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滚筒式空气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空气交换机,特别是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属于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酷暑与严寒季节,人们为了得到舒适的室内生活、工作环境,生产与应用了空调器,通过人工制热或制冷技术获取较为适宜的室内温度。为了保持设定范围的室内外温差,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人们将室内空间与室外作相对的封闭。人们长时间地生活在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容易造成室内空气混浊,需要与室外的新鲜空气进行交换,避免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通常打开门窗就可以进行室内外的空气交换,但将会损失大量的能量。现有的大楼新风系统在冬季或夏季时需要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制冷或加热,输入多少风量,必须排出多少风量,而从室内排出空气时,则无法收集其中的冷量或热量。
为了节约能源,减少能量损耗,人们研制开发了空气交换机。经文献检索发现联邦专利5069272,名为旋转式热空气交换机,它由平面集能旋转盘、进风机、出风机、进出风滤尘网、机壳等组成,其中主要部件旋转盘采用集能保温材料制成,空气可以双向穿过旋转盘进行流通,集能保温材料可以将空气中的热量暂存于其中,并被相向流通的空气带回,从而既可以保持室内外的温差,又可以保持室内外的空气交流。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当所需空气流通量,即风量加大时,旋转盘的直径必须随之加大,从而使整个交换机的体积相应地加大,庞大的体积,让人望而却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易推广普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使其能够实现空气交换和保持室内外温差的同时,能够减小体积,适合于普及推广。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进风机、隔风板、集能滚筒、隔断板、排风机、机箱,其连接方式为隔断板与隔风板垂直交叉设置于机箱内,将机箱内分割成左上室、左下室、右上室、右下室,隔风板中部设有一圆孔,其直径与集能滚筒上口内沿的直径相同,集能滚筒上口内沿与隔风板的圆孔下口沿紧贴,并同心圆设置,隔断板中部开设与集能滚筒轴线垂直剖面形状相同的“∪”字形孔,集能滚筒通过“∪”字形孔设置于隔断板的中部,集能滚筒可相对于隔风板作旋转运动,进风机的出风口设于左上室内,其进风口与机箱表面开设的室外进风孔连接,排风机的出风口设于右下室内,其进风口与机箱表面开设的室内排风口连接,机箱表面设有室内避风孔、室外排风口,集能滚筒的上部呈开口状,底部密封,集能滚筒底部圆心位置设置一转轴,转轴与电机连接,集能滚筒被隔断板纵向一隔为二,两半相等,其一半设于右下室,另一半设于左下室,隔断板将隔风板的圆孔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形孔,集能滚筒的两个半圆形开口通过隔风板的两个半圆形孔分别与左上室、右上室相通,室内进风孔设置于左下室部位的机箱表面,室外排风口设置于右上室部位的机箱表面,集能滚筒是圆柱体形,或圆锥形,集能滚筒可以数个并联组合。
集能滚筒采用集能保温材料制成,空气可以通过集能保温材料双向穿透流通,同时将空气中的冷或热能量暂存于集能保温材料之中,并能被相向流动的空气带回,从而可以保持集能保温材料两则空间的温差。
集能滚筒轴线和隔断板中部的∪字形孔垂直中心线重合,工作时,电机带动集能滚筒底部转轴使集能滚筒在隔断板的“∪”字形孔中相对于隔风板作旋转运动,当排风机运转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时,室内空气通过室内排风口进入右下室,再由外向里穿过集能滚筒的一半筒壁,此时空气中所含室内的冷或热能量滞留聚集在集能滚筒的一半筒壁中,穿过筒壁的空气进入集能滚筒内的一半空间,然后经过集能滚筒上部一半开口处和隔风板的一半圆形孔进入右上室,再通过室外排风口向室外排放。随着集能滚筒缓缓旋转,附带着冷或热能量的一半筒壁从右下室旋转进入左下室,设置于左上室内的进风机通过室外进风孔将室外新鲜空气抽入左上室,经过隔风板圆孔的另一半和集能滚筒上部另一半开口处流入集能滚筒内部空间的另一半,空气由里向外穿过集能滚筒另一半筒壁时,将筒壁中滞留聚集的室内冷或热能量带出筒壁至左下室内,然后再通过室内进风孔输入室内,实现保持室内外温差的空气交换整个流程。隔风板的圆孔被隔断板分割为两个相等的半圆形孔,隔断板将集能滚筒纵向一隔为二,其两半分设于右下室和左下室,工作时的左下室与右下室内空气温度相差极小,集能滚筒内部空间也被隔断板纵向一分为二,两边的空气温度接近。室内冷或热能量在空气排出与输入过程中90%以上被带回室内,随着集能滚筒的持续旋转,空气交换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着。
集能滚筒可以是圆柱体形,电可以是圆锥形,以适合不同的制作加工工艺和机箱形状。集能滚筒可以单体独立设置,也可以配备数只集能滚筒排列组合,沿各自的轴心做圆周运动,以提高工作效率,既可以满足于空气流量大的需求,也可以满足随意调节不同空气流量的需求,可有效地节省能源。
本实用新型将旋转式热空气交换机的平面集能旋转盘变换成圆柱体形状或圆锥形状的集能滚筒,在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减小空气交换机的体积,减少占用的空间,降低制造成本,便于安装使用,使冷热交换效率达到90%以上,节能效果显著,可广泛适用于家庭、办公室、以及公共场所等。
图1为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为圆锥形状集能滚筒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个集能滚筒并联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进风机2、隔风板4、集能滚筒6、隔断板7、排风机13、机箱15,其连接方式为隔断板7与隔风板4垂直交叉设置于机箱15内,将机箱15内分割成左上室3、左下室5、右上室11、右下室12,隔风板4中部设有一圆孔,其直径与集能滚筒6上口内沿的直径相同,集能滚筒6上口内沿与隔风板4的圆孔下口沿紧贴,并同心圆设置,隔断板7中部开设与集能滚筒6轴线垂直剖面形状相同的“∪”字形孔,集能滚筒6通过“∪”字形孔设置于隔断板7的中部,集能滚筒6可相对于隔风板4作旋转运动,进风机2的出风口设于左上室3内,其进风口与机箱15表面开设的室外进风孔1连接,排风机13的出风口设于右下室12内,其进风口与机箱15表面开设的室内排风口14连接,机箱15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孔8、室外排风口10。
集能滚筒6的上部呈开口状,底部密封。
集能滚筒6底部圆心位置设置一转轴,转轴与电机9连接。
集能滚筒6被隔断板7纵向一隔为二,两半相等,其一半设于右下室12,另一半设于左下室5。
隔断板7将隔风板4的圆孔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形孔。
集能滚筒6的两个半圆形开口通过隔风板4的两个半圆形孔分别与左上室3、右上室11相通。
室内进风孔8设置于左下室5部位的机箱15表面,室外排风口10设置于右上室11部位的机箱15表面。
集能滚筒6是圆柱体形,或圆锥形。
集能滚筒6可以数个并联组合。
权利要求1.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包括进风机(2)、排风机(13)、机箱(1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风板(4)、集能滚筒(6)、隔断板(7),其连接方式为隔断板(7)与隔风板(4)垂直交叉设置于机箱(15)内,将机箱(15)内分割成左上室(3)、左下室(5)、右上室(11)、右下室(12),隔风板(4)中部设有一圆孔,其直径与集能滚筒(6)上口内沿的直径相同,集能滚筒(6)上口内沿与隔风板(4)的圆孔下口沿紧贴,并同心圆设置,隔断板(7)中部开设与集能滚筒(6)轴线垂直剖面形状相同的“U”字形孔,集能滚筒(6)通过“U”字形孔设置于隔断板(7)的中部,集能滚筒(6)可相对于隔风板(4)作旋转运动,进风机(2)的出风口设于左上室(3)内,其进风口与机箱(15)表面开设的室外进风孔(1)连接,排风机(13)的出风口设于右下室(12)内,其进风口与机箱(15)表面开设的室内排风口(14)连接,机箱(15)表面设有室内进风孔(8)、室外排风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的上部呈开口状,底部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底部圆心位置设置一转轴,与电机(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被隔断板(7)纵向一隔为二,两半相等,其一半设于右下室(12),另一半设于左下室(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隔断板(7)将隔风板(4)的圆孔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半圆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的两个半圆形开口通过隔风板(4)的两个半圆形孔分别与左上室(3)、右上室(11)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室内进风孔(8)设置于左下室(5)部位的机箱(15)表面,室外排风口(10)设置于右上室(11)部位的机箱(15)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是圆柱体形,或圆锥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其特征在于集能滚筒(6)可以数个并联组合。
专利摘要一种滚筒式空气交换机,属于电器领域。包括进风机、隔风板、集能滚筒、隔断板,排风机、机箱,隔断板与隔风板垂直交叉设置于机箱内,将机箱内分割成左上室、左下室、右上室、右下室,隔风板中部开设一圆孔,圆孔的下口沿与集能滚筒上口内沿两者紧贴,并同心圆设置,隔断板中部开设与集能滚筒轴线垂直剖面形状相同的“∪”字形孔,集能滚筒通过“∪”字形孔设置于隔断板的中部,排风机的出风口设于右下室内,其进风口与机箱表面开设的室内排风口连接,进风机的出风口设于左上室内,其进风口与机箱表面开设的室外进风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占用空间少,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
文档编号F24F12/00GK2655092SQ20032010873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8日
发明者马麟 申请人: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