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离心送风机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5616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离心送风机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包括该涡形管的离心送风机、其组装方法,尤其涉及配置在设有送风装置吸入口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送风装置箱内部而构成送风装置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包括该涡形管的离心送风机及其组装方法。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尤其涉及一种单元箱内部空间用设有开口的隔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热交换器室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装入设有管道结构等的空调装置室内单元的离心送风机,有的具有涡形管、配置在涡形管内部的叶轮、旋转驱动叶轮的电动机。这种离心送风机配置在构成室内单元的略箱状单元箱内。单元箱具有下面或者背面设有单元吸入口且配置有离心送风机、作为室内单元的送风装置发挥作用的送风机室(送风装置箱);前面设有单元吹出口、且配置有将被离心送风机吸入单元箱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室。通过用配置在单元箱内部的隔板将内部前后分隔而形成上述两个室。且,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中配置成涡形管吸入口正对侧方、涡形管吹出口与在隔板上形成的开口对应的状态。即,隔板上的开口发挥送风装置吹出口的作用。
在该室内单元中,一旦对离心送风机进行驱动,空气就从单元吸入口被吸入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机室内,经由涡形管吸入口被吸入涡形管内,且被叶轮吹出到叶轮的外周侧。然后,被吹出到叶轮的外周侧且经过升压的空气从与作为送风装置单元吹出口的隔板上的开口对应配置的涡形管的涡形管吹出口吹出到热交换器室内部,且在通过热交换器时与流动在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加热或者冷却。然后,被热交换器加热或冷却的空气经由单元吹出口被吹出到空调室内(参照特开平2-110219公报)。
在这种室内单元中,考虑到将离心送风机组装到单元箱中时的作业性,有些情况下采用的离心送风机中的涡形管的构造为,可以分割成具有舌部的涡形管下侧构件(第1涡形管构件)和安装涡形管下侧构件而构成涡形管的涡形管上侧构件(第2涡形管构件)(参照特开2000-283094号公报)。
以下说明该离心送风机在单元箱内的组装作业。首先,在没有安装主要构成单元箱2下面的箱盖构件的情况下,将箱本体的上面向下置于作业台上,并在箱本体内安装隔板,以形成送风机室与热交换器室。接下来,将构成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的涡形管上侧构件配置成隔板侧的端部与隔板的开口对应的状态后固定于箱本体或者隔板上。接下来,将通过轴而连接叶轮和电动机后形成的组件配置成叶轮位于涡形管内的状态,然后将电动机固定于涡形管本体或隔板上。接下来,将涡形管下侧构件的隔板侧端部配置成与隔板的开口对应的状态,同时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上,由此组装涡形管。最后,通过将箱盖构件安装到箱本体上而完成室内单元。这样就将离心送风机组装到单元箱中。
然而,这样组装的离心送风机由于隔板与涡形管是分开的,因此在隔板的开口(即送风装置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位置上,在两构件间会产生空隙。因此,依靠离心送风机的送风而升压、然后从涡形管的涡形管吹出口被吹出到热交换器室的空气的一部分会因热交换器室内的压力大于送风机室内的压力而通过隔板与涡形管之间的空隙逆向回流到送风机室,因而降低送风性能。因此,必须提高隔板开口位置处隔板与涡形管之间的密封性。为此,考虑在将涡形管下侧构件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上后另外安装用于密封涡形管与隔板之间空隙的密封构件,但这样会增加在单元箱中组装涡形管的作业工序,有损作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装入送风装置箱而构成的送风装置,其涡形管具有可分割成第1涡形管构件和第2涡形管构件的结构,第1涡形管构件设有舌部,第2涡形管构件上安装第1涡形管构件而构成涡形管,上述送风装置可以在不影响组装作业的作业性的同时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送风装置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
技术方案1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配置在设有送风装置吸入口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送风装置箱内部构成送风装置,包括第1涡形管构件和第2涡形管构件,第1涡形管构件具有舌部和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一部分对应地形成于舌部的送风装置吹出口侧的第1端部,第2涡形管构件具有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于第1端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对应地形成、与第1端部一起构成将涡形管内的空气吹出的涡形管吹出口的第2端部,且安装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而构成涡形管,第1涡形管构件具有在第1端部形成、在安装于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抵接的逆流防止部。
采用该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在第1涡形管构件安装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的情况下,由于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上设有与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的逆流防止部,因此可以在不影响组装作业的作业性的同时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技术方案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的特征在于,第2涡形管构件具有在第2端部上形成的凸缘部,凸缘部与逆流防止部所抵接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部分以外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抵接。
采用该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由于第2涡形管构件的第2端部具有与设置在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上的逆流防止部所抵接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部分以外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抵接的凸缘部,因此可以提高第2涡形管构件的第2端部与对应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第2端部的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
技术方案3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的特征在于,第1端部插入配置在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部分,第1涡形管构件在构成离心送风机的叶轮配置在第2涡形管构件的规定位置上后,以避免与叶轮之间干扰的状态旋转后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逆流防止部以如下状态形成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而不会妨碍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安装第1涡形管构件的作业。
该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可按以下顺序组装进送风装置箱中。首先将第2涡形管构件的第2端部配置在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部分,然后将构成离心送风机的叶轮配置在第2涡形管构件的规定位置。并且在避免与叶轮之间相互干扰的条件下,将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插入送风装置吹出口,然后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以将第1涡形管构件安装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由此完成涡形管。这里,由于逆流防止部可以不妨碍第1涡形管构件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的安装作业而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因此即使在组装涡形管时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后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也能够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技术方案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的特征在于,逆流防止部配置成与送风装置箱的外侧面抵接的状态。
由于该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将逆流防止部配置成与送风装置箱的外侧面抵接的状态,因此可按以下顺序组装进送风装置箱中。首先,将第2涡形管构件的第2端部配置在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部分。然后,将构成离心送风机的叶轮配置在第2涡形管构件的规定位置。然后,在避免与叶轮之间干扰的条件下将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插入送风装置吹出口,然后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以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由此完成涡形管。此时,由于逆流防止部在送风装置箱的外侧与第1涡形管构件的旋转动作一同旋转而与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因此能够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设有送风装置吹出口的部分之间的密封性,并且不妨碍第1涡形管构件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的安装作业。这样,即使在组装涡形管时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以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也能够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技术方案5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的特征在于,第2涡形管构件具有与逆流防止部之间夹持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夹持部。
采用该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当将第1涡形管构件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且逆流防止部在送风装置箱的外侧与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时,就与设置在第2涡形管构件上的夹持部之间夹持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由此,由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与逆流防止部之间紧密贴合,因此可以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设有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离心送风机配置在具有送风装置吸入口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送风装置箱内部,构成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方案1、2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形管、配置在涡形管内的叶轮、驱动叶轮旋转的电动机。
采用该离心送风机,可分割为设有舌部的第1涡形管构件与安装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2涡形管构件。且在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上形成当第1涡形管构件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的逆流防止部,因此不会影响将涡形管装入送风装置箱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因此,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技术方案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包括呈大致箱状的单元箱、隔板、设置在送风机室内的第1涡形管构件、设置在送风机室内的第2涡形管构件、叶轮、电动机、热交换器,单元箱具有单元吸入口与单元吹出口,隔板设置在单元箱内,将单元箱内的空间分隔为与单元吸入口连通的送风机室和与单元吹出口连通的热交换器室,第1涡形管构件具有舌部、及在舌部的位于隔板一侧的部位与隔板的开口的一部分对应形成的第1端部,第2涡形管构件具有与隔板开口的对应于第1端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对应地形成、与第1端部一起构成向热交换器室内吹出空气的涡形管吹出口的第2端部,第2涡形管构件上被安装了第1涡形管构件后构成涡形管,叶轮配置在所述涡形管内,电动机驱动叶轮旋转,热交换器配置在热交换器室内,用于与被吸入单元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述第1涡形管构件设有在第1端部形成、在安装于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隔板的开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的逆流防止部。
采用该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可分割成设有舌部的第1涡形管构件与安装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2涡形管构件。且在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上形成当第1涡形管构件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隔板的开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抵接的逆流防止部,因此不会影响将涡形管装入送风装置箱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隔板的开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因此,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到热交换器室内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如上所述,使用本发明,可得到如下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以不影响将涡形管组装到送风装置箱中时的作业性,同时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采用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够提高第2涡形管构件的第2端部与对应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第1端部的周缘部以外的周缘部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更能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
采用技术方案3的发明,即使在组装涡形管时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以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也能够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采用技术方案4的发明,即使在组装涡形管时使第1涡形管构件旋转以安装到第2涡形管构件上,也能够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能够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采用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与逆流防止部之间紧密贴合,因此可以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设有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
采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不会影响将涡形管装入送风装置箱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因此,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权利要求7的相关发明的特征在于,不会影响将涡形管装入送风装置箱内时的作业性,并且可提高第1涡形管构件的第1端部与送风装置箱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之间的密封性。因此,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涡形管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图1是室内单元的俯视图(除去了单元箱的上面)。
图2是室内单元的侧视图(图1的A向视图)。
图3表示第1实施例的涡形管,是图1的B-B剖视图(除去了单元箱)。
图4表示第1实施例的涡形管,是图3的C-C的剖视图。
图5表示第1实施例的涡形管,是图3的D向视图。
图6表示第1实施例的涡形管,是图4的E-E剖视图。
图7表示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
图8表示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
图9表示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
图10表示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
图11表示第1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
图12表示第2实施例的涡形管,与图3相当。
图13表示第2实施例的涡形管,与图4相当。
图14表示第2实施例的涡形管,与图6相当。
图15表示第2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尤其是涡形管的部分组装作业,与图10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包括该涡形管的离心送风机、组装方法以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以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室内单元的整体构造图1以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包括该涡形管的离心送风机、组装方法以及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一个实施例采用的室内单元1的俯视图(取下了单元箱的上面)以及侧视图(图1的A向视图)。该室内单元1是配置在该空调室的天花板背面空间的管道构造。该室内单元1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示图示)与配置在室外的室外装置(未图示)连接。
室外装置1主要包括略箱状的单元箱2、送风装置3、热交换器5、电气零件箱6。
<单元箱>
单元箱2是用于在内部容纳送风装置3、热交换器5以及电气零件箱6的构件,主要包括下面2a(图1中纸面深侧的面)侧开口的箱本体21、从下侧覆盖箱本体21的箱盖构件22。
单元箱2中形成送风机室S1与热交换器室S2,送风机室S1配置有送风装置3,在下面2a以及背面2b(图1中纸面上侧的面)设有单元吸入口2g、2h,热交换器室S2配置有热交换器5,在前面2c(图1中纸面下侧的面)设有单元吹出口2i。不过,对于单元吸入口2g、2h,可根据天花板空间中的设置条件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方。送风机室S1与热交换器室S2是利用配置在单元箱2内部的隔板23前后分隔形成。在隔板23上分别对应构成送风装置3的3个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后述)而形成3个开口23a~23c。
<送风装置>
送风装置3配置在送风机室S1内,从单元吸入口2g、2h将空气吸入送风机室S1内后进行升压,并经过隔板23的开口23a~23c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内。因此也可以说是单元箱2的与送风机室S1对应的部分以及隔板23构成了送风装置3的送风装置箱。也可以说是隔板23的开口23a~23c构成了送风装置3的送风装置吹出口。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3具有3个涡旋形状的涡形管31a~31c、配置在各涡形管31a~31c内的叶轮32a~32c、驱动叶轮32a~32c旋转的电动机33。
为了构成两吸入式离心送风机,各涡形管31a~31c设有形成于两侧面的涡形管吸入口34a~34c与将空气向与涡形管吸入口34a~34c交叉的方向吹出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另外,各涡形管31a~31c从单元箱2的左侧面2d(图1中纸面左侧的面)向右侧面2e(图1中纸面右侧的面)依次排列,涡形管吸入口34a~34c正对单元箱的侧面,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分别与形成在隔板23上的开口23a~23c对应。另外,3个涡形管31a~31c分别具有可在单元箱2的上下方向分割的结构,详细情况后述。
本实施例中的叶轮32a~32c为两吸入式离心送风机用的叶轮,配置在各涡形管31a~31c内部。不过,叶轮以及涡形管在本实施例中是3个,但并不限定于此,1个2个,或者4个以上都可以。另外,本实施例的叶轮以及涡形管是两吸入式的,但也可以使用单吸入式。
在单元箱2的俯视图中,本实施例的电动机33配置在涡形管31b与31c之间,经过支承构件33a固定在隔板23和箱本体21上。电动机33的旋转轴33b从单元箱2的左侧面2d(图1中纸面左侧的面)向右侧面2e(图1中纸面右侧的面)延伸,对各叶轮32a~32c进行轴支承。旋转轴33b的在左侧面附近的端部通过轴承33c支承在单元箱2的左侧面2d上。
因此,若驱动送风装置3,空气就从单元吸入口2g、2h被吸入送风机室S1内,被吸入的空气通过涡形管吸入口34a~34c后被吸入各涡形管31a~31c内,且被叶轮32a~32c吹出到叶轮32a~32c的外周侧。被吹出到叶轮32a~32c的外周侧并经过升压的空气从与隔板23的各开口23a~23c对应配置的各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被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内。
<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5配置在热交换器室S2内,用于使在送风机室S1内被送风装置3升压后从各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5是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倾斜状配置。在热交换器5的下侧配置有泄水盘2j,可以接受热交换器5产生的结露水。
因此,从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内的空气通过与在热交换器5的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或加热后,从单元吹出口2i被吹出到空调室内。
<电气零件箱>
电气零件箱6主要用来收纳包括控制室内单元1的运转的控制P板等各类电气零件,配置在单元箱2内部。本实施例中的电气零件箱6配置在送风机室S1内靠近单元箱2的右侧面2e的部位,与涡形管31c相邻。
(2)涡形管的构造下面利用图3~6说明涡形管31a~31c的详细构造。不过,本实施例中的3个涡形管31a~31c形状相同,因此以涡形管31a代表3个涡形管31a~31c予以说明,省略关于涡形管31b、31c的说明。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除去了单元箱2)。图4是图3的C-C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D向视图。图6是图4的E-E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的涡形管31a是树脂制构件,具有从下方覆盖叶轮32a的涡形管下侧构件41(第1涡形管构件)、从上方覆盖叶轮32a的涡形管上侧构件42(第2涡形管构件)。
涡形管下侧构件41构成涡形管31a的下侧部分,具有舌部41a、在舌部41a的靠近隔板23的位置上与开口23a的一部分对应形成的第1端部41b。本实施例中的隔板23的开口23a为略长方形的方孔。本实施例中的第1端部41b与隔板23的开口23a的下边对应配置,沿着朝向隔板23的方向,倾斜向下方延伸,其前端插入开口23a后向热交换器室S2侧突出。涡形管下侧构件41具有在第1端部41b上形成的逆流防止部41c,在将涡形管下侧构件41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后,前述逆流防止部41c与隔板23的开口23a的周缘部的一部分(具体说来就是开口23a的下边侧的周缘部24)抵接。本实施例中的逆流防止部41c是与周缘部24的位于热交换器室S2一侧(外侧)的面抵接的平板状部分,可以将第1端部41b与隔板23的开口23a的周缘部24之间的空隙密封。另外,在舌部41a两侧的端部,形成向着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且向隔板23侧延伸、侧视为长方形的侧壁部41i。
另外,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两侧面上形成以旋转轴33b为圆心的半圆漏斗形下侧部41d,在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42后,就形成涡形管吸入口34a。在漏斗形下侧部41d的靠近舌部41a的部位形成向侧方突出并向涡形管上侧构件42突出的V字形凹部41e。另外,在隔着旋转轴33b而与漏斗形下侧部41d的凹部41e成对角的位置上,形成向侧方突出的柱状部41f。
涡形管下侧构件41还具有在靠近单元箱2的背面2b的上端部形成、向涡形管上侧构件42延伸的爪部41g;在靠近单元箱2背面2b的上端部的角部形成、向涡形管上侧构件42延伸、可使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角部外嵌的嵌合部41h。
涡形管上侧构件42具有截面为倒U字形状的第2端部42a,该第2端部42a与隔板23的开口23a的对应于第1端部41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即与隔板23的开口23a的上边、两侧边对应形成。本实施例中的第2端部42a与第1端部41b相同,沿着朝向隔板23的方向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前端插入开口23a后向热交换器室S2侧突出,与第1端部41b一起构成将涡形管31a内的空气吹出的涡形管吹出口35a。另外,第2端部42a的下端部的位于送风机室S1一侧的部分沿着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侧壁部41i的内面而与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舌部41a的位于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一侧的面抵接。另外,在第2端部42a下端部上,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侧壁部41i与隔板23之间形成与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侧壁部41i的位于隔板23一侧的端部抵接的爪部42j。
另外,涡形管上侧构件42具有在第2端部42a上形成的凸缘部42b。凸缘部42b是从第2端部42a的外周端起沿隔板23向上方以及两侧方延伸的板状部分。凸缘部42b与逆流防止部41c所抵接的隔板23的开口23a的下边侧周缘部24以外的周缘部、即开口23a的上边侧周缘部25以及两侧边侧周缘部26、27抵接,而将第2端部42a与隔板23的开口23a之间的空隙密封。凸缘部42b的与开口23a的两侧边侧周缘部26、27抵接的部分用多个(本实施例中为4个)螺钉43固定于隔板23。
另外,涡形管上侧构件42具有与逆流防止部41c之间夹持隔板23的开口23a的周缘部24的夹持部42c、42d。本实施例中的夹持部42c、42d是从凸缘部42b的两侧边部分的下端部起沿着隔板23向下方延伸的板状部分。由此使隔板23的开口23a的周缘部24与逆流防止部41c之间紧密贴合,提高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与隔板23上设有开口23a的部分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两侧面上形成以旋转轴33b为圆心的半圆形漏斗形上侧部42e,以在安装了涡形管下侧构件41后形成涡形管吸入口34a。在漏斗形上侧部42e的位于舌部41a附近的部分形成向侧方突出的柱状部42f。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安装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后,该柱状部42f嵌入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上形成的凹部41e中。另外,在隔着旋转轴33b而与漏斗形上侧部42e的柱状部42f成对角的位置上,形成向侧方突出且向涡形管下侧构件41突出的倒V字形凹部42g。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后,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上形成的柱状部41f嵌入凹部42g。
另外,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在与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爪部41g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可卡住爪部41g的卡止部42h。另外,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在位于单元箱2的背面2b一侧的下端部上形成向涡形管下侧构件41延伸、可外嵌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周缘部上的嵌合部42i。
(3)送风装置的组装方法以下利用图3以及图7~图11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3的组装方法,尤其是将涡形管31a~31c组装进单元箱2的方法。在此,图7~图11是说明送风装置、其是涡形管31a~31c的一部分组装作业的附图。
首先,将尚未安装盖构件22(该盖构件22主要构成安装单元箱2的下面部分)的箱本体21(图3以及图7~图11中未图示)以上面朝下的状态置于工作台上,在该箱本体21上安装隔板23上,形成送风机室S1与热交换器室S2。
然后,如图7所示,将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第2端部42a插入隔板23的开口23a~23c,成为一部分向热交换器室S2侧突出的状态,再将涡形管上侧构件42固定于隔板23以及箱本体21上。在此,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凸缘部42b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25~27抵接。另外,夹持部42c、42d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位于周缘部24一侧的部分抵接。凸缘部42b的与周缘部26、27抵接的部分依靠螺钉43固定(第1工序)。
接下来,如图8所示,把通过旋转轴33b而将构成送风装置3的叶轮32a~32b与电动机33连接的组装部件配置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规定位置(第2工序)。
然后,如图9所示,在避免与叶轮32a~32c之间相互干扰的同时把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从上方斜插入隔板23的开口23a~23c。具体说来,就是避免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舌部41a干扰叶轮32a~32c的外周面。接下来,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使涡形管下侧构件41向箭头F的方向旋转,以将涡形管下侧构件41安装到涡形管上侧构件42上,完成图3所示的涡形管31a~31c。具体说来,如图10所示,以使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逆流防止部41c通过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抵接爪部42j下侧的状态,将第1端部41b插入隔板23的开口23a~23c。然后,如图11所示,将第1端部41b进一步插入隔板23的开口23a~23c,直到逆流防止部41c向隔板23的热交换器室S2突出、且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侧壁部41i的位于隔板23一侧的端部与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抵接爪部42j抵接为止,然后再使涡形管下侧构件41向箭头F的方向旋转,以将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爪部41g与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卡止部42h卡合。这样一来,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角部就外嵌于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嵌合部41h上,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嵌合部42i外嵌于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边缘部上。另外,漏斗形上侧部42e的在舌部41a附近形成的柱状部42f嵌入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上形成的凹部41e,另外,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上形成的柱状部41f嵌入漏斗形上侧部42e的凹部42g。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第2端部42a的下端部成为沿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侧壁部41I的内侧配置的状态(参照图4)。然后,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上形成的逆流防止部41c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24抵接(第三工序)。
最后,将箱盖构件22安装到箱本体21上,由此完成送风装置3,再在上述第1~第3工序的前后工序中,将热交换器5以及电气零件箱6组装进单元箱2来完成室内单元1。
采用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3的组装方法,由于在第1端部41b上形成的逆流防止部41c在不妨碍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旋转动作的情况下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24的位于热交换器室S2一侧的面抵接,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涡形管31a~31c在单元箱2内部组装时的作业性的同时提高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24之间的密封性。
(4)室内单元的动作以下利用图1以及图6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室内单元1的动作。
一旦起动送风装置3的电动机33来驱动叶轮32a~32b旋转,空气就从作为送风装置3的送风装置吸入口的单元箱2的单元吸入口2g、2h中的任一个被吸入送风机室S1内。被吸入该送风机室S1内的空气通过在涡形管31a~31c的两侧面上形成的涡形管吸入口34a~34c被吸入涡形管31a~31c内,并被叶轮32a~32c吹出到叶轮32a~32c的外周侧。且,被吹出到叶轮32a~32c的外周侧并经过升压的空气从与作为送风装置3的送风装置吹出口的隔板23的开口23a~23c对应配置的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内,并在通过热交换器5时与在热交换器5的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冷却。被热交换器5加热或冷却的空气经由单元吹出口2i被吹出到空调室内。
在此,由于隔板23与各涡形管31a~31c是分离的,因此在隔板23的各开口23a~23c位置上,会在两构件之间出现空隙。因此,由于热交换器室S2内的压力大于送风机室S1内的压力,因送风装置3的送风而升压并从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吹出口35a~35c被吹出到热交换器室S2的空气的一部分可能通过隔板23与涡形管31a~31c之间的空隙逆向回流到送风机室S1。
但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涡形管31a~31c,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安装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情况下,由于在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上设有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一部分(具体说来就是周缘部24)抵接的逆流防止部41c,因此可以在不影响涡形管31a~31c在送风机室S1内部的组装作业性的同时提高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第1端部41b与隔板23的设有开口23a~23c的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31a~31c后从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机室S1内的量,防止送风性能降低。
另外,采用实施例中的涡形管31a~31c时,由于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第2端部42a上设有凸缘部42b,该凸缘部42b与设置在涡形管下侧构件的第1端部41b上的逆流防止部41c所抵接的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周缘部24以外的周缘部25、26、27抵接,因此能够提高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第2端部42a与隔板23的设有开口23a~23c的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这样就可以减少通过涡形管31a~31c后从涡形管吹出口35a~35c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机室S1内的量。
第2实施例前述实施例中的涡形管31a~31c的涡形管下侧构件41的逆流防止部41c是与隔板23的位于热交换器室S2一侧的面抵接,但也可以如图12~图14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涡形管131a~131c那样,与隔板23的位于送风机室S1一侧的面抵接。在此,图12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涡形管131a~131c,与图3相当。图13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涡形管131a~131c,与图4相当。图14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涡形管131a~131c,与图6相当。
具体说来,在本实施例的涡形管下侧构件141的第1端部141b上形成的逆流防止部141c比第1实施例的逆流防止部41c更向下方延长。且为了便于弹性变形,与第1实施例中的逆流防止部41c相比,使用了板厚更薄且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因此,如图15所示,在将涡形管131a~131c组装进单元箱2中时,在逆流防止部141c的前端部与隔板23的周缘部24的位于送风机室S1一侧的面抵接的情况下,通过使涡形管下侧构件141旋转而使其发生弹性变形。这样,就和第1实施例一样,可以在不影响涡形管131a~131c在送风机室S1内部的组装作业性的同时提高涡形管下侧构件141的第1端部141b与隔板23的周缘部24之间的密封性。
其他实施例以上用附图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不过具体的构成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在不偏离发明中心的范围内变动。
(A)前述实施例是具有管道构造的室内单元,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室内单元或没有热交换器的送风装置等。
(B)第1实施例中,涡形管由树脂制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金属等其他材料。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利用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通过将离心送风机中的涡形管组装进送风装置箱中而构成的送风装置,前述涡形管可分割成具有舌部的第1涡形管构件与安装第1涡形管构件而构成涡形管的第2涡形管构件,本发明可以在不影响组装作业的作业性的同时减少通过涡形管后从送风装置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另外,可提供一种单元箱内部空间被设有开口的隔板分隔为送风机室与热交换器室的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该室内单元可减少通过配置在送风机室中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后被吹出到热交换器室内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机室内的量。
权利要求1.一种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配置在具有送风装置吸入口(2g、2h)与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送风装置箱(S1)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涡形管构件(41、141)和第2涡形管构件(42),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41、141)具有舌部(41a)和在所述舌部的位于送风装置吹出口一侧的部位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一部分对应地形成的第1端部(41b、141b),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于所述第1端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对应地形成的第2端部(42a),且安装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端部形成、在安装到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24)抵接的逆流防止部(41c、141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在所述第2端部(42a)上形成的凸缘部(42b),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141c)所抵接的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周缘部的部分(24)以外的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25、26、27)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部(41b、141b)插入配置在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对应部分,构成离心送风机的叶轮(32a~32c)配置在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的规定位置上,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41、141)以避免与所述叶轮之间干扰的状态安装在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上,所述逆流防止部(41c、141c)以如下状态形成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24)抵接而不会妨碍在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上安装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的作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配置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箱(S1)的外侧面抵接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的涡形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之间夹持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周缘部的一部分(24)的夹持部(42c、42d)。
6.一种离心送风机,配置在具有送风装置吸入口(2g、2h)与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送风装置箱(S1)内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涡形管构件(41、141)和第2涡形管构件(42),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41、141)具有舌部(41a)和在所述舌部的位于送风装置吹出口一侧的部位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一部分对应地形成的第1端部(41b、141b),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对应于所述第1端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对应地形成的第2端部(42a),且安装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端部形成、在安装到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的一部(24)抵接的逆流防止部(41c、141c)、配置在所述涡形管内的叶轮(32a~32c)、驱动所述叶轮旋转的电动机(33)。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在所述第2端部(42a)上形成的凸缘部(42b),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141c)所抵接的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周缘部的部分(24)以外的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的周缘部(25、26、27)抵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配置成与所述送风装置箱(S1)的外侧面抵接的状态,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与所述逆流防止部(41c)之间夹持所述送风装置吹出口(23a~23c)的周缘部的一部分(24)的夹持部(42c、42d)。
9.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包括呈大致箱状的单元箱(2)、隔板(23)、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内的第1涡形管构件(41、141)、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内的第2涡形管构件(42)、叶轮(32a~32c)、电动机(33)、热交换器(5),所述单元箱(2)具有单元吸入口(2g、2h)与单元吹出口(2i),所述隔板(23)设置在所述单元箱内,将所述单元箱内的空间分隔为与所述单元吸入口连通的送风机室(S1)和与所述单元吹出口连通的热交换器室(S2),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41、141)具有舌部(41a)、及在所述舌部的位于所述隔板一侧的部位与所述隔板的开口(23a 23bc)的一部分对应形成的第1端部(41b、141b),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具有与所述隔板开口的对应于所述第1端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对应地形成的第2端部(42a),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42)上被安装了第1涡形管构件,所述叶轮(32a~32c)配置在所述涡形管内,所述电动机(33)驱动所述叶轮旋转,所述热交换器(5)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室内,所述第1涡形管构件设有在所述第1端部形成、在安装于所述第2涡形管构件上后与所述隔板的开口的周缘部的一部分(24)抵接的逆流防止部(41c)。
专利摘要一种涡形管(31a~31c),具有设有舌部(41a)与对应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一部分的第1端部(41b)的涡形管下侧构件(41);设有与第1端部(41b)一起构成涡形管吹出口的第2端部(42a)的涡形管上侧构件。在安装在涡形管上侧构件(42)的情况下,涡形管下侧构件(41)上设有当接于隔板(23)的开口(23a~23c)的一部分的逆流防止部(41c)。将设有舌部的第1涡形管构件与安装着第1涡形管构件且构成涡形管的第2涡形管构件可分割构造的离心送风机中的涡形管组装进送风装置箱中而构成的送风装置,可以在不损耗组装作业的作业性的同时,减少通过涡形管从送风装置吹出口吹出的空气逆向回流到送风装置箱内的量。
文档编号F24F1/00GK2807095SQ20042008709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7日
发明者东田匡史, 长谷川耕司, 森实哲也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