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空调机用室外机的顶棚增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棚增设装置,其用于将顶棚增设在承载于承载台上的空调机用室外机的上方。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机用室外机(以下简称“室外机”),在承载于承载台上的状态下设置在室外,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承载台,公知的例如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0年39097号公报的图1、图7所示的承载台。但是,这种承载台只具有用于承载室外机的框架结构,而没有用于覆盖该室外机上方的顶棚。因此,专利文献1的承载台,例如在降雪地区使用的情况下,不能防止雪积在室外机上,或者在炎热天气,不能防止直射阳光照射室外机。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0年39097号公报中公开的承载台称作“无顶棚承载台”。
在这里,作为用于保护承载于无顶棚承载台上的室外机免于积雪、直射阳光等的顶棚装置,例如提出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成11年159809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防晒·防雪用顶棚装置。该顶棚装置具有如下部件固定在室外机顶板上的支承部件;安装在该支承部件上的顶棚固定部件;以及通过该顶棚固定部件支承以覆盖上述室外机上方的顶棚板。而且,在将顶棚增设在承载在上述无顶棚承载台上的室外机上方时,通过上述支承部件及顶棚固定部件,将顶棚板以倾斜的状态支承并固定在该室外机顶板上。
但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成11年159809号公报中记载的顶棚装置的结构为,通过支承部件等将顶棚板支承固定在室外机的顶板上。因此,在增设顶棚以覆盖室外机的上方时,对于该室外机的顶板来说,增加了上述顶棚板,和用于支承固定该顶棚板的支承部件以及固定部件等的总重量,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室外机的顶板因轻量化的要求等,其板厚都比较薄,因此强度并不那么高。从而,例如在大雪天气等,在顶棚板上的积雪量过大的情况下,室外机的顶板可能会承受不起这样的重量。
另一方面,关于承载台,除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0年39097号公报揭示的无顶棚承载台以外,还提出了具备顶棚板的带顶棚承载台。这种带顶棚承载台的结构是,通过承载室外机的水平承载框架部分及用于支承顶棚板的支柱等,一体地组装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即,在该带顶棚承载台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在承载于现有无顶棚承载台上的室外机上方只增设顶棚板的使用方式。因此,为了保护承载在现有无顶棚承载台上的室外机免于积雪、直射阳光等,在不使用专利文献2的顶棚装置,而利用上述带顶棚承载台的情况下,要撤掉现有的无顶棚承载台,而更换设置新的带顶棚承载台,因而,包括成本方面在内,设置的便利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着眼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给承载在现有承载台上的室外机施加重量负担的情况下,在该室外机的上方增设顶棚的顶棚增设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顶棚增设装置的要点在于,具有支承装置,附设在能够承载空调机用室外机的承载台上;由该支承装置从下方支承的顶棚板,该顶棚板在由上述支承装置从下方支承的情况下,配置在覆盖承载于上述棚承载台上的空调机用室外机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由附设在承载台上的支承装置来支承顶棚板的结构,因此,顶棚板及支承该顶棚板的支承装置的总重量施加在承载台上,而不是施加在承载于承载台上的空调机用室外机的顶板上。即,例如在下大雪等情况下,即使顶棚板上的积雪量过大,其重量也是通过支承装置由承载台承受。因此,可以将顶棚适当地增设在承载在现有无顶棚承载台上的室外机上方,而不会增加该室外机的重量负担。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承载台及顶棚增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增设装置中的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顶棚增设装置的支柱连接在承载台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的正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增设装置中的顶棚装置的正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增设装置中的顶棚装置的侧剖面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承载台及顶棚增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第2实施方式的顶棚增设装置中的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的剖面图。
图8(a)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顶棚增设装置的支柱连接在承载台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b)是图8(a)的正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5,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为顶棚增设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该顶棚增设装置应用于结构为可以承载1台空调机用室外机(以下简称“室外机”)的作为无顶棚承载台的平置台。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作“左右方向”的情况是指从正面看室外机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称作“前后方向”的情况是指以室外机的正面侧为前方、室外机的背面侧为后方的前后方向。
如图1所示,在房屋等建筑物的室外,室外机10(用双点划线图示)以承载在平置台11上的状态设置。在该平置台11上,安装有顶棚增设装置12。顶棚增设装置12由附设在上述平置台11上的支承装置13,和由该支承装置13从下方支承的顶棚装置14构成。该顶棚装置14具有顶棚板15。而且,在通过上述支承装置13从下方支承上述顶棚装置14的情况下,该顶棚板15配置于在承载于上述平置台11上的上述室外机10的上方覆盖该室外机10的顶板10a的位置。
下面,分别对上述平置台11、支承装置13及顶棚装置14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说明平置台11。如图1所示,平置台11具有4个支脚16;架设在各支脚16中的左右各一对上端部之间的一对横梁17;以及架设在前后各一对上端部之间的一对纵梁18。一对横梁17及一对纵梁18各自的端部通过连接部件19彼此连接,并且通过该连接部件19连接在各支脚16上,由此构成平置台11的框架结构。在一对横梁17之间架设有一对基座20,在这些基座20上,承载并固定有上述室外机10。各支脚16分别形成为筒状,而且在各自的下端安装有用于调节各支脚16高度的调整支脚21。并且,各支脚16上端的开口是分别用来安装上述支承装置13的连接孔22。另外,虽然没有特别的图示,但是,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之前的状态下,在各连接孔22中嵌入有盖,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的情况下,从连接孔22取下上述盖。
这里,所谓“无顶棚承载台”是指,用于水平设置将上述室外机10、且没有上述顶棚板15的承载台。即,作为承载台的平置台11,通过利用上述调整支脚21分别调整各支脚16的高度,来实现将上述室外机10保持在水平位置的功能,但是,没有防雪·防晒的功能。另外,作为可承载一台室外机10的“无顶棚承载台”,有图1所示的平置台11和称作“高置台”的两种类型。“高置台”在例如积雪地区等需要远离地面设置室外机10的情况下使用,各支脚16的长度比平置台11的各支脚的长度要长,但是,除了支脚16的长度以外,其结构与平置台11是相同的。因此,即使是“高置台”,也与平置台11一样,可以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
下面,说明上述支承装置13。如图1所示,支承装置13由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构成。各支承框架23分别通过前后一对支柱24以及连接这些支柱24上部之间的顶棚固定架25而形成为门状。支柱24形成为筒状,通过外嵌在其上端部上的连接角撑架26,与顶棚固定架25连接。另外,在顶棚固定架25的内侧面,设有用于安装并固定上述顶棚装置14的多个顶棚固定孔27。而且,在各支柱24的下端部,设有连接装置28,上述连接装置28用于将各支柱24连接固定在上述平置台11上。
如图2及图3(a)、(b)所示,上述连接装置28具有安装在支柱24下端部上的、作为连接部件的连接筒29;压接部件30。在支柱24的下端壁部,穿设有上下一对固定孔31,该上下一对固定孔31用于固定上述连接筒29及压接部件30。连接筒29插入在上述支柱24内部,并且在与各固定孔31分别对应的位置螺纹设置有螺孔32。压接部件30是由从侧面看呈曲柄状的板材形成,并抵接在支柱24的外表面上。在压接部件30的上部30a上,分别设有用于将该压接部件30安装到支柱24上的一对安装孔33,并且使上述一对安装孔33位于与上述各固定孔31相对应的位置上。另外,在压接部件30的下部30b上,穿设有紧固孔34,通过该紧固孔34将压接部件30与上述连接部件19一起紧固在上述平置台11的上述支脚16上。
这里,对把上述连接装置28安装在上述平置台11及上述支承装置13上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连接装置28上,把安装螺钉35插入安装孔33及固定孔31中,并且把该安装螺钉35拧入螺孔32中,从而,连接筒29及压接部件30的上部30a以夹持该支柱24的方式安装在支柱24上。该连接筒29安装成,其下端部29a从支柱2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该连接筒29形成为,由其外侧面形成的连接筒轮廓形状(在图3(b)中,用“S1”表示)与由上述连接孔22的内侧面形成的连接孔轮廓形状(在图3(b)中,用“S2”表示)大小大致相同。与此相对,支柱24形成为,由其下端部的外侧面形成的支柱轮廓形状(在图3(b)中用“S3”图示)大于上述连接孔轮廓形状S2。另外,很显然,由于连接筒29构成为能够插入支柱24中,因此,连接筒轮廓形状S1形成为小于支柱轮廓形状S3。由于该连接孔轮廓形状S2小于支柱轮廓形状S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平置台11中,支柱24不能插入连接孔22中。因此,在把支柱24连接到平置台11上的情况下,将从支柱24突出的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作为插入部件,使该下端部29a以嵌合形式插入平置台11的连接孔22中。
另一方面,在构成上述平置台11的框架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把内六角螺栓(六角穴付けボルト)37插入上述连接部件19的连接孔36中,并把该内六角螺栓37拧入上述支脚16中,来连接该连接部件19。这样,平置台11具有利用该内六角螺栓37把连接部件19连接在支脚16上的结构,在该平置台11的连接孔22中插入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的情况下,该下端部29a不得不配置在与连接孔36对应的位置的上方,该连接筒29插入连接孔22的深度比较浅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为了强化支柱24相对平置台11的固定,该连接装置28构成为,将压接部件30的下部30b与连接部件19一起紧固在上述平置台11的支脚16上。
即,在压接部件30的下部30b上,紧固孔34配置在与上述连接孔36对应的位置。通过在把上述内六角螺栓37插入紧固孔34的状态下,将该内六角螺栓37通过上述连接部件19的上述连接孔36拧入上述支脚16中,来将压接部件30的下部30b与连接部件19一起紧固在支脚16上,从而固定压接部件30。在上述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插入上述连接孔22中的情况下,该压接部件30在与上述连接部件19一起固定在支脚16上的状态下,能够发挥使上述下端部29a的外侧面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的内侧面上的功能。另外,该压接部件30由于固定在支脚16上,因而可发挥防止上述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相对于上述连接孔22拔出的功能。
接着,说明上述顶棚装置14。如图1所示,顶棚装置14具有上述顶棚板15;从下方支承该顶棚板15的左右两侧部的一对支承部件38;一对固定部件39,用于把这些支承部件38固定在上述各支承框架23的顶棚固定架25上。这些左右各一对支承部件38及固定部件39成左右对称形,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上述固定部件39具有固定部40,用于把该固定部件39固定在上述顶棚固定架25上;安装有上述支承部件38的安装部41。固定部件39的固定部40通过把金属板折弯成横截面呈L字形而形成。在该固定部40向下方下垂的侧壁42上,穿设有多个由沿纵向及横向延伸的长孔构成的固定孔42a。在固定部40抵接在上述顶棚固定架25的上部内角部上的状态下,通过将固定螺钉43通过任意固定孔42a旋合在该顶棚固定架25的上述顶棚固定孔27中,来将上述固定部件39固定在上述支承框架23上。
另外,在上述顶棚固定架25的上面的外角部,突设有导向突条25a。在固定部件39固定在支承框架23上的情况下,向固定部40的侧方延伸的上壁44的侧缘部被插入在该导向突条25a内。而且,通过将固定螺钉43松开或卸下等,在上壁44的侧缘部由导向突条25a引导的状态下,固定部40可相对上述顶棚固定架25向前后方向滑动。
固定部件39的安装部41形成为板状,该安装部41从上述固定部40的上部内侧边缘向上方延伸设置,并且与固定部40的侧壁42形成同一个平面。在安装部41的前部侧及后部侧,穿设有一对用于在固定部件39上安装和支承上述支承部件38的支承孔(图中省略)。另一方面,上述支承部件38具有安装在上述固定部件39的上述安装部41上的被安装部45;用于安装上述顶棚板15的安装部46。在该被安装部45的内侧面,突设有一对做成C管状的安装部47(参照图1),这些安装部47设置成,具有与上述固定部件39的安装部41的各支承孔分别对应的位置关系。并且,在把支承部件38安装在上述固定部件39上的情况下,分别将安装螺钉48通过上述各支承孔拧入各安装部47中,由此,将支承部件38安装在上述固定部件39的上述安装部41上。另外,在上述支承部件38中,上述安装部46形成为长板状,并且设置成相对于上述被安装部45向前斜下方倾斜。在该安装部46的前部与后部,分别穿设有安装孔49(参照图1)。
上述顶棚板15具有在上述顶棚板15安装在上述支承部件38上的情况下,配置在安装部46上的中央顶棚部件50;从前后夹着该中央顶棚部件50并与该中央顶棚部件50连接的一对端部顶棚部件51。在该中央顶棚部件50的下面,在前后两端缘突设有被连接爪52,在前后两端部突设有与该被连接爪52平行地延伸的导轨53。在各端部顶棚部件51的下面,在与中央顶棚部件50的被连接爪52对应的位置突设有连接爪54。
上述顶棚板15通过将各端部顶棚部件51的连接爪54分别外嵌组装在中央顶棚部件50的各被连接爪52上而形成。在各端部顶棚部件51组装在该中央顶棚部件50上的状态下,在各导轨53与各连接爪54之间分别夹持着安装螺栓55。另外,上述顶棚板15构成为,通过使各安装螺栓55插入并穿过上述支承部件38的安装部46的安装孔49,并且把蝶形螺母(图中省略)螺合在该安装螺栓55上,来将上述顶棚板15固定在上述支承部件38上。此外,该顶棚板15构成为,通过松开蝶形螺母,该顶棚板15可以在由导轨53引导的状态下相对于由安装孔49保持位置的安装螺栓55,朝左右方向滑动。
接着,以下说明把上述顶棚增设装置12安装在平置台11上的方法。
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的情况下,作为安装前预备工作,在平置台11的各角部卸下盖以使连接孔22敞开,同时,取下内六角螺栓37。另外,在顶棚增设装置12的支承装置13中,在工厂等预先组装好支承框架23及连接装置28;在顶棚装置14中,在工厂等预先组装好顶棚板15、支承部件38、固定部件39等。另外,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时,首先,把从各支承框架23的支柱24下端突出的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嵌入平置台11的连接孔22中。在嵌入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时,在压接部件30的下部30b的内侧面与连接筒29的外侧面之间,夹持有支脚16的侧壁及连接部件19。在该状态下,在把连接筒29的下端部29a已经嵌入到连接孔22中的情况下,支柱24的下端不久后就与支脚16的上端抵接,从而成为限制了连接筒29继续插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把内六角螺栓37插入紧固孔34中,并紧固该内六角螺栓37,来将支柱24连接固定在连接孔22中。然后,对各支柱24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从而结束支承装置13相对平置台11的安装。
接着,在两个支承框架23的上端安装顶棚装置14。这时,由于上述压接部件30安装在上述平置台11的内侧,因此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受到使其朝内侧倾斜的应力。因此,在保持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稍微向外侧敞开的同时安装顶棚装置14。安装在该支承框架23上的顶棚装置14发挥所谓梁的功能,即在对两个支承框架23施加朝外侧敞开的应力的同时,连接两个支承框架23的上部。另外,在安装顶棚装置14时,在上述顶棚固定架25上表面的外角部,由于突设有导向突条25a,因此,可以防止错误安装固定部件39。之后,对准承载在上述平置台11上的室外机10的位置,使顶棚装置14的顶棚板15前后左右滑动,进行该顶棚板15的位置调节,并固定该顶棚板15,从而结束顶棚装置14的安装,结束上述顶棚增设装置12在平置台11上的安装。然后,在安装到平置台11上的状态下的该顶棚增设装置12中,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在平置台11上承受顶棚装置14的重量,并从下方支承该顶棚装置14。
下面,说明通过上述第1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
(1)例如在下大雪等情况下,如果是具有安装在室外机10的顶板10a上的以往结构的顶棚装置,由于顶板10a的强度只有60kg的左右,而顶棚装置与雪的总重量施加在顶板10a上,因此有可能导致顶板10a变形。与此相对,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顶棚增设装置12,在平置台11上,附设有构成支承装置13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通过这些支承框架23从下方支承具有顶棚板15的顶棚装置14。因而,顶棚装置14与支承装置13的总重量没有施加在承载于平置台11上的室外机10的顶板10a上,而是施加在平置台11上。另外,即使顶棚板15上的积雪量过大,该重量也是通过两个支承框架23由平置台11承受。因此,在承载于作为现有无顶棚承载台的平置台11上的室外机10上方,可以适当地增设顶棚装置14,而不会对室外机10施加重量负担。
(2)另外,除了支脚16的长度以外,在其他结构与平置台11相同的“高置台”中,也能发挥上述(1)所述的效果。
(3)另外,构成支承装置13的一对支承框架23具有各自的支柱24,在这些支柱24的下端部上,设有用于把该支柱24连接并固定在平置台11上的连接装置28。因此,对于现有的平置台11,通过使用该连接装置28将各支柱24的下端部连接并固定在上述现有平置台11上,也能够容易地增设顶棚装置14。
(4)另外,在平置台11中,由于连接孔22的连接孔轮廓形状S2小于支柱24的支柱轮廓形状S3,因此支柱24的下端部不能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所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28具有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内的连接筒29;以及使该连接筒29外侧面压接在连接孔22内侧面上的压接部件30。因此,即使平置台11为支柱24的下端部不能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的结构,也能适当地把支承装置13附设在该平置台11上。
(5)另外,上述连接筒29构成为,插入在支柱24及连接孔22各自的内部、并连接支柱24与连接孔22。因此,特别是在连接孔22的连接孔轮廓形状S2小于支柱24的支柱轮廓形状S3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发挥该连接筒29的功能。
(6)另外,上述压接部件30是使上述连接筒29外侧面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内侧面上的部件。因此,即使例如在连接筒29插入连接孔22的深度比较浅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压接部件30使上述连接筒29外侧面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内侧面上,也能够把支承框架23牢固地安装在平置台11上。
(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6~图8,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成顶棚增设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该顶棚增设装置使用于作为能够承载两台室外机的无顶棚承载台的两层承载台。另外,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2台室外机10(用双点划线表示)在上下并列的状态下,分别设置在两层承载台60上。在该两层承载台60上安装有顶棚增设装置12。该顶棚增设装置12由附设在上述两层承载台60上的支承装置13,和由该支承装置13从下方支承的顶棚装置14构成。这些支承装置13及顶棚装置14除了设置在支柱24下端的连接装置28以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另外,顶棚装置14的顶棚板15配置在这样的位置在承载于上述两层承载台60上的2台室外机10中位于上方的室外机10的上方,覆盖该室外机10的顶板10a。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两层承载台60及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28。
首先,说明两层承载台60。如图6所示,两层承载台60具有4根支脚架61。这些支脚架61中的左右各一对支脚架61的下端部之间,架设有一对下层横梁62,而在其上端部之间,架设有一对上层横梁63。另外,在支脚架61中的前后各一对支脚架61的下端部之间,架设有一对下层纵梁64,而在其上端部之间,架设有一对上层纵梁65。这些支脚架61、下层横梁62、上层横梁63、下层纵梁64及上层纵梁65,各自的端部通过连接角撑架66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两层承载台60的框架结构。分别在各一对下层横梁62及上层横梁63之间,架设有下层基座67及上层基座68,在这些下层基座67及上层基座68上,分别承载并固定有上述室外机10。
上述各连接角撑架66分别形成为筒状。这些连接角撑架66中,配置在两层承载台60下层的4个连接角撑架66,在各自的下端安装有用于进行两层承载台60的水平调整的调整支脚69。而且,各连接角撑架66中,配置在两层承载台60上层的4个连接角撑架66,其各自的上端开口为用于安装上述支承装置13的连接孔22。另外,虽没有特别图示,但是该两层承载台60中,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之前的状态下,在各连接孔22中也嵌入有盖,并且在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的情况下,从连接孔22中取下该盖。
下面说明上述连接装置28。如图7(a)、(b)及图8(a)、(b)所示,上述连接装置28由安装在支柱24下端部上的作为连接部件的隔垫70构成。该隔垫70形成为筒状,其上端开口为用于插入支柱24的插入口71。在隔垫70的下端,形成有从其内周缘向隔垫70的内侧延伸的限制片72。在支柱24的下端部插入在隔垫70内部的情况下,该限制片72限制支柱24从隔垫70的下端突出。隔垫70的内侧面73形成随着靠近上述插入口71而向该隔垫70的内侧倾斜的锥形形状。另外,在隔垫70的壁部,穿设有多个窄缝74。在将支柱24的下端部嵌入隔垫70的情况下,由于这些窄缝74扩大,使得支柱24容易嵌入到隔垫70中,并且在将支柱24的下端部插入上述连接孔22的情况下,由于这些窄缝74变窄,使得隔垫70及支柱24的下端部很容易插入连接孔22中。
下面,说明把上述隔垫70安装在两层承载台60及上述支承装置13上的方法。
通过将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从插入口71插入到上述隔垫70内部,来将上述隔垫70安装在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上。即,该隔垫70构成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该隔垫70形成为,由其外侧面70A形成的隔垫轮廓形状(在图8(b)中用“S4”图示)与由上述连接孔22的内侧面形成的连接孔轮廓形状(在图8(b)中用“S5”图示)大小大致相同。与此相对,支柱24形成为,由其下端部的外侧面形成的支柱轮廓形状(在图8(b)中用“S3”图示)小于上述连接孔轮廓形状S5。另外,很显然,由于隔垫70构成为能嵌合安装在支柱24的外侧面上,因此,隔垫轮廓形状S4形成为大于支柱轮廓形状S3。
这样,由于该连接孔轮廓形状S5大于支柱轮廓形状S3,因此,在两层承载台60中,连接孔22的内侧面与支柱24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5,因此,支柱24不能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因此,在把支柱24连接到两层承载台60上的情况下,把嵌合在支柱24的外侧面上的隔垫70作为用来填充上述间隙75而插入的间隙堵塞部件,这样支柱24的下端部可以嵌合方式插入到连接孔22中。另外,隔垫70由于其内侧面73形成为锥形形状,因此随着支柱24的下端部插入连接孔22,该内侧面73压接在支柱24的外侧面上。根据该压接,构成支柱24的下端部的隔垫70,可以实现使其外侧面70A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的内侧面上的作为压接部件的功能。除此之外,隔垫70通过使其外侧面70A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的内侧面,还能发挥防止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从上述连接孔22拔出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支柱24的上述一对固定孔31之间,设有直径比这些固定孔31小的第2固定孔76。在上述隔垫70中,窄缝74中的一个配置成,使该第2固定孔76暴露在外部。另外,在已经将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插入上述连接孔22的情况下,在连接角撑架66上,在对应于第2固定孔76的位置穿设有辅助固定孔77。而且,通过在该辅助固定孔77与第2固定孔76的位置重合的状态下,将辅助固定螺钉78拧入其中,能够实现可靠地防止上述支柱24的下端部从上述连接孔22拔出的功能。
下面,说明通过上述第2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
(7)在上述两层承载台60中,通过把上述连接装置28做成隔垫70,就可以安装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13及顶棚装置14。因此,即使是两层承载台60,也能获得上述(1)~(3)所述的效果。
(8)在上述两层承载台60中,由于连接孔22的连接孔轮廓形状S5大于支柱24的支柱轮廓形状S3,因而,支柱24的下端部不能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装置28具有隔垫70。因此,即使两层承载台60是支柱24的下端部不能以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的结构,也能适当地将支承装置13附设在该两层承载台60上。
(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柱24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柱24具有相同的结构,连接装置28可以用隔垫70来替代上述连接筒29及压接部件30,还可以用上述连接筒29及压接部件30来替代隔垫70。因此,顶棚增设装置12仅通过更换连接装置28这一小变化,就能灵活地对应各种承载台。
(10)隔垫70构成为,嵌装在支柱24外侧面上、并连接支柱24与连接孔22。因此,特别是,在连接孔22的连接孔轮廓形状S5大于支柱24的支柱轮廓形状S3的情况下,可以使该隔垫70良好地发挥作用。
(11)由于隔垫70的内侧面73为锥状,因此该隔垫70还能够实现使通过该隔垫70形成的支柱24的外侧面压接在上述连接孔22内侧面上的作为压接部件的功能,因此,可以把支承装置13牢固地安装在两层承载台60上,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目,能够简化连接装置28相对支柱24的安装上。另外,部件数目的减少对减少成本方面也是有利的。
另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还可以变更成如下的其他实施方式(其他例子)。
根据连接孔轮廓形状与支柱轮廓形状的大小,例如在两层承载台60中,在连接孔轮廓形状小于支柱轮廓形状的情况下,作为连接装置28,可以使用上述连接筒29等。另外,在平置台11中,在连接孔轮廓形状大于支柱轮廓形状的情况下,可使用上述隔垫70等。即,上述连接筒29、上述隔垫70等连接装置28,是根据连接孔轮廓形状与支柱轮廓形状的大小灵活使用的装置,而不是如两层承载台60、平置台11那样根据承载台上可承载的室外机10的数量灵活使用。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11)所述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果只用连接筒29就能以充分嵌合方式插入连接孔22中,则可以省略压接部件30。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5)所述的效果。
压接部件30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例如,在连接筒29上的对应于连接孔36的位置设置螺孔,并将内六角螺栓37拧入连接孔36及该螺孔中,这样也可以把该内六角螺栓37作为压接部件。除此之外,只要能把连接筒29的外侧面压接在连接孔22的内侧面上,就可以采用任意结构的压接部件。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6)所述的效果。
如果连接孔轮廓形状与支柱轮廓形状S3大致相同,也可以把支柱24的下端部作为连接装置28插入到连接孔22中,而不用安装上述连接筒29、上述隔垫70等。即使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2)所述的效果。
插入部件并不限于连接筒29,只要能插入连接孔22中,可以是连接板、支柱24的下端部等任意结构的。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2)所述的效果。
间隙堵塞部件并不限于隔垫70,只要能填充连接孔22的内侧面与支柱24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可以是粘结剂、密封剂等液状体,或凝胶体等半固体状物质等任意结构。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2)所述的效果。
支承装置13并不限于由做成门状的一对支承框架23构成,例如仅仅由支柱24构成、在支承框架23彼此之间架设框架构成的笼状框架结构等,只要能够支承顶棚装置14,可以是任意结构。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所述的效果。
顶棚装置14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仅由顶棚板15构成的结构、将支承部件38与固定部件39一体化了的结构等,只要是能够对承载于承载台上的室外机10进行防雪、防晒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结构。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所述的效果。
承载台除了上述平置台11、高置台、两层承载台60以外,只要能够承载室外机10,并且不具有上述顶棚板15那样用于防雪、防晒的顶棚板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结构。例如在能够沿水平方向并列承载多台室外机的承载台上也可以安装顶棚增设装置12。即使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上述(1)所述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以下部件构成支承装置,附设在用于承载空调机用室外机的承载台上;顶棚板,由该支承装置从下方支承,并且覆盖承载台上的室外机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具有附加地立设在承载台上的多根支柱,在各支柱的下端部,设有用于把该支柱连接并固定在承载台上的连接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设置在承载台上,并且所述连接装置根据与各支柱的下端部对应的连接孔的大小,具有安装在各支柱下端部的至少一种连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支柱的下端部外侧面形成的支柱轮廓形状小于由所述连接孔内侧面形成的连接孔轮廓形状,所述连接部件安装在各支柱的下端部,并且该连接部件是插入到连接孔内的间隙堵塞部件,以填充连接孔的内侧面与支柱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支柱的下端部外侧面形成的支柱轮廓形状大于由连接孔内侧面形成的连接孔轮廓形状,所述连接部件安装成从各支柱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而且该连接部件是以嵌合状态插入在该连接孔中的插入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棚增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具有,使插入在连接孔内的连接部件的外侧面压接在连接孔的内侧面上的压接部件。
专利摘要在作为承载台的平置台(11)上,承载有室外机(10),在该平置台(11)上安装有顶棚增设装置(12)。该顶棚增设装置(12)由以下部件构成附设在平置台(11)上的作为支承装置(13)的左右一对支承框架(23);以及通过该支承框架(23)支承在室外机(10)上方的顶棚装置(14)。支承框架(23)通过设置在各支柱(24)下端部的连接装置(28),连接并固定于设置在室外机(10)的各角部的连接孔(22)中。
文档编号F24F13/32GK2872181SQ20052014230
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5日
发明者網野俊明, 铃木信雄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