮焰板9发出的放射热能够被热风诱导筒10的园锥面所吸收,从而被变换成一种对流热(借助沿园锥面流动的空气流F4),其结果就不会有大量的热量传递至外筒3的开口端3A以及与该开口端3A相连接的送风管11,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外筒3的开口端3A和送风管11的温度上升。
热风发生装置1内部的温度分布如图1中的点划线所示,于是获得了一种外筒3的周边温度低于其中心温度的局面,其结果,外筒3的开口端3A与送风管11的连接处不会有急剧的温度上升,于是即使是送风管11是用聚氯乙烯等耐热性较差的树脂材料制成,也可以保证这种送风管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此外,由于是使用树脂材料来制成该送风管11,该送风管11可以按照需要作任意的变形,从而能方便地把热风送到所需热风的地方。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已描述如上,但是应该理解,上述所公开的内容是为了对本发明作一种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作一种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热风发生装置,用来把经热源加热的空气吐出至装置外,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包括热源的燃烧筒和设置在燃烧筒外围的外筒和设置在燃烧筒与外筒之间的用来遮断自燃烧筒辐射至外筒的辐射热的遮热筒;沿外筒的半径方向看是位于上述遮热筒与上述燃烧筒之间的热风诱导筒,该诱导筒具有一园锥部,其一侧的端面的直径小于上述遮热筒而大于上述燃烧筒,且该园锥部的直径自该端面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发生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外筒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为同一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风发生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外筒的开口端与送风管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风发生装置,其特征是上述遮热筒与上述热风诱导筒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构成了自送风机导入外筒内的空气的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热风发生装置,其特征是燃烧筒一侧的上述热风诱导筒的园锥部的一面经热吸收处理,用来吸收燃烧筒放射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热风发生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外筒可以被装载在具有行走车轮的台车上从而可以被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风发生装置,用来把经热源加热的空气吐出至装置外,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包括热源的燃烧筒;设置在燃烧筒外围的外筒;设置在燃烧筒与外筒之间的遮热筒,用来遮断自燃烧筒辐射至外筒的辐射热;沿外筒的半径方向看是位于上述遮热筒与此上述燃烧筒之间的热风诱导筒,该诱导筒具有一圆锥部,其一侧的端面的直径小于上述遮热筒而大于上述燃烧筒,且该圆锥部的直径自该端面沿空气的流动方向逐渐缩小。
文档编号F24H3/04GK1326078SQ0012425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5日
发明者广冈成典 申请人:静冈制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