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主副式电热引燃蜂窝煤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0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节能主副式电热引燃蜂窝煤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便于家庭使用的高效率,节燃料的,具有主灶和副灶的电热引燃蜂窝煤炉,属于炊用炉具的改进。
现有的蜂窝煤炉由炉外壳、炉胆、炉门、炉
以及保温材料等组成,这种煤炉只有一个灶口,其引燃方式一般均采用木材引燃。最近人们在蜂窝煤炉的引燃方面开始启用电热引燃的方法,中国专利CN86204601公告的《电热引燃蜂窝煤炉》是在炉胆的下方设置可移式电热引燃器,解决了长期以来引燃蜂窝煤炉烟尘污染大,热损失大,耗时费力的问题。但是,这种电热引燃蜂窝煤炉的电热引燃器是抽屉式的,不引燃时,需将电热引燃器拉出炉体,另外放置,不易保管。另外,这种炉子尚不能充分利用燃煤的热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炉子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热能利用充分,引燃方便的高效民用节能蜂窝煤炉。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在由炉壳,炉胆,炉门,炉面圈等部件组成的炉体上部设置凹形的主灶;锅体放置在主灶内的锅托上,主灶的开口处根据使用锅体直径的大小配制不同内径的铁圈,形成密封加热锅体,使炉胆内的热能不直接向空中排泄,且能使锅体的受热面积增大,加热快。主灶的侧壁接一余热烟道,将余热送入由灶体,锅托和铁圈组成的副灶,副灶上的铁圈亦按使用锅体直径的大小配制不同内径。使副灶上的锅体同样处在密封状态下受热加温。副灶的侧壁连接排烟管,将废气排出。炉胆下方设置一由摆杆,手把,弹簧以及电炉盘所组成的活动式电热引燃器用于引燃炉胆内的蜂窝煤。
本实用新型的炉子,结构合理,燃料燃烧充分,在不多耗燃料和不影响主灶工作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个可用作加热或保温锅体用的副灶,使燃料所释放的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提高了加热速度,热效率提高30%,减少了空气污染,引燃方便,节煤率提高30%以上图1表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图1所示实用新型A-A剖面的电热引燃器安装示意图;图3表示图1所示实用新型的炉
形状;下面参照附图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由炉壳7炉胆8、炉
9、锅托3、炉门16以及炉脚18和保温材料组成的炉体,炉体上设置凹形主灶1,主灶1上配制几只不同内径的铁圈2,铁圈2的内径应略大于使用锅体直径的2毫米,以确保使用时锅体在相对密封的状态下受热加温,主灶1的灶壁上有一L型余热烟道6的竖管端上安装圆筒式副灶4,副灶4底平面与烟道6连接处的开口周边设有锅托3,副灶4上配制几只不同内径的铁圈19,以确保副灶4上的锅体也处在相对密封的状态下受热加温。副灶4的灶壁上有排烟孔20连接烟管,见图1。炉胆8下的炉
9是内齿轮状的,见图3。炉
9上有一对铁环21,铁环21上安装由T型摆杆10,手把14,弹簧15,电炉盘13组成的电热引燃器,T型摆杆10是由偏铁条直杆与圆铁棒横杆焊接而成的,偏铁条的一端钻有安装电炉盘13的孔,电炉盘13通过螺钉12安装在摆杆10的偏铁条上,T型摆杆10的横杆穿装在炉
9的铁环21上,并穿出炉壳7外露,外露端安装手把14,手把14内侧把柄上连接弹簧15,弹簧15的另一端安装在炉壳7的下边缘,见图2。炉壳7上还装有电源插座11,炉壳7的存渣腔有炉门16,炉门16配有出灰盒17。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是燃点煤时,仅需拨动电热引燃器的手把14,即可使电炉盘13旋转并贴合在炉
9上,此时接通电源,电炉盘13开始工作,将炉胆8内的蜂窝煤引燃。引燃后,切断电源,拨动手把14,使电炉盘13归位,如图1所示状态。用锅烧煮食物时,应根据锅体的大小,分别在主灶1或副灶4上选放相应内径的铁圈19主灶1可用于炒菜,煮沸锅内食物,副灶4主要利用余热保持煮沸食物的温度或加热食物。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节能主、副式电热引燃蜂窝煤炉、包括炉壳7,炉胆8、炉门16、炉
9,电炉盘13,其特征在于炉体上有凹形的主灶1,主灶1侧壁有余热烟道6,烟道6与圆筒形副灶4相通,主灶1和副灶4上均根据使用锅体直径的大小配制不同内径的铁圈2和铁圈19副灶4的侧壁有排烟孔20连接烟管。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蜂窝煤炉,其特征在于炉
9下装有T型摆杆10,T型摆杆10的横杆穿出炉壳7的外露端装有手把14,电炉盘13是装在T型摆杆10的竖杆上,手把14与炉壳7之间连有弹簧15。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蜂窝煤炉,其特征在于炉
9是内齿轮状的。
专利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主副式电热引燃蜂窝煤炉,炉体上部设凹形主灶,主灶壁接一余热烟道将余热送入副灶,主灶和副灶上均根据锅体的大小配制不同内径的铁圈,使锅体在相对密封的状态下加热。炉内装有可转动的电热引燃器。该炉结构合理,燃料燃烧充分,一炉双灶,燃料所释放的热能利用充分,加热速度快,热效率提高30%,空气污染少,引燃方便,节煤率提高30%以上,是一种理想的家庭用煤炉。
文档编号F24B1/02GK87207241SQ87207241
公开日1988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1987年6月24日
发明者范俊刚 申请人:范俊刚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