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0251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暖器,尤其涉及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暖器的问世,为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与福祉,且己成 为家庭中必备的电器用品,且市面上常见的电暖器种类琳琅满目,其大部分或 多或少皆存在有体积大、重量重、安全性低、燃氧以及加热速度慢等问题。
如现有含油的叶片式电暖器,其主要包括一框体、多个叶片、 一电热管以 及一风扇;该等叶片容设于该框体内部,并在该等叶片内部分别填充有热油; 该电热管固定在该框体上,并穿接该等叶片;该风扇则对应该等叶片设置;为 此,以构成此含油叶片式电暖器。
使用此含油叶片式电暖器时,即启动该含油电暖器并使其开始运转,该电 热管即产生出热能,并加热热油使其循环以将热能传导至该等叶片上,再由启 动该风扇运转,并以强制性对流的方式,吹送出该等叶片所产生的热能,以达 到暖房的效果。
然而,上述含油的叶片式电暖器,其价格昂贵、重量较重、具污染且安全 性甚低,并于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异味,且其加热热油的速度较为缓慢, 会降低热能传导至该等叶片上的速率,并降低整体的热输出效率。
如现有的另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其主要包括一框体、多个叶片、 一电热板 以及多个热管;该等叶片容设于该框体内部;该电热板固定在该框体上,并位 在该等叶片的下方;该等热管其一端分别穿接该等叶片内,而另一端则分别穿 设于该电热板中;其中,由该等热管分别穿接于该等叶片内,为此,可较为提 高热能传导至该等叶片上的速率,而其价格便宜、重量轻、无污染、安全性高 并无异味的产生。
然而,上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在实际使用上仍存在有以下的缺失,因该热 管穿接于该叶片内,故该热管与该叶片的接触面积仅限于该热管的周缘部分的有效提升热能传导至该等叶片的速率(即加热速度亦缓慢),并影响此叶片式电暖器的热输出效能,同时,该电热板所产生出的热能经由该等热管而传导至该等叶片上,故该电热板并未直接与该等叶片相接触,亦无法有效提升此叶片式电暖器的热输出效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由热管贴设于片体表面,增加热能传导至片体上的速率,进而提升其热输出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由热管与片体的组合设计,具有价格便宜、重量轻、无污染、安全性高且无异味产生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叶片式电暖器,由一热产生器以及一叶片结构所构成;该热产生器具有一杆体,该叶片结构包含一片体以及贴设于该片体表面的至少一热管,该片体开设有供该杆体穿接的一穿孔,而热管则环绕该穿孔周缘并延伸整个片体。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由一片体以及至少一热管所构成;该片体开设有一穿孔,热管贴设于该片体表面,该热管具有一弧形吸热段及从该吸热段延伸出的一放热段,该吸热段的内缘环绕该穿孔周缘。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及其叶片结构,由热管的吸热段除环绕穿孔周缘设置外且其接触杆体,进一步提升其热传导的速率及均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增加其热传导速率,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热输出效能,进而达到快速暖房的效果,并解决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6图2为图1的2-2剖面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区域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叶片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动作分解图;图6为图5的组装动作完成图7为图6的7-7剖面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图。其中,附图标记
10..... 框体
11..... 前壳板
13..... 支撑杆
14..... 矩型框
141....镂空部
143.... 护条
20..... 叶片结构
21. 21,..片体211....开孔213、 213,.环墙
22..... 热管
221....吸热段30.....热产生器
40..... 温度调整钮
50..... 另一热管
51..... 吸热段
60..... 滚轮12.
后:
142.... 透空部
212.....穿孑L
214.....凹陷区
222.....放热段
31.....杆体52.
放热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叶片式电暖器,由一框体IO、 一叶片结构
20以及一热产生器30所构成。
该框体10包含一前壳板11、 一后壳板12、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前、后壳板11、 12之间的多个支撑杆13、以及连接在该前壳板11与该后壳板12之间的一矩型框14,并在该矩型框14的顶面开设有一镂空部141,而在该矩型框14的侧面则分别开设有多个透空部142,而该等透空部142之间形成有一护条143,所述该框体IO可由较耐高温的塑料材料所制成。
该叶片结构20安装于该框体10内部,该叶片结构20包含一片体21以及贴设于该片体21的表面的至少一热管22;该片体21形成有一凹陷区214,并在该片体21上开设有多个开孔2H及一穿孔212(如图4所示),该等开孔211及该穿孔212位在该凹陷区214内,且该等开孔211分别供该等支撑杆13对应穿接,而从该片体21上凸伸出有环绕该穿孔212周缘的一环墙213,该环墙213可使该片体21穿接于该等支撑杆13上后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使空气可于该片体21与另一片体21之间自然对流循环,所述该穿孔212可为圆孔,而该开孔211则可为圆孔或矩形槽等;该热管22为一U型的热管,并位在该凹陷区214内,该热管22具有一弧形吸热段221及从该弧形吸热段221延伸出的一放热段222,该吸热段221的内缘环绕该穿孔212周缘。
该热产生器30具有一杆体31,该杆体31固定在该框体IO上,并穿接该片体21的该穿孔212(如图5所示),而被该环墙213所套接,其中,该杆体3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该前壳板11与该后壳板12之间,并被该护条143所遮蔽,而该护条143则可防止使用者的手部触碰到该杆体31,以避免对使用者造成烫伤,所述该杆体31可为一电热管。
于本实施例中,还可包含设置在该片体21上的一温度感应器(图中未示)、以及分别穿设于该前壳板11上的一温度调整钮40及电连接该温度感应器的一温度显示器(图中未示),该温度调整钮40用以调控该热产生器30的该杆体31的温度,而该温度感应器则用以感应该片体21的温度,并将其所感应的温度经由该温度显示器显示出来。
于本实施例中,还可包含多个滚轮60,该等滚轮60分别连接于该前壳板11及该后壳板12的底部两侧,以方便本实用新型进行拖曳移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请参阅图6及图7,首先启动本实用新型叶片式电暖器开始运转,该
热产生器30的该杆体31即产生出热能,并传导至该片体21及该热管22,该热管22则以其该吸热段221吸收该杆体31的热能,并将其热能传导至该放热段222,并由该片体21散出该放热段222及该杆体31所产生的热能,并由空气的自然对流,送出被加热的热空气,以达到快速暖房的效果。
上述在使用的过程中,由该杆体31穿设于该片体21中、以及该热管22平贴于该片体21的一表面并与该杆体31接触,以增加该热管22与该片体21、热产生器30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使该杆体31所产生的热能,除了可直接传导至该片体21上进行散热外,亦能经由该热管22迅速地传导至该片体21上进行散热,增加其热传导的速率与均温效果,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热输出效能。
另外,上述由该热管22与该片体21的组合设计,其与现有以热油加热的叶片式电暖器相比较后,具有价格便宜、重量轻、无污染、安全性高且无异味产生等优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热管22除了可平贴于该片体21的一表面设置外,亦可嵌入至该片体21内设置,同样可增加该热管22与该片体21之间的热传导面积,以增加其热传导的速率,前述该热管22贴设于该片体21的一表面,可以焊接的方式将该热管22焊接于该片体21表面,而该热管22嵌入至该片体21内,则可以胶合的方式予以固定。
请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还可包含贴设于该片体21的另一表面的另一热管50,该另一热管50可为一U型的热管,并与该杆体31相互接触,其中,该另一热管50具有一弧形吸热段51及从该弧形吸热段51延伸出的一放热段52,该吸热段51的内缘环绕并接触该杆体31的周缘表面,并与该穿孔212齐平,进一步增加其热传导速率,并提升其热输出效能,另外,可縮短该热管22与该另一热管50的制作长度及该片体21的制作高度,以縮小本实用新型纵向的体积。
请参阅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毋须设置该矩型框14、后壳板12以及该支撑杆13,而该片体21,的表面为一平面,而该热管22则平贴于该片体21'的表面,并在该片体21'上开设有一穿孔(图中未示),且从该片体21'上凸伸出有环绕该穿孔周缘的一环墙213',并以该环墙213'穿入另一该片体21'的该穿孔内而予以固定,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 差别在于该热管22可呈L型或J型者,并可达到前述实施例的相同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增加其热传导速率, 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热输出效能,进而达到快速暖房的效果,并解决现有技术 的种种缺失。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 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 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 护范围。
10
权利要求1. 一种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片体,开设有一穿孔;以及至少一热管,贴设于该片体表面,热管具有吸热段及从该吸热段延伸出的一放热段,该吸热段的内缘环绕该穿孔周缘。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形成有一凹陷区,该热管位在该凹陷区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体凸伸出有环绕该穿孔周缘的一环墙。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呈U型、L型或J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段呈弧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贴设于该片体的另一表面的另一热管,该另一热管具有-延伸出的一放热段,该吸热段的内缘环绕该穿孔周缘。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热管呈U型、L型或J型。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段呈弧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 表面为一平面,该热管贴接于该平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从该 平面上凸伸出有一环墙。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 孔供一热产生器穿接,该吸热段则环绕该热产生器的外周缘。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的叶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 产生器为一电热管。
13. —种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其特征在于,该片体,其特征在于,从该片,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吸热段及从该吸热段,其特征在于,该另一,其特征在于,该吸热,其特征在于,该片体一热产生器,具有一杆体;以及一叶片结构,包含一片体以及贴设于该片体表面的至少一热管,该片体开 设有供该杆体穿接的一穿孔,而该热管则环绕该穿孔周缘。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前壳板及对应该前壳板的一后壳板,该杆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该前壳板与该后壳板之 间。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滚轮,该等滚轮分别连接于该前壳板及该后壳板的底部两侧。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该 前壳板与该后壳板之间的一矩型框,该矩型框的顶面开设有一镂空部,而该矩 型框的侧面则分别开设有多个透空部,并在该等透空部之间形成有一护条,该 护条对应遮蔽该杆体。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设于该 前壳板上且用以调控该热产生器的该杆体温度的一温度调整钮。
1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 杆,而该片体则开设有供该等支撑杆分别对应穿接的多个开孔。
19.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热产生器为一 电热管。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片体形成有一 凹陷区,该热管位在该凹陷区内。
21.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片体的表面为一平面,该热管平贴于该平面。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平面凸伸出有 一环墙。
23.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片体凸伸出有 环绕该穿孔周缘的一环墙,该环墙套接在该杆体的外表面。
2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呈U型、 L型或J型。
2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具有一吸 热段及从该吸热段延伸出的一放热段,该吸热段的内缘环绕该杆体的外周缘。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段接触该 杆体。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段呈弧形状。
2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贴设于该 片体的另一表面的另一热管,该另一热管部分环绕该杆体。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另一热管具有 一吸热段及从该吸热段延伸出的一放热段,该吸热段的内缘环绕该杆体的外周缘。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段接触该 杆体。
31.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吸热段呈弧形状。
32.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叶片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该另一热管呈U 型、L型或J型。
专利摘要一种叶片式电暖器,包含一热产生器以及一叶片结构;该热产生器具有一杆体,该叶片结构包含一片体以及贴设于该片体表面的至少一热管,该片体开设有供该杆体穿接的一穿孔,而该热管则环绕该穿孔周缘;为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增加其热传导速率与均温效果,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热输出效能。
文档编号F24D13/04GK201269582SQ20082012558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4日
发明者王证都, 黄孟正 申请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