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355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吸收太阳能的建筑构件,属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主要由玻璃外管和设有吸热涂层的玻璃内管制成,玻璃内管单端开口,在使用时,将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并列设置于一储水箱的下侧,使储水箱内腔与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开口端相连通,组成太阳能热水器,这种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时,需要专门的支撑装置将其搁置于屋顶的向阳面,其不足之处在于装有这种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热水器搁置于屋顶有碍观瞻,不能与建筑形成一体化效果,抗风、雹、冻的能力差,温差变化大时易爆管,使用和维护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使其不仅能够吸收太阳能,同时还能够与建筑的围护形成一体化效果,此外还具有良好的抗风、雹、冻的性能,不爆管,使用可靠。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包括透明外管、金属管和连接管,所述透明外管套接在金属管外,连接管连接在金属管两端,透明外管与金属管的两端密封,金属管的内腔呈内齿轮形,透明外管与金属管之间为真空腔。
本发明使用时,利用连接管将若干单个构件连接为一整体,并在连接管和金属管内充入工质液体,金属管的内腔为内齿轮形,故工质液体与金属管之间具有较大传热面积,外界太阳光能或本发明周围的热能可以传递给金属管,并进一步传递给工质液体,直接或间接使用工质液体吸收的热能就可以进行供热了;真空腔的设置是为了保持金属管内的工质液体的温度,减小向外界散热;此外,此外本发明还具有良好的抗风、雹、冻的性能,不爆管,使用可靠的特点;本发明可以做成任意长度,能大面积在建筑上使用,可以设置于屋顶上,也可以设置于墙面上,能与建筑的围护形成既实用,又美观的一体化效果,可以构建成大面积的太阳能集热装置。
为进一步增强吸热效果,所述金属管外设有吸热吸光涂层。
为防止金属管内腐蚀,所述金属管内壁涂有防腐涂层。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与屋面形成一体化效果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管,2口密封,3透明外管,4金属管,5真空腔,6瓦楞,7瓦槽,8屋顶。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如图1、2和3所示,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主要由透明外管3、金属管4和连接管1等组成,金属管4由铝合金材料制成,透明外管3套接在金属管4外,连接管1固定连接在金属管4两端,透明外管3与金属管4的两端设有口密封2,金属管4的内腔呈内齿轮形,透明外管3与金属管4之间为真空腔5;金属管4外设有吸热吸光涂层,金属管4内壁涂有防腐涂层。
实施例2如图4,将本发明设置于屋顶8上,屋顶8上设有瓦楞6和瓦槽7,使本发明布置在瓦槽7内,通过连接管1将若干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连为一体,可以串联,并联使用,再汇流至水箱,整体形成一太阳能供热系统,屋顶8上的瓦楞6和瓦槽7均由金属材料制成,当受光照时,通过反射、直射、传导等多种形式将太阳光能传递给金属管4内的工质液体,经不断循环换热,将水箱内的水加热。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将太阳能供热系统与建筑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能与建筑溶为一体,外表美观,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外管、金属管和连接管,所述透明外管套接在金属管外,连接管连接在金属管两端,透明外管与金属管的两端密封,金属管的内腔呈内齿轮形,透明外管与金属管之间为真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外设有吸热吸光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内壁涂有防腐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属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领域内的与建筑围护一体化的金属芯太阳能真空管建筑构件,包括透明外管、金属管和连接管,所述透明外管套接在金属管外,连接管连接在金属管两端,透明外管与金属管的两端密封,金属管的内腔呈内齿轮形,透明外管与金属管之间为真空腔。本发明传热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抗风、雹、冻的性能,不爆管,使用可靠;本发明可以做成任意长度,能大面积在建筑上使用,可以设置于屋顶上,也可以设置于墙面上,能与建筑的围护形成既实用,又美观的一体化效果,可以构建成大面积的太阳能集热装置。
文档编号F24J2/05GK1584443SQ200410044820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6日
发明者强颖怀, 韩方超, 黄永年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万利德节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扬州市赛恩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