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窑炉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973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封闭式窑炉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窑炉发热体的改进结构,特别是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的模块化结构,具有避免加热元件损坏及控制炉内各位置温度的功效。
目前所用的窑炉发热元件,是借助隔热耐火材料固定于炉体内,如在隔热耐火材料上挖沟来固定发热元件或直接在隔热耐火材上固定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除与隔热耐火材料接触面的固定部外,其余的表面均裸露于炉体内部,在烧结时,一旦烧结物倒塌、加入其它各种气体(如加入气氛气体)或发生意外时,烧结物的倒塌会压、碰坏裸露在外的发热元件,气氛气体会造成发热元件的氧化,这些均可能造成发热元件的损坏或使用寿命缩短。又如上述,若采用在隔热耐火材料上切沟的方法来固定发热元件,由于其裸露在外的发热元件面积有限,与隔热耐火材料接触的部分因无法散热故对加热没有帮助,使所能加热的发热元件的有效面积受到影响;目前这种将发热元件裸露在外的加热方法,因为采用直接发热对炉内加温,故直接受热的炉体内部位温度较高,而距发热元件较远的部位则温度较低,造成加热(烧结)温度不均匀的现象。在炉内温度升高时,直接受热的部位易过热,容易造成发热元件被烧毁。另外,现有窑炉的发热元件是连续环绕于窑炉内侧,无法单独控制某一位置的温度,不能满足实际上的需要,这是现有技术的最大缺陷,也是业界亟待克服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它将发热元件包覆于预定外形的导热耐火材料之中,然后构成发热体,该发热体的内缘形成加热空间,发热体与窑炉之间加有隔热耐火材料,该发热元件是对导热耐火材料加热,既而使发热体发热,具有避免发热元件受损及加热均匀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其中,该发热体是预先制成单一模块化的发热体,再视实际需要将适当数量的模块化发热体组合于窑炉内的预定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其中,每一模块化发热体为独立电源供电,具有随意控制炉内各位置温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将发热元件包覆于预定外形的导热耐火材料内,而构成单一的模块发热体,再视实际需要将单一模块发热体组合于窑炉内预定位置处,该每一模块发热体为独立的电源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具有避免加热元件损坏、加热均匀及可控制炉内各点温度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际组合于窑炉的组立剖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发热体(10)、发热元件
(11)、导热耐火材料(12)、加热空间(2)、窑炉(20)、隔热耐火材料请参阅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将发热元件(10)包覆于预定外形的导热耐火材料(11)内,而构成完整的发热体(1),耐火材料(11)可为圆形或平面等外形,该发热体(1)相对于窑炉(2)加热面的内缘为加热空间(12),发热体(1)与窑炉(2)之间则施加有隔热耐火材料(20)(参见
图1和图2),由于发热元件(10)是对导热耐火材料(11)加热,导热耐火材料(11)吸收发热元件(10)的热,再均匀地释放出来,即令发热体(1)均匀发热,故其对加热空间(12)的加热温度相当均匀,且因发热元件(10)是封闭于导热耐火材料(11)内,可有效避免发热元件(10)的损坏及氧化现象。本实用新型中发热体(1)是预先制成的单一模块化发热体,再视实际需要将适当数量的模块化发热体(1)组合于窑炉(2)内的预定位置处(参见图2);另外,该每一模块化发热体(1),可由独立的电源供电,并视待烧结元件制作环境的需要,随意控制炉内各位置不同的温度,或补偿炉内各位置的温度,使炉内各部位的温度相同,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主要包括发热元件(10)、导热耐火材料(11)、窑炉(2)和隔热耐火材料(20),其特征在于发热元件(10)包覆于预定外形的导热耐火材料(11)内,并构成发热体(1),该发热体内缘为加热空间(12),发热体(1)与窑炉(2)之间装设有隔热耐火材料(2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该发热体(1)预先制成单一模块化的发热体、再将数个模块化发热体组合于窑炉(2)内预定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闭式窑炉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模块化发热体(1)由独立的电源供电。
专利摘要一种窑炉发热体的改进结构,它将发热元件包覆于预定外形的导热耐火材料内,而构成单一模块化发热体,再视实际需要将单一模块化发热体组合安装于窑炉内预定位置处,该每一模块化发热体为独立电源供电,以随意控制各位置的温度,具有避免加热元件损坏、加热均匀及可控制炉内各位置温度的功效。
文档编号F27D11/00GK2465133SQ0120219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19日
发明者秦文隆 申请人:秦文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