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变吸收面的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4457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变吸收面的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具有可变吸收面的传热装置脉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装置,该装置包括与第一热质相接触,并Jit合于 暴露在太阳辐射下的透明壁;位于透明壁和待加热或待冷却的第二热质之间的 绝热模块,所i^色热才^包括用于载热流体的循环通道,该绝热才^L许或者 禁止在第-^第二热^t之间传热。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传热装置特别被本申请人的EP1060353和EP1216388公开。 这些已知的设4#别地用于4露于太阳辂肘下的透明壁和另 一个壁之间 传热,所述另一壁例如M筑物、蓄水箱等的墙壁或者顶板。在这种情况下, 所述的第一热质^!围的夕卜界空气而另一个热质;Ut筑物、蓄水箱等。这种类型的传热装置的优点不仅在于将热从太阳辐射传递至第二热质,而 且当太阳驗停止时还可以PiUt反向传热。换句^"i兌,在后一种情况下,该装 置相当于P且iU^已经^D^热的第二热质向处于较^J显度的第一热质传热的绝热 体。在EP1060353中,所,热^包括用于载热流体(通常是空气)的循环 通道,该通iiAiffMJ5^进行强制循环。在EP1216388中,所述的循环通it^许载热流体通过自然对流循环而不需 要M或者类似设备。发明内容本发明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这种类型的传热装置的运行,不^5c^第一热 质向第二热质传热的情况下进行改善,而且在第二热质,^热以阻jUU匕第二热质向第一热质传热的情况下进行改善。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上P艮定的类型的传热装置,其包括位于透明壁 和绝热^^之间的可变吸收面以及与可变吸收面相对设置的可移动活板,所述的可变吸收面通itit明壁暴露于太阳^lt之下,并JL具有p及收区域^N4sl^t区 域,活板每个活板具有吸收侧和/il^t侧,这些活板可以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ji/f立置之间移动以^暴露于太阳,下的吸收区域和/ilMt区域以及吸收侧因j):b^^可移动活板的位置,由可变吸收面和可移动活板形成的整个结构提供了暴露于太阳辐射的表面,该表面完全吸收或者完全M或者同时吸4^ 跳在第一种情况下,因为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域和活板的吸收侧同时暴露的 事实,整个结构吸收太阳驗。在第4情况下,因为可变吸收面的M区域和活板的M侧同时暴露的事实,整个结构呈li^面。在第三种情况下,因为可变吸收面的吸^i^^t区域以;^板的吸Jli^a反 射侧同时暴露的事实,整个结构呈现同时吸4t^M的表面。这种类型的;^^ 方案对M置安装在某些依赖于当地盛行气候务f牛的国家是有用的。因此,处于第一位置(吸收位置)时,所述可变吸收面相当于吸收太阳辐 射的吸收面,而在第^^立置(^Jt位置)时,该表面相当于储面。在to的实施例中,可变吸收面具有与反射区域交替的吸收区域,而所述 可移动活板每个均具有tobN对的吸收侧和M侧,这些活^第一位置和第 >^立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吸收位置,其中活板的吸收侧和可变吸收 面的吸收区^JJi,所述第^^f立iA^H立置,其中活板的各自的a侧和可 变吸收面的M区^J^露。有利的是,在第一位置,活板的M侧与可变吸收面的M区樹目对以遮 挡住它们,而在第^^f立置,活板的吸收侧与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對目对以遮挡 住它们。虽然可能会有不同的构造,但下述情况是有利的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域的平行^1形式,并且可移动活板安装成能绕与主方向平行的各自的轴枢转。^利的实施例中,活板被^it使M个从第一位置到第J^i置旋转^ 上180。,或者反之亦然。因此,在第一位置每个活板实SW^可变吸收面的反 射区域,并站第^^立置,每个活板实舰蔽紧邻所iiA^区域的吸收区域。
形容词"吸收的,,用于表示可变吸收面的区絲者活板的侧面,这些区絲 者侧面負&够通过类似于黑体的特性吸收太阳骑。相慈,形容词"贿的"意思4旨可变吸收面的区絲者活板的侧面,这些 区^者侧面能够^或者返回太阳41#从而不吸》|^些,。M地,可变吸收面的P及收区域和活板的吸收侧;^深色的,更特别的A^ 色的,而可变吸收面的M区^活板的^f侧是淡色的,更特别的是白色的。当然,本发明不局P艮于通i^'j用深色或者浅色来分别限定吸收性能或者反 射性能。如上所述,可移动活板可以安^可枢转的,^可以按务他方式移动,特别的是滑动或者平移。在此情况下,活板将只有"H!^暴露于太阳辐射,该侧 是吸收侧或者A^做


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仅^50i举例说明,下述附图作为参考,其中 图1是^4t本发明传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其中活板位于第一位置,在这 种情况下是吸收位置;图2是类似于图1的活板位于中间位置的图;图3是类似于图1和2的活板位于第1置的图,在这种情况下;^Jt位置;图4是4娥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传热装i^部JM见图,其中活板位于吸收 位置;图5是图4中沿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4中沿VI-VI线的剖面图;图7是图4中沿vn-vn线的剖面图;图8^i类似于图4的活;t^立于^H立置的图; 图9是图8中沿K-I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图8中沿X - 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8中沿XI-XI线的剖面图;图12是才娥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通过传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该装置安装于 斜面屋顶的下方;
图13是才娥本发明第三实施例通过传热装置的局部剖面图,类似于图12 所示,传热装置安装于平屋顶的下方;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正视图;图15是图14中沿XV-XV线的剖面图;图16是图14中传热装置的后视图;图17是图14中沿xvn — XVH线的剖面图;图18A和18B是由可变吸收面和可移动活板形成的组件的示意剖面图,其 中活板可以平移到两个独立的活板位置;图19A和l犯是类似于图18A和18B的才娥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图;其中活板可以平移到三个独立的活板位置;和图21A、 21B和21C是类似于图20A、 20B和20C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图。M实施方式首先参考图1,其絲部的区域示出了才娥本发明的传热装置IO,该传热 装置10包括接触第一热质M!(即夕h"^周围介质)的透明壁12 (例如由矿物或 者有^3^璃制成),并且该透明壁12适合于暴露于太阳辐射S。绝热模块14位于透明壁和待加热或者待冷却的第二热质M2之间,这个第 二热质例如是待加热或者待冷却的建筑的一部分(墙壁或者屋顶)等等。通道16、 18,该绝热才^L许或者禁止第一热质M!和第二热质1\12之间的传热。 这里,循环通道16、 18仅仅由它们的各自的轴^4示。##本发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介于透明壁12和绝热模块14之间的可变吸 收面20。吸收面20支撑在绝热才狭14上,因此肯腿itit明壁12暴露于太阳辐 射S。吸收面20具有与A4t区域20R交替的吸收区域20A。每个绕各自的轴24枢轴安装的可移动活板22在称为外空间的空间26中面 对可变吸收面20设置,空间26限定在吸收面20和透明壁12之间。该外空间 足够地宽以使活板22育M区转(参见图2)。外空间26包姊热流体,即在此情 况下的空气。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可变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和M区域20R构造成具有i^H L (图2所示)的平^亍a的形式,it些^L^定的主方向 上例如竖直或者水平方向54伸,并且可移动活板22安M可以绕各自的轴24 枢轴旋转,后者平朽寸选定的方向。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收区域20A和^t 区域20R具有相同的tt L,该狄L ^^上与每个可移动活板的^>1相对应。可移动活板22的-HW上具有吸收侧22A,并JbN反"H^上具有M侧22R。 这些活板可以在第一位置(即图1所示的吸收位置)和第^f立置(即图3所示 的反射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活板的吸收侧22A和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域20A同时暴露。 因此,与活板22相接的面20形賴于太阳,的吸4汰面。在图2所示的中间位置,活;fc^目对于图1所示的位置枢轴旋转了基^Ui 90°。在图3所示的位置,即^H立置,活to目对于图1所示的位置枢轴旋转了 ^4Ui 180°。在该位置,活板的反射侧22R和可变吸收面20的反射区域20R 同时暴露。可以从图l中看出,在笫一位置,活板的M侧22R与可变吸收面的M 区域20R相对以遮蔽它们。相反的,在第^i置(图3所示)活板22的吸收侧 22A与可变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相对以ii^它们。因此,每个活板22均能够辑一位置(如图1所示)向第^^立置(如图3 所示)枢轴旋转狄180。,反之亦然。在第一位置,每个活 蔽可变吸收面 的絲区域20R。在第^^立置(图3所示)每个活顿蔽紧邻所iiA4t区域的 吸收区域20A。可变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和活板的吸收侧22A优i4^深色的,尤其 是黑色的。吸收区域20A和吸收侧22A在图l至3中用薄阴影区的形式示意性g示;jM示识它们。可变吸收面20的反射区域20R和活板的反射侧22R^iiA淡色的,尤其 是白色的。反射区域20R和^J"侧22R在图l至3中用薄的未画阴影的区域的 形式示意't^k4^示;j!^示识它们。吸收区#吸收侧,4象^t区域^pM侧一才羊,可以是^通iif^r^^适的方法生产,特别的是通过喷涂,通过应用涂层等等。该装置M包括手动操怍的或者机动操怍的致动器28 (如图1所示),用于 同步itk^多动活板22。g参考图4至7 ^述才娥本发明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本发明利用 如上所述的可变吸收面20和活板22。通ii^色热才缺14的循环通道包括第一循环遞道16,该第一循环通道16连 接用于载热流体的夕M15空间26和用于与第二热质M2接触的载热流体的内部空 间30。如所示的实施例中,空间26和30在绝热块14的^"H^沿J^^上平行的 和竖直的方向延伸。第一循环通道16在可变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开口并 iU^各自的吸收区域(参见图5)开始向Jiit过绝热模块。在M情况下,两个 竖直重叠的通道16在一个吸收区域20A中开口。循环遞舰包括第J^环通道18,该第^环通道18将用于载热;緣的外 部空间26与用于载热流体的内部空间30连接。这些第1环通it^可变吸收 面20的M区域20R开口并JL^各自的M区域(参见图6)开始向下通it^色 热微。在树情况下,两个竖直重叠的通道18在一个絲区域20R开口。在图4至7所示的吸收位置中,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域20A和可移动活板 的吸收侧22A处于暴員态。这些活板打开通道16并且阻Sit道18。因》化 活板的吸收位置,第一循环通道16打开而第1环通道关闭。因此载热流# 每种情况下都可以在一个闭合环4内循环,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由于载热流 #空间26中**口热,因此它具有上升的趋势,利用向上朝向的通道16通过 自皿环向内部空间30传热。在i^E所述的,方法类似于前面彩,J的^^f文献EP 1216388中M的方 法。在缺少太阳,时,当空间26比空间30更冷时,流体停止流动并J^狭 14变为绝热体。这种辦对于特向第二热质M2传热狄絲用的,该第二 热质例如可以;Ut筑物的一个墙壁。图8至11示出了处于第^^立置(即活板的A^H立置)的绝热才狭。在该位 置,只有面20的M区域20R和活板的反射侧22R是暴露的。jtb^卜第一循环 通道16被活板封闭,而第1环通道18打开。因此空气只有蜂图10所示不同 的环傳自,环。这种结构在夏天tb^有利,因为靠i^M2 (即内部空间30) 的热空气具有上升的趋势,利用通道18向夕h^p空间26移动,从而把热量4 二热质M2向第一热质IS^传递。it^同样,该循环原理类似于前面狄的7/Hf 文献EP1216388中描述的原理。在图5至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热质M2有利地狄筑物的l^上竖直的墙,例如外墙。^it种情况下,装置io该i成以差本上竖直的方向靠着建筑物墙,而透明壁12和绝热才狭14也沿竖直方向延伸。在图5至U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绝热^^M由矿棉例如石棉制成,并且夕Mp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处终止。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面20的吸收区域20A和M区域20R构it^窄的 平行板条形式。在各种情况下,在吸收区域20A中两个重叠的通道16终止,而 在^j"区域20R中两个重叠的ilil18同时终止。:tt参考图12,图12示出了才m本发明的传热装置在倾斜屋顶T的情况下的^^J。第二热质M2在这种情况下是"iM于屋顶下的内墙32,并且形成例 如建筑物房间内部的^|£^构。传热装置10的透明壁12诏i成与屋顶的斜面结合,而绝热模块14适合于 在1-^上竖直的方向J^1伸,在M情况下,绝热^^^H立于透明壁12和内墙 32之间。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绝热才狭14可以"&J^^目互分隔。如上实施例所 述,■f—个绝热^包括从可变吸收面20向上指向相对侧的循环通道16。该模 块还包M下的通道18。与可变吸收面20相对iM有多个可移动活板22,在i!E示奮fii^示。穿 iiit:明壁12的太阳,S加热包^^在夕h^空间26内的载热流体,在本实施例 中是空气,该夕Np空间26通itJi述的通道与内部空间30iiit。在^Mt情况下, 内部空间30由导热元件34界定,该导热元^HO^i^上竖直的位置并与内 墙32热接触。该导热元件例如可以是导热翅片。jH^卜,空间26由绝热块36界定,绝热块36背靠着相邻的导热元件34并 JL^定出凹面壁38,该凹面壁帮助向可变吸收面20a^j"太阳,S。图12中的传热装置的运行类似于上述实施例。餘参考图13,图13示出了勒以于图12的传热装置,除了M个实施例 中屋顶T是平面外。因此,透明壁12和内墙32^^上是水平的。如上述实施 例所述,绝热才^:14像导热元件34—样竖直Mk^入。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常是空气的载热流体的循环是通过自然对流实现的。 tt参考图14至17,这些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应用 了前文M的7^Hf文献EP 1060353中的传热原理,并且该原理利用载热流体强
制循环运行。图14至17中的传热装置包M热模块14,所述绝热才執在由透明壁12 界^JL与第一热质Mi相接触的外空间26和由待加热的第二M M2界定的内 部空间30之间形成间隔。循环通道包括两个直接穿ii^色热模块的开口 40和42,并JJ斤述循环通道位 于相同的高度但是在M方向上5^目偏移。这两^f口中的一个,即开口42, iM有受^:行的織44,用于使载热流絲夕h"^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之间 强制循环,反之亦然。内部空间26在部分高"由竖直定向的局部间隔板46限定,而内部空间 30 ^部分高^Ji由局部间隔板48限定。这使得在^^T时候限定载热流体的如 图14和16中的箭头所示的U形循环通道成为可能。如公开文献EP1060353中的装置所示,风扇能够选#^至少一个下述状 态,如-打开状态(MJ运行),这种状态允许空^夕卜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之间循 W^而允i午在热质]V^和热质M2之间传热;和-关闭状态(KJ停止),这种状态防止空^fe夕卜部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 之间循环从而P且Ji^热质Mi和热质M2之间传热。如图15至17的剖面图所示,传热装置也包括位于绝热才執前面的、适合 于接收穿过逸明壁12的太阳旨S的可变吸收面20。在该表面20前面诏i有 类似于前述的活板22,该活板能够从两个位置中的一个移动到另一个,这两个 位置包括一个吸收位置和一个^4t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活板安装成能绕它 们各自的立轴旋转。在如图18A和18B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变吸收面120具有与a区域120R 交替的吸收区域120A。这些区域120A和120R类似于上述的区域20A和20B 并幼狄竖直平^^^^形式。可移动活板122每个^^有^Jt面122R,并 且可以在第一位置(图18A所示)和第^^f立置(图18B所示)间平移,其中在 第一位置中活板122的贿面122R和可变吸收面120的絲区域120R都暴露, 在第^^立置中活板122的^^侧122R和可变吸收面120的吸收区域120A都暴 露。因此,由表面120和活板122形成的装I^图18A位置时是100V。^J"的,
在图18B的位置时是50%吸妙50%絲。活板122与区域120A和120B具 有J^Ui^目同的宽;l并且可以在与表面120的平面相平行的方向D上共同平移 运动。这种平移运动是通过^ft滑动动作的致动器(未示出)来实现的。每个 活^P只具有一个永^^露于太阳辐射下的A^j"侧122R。图19A和19B中的可选实施例类似于图18A和18B中的实施例,除了每 个活板都只具有一个永^^露于太阳,下的吸收侧122A夕卜。可变吸收面120 具有与反射区域120R交替的吸收区域120A。可移动活板122可以在第一位置 (图19A所示)和第二—立置间平移移动,在第一位置中活板122的吸收侧122A 和可变吸收面120的a区域120R都暴露,在第^^立置中活板122的吸收侧 122A和可变吸收面120的吸收区域120A都暴露。因此,由表面120和活板122形成的装置在图19A位置时是50%吸# 50%储,在图19B的位置时是100%吸收的。图18A、 18B和图19A、 19B所示的实施例适合于具有如图4至13所示的 载热流体自,环通道或者如图14至17所示的强制循环通道的绝热模块。在图20A至20C所示的实施例中,可变吸收面220具有成对间隔并ibNl对与面220之间形成锐角,其中所述吸收区域220A固定在面220上,整个装U 通过例如;1W^属板形成的。可移动活板222倾斜地iU并且每个^r有^t侧222R,并且可以沿方向 D在第一位置(图20A)和第二位置(图20C)间平移移动,在第一位置(图 20A)可变吸收面220的吸收区域220A暴露,在第二位置(图20C)活板222 的絲侧222R暴露。活板222固定于可以沿方向D滑动的公共支撑(未示出)上并且每个活板 与该方向形勤目同的角度。按这种方式形成的装置在图20A所示的位置时是 100%吸收的,在图20C所示的位1^100%絲的。图20B示出了在理论上没 有功能的中间位置。在图21A至21C所示的可选实施例中,表面220具有成对间隔的并ibNl对 于i^方向D倾斜的M区域220R。可移动活板222倾^KU并且每个^"有 吸收侧222R。它们可以在第一位置(图21A)和第_^立置(图21C)之间沿方 向D平移移动,在第一位置时可变吸收面220的^j"区域220R暴露,在第二
位置时活板222的吸收侧222A暴露。图21B示出了理论上没有功能的中间位置。按这种方式形成的装置在图21A所示的位置时是100o/。^4t的,在图21C所示的位置时是100%^及收的。图20A和20B以及图21A和21B所示的实施例主要适用于具有如前面图14至17所述的具有载热流体强制循环逸道的绝热模块。本发明可以有许多可选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特定实施例。因此,可移动活板可以是枢轴旋转的或者滑动的并且它们的方向可以;Ug:直的或水平的。才娥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可以是容易安装的才^M傳元的形式,并且具有选 定的尺寸,举例来说,0.60111乘1.00111的矩形单元,本尺寸仅供参考。本发明在建筑上具有"f^4的应用,尤其适用于在冬天加热建筑物和夏天冷 却建筑物。
权利要求
1、一种传热装置,包括与第一热质(M1)接触的透明壁(12),该透明壁适于暴露于太阳辐射(S)下;和位于透明壁(12)与待加热或者待冷却的第二热质(M2)之间的绝热模块(14),所述绝热模块(14)包括用于载热流体的循环通道(16,18),该绝热模块允许或者禁止在第一热质(M1)和第二热质(M2)之间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装置包括介于透明壁(12)和绝热模块(14)之间的可变吸收面(20;120;220)、以及与所述可变吸收面(20;120;220)相对布置的可移动活板(22;122;222),所述可变吸收面通过所述透明壁(12)暴露于太阳辐射(S)并且具有吸收区域(20A;120A;220A)和/或反射区域(20R;120R;220R),每个活板都具有吸收侧(22A;122A;222A)和/或反射侧(22R;122R;222R),这些活板能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改变暴露于太阳辐射下的所述吸收区域和/或所述反射区域以及所述吸收侧和/或所述反射侧。
2、 如^U,J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吸收面(20)具 有与絲区域(20R)交替的吸收区域(20A),所述可移动活板(22)中的每 一个W"有tobN对的吸收侧(22A)和膽侧(22R),这些活板育化第一位 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是吸收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活 板(22)的吸收侧(22A)和可变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都暴露,所 述第^f立IX^H立置,在所述第^^立置中所^板(22 )的各自的a侧(22R) 和可变吸收面(20)的M区域(20R)都暴露。
3、 如^'漆求2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ii^ 板(22)的vSJt侧(22R)与所述可变吸收面(20)的a区域(20R)相对以 遮蔽它们,而在所ii^^f立置,所ii^板(22)的吸收侧(22A)与所述可变吸 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相对以it^它们。
4、 如权利要求2和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 吸收面(20)的吸收区域(20A)和M区域(20R)构it^选定的主方向上 延伸的具有MH (L)的条板形式,并ili斤述可移动活板(22 )安M能绕与所^定的主方向平行的各自的轴(24)枢转。
5、 如^5U'J要求4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活板(22)中 的^"个都^^一位置向第_^立置枢轴旋转大体180°,或者反之亦然,使得 在所述第一位置,每个活板(22) 可变吸收面(20)的反射区域(20R), 并iL4所述第^j立置,每个活板(22) i4^紧邻所iiA4t区域(20R)的吸收区 域(20A)。
6、 ^^U'J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棘于,所述可变吸收面(120) 具有与絲区域(12服)交替的吸收区域(120A ),其中可移动活板(122 )中 的^-个#*有踏侧(122R),并且f化第一位置和第^^立置之间平移移动, 所絲一位置中活板(122)的M侧(122R)和可变吸收面(120)的反射区 域(120R)都暴露,所述第二位置中活板(122)的M侧(122R)和可变吸 收面(120)的吸收区域(120A)都暴露。
7、 ^^U'j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ii可变^及收面(120) 具有与絲区域(120R)交替的吸收区域(120A ),其中可移动活板(122 )中 的^-个^^有吸收侧(122A),并且育t^第一位置和第^f立置之间平移移动, 所述第一位置中活板(122)的吸收侧(122A)和可变吸收面(120)的M区 域(120R)都暴露,所述第二位置中活板(122)的吸收侧(122A)和可变吸 收面(120)的吸收区域(120A)都暴露。
8、 H"'J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Hr棘于,可变吸收面(220)具有 成对间隔出现并ibf目对于选定的方向(D)倾斜布置的吸收区域(220A),其中 所述可移动活板(222)倾^KM, iL每个^R"有^t面(222R),并能沿所述 选定的方向(D)在可变吸收面(220)的吸收区域(220A)暴露的第一位置和 活板(222)的M侧(222R)暴露的第^置之间平移移动。
9、 如^U'J要求1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变吸收面(220)具有 ^J"间隔出现并ibMl对于i^的方向(D)倾斜布置的M区域(220R),其中 所述可移动活板(222)倾^iU,且每个具有吸收侧(222R),并能沿所g 定的方向(D)在可变吸收面(220)的反射区域(220R)暴露的第一位置和活 板(222)的吸收侧(220A)暴露的第二一立置之间平移移动。
10、 如^'J要求1至9中任一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 吸收面(20; 120; 220)的吸收区域(20A; 120A; 220A)和所述活板(22;122; 222)的吸收侧(22A; 122A; 222A)是深色的,尤其是黑色的,而所述 可变吸收面(20; 120; 220)的絲区域(20R; 120R; 220R)和所述活板(22; 122; 222)的M侧(22R; 122R; 222R)是淡色的,尤其是白色的。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 装置包括用于同步地移动所g板(22; 122; 222)的致动器(28)。
12、 如^U'j要求1至11中^^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 绝热模块(14)的循环通道(16, 18)允许载热流体自然循环。
13、 NWJ要求12所的传热装置,^##于,所述循环逸道包括 -第一循环通道(16),连接用于载热流体的夕卜部空间(26)和用于载热流体的内部空间(30),所必卜部空间(26)位于所述透明壁(12)和所述可变吸 收面(20; 120)之间,所述内部空间(30HU成与第二热质(M2)接触,这 些第一循环通itif止于所述可变吸收面的吸收区域(20A; 120A)并ib^所述 吸收区域向Jiifit;斤i^色热才狭(14);和画第^环通道(18),连接用于载热流体的夕卜部空间(26)和用于载热流 体的内部空间(30),这些第1环通ii^f止于所述可变吸收面(20; 120)的 絲区域(20R; 120R)并JU^斤iiA^区域向下通i^斤iii色热模块(14);-因此,在所ii^板的吸收位置,第一循环通道(16)打开而第1环通道 (18)关闭,并JL^所ii^板的^H立置,第一循环通道(16)关闭,而第1 环通道(18)打开。
14、 如^5U'j要求13所述的传热装置,^##于 -在所g板的吸收位置,载热流体的自,环只有当所必卜部空间(26)中的载热流体的温度高于所述内部空间(30)中的载热流体的温度时才发生,从而允许yyjf^空间向内部空间传热,和-在所g板的^^H立置,载热流体的自,环只有当所^卜部空间(26) 中的载热流体的温度低于所述内部空间(30)中的载热流体的温度时才发生, 从而允许从内部空间向夕卜部空间传热。
15、 如^U'j要求l至14中的^-"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中第二热质(M2) M筑物的;^t竖直的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装置(10)沿所#筑物的 壁设置在^Jt竖直方向上,所述透明壁(12 )和所*热模块(14)沿所ii^r 向延伸。
16、 '虔求1至14中的^-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热质(M2) ;l^j:在具有i^^^"度的屋顶(T)下面的内墙(32), ^#絲于,所述传热 装置的透明壁(12)设置成与所ii^顶的斜面成为一本,而所ii^热模块(14) 适于在J^上竖直的方向上延伸。
17、 ^5U'j要求16所述的传热装置,^#*于,所述传热装置包4舌至少 一个与内墙(32 )热^^触连接的导热元件(34),并JL^斤述导热元件(34)沿所 g热才狭(14)与可变吸收面(20)相对布置。
18、 N5^'虔求1至11中的任一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iiife 热才狭(14)的循环逸道(40, 42)允许所述载热流体的强制循环。
19、 如^5U'J要求18所述的传热装置,_^#棘于,循环通道包括穿it;斤述 绝热模块(14)的两个开口 (40, 42),其中一个开口 (42)设有受控运行的风 扇(44)并JL^外部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之间提供舰,所必卜部空 间位于所述透明壁(12)和所述可变吸收面(20)之间并且P艮定了用于载热流 体的U形循环it^,所述内部空间"^^成与第二热质(M2)接触并且P艮^J于 载热流体的U形循环^it^, M (44)能够有选择iikiiA至少一个下述状态-打开状态,所述打开状态允许载热流M夕h^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 之间循环,从而允许在第一热质(Mi)和第二热质(M2)之间传热;和-关闭状态,所述关闭状态阻止载热流*夕1^空间(26)和内部空间(30) 之间循环,从而阻止在第一热质(Mj和第二热质(M2)之间传热。
20、 如权矛虔求l至19中的^-个所述的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热流^j^是空气。
全文摘要
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透明壁(12)和绝热模块(14)之间的可变吸收面(20),所述可变吸收面(20)暴露于穿过所述透明壁(12)的太阳辐射,并且具有吸收区域(20A)和反射区域(20R);和与所述可变吸收面(20)相对设置的可移动活板(22),并且该活板每个都具有吸收侧(22A)和/或反射侧(22R),这些活板可以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从而改变及暴露于太阳辐射下的所述吸收区域和/或反射区域以所述吸收侧和/或反射侧。本发明应用于建筑领域。
文档编号F24J2/04GK101398228SQ200810173748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0日
发明者欧根纽什·莱尔夫斯基 申请人:玛萨-塞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