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139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容纳换热器等结构部件的壳体。以往,这种壳体大多由覆盖室内机的前面、侧面、顶面和下面的前面格栅,和覆盖室内机背面的底框所构成(参见专利文献1特开2002-195595号公报,图2和图3)。
另一方面,由于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壳体要进入室内居住者的视野,所以一般都要对壳体进行外观装饰。特别是,由于壳体的前面和侧面最容易引起居住者注目,所以大多在这一部分上进行外观装饰。因此,在上述那样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上,要借助于在前面格栅的前面和侧面上喷漆,或者安装色彩不同的其他零件,对壳体的前面和侧面进行外观装饰。
当对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壳体进行以上所说的那种外观装饰时,就使得空调机的室内机更加美观了。可是,却需要为进行外观装饰付出成本。因此,希望尽可能抑制这种制造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就是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的同时,还要使空调机的室内机更加美观。
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下部壳体具有从侧面看和从正面看时,出现在视野中的侧面下部和前面下部这两部分。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做成分开的零件,覆盖侧面上部、前面上部和顶面。而且,下部壳体和和上部壳体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
在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上,由于下部壳体和上部壳体做成不同的颜色,从易于进入居住者等视野的正面和侧面看起来,能构成上、下色彩分开的双色调的外观。此外,通过把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组合起来,就能很容易地构成这种双色调。因此,能在抑制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制造成本增加的同时,提高它的美观程度。
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在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基础上,还具有送风风扇,以及驱动送风风扇的驱动装置。而且,使送风风扇的驱动装置与下部壳体模块化。
在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与下部壳体模块化了。这样,就能使包含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以及下部壳体的模块共同化,就能进行大量生产。这种大量生产所产生的效果,能降低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在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基础上,上部壳体的颜色能从许多颜色中选择,而下部壳体的颜色则是共同的一种颜色。
在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上,借助于从许多颜色中选择上部壳体的颜色,能构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双色调。此外,由于下部壳体的颜色是共同的一种颜色,所以能降低制造成本。
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在权利要求1到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基础上,至少从侧面看起来,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分界线大致是水平的。
在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构成在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分界线上沿水平方向将色彩分开来的双色调。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室内机的美观程度。
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是在权利要求2或3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基础上,下部壳体从正面看起来从下方支承着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并且其下面是平坦的。
在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由于下部壳体的底面做成平坦的,所以在制造时和维修保养时,下部壳体能稳定地放置在作业台上。而且,由于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是从下方支承在下部壳体上的,所以就能以放置在作业台之类上的下部壳体作为基础,在这上面安装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这样,各种结构部件的安装作业很容易进行,从而能提高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组装性能。


图1是空调机的外观图;图2是致冷剂回路的构成图;图3(a)是室内机的正视图;图3(b)是室内机的右侧视图;图4是卸下上部壳体后的室内机的右侧视图;图5是室内机的右侧的断面图;图6是卸下上部壳体后的室内机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下部组件的右侧视图;图8是下部组件右侧部分的俯视图;图9是下部组件的右侧的断面图;图10是表示室内机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空调机1的外观图。
这种空调机1具有安装在室内墙壁之类上的室内机2,和设置在室外的室外机3。
在室内机2内部装有室内换热器50,在室外机3内部装有室外换热器30,各换热器30、50用致冷剂管道4连接起来,构成致冷剂回路。
图2表示空调机1的致冷剂回路的构成。这种致冷剂回路主要由下列各部件构成室内换热器50、储液罐31、压缩机32、四通换向阀33、室外换热器30和电动膨胀阀34。
设置在室内机2中的室内换热器50与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在室内机2内,还设有横流风扇71,这种横流风扇吸入室内的空气,再把通过室内换热器50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到室内去。这种横流风扇71呈细长的圆筒形,其中心轴线布置成与水平方向平行。横流风扇71由设置在室内机2内部的室内风扇电机72驱动旋转。室内机2的详细构成将在下文中说明。
在室外机3中设有下列部件压缩机32、连接在压缩机32的排气侧的四通换向阀33、连接在压缩机32的吸气侧的储液罐31、连接在四通换向阀33上的室外换热器30、连接在室外换热器30上的电动膨胀阀34。电动膨胀阀34通过过滤器35和液压封闭阀36连接在管道41上,并通过上述管道41连接在室内换热器50的一端。此外,四通换向阀33通过气体封闭阀37连接在管道42上,再通过这根管道42与室内换热器50的另一端连接。这两根管道41、42相当于图1中的致冷剂管道4。此外,在室外机3中,设有用于把在室外换热器30中经过热交换之后的空气排到外部去的螺旋桨风扇38。这台螺旋桨风扇38由室外风扇电机39驱动旋转。
图3(a)表示室内机2的正视图,图3(b)表示室内机2的侧视图。从正面看上去,室内机2具有横向长的形状,从正面和侧面看上去,是上、下色彩区分开来的双色调。
室内机2主要由上部壳体6、下部组件7和容纳在室内机2内部的室内换热器组件5所构成。上部壳体6覆盖着室内机2的上部。下部组件7构成室内机2的下部。上部壳体6和下部组件7是分别制成的,上部壳体6与下部组件7的一部分分界线,在室内机2的外观上表现为水平线。此外,上部壳体6与下部组件7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颜色,以作为上部壳体6与下部组件7的分界线的水平线为界,上、下两部分是不同颜色的双色调。
下面,说明构成室内机2的各部分。
<室内换热器组件>
如图4所示,室内换热器组件5由室内换热器50、辅助管道51、辅助支承部件52等构成。另外,图4是室内机2在上部壳体6卸下来的状态下的右侧视图。
图5表示室内机2的侧面的断面图。
室内换热器50安装成包围着横流风扇71的前方、上方和后方,借助于横流风扇71的转动,使得从吸气口601、611吸入的空气通过横流风扇71,与通过传热管内部的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换热器50分成四个部分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第三室内换热器50c,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室内换热器50由各室内换热器50a、50b、50c、50d分别结合而成,从侧面看起来,形成了两端向下弯曲的,大致呈倒V字形的断面形状。
各室内换热器50a、50b、50c、50d都具有在水平方向呈长板状的形状。各室内换热器50a、50b、50c、50d都由在两侧端部反复来回弯曲若干次的传热管,和由传热管穿过的,许多长方形散热片所构成。传热管在各室内换热器50a、50b、50c、50d的两侧端部上反复来回弯曲成U字形传热管。
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的上端向室内机2的前方倾斜,布置成从横流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到后侧上方。
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的上端向室内机2的后方倾斜,布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的前方。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的上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的上端结合,第一室内换热器50a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组合起来后,从侧面看时呈倒V字形。第二室内换热器50b布置成从横流风扇71的中央上方覆盖到前侧上方。
第三室内换热器50c布置成在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的下方覆盖横流风扇71的前方。第三室内换热器50c的上端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的下端结合,带有角度,并且第三室内换热器50c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0b形成钝角。第三室内换热器50c平行于高度方向,即平行于垂直方向,垂直于覆盖着室内换热器50下方的水平面的下部组件7。此外,第三室内换热器50c的下端就是室内换热器50的下端,第三室内换热器50c的下端,即,室内换热器50前侧的下端的高度位置,大致与横流风扇7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个高度上。
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布置成在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的下方覆盖横流风扇71的后方。第四室内换热器50d的上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的下端结合,带有角度,并且第四室内换热器50d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0a形成钝角。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平行于高度方向,垂直于覆盖着室内换热器50下方的水平面的下部组件7。此外,第四室内换热器50d的下端就是室内换热器50后侧的下端,第四室内换热器50d的下端,即室内换热器50后侧的下端的高度位置,大致与横流风扇7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个高度上。
第三室内换热器50c与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在高度方向具有同样的长度,第三室内换热器50c与第四室内换热器50d的上端和下端位于同样的高度上。因此,室内换热器50的前侧下端与后侧下端处于同样的高度上,其位置大致处于与横流风扇71的中心轴线同样的高度上。此外,室内换热器50的前侧下端与后侧下端,从倒V字形部分的前后的下端,沿着垂直方向向下延伸,一直到与横流风扇71的中心轴线大致同样的高度。
第一室内换热器50a、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第三室内换热器50c与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分别用设置在两侧端部(从正面看时,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固定板固定住,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室内换热器50。室内换热器50具有由第一室内换热器50a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0b形成的倒V字形的部分,以及分别从第一室内换热器50a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0b的下端垂直向下延伸的直线部分所组合起来的断面形状。室内换热器50具有前后对称于通过倒V字形的顶点,平行于垂直方向的直线的断面形状,第一室内换热器50a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0b,还有,第三室内换热器50c与第四室内换热器50d都是前后对称的。虽然室内换热器50从侧面看,形成包含上述前后对称的倒V字形的断面形状,但是从正面看,却是横向长的长方形形状。
辅助管道51连接室内换热器50与在室内机2外部的致冷剂管道4,致冷剂在室内换热器50与室外换热器30之间来回流动。如图4和图6所示,辅助管道51连接在室内换热器50的传热管上。另外,图6是把上部壳体6拆卸下来后的室内机2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辅助管道51从室内换热器50的右侧面凸出来,被包围在室内换热器50右侧的空间中。辅助管道51在从室内换热器50的右侧面凸出来之后,向室内机2的背面一侧弯曲,汇集起来的很多根辅助管道51用保护管53包围起来。汇集起来的辅助管道51在室内换热器50右侧空间内,沿着室内机2的背面向下延伸,在室内机2后侧下部的空间内,再向室内机2的左侧面弯曲,连接在致冷剂管道4上。
如图4所示,辅助支承部件52设置在室内换热器50的两个侧面附近,从内侧支承着室内换热器50。由于室内换热器组件5呈倒V字形的形状,下方是开口的,它从上方盖住安装了横流风扇71和室内风扇电机72的状态下的下部组件7,并通过辅助支承部件52支承着下部组件7。
<上部壳体>
如图3和图5所示,上部壳体6构成室内机2的上部,它由上前面部分60、顶面部分61和上侧面部分62、63构成。
上前面部分60盖在室内机2的前侧上部,盖住室内换热器50的前方。上前面部分60基本上呈平坦的形状,在其一部分上设有台阶。在该台阶的上面,设有由沿着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窄缝状开口所构成的前面吸气口601。前面吸气口601设置成朝向室内机2的上方。
顶面部分61盖在室内机2的顶面上,盖住室内换热器50的上方。在顶面部分61上设有由许多窄缝状的开口构成的顶面吸气口611。顶面吸气口611设置成从顶面部分61的前侧一直到后侧,它的吸气面积比前面吸气口601的吸气面积大。因此,从室内机2的顶面后侧也能充分吸入空气。
上侧面部分62、63盖在室内机2侧面的上部,盖住室内换热器50的侧面。在上侧面部分62、63中有右上侧面部分62和左上侧面部分63,从正面看,右上侧面部分62布置在室内换热器50的右侧,而左上侧面部分63则布置在室内换热器50的左侧。
此外,上部壳体6的下端是水平的,由于上部壳体6盖在下部组件7上,所以上部壳体6与下部组件7的分界线是水平线,从室内机2的正面看和侧面看时,都能在它的外观上表现出来。
<下部组件>
如图7和图8所示,下部组件7构成室内机2的下部,它是把下部壳体70、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等模块化之后构成的。
下部壳体70由下前面部分74、底面部分75、下侧面部分76、77、支承部分78等构成,具有与上部壳体6不同的颜色。
下前面部分74从正面看时,是作为室内机2的前面下部出现在视野中的部分,其上端布置成向室内机2的前侧倾斜。如图3(a)所示,下前面部分74的上端是水平的,与上部壳体6的下端一起构成水平的分界线。此外,在下前面部分74上还设有由沿着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的开口所形成的排气口741。如图5所示,这个排气口741与容纳横流风扇71的支承部分78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横流风扇71所产生的气流通过排气口741向室内排出。此外,排气口741上还设有为向室内排出的空气导向的水平挡板742。这种水平挡板742设计成能以室内机2的平行于长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而自由转动,它由挡板电机(图中未表示)驱动旋转,能开关排气口741。
底面部分75盖住室内机2的底面,呈平坦的形状。底面部分75沿水平方向布置,在其上布置了支承部分78。
从侧面看时,下侧面部分76、77是作为室内机2的侧面下部出现在视野中的部分,它盖住室内机2的侧面下部。在下侧面部分76、77中,有右下侧面部分76和左下侧面部分77,右下侧面部分76从正面看布置在室内机2的右侧,左下侧面部分77则布置在室内换热器50的左侧。此外,下侧面部分76、77的上端和下前面部分74一样,呈水平的形状。在上部壳体6覆盖在下部组件7上的状态下,上部壳体6的下端与下部组件7的下前面部分74和下侧面部分76、77的上端密切配合,构成水平的分界线。
支承部分78由下前面部分74、底面部分75、下侧面部分76、77包围。支承部分78上面,位于下前面部分74和下侧面部分76、77的上端的上方。在支承部分78上,从上方安装着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室内换热器组件5等,并从下方支承着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室内换热器组件5等。
支承部分78通过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辅助支承部件52支承着室内换热器50。支承部分78上面的高度大致与横流风扇的中心轴线的高度相同。如图7所示,在支承部分78的上面设有冷凝水盘781、782和风扇容纳部分787。
冷凝水盘781、782是接收换热时在室内换热器50的表面上产生的水滴的部分,由从支承部分78的上面向下凹的凹状部件形成。冷凝水盘781、782中有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如图5所示,前冷凝水盘781布置在第三室内换热器50c的下方,即,布置在室内换热器50前侧下端的下方。而后冷凝水盘782则布置在第四室内换热器50d,即,布置在室内换热器50后侧下端的下方。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布置成在前后夹着横流风扇71。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的底面的高度低于横流风扇71的中心轴线的高度,布置在靠近室内换热器50的下端。另外,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的分别接收冷凝水的底面,稍微向室内机2的右侧倾斜。而且,如图8所示,在支承部分78的右侧部分上设有把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联系起来的连通部分783,在这个连通部分783上设有通到下方去的抽水孔784。如图9所示,这个抽水孔784与用于把冷凝水从冷凝水盘781、782排到外部去的排水软管785的内部连通。从室内换热器50滴下来的冷凝水由前冷凝水盘781和后冷凝水盘782接收,由连通部分783集中,再从抽水孔784经过排水软管785排到机器的外部去。
风扇容纳部分787是容纳横流风扇71和室内风扇电机72的部分,设置在支承部分78上面的中央附近。风扇容纳部分787是由从支承部分78的上面向下凹进去呈半圆筒形的部件形成的,它容纳了横流风扇71和室内风扇电机72的下半部分。此外,在支承部分78的内部,还设有连通所容纳的横流风扇71和排气口741的空气通道。
此外,支承部分78还具有在后冷凝水盘782与横流风扇71之间,从支承部分78的上面向上方凸出的舌部786。这个舌部786盖住横流风扇71的后方,舌部786的上端在高度上的位置比横流风扇71的顶部低一些。
这样,在支承部分78的上面,设置了前冷凝水盘781、后冷凝水盘782和风扇容纳部分787。虽然舌部786是向上凸出的,但是支承部分78上面的其他部分却大致都是平坦而且是水平的,在高度上的位置大致与横流风扇71的中心线相同。
如上所述,虽然在支承部分78的最高位置上的部分是舌部786,但是,舌部786在高度上的位置却在横流风扇71顶部的高度之下。此外,支承部分78的上面的位置在下前面部分74和下侧面部分76、77的上端之上。因此,包含支承部分78的下部壳体70的各个部分就都在横流风扇71的顶部高度之下。
另外,虽然支承部分78上面的背面一侧也在横流风扇71的高度以下,但是,在上部壳体6的顶面部分61与支承部分78的上面的背面一侧之间的部分,却由安装在室内墙壁上的固定板8堵住了(参见图5)。固定板8在室内机2的长度方向上具有大致与室内换热器50相同的长度,盖住了室内换热器50的背面一侧。由于固定板8盖住了室内机2的背面一侧,所以,便与上部壳体6共同形成了在室内换热器50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通过的空气流道,特别是形成了背面一侧的空气流道。
横流风扇71呈细长的圆筒形,其中心轴线布置成与水平方向平行。在横流风扇71的圆周面上设有叶片,当横流风扇71绕着中心轴线旋转时,便产生气流。这种气流是从前面吸气口601和顶面吸气口611吸入,通过室内换热器50之后,从排气口741向室内排出的气流。从侧面看时,横流风扇71的位置大致在室内机2的中央。横流风扇71由支承部分78支承,在支承状态下的横流风扇71的上半部分从支承部分78的上面向上凸出。
室内风扇电机72驱动横流风扇71绕着中心轴线转动。室内风扇电机72具有直径大致与横流风扇71相同的,较薄的圆筒形。如图8所示,室内风扇电机72布置在横流风扇71的右侧,与横流风扇71同轴线,在室内风扇电机72安装在支承部分78上的状态下,室内风扇电机72与横流风扇71的顶部的高度大致相同(参见图7)。
如图6和图8所示,电气装备箱73容纳了控制室内机2的运转状态的控制基板731。电气装备箱73呈长方体的箱形,布置在下部壳体70的右下侧面部分76与支承部分78之间,位于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右方。电气装备箱73在室内风扇电机72的右方,安装并支承在支承部分78的右侧面上,在室内换热器组件5安装在下部组件7上之前能安装在支承部分78上。此外,将电气装备箱73布置得靠近前侧,电气装备箱73后方的空间就成了上述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辅助管道51通过的空间。电气装备箱73中的安装在控制基板731上的,控制零件中电容量很大的电容器和功率晶体管等强电元件732,在轴线方向上与室内风扇电机72并排布置,从侧面看时,室内风扇电机72与电气装备箱73布置成重叠的。此外,电气装备箱73的上面,在由下部壳体70支承的状态下,与室内风扇电机72的顶部,即,横流风扇71的顶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这样,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下部壳体70的所有部分的位置,就都在由下部壳体70支承的状态下的横流风扇71顶部的高度以下,下部组件7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比较小的形状。
下面,说明室内机2的制造方法。
室内机2的制造方法主要由下列步骤构成组装下部组件7的步骤S1;安装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步骤S2;安装上部壳体6的步骤S3;以及安装固定板8的步骤S4。
在组装下部组件7的步骤S1中,把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和电气装备箱73安装在下部壳体70中。下部壳体70用大量生产空调机1的室内机2时的共同色彩的材料制成,以使下部壳体70的颜色共同化。此外,下部壳体70的底面部分75做成平坦的。在组装作业中,把下部壳体70放置在作业台之类上,以下部壳体70作为基础,在其上安装其他构成部件。而且,横流风扇71和室内风扇电机72,从上方安装在下部壳体70的支承部分78中央附近的风扇容纳部分787中,使横流风扇71和室内风扇电机72的下半部分处于容纳在风扇容纳部分787中的状态。电气装备箱73安装在支承部分78的右侧面上。
另外,为了使下部组件7模块化,这个下部组件7的组装步骤S1也可以在与其它工序不同的另外一个场所和时间内进行,可以别的方式把大量生产的下部组件7运送过来使用。
在安装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步骤S2中,把室内换热器组件5安装在用以上方法组装起来的下部组件7中。室内换热器组件5的下方是敞开的,将它从下部组件7的上方安装下去,就盖住了凸出在支承部件78上面的横流风扇71的上半部分。
在安装上部壳体6的步骤S3中,从上方把上部壳体6安装在下部组件7上,把它盖住。为这种上部壳体6准备了颜色不同的许多种壳体,把从中选择出来的上部壳体6安装在下部组件7上。当把上部壳体6安装在下部组件7上时,上部壳体6的下端,处于与下部壳体70的下前面部分74,以及下侧面部分76、77的上端吻合的状态。在所选择的上部壳体6的颜色与下部壳体70的颜色不同的情况下,就在室内机2上表现出以上所说的上、下颜色有区别的双色调图案设计。
在安装固定板8的步骤S4中,把固定板8安装在室内机2的背面。固定板8预先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当把以上所说的组装起来的室内机2安装到墙壁上去,就把固定板8安装在室内机2的背面上了。固定板8盖住室内换热器50的背面侧,覆盖从支承部分78的上面的背面侧一直到顶面部分61的部分。
(1)
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下部壳体70与上部壳体6的颜色不同,构成了隔着水平分界线,上、下色彩分开的双色调外观。此外,由于这种双色调的外观装饰表现在室内机2的前面和侧面上,很容易进入居住者等人的视野。因此,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提高了它的美观程度。
(2)上述那样的双色调外观装饰,很容易通过组合上部壳体6和下部壳体70来形成。因此,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能用低廉的费用提高室内机2的美观程度。
此外,在制造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时,能借助于从颜色不同的若干种上部壳体6中选择一种颜色,形成各种各样花色的双色调外观装饰。更进一步,由于下部壳体70的颜色是共同的一种颜色,所以降低了制造成本。这样,采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的制造方法,能根据空调机1的购买者的意向,以低廉的费用制造出各种花色的室内机2来。
(3)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构成了把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和下部壳体70模块化的下部组件7。这样,就能使包括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和下部壳体70的模块通用化,进行大量生产。而且,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就能降低空调机1的室内机2的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把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电气装备箱73和下部壳体70模块化了,所以在下部组件7组装完成的阶段,就能对电气系统进行检验。
(4)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由于下部壳体70的底面部分75是平坦的,所以在制造和维修时,能将下部壳体70稳定地放置在作业台之类的上面。而且,由于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和电气装备箱73都支承在下部壳体70上,所以能以放置在作业台上的下部壳体70为基础,在它上面安装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和电气装备箱73。这样,各种构成部件的安装作业就很容易进行,提高了组装性能。
此外,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安装横流风扇71、室内风扇电机72和电气装备箱73是以下部壳体70为基础的。而且,更进一步,还能从下部壳体70的上方安装上部壳体6。因此,在这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中,以下部壳体70作为基础,各种构成部件的安装方向大致可以统一在纵向。这样,在组装室内机2时,不必改变下部壳体70的方向,就能从上方安装各种构成部件。这样,在组装室内机2时,省略了改变下部壳体70的方向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室内机2的组装性能。
(1)在上述实施例中,室内机2在正面看和侧面看时,出现了水平的分界线,但,在正面看时,也可以不一定出现水平的分界线。例如,也可以利用设置在室内机2正面的排气口741的周边形状,使得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的分界线不是水平的。
(2)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具有不同的颜色,但,也可以不选择不同的颜色,而使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具有同样的颜色。即使在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具有同样颜色的情况下,由于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的分界线以水平线在外观上表现出来,所以也能提高室内机2的美观程度。
(3)在上述实施例中,下部壳体70的颜色是共同的,但,也不一定必须是一种颜色。从降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虽然希望下部壳体用一种颜色使其通用化,但是,也可以把下部壳体70做成许多种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将颜色种类的数量限制在某种程度,也能降低制造成本。
(4)在上述实施例中,下部壳体70的颜色共同化了,而上部壳体6的颜色可以从多种颜色中选择,相反,也可以使上部壳体6的颜色共同化,而下部壳体70的颜色则从多种颜色中选择。由于下部壳体70是模块化的,而且是效率很高的大量生产的下部组件7的一部分,所以下部壳体70的颜色共同化在降低制造成本方面的效果更大。通过使上部壳体6的颜色共同化,虽然不能希望达到以上所说那样的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成本。
在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借助于使下部壳体与上部壳体做成不同的颜色,在易于进入居住者等的视野中的正面视图和侧面视图上,能形成上、下色彩区分开来的双色调的外观。此外,这种双色调很容易通过组合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来形成。因此,这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在抑制成本增加的同时,还能提高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美观程度。
在权利要求2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把送风风扇、驱动装置和下部壳体模块化了。因此,在包含送风风扇、驱动装置和下部壳体的模块通用化之后,就能实行大量生产,由于大量生产的效果,就能降低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造成本。
在权利要求3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借助于从多种颜色中选择上部壳体的颜色,能构成各种各样花色的双色调。此外,由于把下部壳体的颜色做成共同的一种颜色,能降低制造成本。
在权利要求4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能用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分界线构成在水平方向上把色彩区分开来的双色调。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室内机的美观程度。
在权利要求5中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由于把下部壳体的底面做成平坦的,所以能在制造和维修时把下部壳体稳定地放置在作业台等的上面。而且,由于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都从下方支承在下部壳体上,所以能以放置在作业台上的下部壳体作为基础,在它上面安装送风风扇和驱动装置,这样,各种构成部件的安装作业就很容易进行,能提高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组装性能。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机(1)的室内机(2),它具有下列部件从侧面看和从正面看时,出现在视野中的部分为具有侧面下部和前面下部的下部壳体(70);制成与上述下部壳体(70)分开的另外一个零件,覆盖侧面上部、前面上部和顶面的上部壳体(6);并且上述下部壳体(70)与上述上部壳体(6)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下列部件送风风扇(71);驱动上述送风风扇(71)的驱动装置(72);并且,把上述送风风扇(71)和上述驱动装置(72)与上述下部壳体(70)模块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壳体(6)的颜色可以从许多颜色中选择;上述下部壳体(70)的颜色都是同一种颜色。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至少从侧面看时,上述上部壳体(6)与上述下部壳体(70)的分界线大致是水平的。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从正面看时,上述下部壳体(70)从下方支承着上述送风风扇(71)和上述驱动装置(72),并且下部壳体的下表面是平坦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降低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造成本,并提高它的美观程度。空调机的室内机2具有下部壳体70和上部壳体6。从侧面看和从正面看时,出现在视野中的部分为具有侧面下部和前面下部的下部壳体70。上部壳体6与下部壳体70分别制造,覆盖了侧面上部、前面上部和顶面。这样,就能把下部壳体70与上部壳体6做成不同的颜色。
文档编号F24F13/20GK2669047SQ200320103568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2日
发明者寺田祐一, 寺田 一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