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型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0401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窝型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与换热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蜂窝型采暖炉。
目前较广泛应用的家用炉主要有蜂窝煤家用炉和烧散煤的家用炉两大类。烧散煤的家用炉主要在小城市和农村应用,主要用来炊饮和采暖,但这种炉子在采暖时主要靠炉子本身和烟囱管的散热来加热室内的空气,效率低,空气干燥,经济性差。同时,这种烧散煤的家用炉,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蜂窝煤炉主要用于家庭炊饮和室内采暖,这种炉子在取暖时也主要靠炉体本身和烟囱管的散热来力热室内的空气。蜂窝煤炉具有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等优点,同时与氧气接触充分、辐射换热效率高、型煤可添加脱硫剂减少排放污染,上述两种采暖炉都可以直接简单地加水套来进行室内采暖,但因其没有从水循环、燃烧、传热诸方面综合考虑,所以其效果都很差。传统结构的民用采暖炉多采用立式结构,烟气在烟筒的抽力作用下自下而上运动,在与炉内布置的受热面换热后排向大气。立式结构的采暖炉在小功率(D<20KW)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但是,其在向大功率(D>20KW)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困难,因为随着采暖炉热功率的增大,势必要相应增加炉体的高度以布置更多的受热面,但是,对这种民用采暖设备,考虑到炊事的方便,其高度是有限的,通常不能大于1米,因此,市场上许多立式大功率采暖炉都不具备炊事功能。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采用L型结构的旋转倾斜翅片的蜂窝型煤采暖炉,具有效率高、上火快、体积小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它包括一保温层,保温层内设置有炉膛,保温层与炉膛之间设置有水套,炉膛底部设置有炉排和接渣箕,在炉膛的顶部设置有“L”型旋转倾斜翅片。
本实用新型炉膛的上部设置有可替换的导流盖或接火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L型结构的旋转倾斜翅片,延长了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加强气流扰动,强化气水换热。避免为了增加换热量而增加炉体高度而放弃炊事功能的不足,在炉体有限高度的条件下,实现了采暖炉的较大功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盖11的外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火圈12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
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保温层3,保温层3内设置一炉膛4,保温层3与炉膛4中间设有水套5,水套5可使该采暖炉上火升温快,热能转换迅速,水温上升快,热惯性小,在炉膛4的上方沿炉口四周布置有旋转倾斜翅片6,旋转倾斜翅片6采用L型结构,能够延长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加强气流扰动,强化气水换热。炉膛4下方布有和炉膛相通的炉排2和接渣箕1。炉膛4采用耐火水泥与石英砂砌成,炉膛表面黑度大,吸收辐射热能力强,导热性能良好,与水侧对流换热系数大,可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在炉膛4的上方布有供暖时用的导流盖11或炊饮时用的接火圈12及炉盖7。保温层3的上、下端设置有与水套5相通的出水口9和回水口10,暖气片可通过出水口9和回水口10与本实用新型连接,炊事时取出导流盖11,放入接火圈12,拉开接渣箕1,燃烧火焰直接通过接火圈12加热炊具,烟气从出烟口8排出。
参见图2,导流盖11是由设置在盖体上的掉环以及设置在盖体下端的尖角构成。
参见图3,接火圈(12)用水泥和石英砂砌成,接火圈的内、外径的与炉膛(5)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盖或接火圈的设置实现了炊饮和采暖的双向功能,具有效率高、上火快、体积小等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蜂窝型采暖炉,它包括一保温层(3),保温层(3)内设置有炉膛(4),保温层(3)与炉膛(4)之间设置有水套(5),炉膛(4)底部设置有炉排(2)和接渣箕(1),其特征在于炉膛(4)的顶部设有“L”型的旋转倾斜翅片(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炉膛(4)是由耐火水泥与石英砂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炉膛(4)的上部设置有导流盖(11),导流盖(11)是由设置在盖体上的掉环以及设置在盖体下端的尖角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型采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炉膛(4)的上部设置有接火圈(12),接火圈(12)用水泥和石英砂砌成,接火圈的内、外径的与炉膛(4)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蜂窝型采暖炉,它包括设有出水口和回水口的保温层、炉膛、炉盖、烟口和渣箕,在炉膛的顶部设置有“L”型的旋转倾斜翅片,在保温层与炉膛之间设置有即热水套,炉膛的下部设置有炉排。延长了烟气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加强气流扰动,强化气水换热,避免为了增加换热量而增加炉体高度而放弃炊事功能的不足,在炉体有限高度的条件下,实现了采暖炉的较大功率。
文档编号F24B1/183GK2457475SQ00268770
公开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31日
发明者惠世恩, 杨耀田, 窦文宇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