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7211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上往往会有一些设备需要常年运行,而且这些设备运行有热量散出,全年存在冷负荷需要进行空气处理,本实用新型披露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以电信通讯基站为例,由于基站在运行过程中有余热散出,全年都需要进行空气的降温处理,目前常用的降温手段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基站空调来降温,普通的基站分体空调与房间舒适性分体空调的设置相同,
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节流装置等;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和室外换热器等。 一般空调的压缩机的功率很大,特别是对于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其能效虽然有所上升,但是消耗的电能相当多,不利于节能减排。
第二种方式是在冬季运行时,釆用经过过滤的新风直接吹到机房内,这种方式往往需要经常维护过滤器,以保持其除尘功能,且当室外湿度较大时,直接引入的新风可能超过室内设备可能容许的湿度范围,容易造成设备损坏,这也是直接引入新风的方式无法推广的原因。
第三种是用热交换器作为机房内向外传热的手段,其一般采用高效空气-空气热交换器,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047649Y中公开了一种通信机房用空调节能空气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机体、室内侧进风口、分别与换热机体相连的室外侧回风管、室外侧进风管、室内侧回风管,设在室外侧回风管上的室外侧风机,设在室内侧回风管道上的室内侧风机,温度传感器分别装在通信机房内外以检测机房内外的温度,室外侧风机、室内侧风机、空调、温度传感器与装在换热器机体上的智能控制装置连接,在室外侧回风管上装有室外侧回风管防护网,在室外侧进风管上装有室外侧进风管防护网;室内侧进风口开于机壳上;由纵向风道、横向风道组成的钼合金材质的换热机芯通
过肋条与机壳构成内静压箱、外静压箱,两内静压箱之间为纵向风道,两外静压箱之间为横向风道,外静压箱一端和室外侧进风管相连,外静压箱的另一端经横向风道和外静压箱连接,外静压箱另一端连至室外侧回风管,内静压箱一端和室内侧进风口相连,内静压箱的另一端经纵向风道和内静压箱连接,内静压箱另一端连至室内侧回风管。
该通信机房用空调节能空气换热器采用横向风道把室外空气输送到室内换热器机体,在换热器机体内与纵向风道的室内空气换热。其具有整机的
体积大,需要独立的室内送风风道;且由于必须安装空调,而该节能空气换热器与空调必须分开安装,在基站机房中,对于室内气流组织往往有一个方向的送风是最有利的,而由于机房面积小,且并非每个墙壁都可以开凿通向室外的孔洞,如来自房间自身的结构影响,当空调采用了这个方向时,其他设备就很难再釆用这个送风方向,以至于影响到节能空气换热器的换热器效果。而且,节能空气换热器和空调都需要自己的室内空气循环设备,而为了保证通信机房室内空气的温度均匀, 一般即使空调主机到了设定温度停机的情况下,室内风机始终处于高风档。然而,如果此时室外温度低,换热器也须采用高风档,从而造成了浪费。
另外,由于通信机房内的空间有限,当空调与节能空气换热器分开安装时,需要各自选择安装位置,安装固定及室内外风管连接,由于控制上需要总体考虑联合制冷和切换,空调和换热器的分置也容易造成两者各自控制器的配合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具有与室外空气换热降温功能和制冷降温功能、室内空气循环釆用同一的风机、且制冷和降温的切换功能统一、系统控制简单、布置安装灵活方便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箱体上设置有室内侧进风口、室内侧排风口、室外侧吸风口和室外侧排风口,其特征是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换热的第一换热器,室内空气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一换热器的室外侧风道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和用于室内空气与循环工质换热的第二换热器,室内空气从第二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二换热器的循环工质进行热交换。
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分别设置在箱体的顶部和/或底部,室内侧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的风道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风道为并列设置,或者为串列设置。
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之间设置有用隔板左
5右分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列设置,第一风道和 第二风道的下方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端设置 有用于选择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平移挡风板,箱体上设置有挡风板滑槽,室 内侧进风口与第二风道相通,室内侧排风口与空腔相通,第一换热器设置在 第一风道中,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道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为上下叠置的上部菱形换热器和下部菱形换热器,上部 菱形换热器与室内侧进风口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上腔,室内侧风道上腔和 室内侧进风口相通,上部菱形换热器和下部菱形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 道中腔,下部菱形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排风口之间设置有室内 侧风道下腔,室内侧风道下腔和室内侧排风口相通。
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之间设置有风道,室内 侧进风口、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室内侧排风口依序设置,或者,室内 侧进风口、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室内侧排风口依序设置,或者,第一 换热器为上下叠置的上部菱形换热器和下部菱形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包括第 二换热器上段、第二换热器中段和第二换热器下段,第二换热器上段设置在 室内侧进风口与上部菱形换热器的一侧上方之间,第二换热器中段设置在上 部菱形换热器的另 一侧下方和下部菱形换热器的另 一侧上方之间,第二换热 器下段设置在下部菱形换热器的一侧下方和室内侧排风口之间。
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同时设置在箱体的顶 部,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用隔板分 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列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 风道的下方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端设置有用 于选择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平移挡风板,箱体上设置有挡风板滑槽,设置在 箱体底部的室内侧排风口与空腔相通。
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第二 换热器水平或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为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在第一风道中,热
管换热器的蒸发段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热管 换热器的蒸发段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或上方。
所述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倾斜的设置在第一风道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 段水平或倾斜的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第二换热器呈直线或折线状。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统一,减小了室内占用 空间;统一了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即最优化的气流组织提高冷却 效果;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使用统一的控制器,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切换和控 制统一执行;使用统一的室内空气循环风机,进一步节能。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为平板层叠式换热器或热管式换热器,平板
层叠式换热器优选为L型、U型、长菱形逆流换热器及偶数个菱形交叉流换 热器,第一换热器也可以是以上换热器的组合,第二换热器采用的循环工质 为制冷剂工质、冷冻水或冷冻盐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机房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X-X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风道导通时,室内侧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二风道导通时,室内侧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中的L-L型换热风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中的U-U型换热风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中的L-U型换热风道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中的长菱形换热风道示意图。 图IO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串联时的剖视结构示 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的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后经过 第二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3为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二换热器后经过第一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4为室内空气交替经过第一换热器的室内恻风道与第二换热器的室 内侧风道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器釆用热管换热器,第
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风道侧为串联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为空气处理装置,2为箱体,3为室内侧进风口, 4为室内侧排 风口, 5为室外侧吸风口, 6为室外侧排风口, 7为第一换热器,8为第二换 热器,8a为第二换热器上段,8b为第二换热器中段,8c为第二换热器下段, 9为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10为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1为平移挡风板, 12为挡风板滑槽,13为第一风道,14为第二风道,15为第一换热器的室内 侧空气吸风口, 16为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排风口, 20为顶板,21为控 制器,22为室外侧空气吸风管,23为室外侧空气排风管,25为墙体,26为 空调器的室外机,27为室内侧进风,28为室内侧排风,29为室外侧进风,30为室外侧排风,31为上部菱形换热器,32为下部菱形换热器,33为室内 侧风道上腔,34为室内侧风道中腔,35为室内侧风道下腔,36为风机排风 口, 37为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8为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l,本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l位于机房的墙 体25的室内侧,机房空气处理装置1通过室外侧空气吸风管22从室外引入 室外侧进风29,在第一换热器7中与室内空气换热,通过室外侧空气循环 风机10排出,经过加热及加压的空气经过室外侧空气排风管23排出到室外, 成为室外侧排风30;机房空气处理装置1通过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引入 室内侧进风27,室内侧进风27通过第一换热器7与室外侧空气换热,或室 内侧进风27通过第二换热器8与循环工质换热,然后通过室内侧空气循环 风机9排出,成为室内侧排风28。在本实施例一中,第二换热器为空调器 的室内侧换热器,图l中的26为空调器的室外机,通过工质循环,低压力 的工质在第二换热器中的工质侧蒸发,对通过第二换热器空气侧的室内空气 降温。在机房空气处理装置的布置上,使室内侧排风28位于最有利于机房 设备降温的位置及方向,室外机26安装于室外,就近安装。
由于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和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的位置可以变化 的,只是出于做图方便,才在图l-图14中将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设置在 顶部,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设置在底部的形式。如果调换位置,而釆用向 换热器吹风的形式,并不会影响使用的情况。这里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 和第二换热器。
参见图2-图3,图中的室内侧排风口 4位于箱体2的正面下部,室内侧 进风口 3位于箱体2的正面中上部,箱体2的正面右上角设置有显示和调整 功能的控制器21,其中,20为顶板,21为控制器,3为室内侧进风口, 4 为室内侧排风口, 5为室外侧吸风口, 6为室外侧排风口, 7为第一换热器, 8为第二换热器,9为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IO为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1 为平移挡风板,12为挡风板滑槽,13为第一凤道,14为第二凤道,15为第 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吸风口 , 16为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排风口 。
第一换热器釆用的是L-L型换热风道,室外侧空气从室外侧吸风口 5 进入第一换热器7的室外侧风道,与第一换热器7室内侧风道内的室内侧空 气热交换后,经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加压,从室外侧排风口6排出。
室内侧风道为并联形式,左侧为第一风道13,第一换热器7设置在第一 风道13中,右侧为第二风道14,第二换热器8设置在第二风道14中,两风道的下端设置有平移挡风门11,该平移挡风门可以在挡风板滑槽12内水 平移动,可以平移到第一风道13或第二风道14的排风端。
当平移挡风门11移动到第一风道13的排风端时,第一风道13内的空 气被阻隔,室内侧空气通过室内侧进风口 3进入第二风道14,在第二风道 14中与第二换热器8进行换热,经过换热的空气从没有平移挡风门11的排 风端进入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的吸气口 ,经过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加压 送风,从室内侧排风口 4排出到室内侧;当平移挡风门11移动到第二风道 14的排风端时,第二风道14内的空气被阻隔,室内侧空气通过室内侧进风 口3进入第一风道13,在第一风道13中与第一换热器7进行换热,经过换 热的空气从没有平移挡风门11的排风端进入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的吸气 口 ,经过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加压送风,从室内侧排风口 4排出到室内侧。
参见图4,为第一风道13导通时,室内侧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7的示意 图;如图可以看出,平移挡风门11位于第二风道14的排风端,室内侧进风 27经过第一风道13内的第一换热器7,经换热后排出成为室内侧排风28。
参见图5,为第二风道14导通时,室内侧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8的示意 图;如图可以看出,平移挡风门11位于第一风道13的排风端,室内侧进风 27经过第二风道14内的第一换热器8,经换热后排出成为室内侧排风28。
参见图6-图9,图6-图9为第一换热器7釆用不同换热器形式的风道示 意图,本实用新型披露的第一换热器的形式釆用板式层叠换热器及热管换热 器,后面有专门的实施例进行介绍,优选的采用板式层叠换热器,其中优选 釆用室内外空气逆流的形式进行换热的层叠换热器,下面根据图进一步说 明。
图6为室内外空气为L-L型换热的风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 例釆用的就是该L-L型风道的换热器,室内侧进风27从第一换热器7的一 侧进入,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另一侧的室外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 7的下端面排出;室外侧进风29从第一换热器7的另一侧进入,在第一换 热器7内与另 一侧的室内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上端面排出。 在主要的流道上,内外侧的空气釆用逆流换热,而且,由于可以在第一换热 器7的两端分别布置风机,所以该型的换热器为优选的换热器。
图7为室内外空气为U-U型换热的风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 例釆用的是U-U型风道的换热器,室内侧进风27从第一换热器7的一侧进 入,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另一侧的室外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 同侧的下侧面排出;室外侧进风29从第一换热器7的另一侧进入,在第一 换热器7内与室内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同侧的上侧面排出。 在主要的流道上,内外侧的空气采用逆流换热,而且,风机一般布置于第一
9换热器7的两侧,虽然整机的厚度增加,但是其高度会明显降低,这个方案 也是优选的方案。本第二实施例中的U-U型换热器还采用了层间波紋板增 强板式层叠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及结构。
图8为室内外空气为U-L型换热的风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 采用的是U-L型风道的换热器,室内侧进风27从第一换热器7的一侧进入, 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另 一侧的室外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下端 面排出;室外侧进风29从第一换热器7的另一侧进入,在第一换热器7内 与室内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同侧的上侧面排出。在主要的流 道上,内外侧的空气釆用逆流换热,而且,U型风道侧的风机布置于第一换 热器7的侧面,但是高度和厚度都会变化不明显,是优选的方案。
图9为室内外空气为长菱形换热的风道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 采用的是长菱形风道的换热器,本实施例与以上三个实施例还有明显的不 同,虽然也是室内外空气为逆流形式,但室内侧空气为下进上出,室外侧空 气为上进下出。具体为室内侧进风27从第一换热器7的下侧斜面进入口进 入,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另一侧的室外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 上侧斜面排出口排出;室外侧进风29从第一换热器7的另一侧的上侧斜面 进入口进入,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室内空气逆流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 同侧的下侧斜面排出口排出。在主要的流道上,内外侧的空气采用逆流换热, 而且,长菱形换热器风道侧的风机布置更加灵活,根据斜面开口的方向,风 机可以布置于第一换热器7的下方,也可以布置于第一换热器7的侧面,是 优选的方案。
参见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采用双菱形换热器为第一换热 器7的技术方案,第一换热器为上下叠置的上部菱形换热器31和下部菱形 换热器32,上部菱形换热器31与室内恻进风口 3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上 腔33,室内侧风道上腔和室内侧进风口 3相通;上部菱形换热器31和下部 菱形换热器32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中腔34;下部菱形换热器32与第一 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排风口 16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下腔35,室内侧风道 下腔和室内侧排风口 4相通。
由双菱形交叉流换热器在第一风道13中,围成了室内侧风道和室外侧 风道,其中室内侧空气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吸风口 15进入室内侧风 道上腔33,经过上部菱形换热器31的室内侧风道,进入室内侧风道中腔34, 再经过下部菱形换热器32的室内侧风道,进入室内侧风道下腔35,被室内 侧空气循环风机9引风加压排出到室内;室外侧的空气流动与其类似,从室 外侧吸风口 5经过下部菱形换热器32及上部菱形换热器31的室外侧风道及 所连接的风腔,被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引风加压排出到室外。釆用双菱形换热器解决了单个交叉流换热器不易完成风道转向的问题,
而且配置比较灵活,但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第二风道14中存在大量的无效 换热空间,整体的效率降低,同时,由于交叉流换热器本身效率要差于逆流 换热,所以相同的换热量,釆用双菱形换热器的体积相对较大,釆用双菱形 换热的优点是由于交叉流换热器的应用时间长,技术比较成熟,价格相对也 比较低。本实施例五的双菱形换热器还采用了波紋板增强板式层叠换热器的 换热效果及结构强度。
参见图11-图13,本实用新型披露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釆用另一 种形式的布置方式。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设置在箱体2的顶部,室内侧 空气循环风机9设置在箱体2的底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在室外 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之间,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 器或者并列设置,或者上下设置,室内侧进风口 3设置在箱体的中上部,室 内侧排风口 4设置在箱体2的下部,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 循环风机9之间设置有风道,室内侧进风口3、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 8和室内侧排风口 4依序设置,或者,室内侧进风口 3、第二换热器8、第 一换热器7和室内侧排风口4依序设置。
其中,图11为第一换热器7与第二换热器8釆用串联形式的侧面剖视 图,明显可以看出釆用串联布置方式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厚度明显减小,如图, 室内侧空气从空气处理装置的室内侧进风口 3进入第一换热器7的进风口 , 在第一换热器7内与另一侧的室外空气进行换热,从第一换热器7下端口 16排出,该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8与循环工质进行热交换后,经室内侧空 气循环风机9加压排出到室内侧。
图12为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7、后经过第二换热器8的示意图; 由于一般情况下,通过工质循环的第二换热器8的温度要低于室外侧空气的
温度,所以如果室内侧以降温为目的,优选的方式是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换 热器7降温,经过降温的空气再与第二换热器8进行换热,从而提高空气降 温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采用图12所示的换热器串联形式,且第二换 热器8采用冷冻水进行降温。
图13为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二换热器8、后经过第一换热器7的示意图; 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二换热器8降温,再经过第一换热器7降温再排入到室内, 该种情况一般只用于非常严寒的场合,即室外温度很低,经过换热的室内侧 空气也可能很低,比如低于零度,为了避免充满循环工质的第二换热器8造 成损害,室内侧的空气先经过第二换热器8,再经过第一换热器7。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七釆用这种串联的形式,循环工质为氯化钙盐水,系统用于严
ii寒地区。
图11-图13的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减小换热器的宽度,在狭窄的空间是 很有利的。在室外温度不够低时,单采用第一换热器无法达到室内温度要求, 可以采用两者串联的形式,利用室外侧的冷源,减小第二换热器的制冷要求, 同时达到室内侧的温度要求。如第一换热器对室内空气的降温为30大于等 于25度,第二换热器再将25度的空气降低到20度,即利用了室外冷量, 又减少了空调机的能耗。这种运行方式是采用并联方式无法达到的。而图 12及图13分别描述了室内侧采用下出风时,第一换热器7与第二换热器8 对调上下位置,优选的是室内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7。
参见图14,为室内空气交替经过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第二换热器 的室内侧风道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中的第二换热器分为三部 分第二换热器上段8a,第二换热器中段8b和第二换热器下段8c,第二换 热器上段8a设置在室内侧进风口 3与上部菱形换热器31之间,第二换热器 中段8b设置在上部菱形换热器31与下部菱形换热器32之间,第二换热器 下段8c设置在下部菱形换热器32与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之间,室内侧进 风27先经过第二换热器上段8a,然后经过双菱形换热器中的上部菱形换热 器31的室内侧风道,在中腔部室内侧空气经过第二换热器中段8b,接着经 过双菱形换热器中的下部菱形换热器32的室内侧风道,在下腔部室内侧空 气经过第二换热器下段8c,这样室内侧进风27交替经过第一换热器7的一 部分和第二换热器8的一部分,通过充分的换热,最后经室内侧空气循环风 机9加压排出到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采用的第二换热器8为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 如图14所示,第二换热器分为三部分第二换热器上段8a,第二换热器中 段8b和第二换热器下段8c,且该三部分的连接形式为并联,为了增强换热 效果,将其中的第二换热器中段8b釆用增厚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采用的第二换热器8为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 如图14所示,第二换热器分为三部分第二换热器上段8a,第二换热器中 段8b和第二换热器下段8c,且该三部分的连接形式为串联,其中经过节流 的低压工质先经过第二换热器下段8c,再经过第二换热器中段8b,最后经 过第二换热器上段8a,气态的工质通过连接管进入室外机。
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中的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 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同时设置在箱体2的顶部,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 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的下部为风道及空腔。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 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用隔板分隔的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 道14,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道14并列设置,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道14的下方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方、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道14的下端设置有 用于选择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平移挡风板11,箱体2上设置有挡风板滑槽 12,设置在箱体底部的室内侧排风口 4与空腔相通。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 热器8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其中,第二换热器水平或倾斜设 置。室内空气从空气处理装置1的室内侧进风口 3进入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 9,经加压后从风机排风口 36排入风道,在第一风道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器7, 当平移挡风板11在第二风道14的出风端时,室内空气从第一换热器7的室 内侧吸风口 15进入第一换热器7,与室外空气换热后从第一换热器7的端 面排出,最终从空气处理装置l的室内侧排风口 4排到室内;当平移挡风板 11在第一风道7的出风端时,室内空气在第二换热器8的室内风道侧与循 环工质换热,换热后从第二风道14的下端面排出,最终从空气处理装置l 的室内侧排风口 4排到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之处为室内侧空气循环 风机9由空气处理装置1的下部转移到上部,空气处理装置1的下部设置有 统一的风道,可以通到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的下端;另一点不同为室内侧 空气循环风机9改为向换热器吹风,即从室内侧引风,经过加压后向第一换 热器7或第二换热器8进行吹风,可以强化换热,但是出风口的风速较低, 出风口的送风距离相对减小。以风机从换热器风道吸风和风机向换热器排风 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同时由于风机所处的上下位置不同而产生更多的 组合。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采用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下部送风,向换热 器排风;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设置在下侧,从换热器引风。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釆用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上部送风,从换热 器引风;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设置在下侧,向换热器排风。
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釆用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上部送风,向换热
器排风;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io设置在上部,向换热器排风。
参见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第一换热器7釆用热管形式, 第二换热器8与第一换热器7的室内风道侧为串联形式的示意阁;本实施例 中釆用热管换热器作为第一换热器7,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38设置在第一 风道13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设置在第二风道14中、第二换热器的 下方,且位于第二换热器和室内侧进风口3之间;室内空气从空气处理装置 1的室内侧进风口 3进入第二风道14,先经过第一换热器7的蒸发段37与 第一风道13内的室外空气间接换热,然后再和第二换热器8中的循环工质 换热,经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加压通过室内侧排风口 4排出空气处理装置 1;室外侧空气从空气处理装置l的室外侧吸风口 5进入第一风道13,在第
13一换热器7的冷凝段38与第二风道14内的室内空气间接换热,经室外侧空 气循环风机IO加压通过室外侧排风口 6排出空气处理装置1。
当风向相反时,将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上方时, 风总是先通过第一换热器后再通过第二换热器,这样效率更高。
热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用于空气与空气的换热,在本实 施例中利用热管的特性可以方便的布置空气处理装置l内的空间,如图在第 一风道13中釆用斜角布置,在第二风道14中釆用水平布置,可以节约空间。 从结构上看第一换热器7与第二换热器8是并联布置,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 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与第二换热器8为串联布置,优选的布置方式为室 内侧空气先经过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再经过第二换热器8。
参见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在前述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基 础上,釆用多折式的第二换热器8的示意图。为了进一步减小空气处理装置 l的高度,第二换热器8釆用多折的形式,保证换热量的情况下,减小其占 用第二风道14的体积,第一换热器7采用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的冷凝 段37和第二风道中的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8为斜直线布置,第二换热器呈 折线状,在下面风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使总高度比实施例一减少超过1/3。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箱体(2),箱体内设置有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和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箱体上设置有室内侧进风口(3)、室内侧排风口(4)、室外侧吸风口(5)和室外侧排风口(6),其特征是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换热的第一换热器(7),室内空气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一换热器的室外侧风道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和用于室内空气与循环工质换热的第二换热器(8),室内空气从第二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二换热器的循环工质进行热交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分别设置在箱体的顶部和/或底部,室内侧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的风道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风道为并列设置,或者为串列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之间设置有用隔板左右分隔的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道(14),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列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方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选择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平移挡风板(11),箱体(2)上设置有挡风板滑槽(12),室内侧进风口 (3)与第二风道相通,室内侧排风口(4)与空腔相通,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一风道中,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道中。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器为上下叠置的上部菱形换热器(31)和下部菱形换热器(32 ),上部菱形换热器与室内侧进风口 (3)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上腔(33),室内侧风道上腔和室内侧进风口相通,上部菱形换热器和下部菱形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中腔(34),下部菱形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空气排风口(16)之间设置有室内侧风道下腔(35),室内侧风道下腔和室内侧排风口(4)相通。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之间设置有风道,室内侧进风口 (3)、第一换热器(7)、第二换热器(8)和室内侧排风口 (4)依序设置,或者,室内侧进风口、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室内侧排风口依序设置,或者, 一换热器为上下叠置的上部菱形换热器(31)和下部菱形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上段(8a)、第二换热器中段(8b)和第二换热器下段(8c ),第二换热器上段设置在室内侧进风口与上部菱形换热器的一侧上方之间,第二换热器中段设置在上部菱形换热器的另一侧下方和下部菱形换热器的另一侧上方之间,第二换热器下段设置在下部菱形换热器的一侧下方和室内侧排风口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10)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9)同时设置在箱体(2)的顶部,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用隔板分隔的第一风道(13)和第二风道(14),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并列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方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下端设置有用于选择室内空气循环通路的平移挡风板(11),箱体(2)上设置有挡风板滑槽(12),设置在箱体底部的室内侧排风口 (4)与空腔相通。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热器(8)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第二换热器水平或倾斜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热器为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38)在第一风道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设置在第二换热器的下方或上方。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38)倾斜的设置在第一风道中,热管换热器的蒸发段(37)水平或倾斜的设置在第二风道中,第二换热器呈直线或折线状。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机房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室内侧空气循环风机和室外侧空气循环风机,箱体上设置有室内侧进风口、室内侧排风口、室外侧吸风口和室外侧排风口,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换热的第一换热器,室内空气从第一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一换热器的室外侧风道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和用于室内空气与循环工质换热的第二换热器,室内空气从第二换热器的室内侧风道与流过第二换热器的循环工质进行热交换。室内侧空气通过第一换热器的风道与通过第二换热器的风道为并列设置,或者为串列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与室外空气换热降温功能和制冷降温功能、室内空气循环采用同一的风机、布置安装灵活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F3/044GK201416963SQ200920055150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2日
发明者阳 刘, 姜凤华, 李向阳, 程竑理 申请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