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热机组与制冷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953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冷热机组与制冷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所供给的供给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而向室内供气的制冷热机 组与制冷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直接向室内吹出冷风或热风的以前的制冷热装置(例如多体空调、风机盘管 机组)的替用装置,一种能够进行舒适的制冷热的制冷热装置正在普及,这种制冷热装置, 例如在顶棚中埋设具有辐射板的制冷热机组,辐射板中装有流通热媒或冷媒的多根盘管, 由此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从而能够进行舒适的制冷热。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顶棚制冷热辐射板,具有盘管支承部和盘管螺固 部件,盘管支承部与辐射盘管本体一体形成,并能够使得温度媒体流通用盘管从所述辐射 盘管本体的厚度方向进行嵌合,盘管螺固部件与该盘管支承部卡止,用于固定所述温度媒 体流通用盘管,通过这样,所述温度媒体流通用盘管的安装变得容易,同时设置后温度媒体 流通用盘管的更换也很容易。专利文献1JP特开平7-19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上述多体空调和风机盘管机组之类的制冷热装置中,来自设置于室内的室 内机的冷风或暖风的风速较快,不但会给室内的人带来风感,还存在容易产生室内温度不 均的问题。并且,利用冷辐射或热辐射的所述制冷热装置中,仅仅通过冷辐射或热辐射来作 为冷热或温热,因此空调效率低,在隔热性较差的场所、热负荷大的场所、以及空气进出大 的场所,其使用受限,因此利用范围很有限。另外,还需要另外采用结露解决手段,存在成本 增高的问题。但是对比文件1的顶棚制冷热辐射板,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热机组与制冷热装置, 将要供给的供给空气与来自室内的循环空气混合而成的混合空气以层流状向所述室内供 气,且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向所述室内辐射,进行该室内的空调。由此能够获得高效 率、高能力,防止风感与温度不均,与只进行热辐射的以前的基于辐射板的空调相比,不适 于空调的场所较少,装置的利用范围较广,不需要另外采用结露解决手段。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具有混合仓,将要供给的供给空气与来自室内 的循环空气混合而成的混合空气向该室内供气;引导通道,与所述循环空气连通,将所述供 给空气导入到所述混合仓;和蓄热辐射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混合仓 内,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向所述室内辐射。本发明中,被供给的供给空气通过所述引导通道被传送到所述混合仓中。此时,所 述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引导通道流入到混合仓内,与所述供给空气混合,成为混合空气。蓄热
6辐射部件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向所述室内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具有对所述供给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 仓;和箱体,一面设有开口,以该一面向着所述室内的方式埋设在所述室内的壁面中,容纳 所述调整仓、混合仓和引导通道;该箱体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开口连通到所述引导通道的 循环气道。本发明中,所述箱体将所述调整仓、混合仓和弓|导通道容纳在内侧,进而形成有所 述循环气道。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箱体的内侧,经由所述循环气道通过所述 引导通道流入到混合仓内。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使得提供给所述室内 的混合空气分流并通过的排列设置的多个分流翅片。本发明中,被供气到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由所述蓄热辐射部件的多个分流翅片 分流成多个层,以所谓的多层流状向室内供气,因此能够防止给室内的人带来风感。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在所述分流翅片的排列 方向上贯通所述多个分流翅片的椭圆形蓄热管。本发明中,所述蓄热管为椭圆形,因此能够减轻在所述混合空气通过所述蓄热辐 射部件向所述室内供气时所产生的所述混合空气与所述蓄热管之间的冲突引起的压损,使 得所述混合空气流畅地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供气。另外,所述蓄热管对所述多个 分流翅片进行加强,还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热量并蓄热,辐射向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具有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表面,使得向 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分流所述混合空气的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本发明中,所述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使得对所述室内的热辐射的方向发生变化, 对供气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进一步进行分流。并且,此时多个突起部与所述混合空气相 接触,从所述混合空气的热的获取与传递,不仅仅在所述分流翅片中发生,还在突起部中发 生,从而能够由整个所述蓄热辐射部件更加均勻地进行,防止了在向所述室内辐射热与提 供混合空气时产生温度不均。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排列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 向上,且接触或接近相邻的分流翅片,所述混合仓具有面向所述室内的开孔面,该开孔面中 设有让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通过的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下方。本发明中,所述混合仓内的混合空气被所述突起部分流,从位于所述突起部下方 的所述开孔面的开孔中通过,而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室内。并且,来自所述混合空气的热 辐射,其方向被所述突起部变换,通过所述开孔面的开孔再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扁平状,所述混合仓为扁平箱状,与 所述开孔面相对的一个面的外侧,以及与所述开孔面相邻的任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外侧,形 成有所述循环气道,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中具有长条状的吸入口,该吸入口将来自所 述调整仓的调整空气与来自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吸入到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所述调 整仓具有吹出所述调整空气的长条状的吹出口,该吹出口与所述混合仓的吸入口被配置为 相匹配。本发明中,所述调整仓内的调整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并被位于与该吹出口相 匹配的位置上的所述吸入口吸入。此时,来自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被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的外侧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外侧所形成的循环气道一起吸入,在混合仓中混合。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本发明中,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因此在供给空气从所述吹 出口吹出之前,与所述调整仓的内表面进行冲突,由此风向、气压(风压)等被调整,作为所 述调整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构成为能够对通过的空气
量进行调整。本发明中,从所述调整仓的吹出口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量,以及从所述混合仓的吸 入口吸入的所述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量,能够根据需要分别进行调整。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两长边一侧的边缘部,分 别可滑动地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空气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开闭部件 与一对吸入口开闭部件。本发明中,通过开闭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对从所述调整仓的吹出口吹出的调整 空气的量进行调整,通过开闭所述吸入口开闭部件,对吸入到所述混合仓的吸入口的所述 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量进行调整。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道包含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 口开闭部件各自的一部分,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本发明中,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在所述调整空 气从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吹出口)流入吸入口开闭部件(吸入口)时,所述引导通道的 周边气压降低,所述引导通道周边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该引导通道被吸入到所述吸入 口开闭部件(吸入口)。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的内侧具有将所述供给空气向所述 吹出口引导的引导片。本发明中,在向所述调整仓提供所述供给空气时,该供给空气与所述调整仓的内 侧的引导片冲突,风向被变更,从而被引导向所述吹出口。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具有接收所述供给空气的入口 ; 和抑制机构,对所述调整仓内的供给空气的风压与风速伴随着到入口的距离而产生的不均 勻进行抑制。本发明中,所述抑制机构,抑制随着远离所述入口,也即从所述入口附近的上风侧 向下风侧,所述调整仓内的供给空气的分布中产生的不均等等,所述调整仓中的风压、风速 中产生的不均勻。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抑制机构为与所述吹出口对置的矩形板 材,且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间隔沿着该吹出口的长边方向渐增或渐减,所述入口形成在所 述抑制机构的所述间隔为最大的那一端侧。本发明中,所述抑制机构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间隔,在所述入口侧为最大,沿着该 吹出口的长边方向逐渐减小,防止了空气的分布随着远离所述入口而降低,也即防止了所 述调整仓中伴随着到所述入口的距离而产生的例如风压、风速的差别。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管内,填充有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 量并蓄热的蓄热体。
本发明中,蓄热管(蓄热体)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热并蓄热。所蓄热的热通过所 述箱体的开口辐射向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的开孔面具有比所述箱体的开口小 的面积,所述箱体的开口的周缘部与所述开孔面的周缘部之间,形成有让吸入到所述循环 气道中的循环空气通过的通过缝隙,该通过缝隙中,以让所述循环空气能通过的方式,设有 对所述室内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在所述通过缝隙中的所述照明装置对所述室内进行照明。此 时,所述照明装置所产生的热作用于被吸入到所述循环气道中的循环空气,在所述供给空 气与循环空气的混合中,用于再热或预热。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将要供给的供给空气与来自室内的循环空气混合而成的混 合空气向该室内供气,特征在于具有热交换器;使得供给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风扇; 和制冷热机组,对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处理后的供给空气与所述循环空气的混合空气进 行整流,向所述室内供气,将所述混合空气的热辐射到该室内。本发明中,由所述风扇使得所述供给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此时该供给空气进 行热交换。由此,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并进行了热交换的处理后的供给空气,在所述制冷热 机组中与所述循环空气混合成为混合空气,该混合空气被整流并提供给所述室内。并且,所 述制冷热机组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将该热辐射向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 与所述循环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仓,所述制冷热装置构成为,使用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 将所述循环空气吸引到所述混合仓中。本发明中,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与所述循环空气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混合仓中 混合。并且,所述制冷热机组利用例如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流动时产生的该供给空气附 近的气压下降,将所述循环空气吸引到所述混合仓中。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 与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两侧而将该制冷热机组夹在中间,具有连通所 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热机组的送风通道。本发明中,使得从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一侧的所述热交换器通过了的处理后的供给 空气,沿着所述送风通道移动到另一侧的所述风扇,移动距离增长,从而能够降低噪声。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 与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一面侧,具有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 制冷热机组的送风通道。本发明中,由于将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一侧,从而 能够缩短所述送风通道,实现装置结构的紧凑化。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容纳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 冷热机组的外壳,该外壳中设有对着所述室内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 由装卸的方式设有照明装置。本发明中,在对着所述室内的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由装卸的方式设置 所述照明装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取下所述照明装置进行维护,或通过所述开口部进行装 置内部的维护。
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检测出所述室内的人体的检测器;和根 据该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空调能力与所述照明装置的调光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的控 制器。本发明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进行例如风量、吹出温度的增 减或开关等空调能力的控制,和照度的增减或开关等照明装置的调光控制中的任一方或双方。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容纳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 冷热机组的外壳,该外壳中设有对着所述室内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 由装卸的方式设有维护检修用板。本发明中,在对着所述室内的所述外壳的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由装卸 的方式设置所述维护检修用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维护检修用板取下以进行维护。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检测出所述室内的人体的检测器;和根 据该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空调能力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本发明中,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进行例如风量、吹出温度的增 减或开关等空调能力的控制。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为椭圆形管。本发明中,能够减轻在所述供给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时所产生的所述供给空气 与所述传热管的冲突引起的压损,使得所述供给空气流畅地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室内的顶棚中,构成为将 所述顶棚的上方的空气作为所述供给空气,让该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本发明中,由所述风扇使得所述顶棚上方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此时,所述顶 棚上方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弓I导通道,与所述循环空 气连通,将所述供给空气导入到所述混合仓;和蓄热辐射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安 装在所述混合仓内,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向所述室内辐射。本发明中,所述供给空气通过所述弓|导通道被传送到所述混合仓中。此时,所述循 环空气被吸引,通过所述引导通道流入到混合仓内,与所述供给空气混合,成为混合空气。 蓄热辐射部件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向所述室内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 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仓;和箱体,容纳在所述外壳中,在该外壳的开口部侧设有开口, 容纳所述调整仓、混合仓和引导通道;该箱体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开口连通到所述引导通 道的循环气道。本发明中,所述箱体将所述调整仓、混合仓和弓|导通道容纳在内侧,进而形成有所 述循环气道。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箱体的内侧,经由所述循环气道通过所述 引导通道流入到混合仓内。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使得提供给所述室内 的混合空气分流并通过的排列设置的多个分流翅片。本发明中,被供气到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由所述蓄热辐射部件的多个分流翅片 分流成多个层,以所谓的层流状向室内供气,因此能够防止给室内的人带来风感。
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在所述分流翅片的排列 方向上贯通所述多个分流翅片的椭圆形蓄热管。本发明中,所述蓄热管为椭圆形,因此能够减轻在所述混合空气通过所述蓄热辐 射部件向所述室内供气时所产生的所述混合空气与所述蓄热管之间的冲突引起的压损,使 得所述混合空气流畅地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供气。另外,所述蓄热管对所述多个 分流翅片进行加强,还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热量并蓄热,辐射向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 片的表面,使得向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分流所述混合空气的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本发明中,所述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使得对所述室内的热辐射的方向发生变化, 对供气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进一步进行分流。并且,此时多个突起部与所述混合空气相 接触,从所述混合空气的热的获取与传递,不仅仅在所述分流翅片中发生,还在突起部中发 生,从而能够由整个所述蓄热辐射部件更加均勻地进行,防止了在向所述室内辐射热与提 供混合空气时产生温度不均。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排列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 向上,且接触或接近相邻的分流翅片,所述混合仓具有面向所述室内的开孔面,该开孔面中 设有让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通过的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下方。本发明中,所述混合仓内的混合空气被所述突起部分流,从位于所述突起部下方 的所述开孔面的开孔中通过,而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室内。并且,来自所述混合空气的热 辐射,其方向被所述突起部变换,通过所述开孔面的开孔再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室内。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扁平状,所述混合仓为扁平箱状,所 述混合仓的与所述开孔面相对的一个面的外侧,以及与所述开孔面相邻的任两个相对的侧 面的外侧,形成有所述循环气道,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中具有长条状的吸入口,该吸入 口将来自所述调整仓的调整空气与来自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吸入到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 之间,所述调整仓具有吹出所述调整空气的长条状的吹出口,该吹出口与所述混合仓的吸 入口被配置为相匹配。本发明中,所述调整仓内的调整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并被位于与该吹出口相 匹配的位置上的所述吸入口吸入。此时,所述循环空气,被从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的外 侧与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外侧所形成的循环气道一起吸入,在混合仓中混合。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本发明中,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因此在供给空气从所述吹 出口吹出之前,与所述调整仓的内表面进行冲突,由此风向、气压(风压)等被调整,作为所 述调整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所述吸入口两长边一侧的边缘 部,分别可滑动地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所述吸入口的空气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 开闭部件与一对吸入口开闭部件。本发明中,通过开闭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对从所述调整仓的吹出口吹出的调整 空气的量进行调整,通过开闭所述吸入口开闭部件,对吸入到所述混合仓的吸入口的所述 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量进行调整。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道包含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
11口开闭部件各自的一部分,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本发明中,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在所述调整空 气从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吹出口)流入吸入口开闭部件(吸入口)时,所述引导通道的 周边气压降低,所述引导通道周边的空气(循环空气)通过该引导通道被吸入到所述吸入 口开闭部件(吸入口)。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的内侧具有将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 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的引导片。本发明中,在向所述调整仓提供所述供给空气时,该供给空气与所述调整仓的内 侧的引导片冲突,风向被变更,从而被引导向所述吹出口。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具有与所述送风通道连通,接收所 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的入口 ;和抑制机构,是与所述吹出口对置的矩形板材,与所述吹出口 之间的间隔沿着该吹出口的长边方向渐增或渐减,所述入口形成在所述抑制机构的所述间 隔为最大的那一端侧。本发明中,所述抑制机构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间隔,在所述入口侧为最大,沿着该 吹出口的长边方向逐渐减小,防止了随着远离所述入口,也即从所述入口附近的上风侧向 着下风侧,所述调整仓中的供给空气产生风压、风速的差别。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通道兼用为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 进行加湿的加湿空间。本发明中,通过了所述送风通道的处理后的供给空气在所述加湿空间中进行加 湿,经由所述调整仓的入口流入到调整仓中。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在所述供给空气流入到所述混合仓时,因所述引 导通道周边的气压降低而通过引导通道进入的循环空气,与所述供给空气在所述混合仓内 混合,向室内供气,从而能够进行露点控制,不需要用于解决结露的冷凝水处理设备,实现 了成本降低。并且,通过增大供给空气单位风量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供气温度比通常 低或高),减少供气风量,而达到送风动力的削减与管路等设备的小型化,能够进一步降低 成本。并且,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以及通过该蓄热辐射部件进行热传导的混合仓,向所 述室内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能够高效率远距离地进行热辐射,防止作为被调整空间的室 内的温度产生不均,使得温度分布均勻,同时通过从所述混合空气取得热,而不需要热媒热 源,不会发生采用热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介质泄漏的情况,能够简化设备。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在所述循环气道的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引导通道被 吸入到所述混合仓,所述循环气道内的气压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从所述室内吸入循环空 气,因此所述循环气道起到了所谓的循环器的作用,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向所述混合仓提 供所述循环空气的装置,能够降低运转成本。另外,以前的辐射面板仅仅从板面辐射热,而本发明中,除了混合仓的热辐射之 外,还通过所述开口由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辐射热,因此能够高比率远距离地辐射能量。该 远距离辐射作用,与通过减小混合空气与室内的温度差使其呈层流状排出而不滞留在顶棚 附近,所产生的远距离大范围的热传递作用,以及所述循环空气的吸入(吸引)所产生的循 环器作用相加,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勻,能够高效率、高能力地进行无风感和温度不均的舒适的空调。因此,与仅仅采用热辐射的空调相比,不适于空调的场所较少,应用范围 大。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使得所述混合空气分流成层流状再向所述室内供 气。由此能够防止给室内的人带来风感,同时能够使得所述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并 且通过分流翅片使得混合空气的热高效且可靠地传递给整个蓄热辐射部件,进行蓄热,能 够向混合仓均勻地传导热,总是稳定地进行热辐射。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所述蓄热管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并向所述室内 辐射,该蓄热管起到了作为加强部件的作用。并且,通过蓄热管能够防止所述分流翅片或蓄 热辐射部件产生翘曲等变形,同时使得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的所述混合空气能够低压损 且流畅地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供给。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表面的多个短筒状的 突起部使得向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进一步分流向所述室内供气的混合空气,通过 多个突起部与所述混合空气的接触,从所述混合空气的热的获取与传递,能够由所述蓄热 辐射部件整体均勻地进行,由此能够防止对所述室内的热辐射与混合空气的供气中产生不 均,抑制所述室内的温度不均。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使得分流翅片的突起部成排位于混合仓的开口上 方,将该开孔遮住,促进了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向的混合空气的分流,能够可靠地防止向 所述开孔的旁通(直接通过),能够使得混合空气的热均勻地热传递给整个蓄热辐射部件。 并且,分流翅片通过突起部向室内的热辐射,通过混合仓的开孔向斜下方进行,因此能够大 范围地辐射能量,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化,进行没有温差的舒适的空调。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混合空气沿着混合仓的中央传送,通过蓄热辐射 部件排出到室内。因此,在整个蓄热辐射部件中,对混合空气可靠地进行分流,形成层流状, 而不会发生偏倚或旁通,能够向混合仓整个区域均勻地进行热传导,扩大单位机组的有效 空调范围,提高空调效率。并且所述箱体是扁平形状的,因此,即使在狭窄的顶棚内也能够 容易地设置。进而,调整仓的吹出口只需1个即可,能够简化结构,制作较容易。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能够在所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抑制从该吹出 口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速的偏差,在所述调整空气从所述调整仓流入到混合仓时,由 于所述引导通道周边的气压降低,使得吸入到所述混合仓中的循环空气的量也是一定的, 能够实现稳定的制冷热效果。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能够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所述调整空气 的量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对所述混合空气的供气中的所述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比率进行 调整,同时能够根据需要对提供给室内的混合空气的风量、风速进行变更。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在矩形的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两长边侧的边缘 部,分别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所述调整空气的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开 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因此能够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所述调整空气的量进行 调整,从而能够对所述混合空气的供气中的所述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比率进行调整,同 时能够根据需要对提供给室内的混合空气的风量、风速进行变更。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在所述调整空气从所述调整仓流入所述混合仓 时,所述循环气道的循环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所述吸入口开闭部件之间的空间中
13通过,被吸入到混合仓中,因此不需要另行设置用来向所述混合仓供给所述循环空气的装 置,能够降低运转成本。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所述调整室具有将所述供给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 导的引导片。通过这样,能够在矩形的所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抑制从该吹出口吹出的调 整空气的风量、风速的偏差。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能够防止所述调整仓中,风压与风速伴随着到入 口的距离而产生不均勻,抑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压、风速的不均勻。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调整仓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上 风侧向着下风侧缩小,能够在所述吹出口长边方向的整个范围内,使得风压、风速均勻。因 此,在吸入循环空气时,不会产生不均,循环器的效果很好,能够均等地混合循环空气与调 整空气,从混合仓排出的空气的没有温差,能够进行稳定舒适的空调。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所述蓄热管内填充有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并 蓄热的蓄热体,能够使得所述蓄热辐射部件的整体热分布更加均勻,实现室内温差小,更加 稳定的制冷热效果。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不需要另行设置用来安装所述照明装置的安装场 所,例如,在将所述制冷热记载设置在顶棚面中时,能够大范围地使用该顶棚面,设计的自 由度提高,能够削减用于安装所述照明装置的设备成本。并且,在所述供给空气的单位风量 的制冷能力增大了的情况下(供气温度低于通常温度),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热用于供给 空气的再加热,能够可靠地防止结露,进一步减少供气风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外,制热 时,通过将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热用于供给空气的预热,实现了提供该供给空气的装置的 小型化与制热能力的提高。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能够由热放射(辐射)与层流状混合空气进行高 效率、高能力、无风感与温度不均的舒适的空调。因此,与仅仅利用热辐射的以前的基于辐 射板的空调相比,不适于空调的场所较少,装置的利用范围较广。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对作为被空调空间的室内的空气进行吸引并再加 热,因此能够防止制冷时结露,节约能源和费用。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由于所有的功能均集约并一体化到装置中,所以 设置起来很容易,能够节约空间。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由于能够按装置对空调能力分别进行控制,所以 能够应对窗户附近等热负荷的偏差,进行舒适的空调。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的热源可以使用冷热水、热泵等各 种方式。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能够有效利用所述外壳内侧的空间,实现装置整 体的紧凑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由于延长了装置内的送风距离,因此能够降低噪 声能量,提高安静度与舒适性。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设置所述照明装置的设置场 所,例如,在将所述制冷热记载设置在顶棚面中时,能够大范围地使用该顶棚面,设计的自 由度提高,能够削减用于安装所述照明装置的设备成本。并且,在所述供给空气的单位风量的制冷能力增大了的情况下(供气温度低于通常温度),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热用于供给 空气的再加热,能够可靠地防止结露,进一步减少供气风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外,制热 时,通过将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热用于供给空气的预热,实现了提供该供给空气的装置的 小型化与制热能力的提高。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不需要将整个装置从顶棚中取下,能够从所述开 口部简单地进行热交换器、风扇等的维护,作业性良好。并且,所述开口部能够兼用为检修 口,不需要在顶棚中另外设置检修口,能够削减成本。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外壳的开口部能够兼用为照明装置的安装空 间与检修口,不需要在顶棚中另外设置检修口,能够削减成本。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在被空调空间(室内)没有人时,便不将能源浪费 于空调与照明,节约了能源。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为椭圆形管,因此压力损 失较少,能够延长传热管的有效长度而不需要增加送风动力,在采用冷热水盘管作为空调 用热交换器时,能够实现大温差与少水量化,大幅削减泵的动力。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将顶棚的上方用作所谓的顶棚腔,因此不需要设 置管路,能够降低成本。同时能够处理顶棚上方的热量,在制冷时能够防止从顶棚面辐射 热,能够节约能源。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在所述供给空气流入到所述混合仓时,因所述引 导通道周边的气压降低而通过引导通道进入的循环空气,与所述供给空气在所述混合仓内 混合,向室内供气,从而能够进行露点控制,不需要用于解决结露的冷凝水处理设备,实现 了成本降低。并且,通过增大供给空气单位风量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供气温度比通常 低或高),减少供气风量,而达到送风动力的削减与管路等设备的小型化,能够进一步降低 成本。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在所述循环气道的循环空气通过所述引导通道被 吸入到所述混合仓,所述循环气道内的气压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从所述室内吸入循环空 气,因此所述循环气道起到了所谓的循环器的作用,不需要另行设置用于向所述混合仓提 供所述循环空气的装置,能够降低运转成本。另外,以前的辐射面板仅仅从板面辐射热,而本发明中,除了混合仓的热辐射之 外,还通过所述开口由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辐射热,因此能够高比率远距离地辐射能量。该 远距离辐射作用,与通过减小混合空气与室内的温度差使其呈层流状排出而不滞留在顶棚 附近,所产生的远距离大范围的热传递作用,以及所述循环空气的吸入(吸引)所产生的循 环器作用相加,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勻,能够高效率、高能力地进行无风感和温度不 均的舒适的空调。因此,与仅仅采用热辐射的空调相比,不适于空调的场所较少,应用范围 大。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使得所述混合空气分流成层流状再向所述室内供 气。由此能够防止给室内的人带来风感,同时能够使得所述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并 且通过分流翅片使得混合空气的热高效且可靠地传递给整个蓄热辐射部件,进行蓄热,能 够向混合仓均勻地传导热,总是稳定地进行热辐射。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蓄热管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并向所述室内
15辐射,该蓄热管起到了作为加强部件的作用。并且,通过蓄热管能够防止所述分流翅片或蓄 热辐射部件产生翘曲等变形,同时使得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的所述混合空气能够低压损 且流畅地通过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向室内供给。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表面的多个短筒状的 突起部使得向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进一步分流向所述室内供气的混合空气,此时 通过多个突起部与所述混合空气的接触,从所述混合空气的热的获取与传递,能够由所述 蓄热辐射部件整体均勻地进行,抑制所述室内的温度不均。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使得分流翅片的突起部成排位于混合仓的开口上 方,将该开孔遮住,促进了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向的混合空气的分流,能够可靠地防止向 所述开孔的旁通(直接通过),能够使得混合空气的热均勻地热传递给整个蓄热辐射部件。 并且,分流翅片通过突起部向室内的热辐射,通过混合仓的开孔向斜下方进行,因此能够大 范围地辐射能量,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化,进行没有温差的舒适的空调。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混合空气沿着混合仓的中央传送,通过蓄热辐射 部件排出到室内。因此,在整个蓄热辐射部件中,对混合空气可靠地进行分流,形成层流状, 而不会发生偏倚或旁通,能够向混合仓整个区域均勻地进行热传导,扩大单位机组的有效 空调范围,提高空调效率。并且所述箱体是扁平形状的,因此,即使在狭窄的顶棚内也能够 容易地设置。进而,调整仓的吹出口只需1个即可,能够简化结构,制作较容易。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能够在所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抑制从该吹出 口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速的偏差,在所述调整空气从所述调整仓流入到混合仓时,由 于所述引导通道周边的气压降低,使得吸入到所述混合仓中的循环空气的量也是一定的, 能够实现稳定的制冷热效果。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在矩形的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两长边侧的边缘 部,分别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所述调整空气的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开 闭部件与一对吸入口开闭部件,因此能够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的所述调整空气的量 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对所述混合空气的供气中的所述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比率进行调 整,同时能够根据需要对提供给室内的混合空气的风量、风速进行变更。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在所述调整空气从所述调整仓流入所述混合仓 时,所述循环气道的循环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所述吸入口开闭部件之间的空间中 通过,被吸入到混合仓中,因此不需要另行设置用来向所述混合仓供给所述循环空气的装 置,能够降低运转成本。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调整室具有将所述供给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 导的引导片。通过这样,能够在矩形的所述吹出口的整个区域内,抑制从该吹出口吹出的调 整空气的风量、风速的偏差。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能够防止所述调整仓中,风压与风速伴随着到入 口的距离而产生不均勻,抑制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压、风速的不均勻。也即, 由于使得所述调整仓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上风侧向着下风侧缩小,能够 在所述吹出口长边方向的整个范围内,使得风压、风速均勻。因此,在吸入循环空气时,不会 产生不均,循环器的效果很好,能够均等地混合循环空气与调整空气,从混合仓排出的空气 的没有温差,能够进行稳定舒适的空调。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所述送风通道兼用为对所述供给空气进行加湿的 加湿空间,因此能够防止装置大型化与成本上升。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制冷热装置,能够由所述送风通道来充分确保所述供给空气的 加湿中的蒸发吸收距离,因此即使在风扇盘管之类的小型空调机中,也能够提高饱和效率, 扩大湿度控制范围,提高舒适性。


图1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从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平面图。图3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混合仓的上表面部分切断平面图。图4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调整仓和混合仓的侧面剖面图。图5为从图2的E方向看到的整体剖面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蓄热辐射分流器的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图7为从图4的F方向看到的调整仓和混合仓的要部剖面图。图8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的调整仓的上表面部分切断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热机组的要部剖面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蓄热辐射分流器的部分省略要部剖面图。图11为从图10的J方向看到的实施方式3的混合仓和蓄热辐射分流器的要部剖 面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设置在顶棚中时,从上方看到的上表 面部分切断立体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使用例的简略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制冷热机组的平面图。图1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的混合仓的上表面部 分切断平面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的调整仓和混合仓的 侧面剖面图。图18为从图15的E方向看到的整体剖面图。图19为从图17的F方向看到的调整仓和混合仓的要部剖面图。图2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的调整仓的上表面部 分切断立体图。图2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的照明装置的装 卸例子的简略侧视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将照明装置取下后从室内侧看到 的仰视图。图2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看到的的立体图。图2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图2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看到 的的立体图。图2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看 到的的立体图。附图符号1制冷热机组2蓄热辐射分流器(蓄热辐射部件)3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吹出口开闭部件)5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吸入口开闭部件)7小壁条部(引导片)8传热板(分流翅片)9 开孔10吸引引导11调整仓11a斜板(抑制机构)12吹出引导12A 吹出口13机罩(箱体)14下方开口部(开口)15循环气道16混合仓17U7A 检修板18空气入口(入口)19夕卜壳20热交换器22 风扇24送风通道27 开口部28检测器29控制器35加湿器98突起部99椭圆状蓄热管141缝隙(通过缝隙)161 上板162 吸引口(吸入口)163另一面(开孔面)
18
C顶棚(壁面)K引导通道R照明装置S 室内T蓄热体N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本发明的相关制冷热机组为所述制冷热装置的所谓空气式辐射层流机组 的情况为例,对照附图进行具体说明。所述制冷热机组(空气式辐射层流机组),例如埋设在室内的顶棚中,对空调装置 (未图示)提供的调和空气(供给空气)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并向所述室内供气。(实施方式1)图1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从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 组1的平面图。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机罩13、接收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调和空气并 对该调和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仓11、以及将该调整仓11所送来的调和空气与来自 室内的循环空气进行混合而向该室内送气的混合仓16。图3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混合仓16的上表面部分切断平面图,图4为本发 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调整仓11和混合仓16的侧面剖面图,图5为从图2的E方向看到的 整体剖面图,图7为从图4的F方向看到的调整仓11和混合仓16的要部剖面图。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机罩13,埋设在室内S的顶棚C中,机罩13的内侧容纳 调整仓11和混合仓16。机罩13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一个面中设有下方开口部14。机罩13以具 有下方开口部14的所述一个面与顶棚C连成一个面并朝向室内S的方式,埋设在顶棚C中, 与该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的一端部,设有矩形的检修口 19A。检修口 19A贯通机罩13内 外,设有盖子,能够开闭。另外,机罩13的所述一个面中,与检修口 19A相对的位置中,安装 有可拆卸的矩形检修板17。检修板17靠近机罩13的检修口 19A附近的一端侧,被安装成 与顶棚C连成一个面。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机罩13具有这种构成,因此即使在狭窄的 顶棚内也很容易设置。另外,机罩13的所述另一个面中,安装有调整仓11,调整仓11的下方,混合仓16 与该调整仓11对置安装,调整仓11与混合仓16被机罩13的侧壁围住。并且,调整仓11、 混合仓16与机罩13的内侧之间,形成有将室内S的循环空气从下方开口部14连通到后述 的引导通道K的循环气道15。也即,循环气道15与室内(循环空气)连通,使得循环空气 总是能够在循环气道15中出入,循环空气经由循环气道15被吸入到引导通道K中。调整仓11,具有接收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调和空气的空气入口 18、存放来自空气 入口 18的调和空气,对调和空气的风向、风速、风量等流动进行调整的存放腔部11B、以及 将由存放腔部11B调整过流动的调整空气吹向调整仓11的外侧的吹出口 12A。吹出口 12A 为长条状,形成在存放腔部11B的下侧,调整仓11构成为向着吹出口 12A缩窄的形式。空气入口 18呈圆筒状,设置为在机罩13的检修口 19A的附近,内外贯通机罩13的所述另一面。通过以上构成,不需要将制冷热机组1整个从顶棚C中取下,或在顶棚C中另外设 置检修口,通过检修板17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制冷热机组1的维护。另外,调整仓11的空气 入口 18位于检修口 19A的附近,因此能够使用检修板17和检修口 19A来进行调和空气的 送风管路(图示省略)的施工与维护等,作业性良好。另外,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省略检 修板17与检修口 19A。存放腔部11B连设在空气入口 18下侧的周缘处,具有向着下方收窄的锥形形状, 为沿着机罩13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箱体。存放腔部11B的内侧,具有将来自空气入口 18的 调和空气向吹出口 12A引导的多个小壁条部7,7…7,和用来抑制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 空气的风量、风速偏差的斜板11a。图8为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调整仓11的上表面部分切断立体图。存放腔部 11B具有对称倾斜的2块对置的斜壁7B,7B,各个斜壁7B,7B的内侧,突出设有小壁条部7, 7,…7。小壁条部7,7,…7为长条状,长边方向位于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并列设置在斜 壁7B、7B上。来自空气入口 18的调和空气,因与小壁条部7,7,…了的冲突,风向被改变, 能够将调和空气向着吹出口 12A的方向引导。小壁条部7,7,…了在突出方向的尺寸(高度),以及在与所述突出方向相交叉的 方向上的尺寸(宽度),是能够自由变更的,但优选将小壁条部7,7,…7的纵截面积设为 调整仓11的短边方向的最大截面积的10 30%。这是由于,如果小壁条部7,7,…了的 高度过低,则无法调整风向,如果过高,来自空气入口 18的调和空气就会如图4的虚线粗箭 头所示,无法在小壁条部7,7,一7的下风部位吹遍,在虚线粗箭头与实线粗箭头之间的空 间中,断续地产生了没有空气流动的部分。另外,图4中,实线箭头表示没有被高低所影响 而由小壁条部7,7,…7所产生的风向。换而言之,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热机组1,在调整仓11中,设有由斜壁7B、7B 的内侧面以及小壁条部7,7,一7构成的整流机构G。从空气入口 18进入的调和空气被整 流机构G所引导,具体而言,通过与斜壁7B、7B的内侧面以及小壁条部7,7,…7之间的阻 挡,风向变为正下方,向着吹出口 12A的方向流动。斜板11a沿着存放腔部11B的长边方向延伸,呈矩形板状。斜板11a配置成与吹 出口 12A对置,并且与吹出口 12A之间的间隔沿着长边方向逐渐变化。具体而言,斜板11a 安装为与吹出口 12A之间的间隔在空气入口 18的附近最大,随着远离空气入口 18而逐渐 减小,也即安装为向着下方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存放腔部11B中距离空气入口 18近处与 距离空气入口 18远处之间,产生气压不均勻,抑制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 速的偏差。空气入口 18的正下方,设有将来自空气入口 18的调和空气向着调整仓11的长边 方向引导的隔板7a。隔板7a设置为与空气入口 18对置,在隔板7a与斜壁7B,7B之间设 有缝隙M。因此,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调和空气的大部分从空气入口 18进入,与隔板7a冲 突,在调整仓11的长边方向风向发生改变,只有一部分从缝隙M通过流入到吹出口 12A。另外,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以调整仓11具有上部较大,下部收窄的这 种,向着吹出口 12A变窄的漏斗形剖面(或锥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 此。
混合仓16呈扁平箱状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机罩13内,具有安装后述的蓄热辐射分 流器2的安装部16B,与覆盖安装部16B的覆盖部16A,覆盖部16A与安装部16B形成为一 体。安装部16B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上侧的一个面开口。安装部16B的与所 述一个面对置的下侧的另一个面163的内侧,安装有蓄热辐射分流器2,该蓄热辐射分流器 2从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并向室内辐射,且设置为能够与安装部16B (以及覆盖部16A) 进行热传导。因此,蓄热辐射分流器2所蓄热的热,传递到安装部16B与覆盖部16A,不但从 蓄热辐射分流器2向室内S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还从安装部16B以及覆盖部16A向室内 S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通过这样,能够高效率地使得辐射热(冷热或温热)到达远距离。并且,安装部16B的另一个面163中,设有将所述混合空气向外侧(室内S)吹出 的多个开孔9,9,…9。开孔9,9,…9为长孔,内外贯通混合仓16 (安装部16B)。混合仓 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并通过开孔9,9,向室内供气。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1中,以开孔9,9,一9为长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圆 形、矩形等形状。并且,开孔9,9,的分布、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蓄热辐射分流器2以及混合仓16向室内S的热辐射作 用,以及基于来自混合仓16的混合空气排出的热传递作用,优选将所有开孔9,9,-9的总 面积与混合仓16(安装部16B)的另一个面163的总面积的比率,设置为3成以上,但并不 仅限于此。蓄热辐射分流器2,具有多个传热板8,8,…8,以及对传热板8,8,…8所传递的 冷热或温热进行蓄热的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990传热板8,8,…8为长条状,从所 述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并传递给安装部16B、覆盖部16A以及椭圆状蓄热管99,99,… 99。椭圆状蓄热管99,99,…99在纵剖视下为椭圆状,按照使得该椭圆的长径方向为上下 方向的方式安装。因此,混合仓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时,能够低压损流 畅地通过。多个传热板8,8,例如由热传导性以及散热率高的铝、铜、云母、钛、碳素纤维 (carbolite)等构成,在安装部16B的短边方向隔着适当的间隔而互相对置地排列。多个椭 圆状蓄热管99,99,…99在多个传热板8,8,…8的排列方向上贯通多个传热板8,8,...8 而安装。另外,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由铜、云母、钛、碳素纤维等构成,沿着传热 板8的长边方向排列,蓄热辐射分流器2整体上具有与安装部16B的内侧形状相似的扁平 长方体形状。通过这样的构成,混合仓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时,多个传热板 8,8, 使其风速降低同时分流成多个层,成为所谓的多层流状,而向室内S供气,因此, 能够降低给室内S的人带来的风感。另外,本实施例中,以具有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由一根长的椭圆形蓄热管99弯曲反折而成的形状的这 种结构。另外,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纵剖面视下也可以不是椭圆形而是圆形。另外,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所述记载内容。图6为表示 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蓄热辐射分流器2的变形例的要部剖面图。椭圆状蓄热管99,99,… 99的内部,填充有通过椭圆状蓄热管99,99,…99取得所述混合空气的热并进行蓄热的蓄
21热体T。蓄热体T只要是能够蓄热并长时间散热的材质即可,可以是液体状的,也可以是固 体状的。另外,为了使得混合空气向室内S的分流扩散、热传递作用等最恰当地起发挥,最 好将传热板8,8,…8以及开孔9,9,的形状、数目、间距等构成为,使得通过蓄热辐射 分流器2之前的混合空气的速度,减速到一半以下,更加优选20% 30%以下,而得到通过 了蓄热辐射分流器2之后的混合空气的速度。另外,覆盖部16A设置为将安装部16B的上侧的所述一个面覆盖起来。覆盖部16A, 具有从与蓄热辐射分流器2大致相同大小的矩形板材构成的上板161周缘向下弯折延长而 成的形状。因此,混合仓16内形成了被覆盖部16A的内侧面与蓄热辐射分流器2包围起来 的空间。该空间中,来自调整仓11的调整空气与来自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通 过后述的 手法被混合,成为混合空气。另外,覆盖部16A在上板16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图3中用L表示)处,设有吸 入来自调整仓11的调整空气,同时从循环气道15吸引并吸入循环空气的吸引口 162。吸 引口 162为长条状,其长边方向位于上板161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与调整仓11的吹出口 12A相对置。另外,吸引口 162形成在上板161的短边方向上相对的2个侧面的中间,与吹 出口 12A相匹配。另外,所述2个侧面以及上板161的外侧,形成有循环气道15。并且,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将从调整仓11的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导 入到混合仓16中的引导通道K。引导通道K包括吹出引导12 (或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 的一部分,与吸引引导10(或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引导通道K由 吹出引导12(或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的引导凸缘32、空间N、以及吸引引导10(或吸引 口风量调整部件5)的引导凸缘51构成,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被引导通道K所引 导,流入到吸引口 162中。此时,来自室内S的循环空气通过循环气道15从空间N通过引 导通道K被吸入到吸引口 162中。吹出引导12位于吹出口 12A的附近,安装在调整仓11的斜壁7B、7B的下端部,对 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向进行引导,将其引导成向着吸引口 162流入。另外,吹 出引导12具有对该调整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的风量调整机构A。风量调整机构A,由安装 在斜壁7B,7B下端部外侧的能够滑动的一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与对吹出口风量调 整部件3,3可滑动地进行固定的螺固部件4,4构成。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由具有与吹出口 12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等的长边尺寸 的矩形板材构成。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短边方向的上端部,分别由螺固部件4,4可 滑动地固定在吹出口 12A的两长边侧的边缘部上,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下端部向着 吸引口 162弯折延长,形成引导凸缘32,32。例如,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上端部设有贯通长孔,通过直径与该贯通长孔 的短径相等的螺丝、铆钉之类的螺固部件4进行螺固,从而使得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能够 在所述贯通长孔的长径方向上滑动。一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分别沿着斜壁7B,7B的 外表面在其倾斜方向上滑动,对吹出口 12A进行开闭,也即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间 隔(HA)进行增减,由此能够对从吹出口 12A所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另外,从 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离开吹出口 12A之后,其风向被引导凸缘32,32所引导。换而 言之,吹出引导12兼有所述调整空气的风量的调整与引导的作用。
吸引引导10位于吸引口 162的附近,安装在上板161的中央部中,进行引导,以使 得从吹出口 12A被吹出的调整空气被吸入到吸引口 162中,且来自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 被吸引并吸入。吸引引导10如上所述,隔着空间N与吹出引导12对置。并且,吸引引导10具有对吸引风量进行调整的风量调整机构B。风量调整机构B, 由可滑动地安装在上板161外侧的一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与可滑动地固定吸引口 风量调整部件5,5的螺固部件6,6构成。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由具有与吸引口 162的长边尺寸大致相等的长边尺寸 的矩形板材构成。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短边方向的从中央部到外侧的外侧端部,分 别由螺固部件6,6可滑动地固定在吸引口 162的两长边侧的边缘部上。并且,吸引口风量 调整部件5,5的内侧端部向着混合仓16的内侧弯折延长,形成引导凸缘51,51。例如,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外侧端部设有贯通长孔,通过直径与该贯通长 孔的短径相等的螺丝、铆钉之类的螺固部件6进行螺固,从而使得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能 够在所述贯通长孔的长径方向上滑动。一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分别沿着上板161的 外表面滑动,对吸引口 162进行开闭,也即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间隔(HB)进行增 减,由此能够对吸引到吸引口 162内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另外,从吸引口 162通过的空 气,其风向被引导凸缘51,51所引导。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以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的下端部以及吸引口风量调整 部件5的内侧端部弯折的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吹 出引导12与吸引引导10中的任一个的这种结构。下面对将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吸引并吸入到混合仓16内,与来自调整仓11的 调整空气混合成混合空气的方法进行说明。在从吹出口 12A(吹出引导12)吹出的调整空气,被吸入到吸引口 162(吸引引导 10)中时,吹出口 12A自吸引口 162的空气的气流周围的气压下降。另外,实施方式1中,吹 出引导12(吹出口 12A)与吸引引导10(吸引口 162)隔着空间N对置,与周围的空气(循 环气道15内的循环空气)连通。因此,在所述气流周围气压下降的情况下,循环气道15内 的循环空气会被所述气流卷入(图5中用虚线箭头W1表示)。如此被吸引的循环空气,与 调整空气一起被吸入到混合仓16内进行混合并分流(图5中通过虚线箭头W2表示),向室 内S供气。此时,调整空气与循环空气的比率最好为约6 4,但并不仅限于此。另外,此时循环气道15内,虽然有被吸入到混合仓16内的循环空气量的气压下 降,但如上所述,循环气道15与室内(循环空气)连通,因此从该室内提供循环空气(图5 中用虚线箭头W3表示)。反复进行以上的作用,室内S与制冷热机组1之间,空气进行对流循环而被搅拌。 制冷时,通过温度比室内S低的混合空气与冷源辐射来对室内S进行空调,制热时,通过温 度比室内S高的混合空气与热源辐射来对室内S进行空调。例如为了防止结露以及空调的 效率,可以将调和空气设定为在与循环空气混合后比室内S的露点温度高且绝对湿度低, 但并不仅限于此。并且,引导通道K并不仅限于此这种结构。例如,可以省略吹出引导12与吸引引 导10。并且,可以用蛇纹管之类的引导通道部件将吹出口 12A与吸引口 162连接起来,在该 送风通道部件上开设与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连通的孔。
(实施方式2)图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热机组1的要部剖面图。实施方式2的制冷热机 组1中,在机罩13的下方开口部14的周缘部位,设有对室内S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R。安装部16B的另一面163的尺寸比机罩13的下方开口部14的尺寸小,在制冷热 机组1设置时,机罩13的下方开口部14与安装部16B的另一面163之间形成缝隙141。来 自室内S的循环空气从缝隙141中通过,被吸入到循环气道15中。照明装置R适当设置在缝隙141处。将照明装置R设置为,不会遮挡从缝隙141通 过的循环空气,让循环空气的通过能够自由进行。换而言之,照明装置R暴露在从缝隙141 通过的循环空气中。因此,在循环空气从缝隙141通过时,与照明装置R接触,获取照明装 置R所产生的热。所获取的热在所述调和空气与循环空气的混合中用于再热或预热。也 即,在所述调和空气的单位风量的制冷能力增大了的情况下(供气温度低于通常温度),来 自照明装置R的热用于调和空气的再热,能够可靠地防止结露,进一步减少调和空气的供 气风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外,制热时,通过将来自照明装置R的热用于调和空气的预热, 实现了供给该调和空气的装置的小型化与制热能力的提高。照明装置R例如是荧光灯、白炽灯与LED,其数量、位置等能够适当变更。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实施方式3)图1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蓄热辐射分流器2的部分省略要部剖面图,图11为 从图10的J方向看到的实施方式3的混合仓16和蓄热辐射分流器2的要部剖面图。实施方式3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突出设置在传热板8的一面上的短筒状的突起部 98,98,98,…98。传热板8的一个面上,沿着传热板8的长边方向,适当隔出间隔排列有多个突起部 98,98,98, -98.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隔着规定的间隔设置各个突起部98,使得开孔 9位于各个突起部98的下方,排列有多个。突起部98在纵剖面视下为椭圆形,被设置为该 椭圆形的长径位于上下方向上。另外,在传热板8,8,8,的排列方向上,将多个突起部 98,98,98,…98排列为各自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突起部98具有蓄热性,隔着传热板8取得混合空气的热并蓄热,向室内S辐射。一 个传热板8的突起部98 —直延伸到与相邻的其他传热板8相接触,对相邻的传热板8进行 支持,防止相邻传热板8的翘曲。下面对突起部98的作用进行说明。蓄热辐射分流器2对室内S的热辐射,通过开孔9,9,9,向下方进行。此时, 如图11的虚线箭头所示,热量绕开突起部98前行,因此,在突起部98的下方附近,热辐射 局部地变为从开孔9斜向下的方向。也即,由于热沿着突起部98的外周面向下方移动,因 此突起部98附近的热辐射向着开孔9的正下方向以及斜下方向大幅移动。因此,能够让室 内S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从开孔9,9,9,…9通过的混合空气,不仅仅被传热板8,8,…8分流,还被突起 部98,98,98,…98进一步分流,因此混合空气的风速进一步降低,能够以更细的多层流状 向室内S供气,因此能够抑制给室内S的人带来风感。实施方式3中,以一个传热板8的突起部98 —直延伸到与相邻的其他传热板8相
24接触的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从一个传热板8适当延伸到相 邻的其他传热板8附近的构造。另外,突起部98可以与传热板8 一体形成,也可以形成为 可拆卸的方式。另外,实施方式3中以突起部98为椭圆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 此,还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下面以本发明的相关制冷热机组为所谓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情况为例,对照附图 进行具体说明。(实施方式4)图1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设置在顶棚中时,从上方看到的上表 面部分切断立体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使用例的简略示意图。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具有埋设在室内S的顶棚C中的外壳19, 外壳19的内侧,设有从室外导入的供给空气要通过的热交换器20,以及使所述供给空气通 过热交换器20的风扇22。另外,外壳19的内侧,设有制冷热机组1和对室内S进行照明 的照明装置R,该制冷热机组1使用从热交换器20中通过后的供给空气吸引室内S的空气 并进行混合,将混合后的混合空气以层流状吹出到室内S,且将所述混合空气的热辐射到室 内S中。外壳19的内侧还具有连通连接热交换器20、风扇22与制冷热机组1的送风通 道24 ;检测出室内S中人体的有无、位置等并输出检测结果的相关信号的人感传感器等检 测器28 ;以及根据来自该检测器28的信号,对空调能力(风量、吹出温度等的增减或开关) 与照明装置调光(照度等的增减或开关)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制的控制器29。另外,以 上部件形成为一体。本发明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即使在上方狭窄的 顶棚中也能够容易地设置。顶棚C上方的空间起到所谓的顶棚腔的作用。也即,让顶棚C上方(顶棚腔)的 空气作为供给空气通过热交换器20。该供给空气是由图中省略了的空调外机等调整过温湿 度的处理外气、未进行过温湿度调整的自然外气、所述处理外气与来自室内S的循环空气 的混合空气、所述自然外气与所述循环空气的混合空气、或所述循环空气等。另外,热交换器20具有传热管,该传热管是椭圆形管。热交换器20并不限定于图 例中所示,而可以采用通过冷水或温水对供气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温水盘管、通过水热 源或空气热源热泵的冷媒对供气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直膨盘管等各种方式。另外,图中符 号31为冷凝水盘。外壳19是俯视下为矩形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一个侧面中设有吸入供给空气的 导入口 30。在仰视为矩形的制冷热机组1的两端中,一端设有热交换器20,另一端设有进 行送风的风扇22。外壳19内的制冷热机组1,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且被形成为短边方向的尺寸略 小于外壳19的短边方向尺寸,长边方向与外壳19的长边方向相同。制冷热机组1的长边 方向两端侧分别设有照明装置R。换而言之,照明装置R分别设置在热交换器20与风扇22 的下方。制冷热机组1的上方形成有送风通道24。送风通道24包括连通连接热交换器20与风扇22的上风侧风道25,和连通连接风扇22与制冷热机组1的下风侧风道26。上风侧风道25与下风侧风道26并排设置,且构成为风向互相相反。来自下风侧 风道26的供给空气,经由空气入口 18流入制冷热机组1。空气入口 18形成在与风扇22隔 开空间的热交换器20的附近,制冷热机组1的上表面上。也即,构成为使得从导入口 30到 空气入口 18的供给空气送风距离较长。图例中,是由连通口附近的隔板21与管路状部件 23等进行区分,形成由上风侧风道25与下风侧风道26构成的送风通道24,但其构成可以 自由进行变更。通过风扇22的驱动,供给空气以导入口 30 —热交换器20 —上风侧风道25 —风 扇22 —下风侧风道26 —空气入口 18 —制冷热机组1的顺序进行流动。图例中的情况下, 风扇22与导入口 30之间距离较远,且送风距离较长,因此能够进行舒适的低噪音运转。另 外,其结构可以自由变更,例如,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可以将上风侧风道25与下风侧风道26 的连通位置,以及导入口 30的位置进行变更,从风扇22侧导入供给空气,以风扇22 —热交 换器20 —制冷热机组1的顺序进行流动。图1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制冷热机组1的平面图。制冷热 机组1具有机罩13、接收所述供给空气并对该供给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仓11、以及 将该调整仓11所送来的调整空气与来自室内的循环空气进行混合而向该室内送气的混合 仓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1的混合仓16的上 表面部分切断平面图,图1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1的调 整仓11和混合仓16的侧面剖面图,图18为从图15的E方向看到的整体剖面图,图19为 从图17的F方向看到的调整仓11和混合仓16的要部剖面图。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的机罩13,设置在外壳19中,机罩13的内侧容纳调整仓 11和混合仓16。机罩13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一个面中设有下方开口部14。机罩13以具 有下方开口部14的所述一个面与顶棚C连成一个面并朝向室内S的方式设置。并且,机罩13的与所述一个面相对的另一个面中,安装有调整仓11,调整仓11的 下方,混合仓16与该调整仓11对置安装,调整仓11与混合仓16被机罩13的侧壁围住。并 且,调整仓11、混合仓16与机罩13的内侧之间,形成有将室内S的循环空气从下方开口部 14连通到后述的引导通道K的循环气道15。也即,循环气道15与室内(循环空气)连通, 使得循环空气总是能够在循环气道15中出入,循环空气经由循环气道15被吸入到引导通 道K中。调整仓11具有与送风通道24连续,接收供给空气的空气入口 18 ;存放来自空气 入口 18的供给空气,对供给空气的风向、风速、风量等流动进行调整的存放腔部11B、以及 将由存放腔部11B调整过流动的调整空气吹向调整仓11的外侧的吹出口 12A。吹出口 12A 为长条状,形成在存放腔部11B的下侧,调整仓11构成为向着吹出口 12A缩窄的形式。存放腔部11B具有向着下方收窄的锥形形状,为沿着机罩13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箱 体。存放腔部11B的内侧,具有将来自空气入口 18的供给空气向吹出口 12A引导的多个小 壁条部7,7,和用来抑制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速偏差的斜板11a。图2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1的调整仓11的上表面部分切断立体图。存放腔部11B具有对称倾斜的2块对置的斜壁7B,7B,各个斜壁7B,7B 的内侧,突出设有小壁条部7,7,…7。小壁条部7,7,…7为长条状,长边方向位于上下方 向上,隔着间隔并列设置在斜壁7B、7B上。来自空气入口 18的供给空气,因与小壁条部7, 7,一7的冲突,风向被改变,能够将供给空气向着吹出口 12A的方向引导。小壁条部7,7,…了在突出方向的尺寸(高度),以及在与所述突出方向相交叉的 方向上的尺寸(宽度),是能够自由变更的,但优选将小壁条部7,7,…7的纵截面积设为 调整仓11的短边方向的最大截面积的10 30%。这是由于,如果小壁条部7,7,…了的 高度过低,则无法调整风向,如果过高,来自空气入口 18的供给空气就会如图17的虚线粗 箭头所示,无法在小壁条部7,7,...7的下风部位吹遍,在虚线粗箭头与实线粗箭头之间的 空间中,断续地产生了没有空气流动的部分。另外,图17中,实线箭头表示没有被高低所影 响而由小壁条部7,7,…7所产生的风向。换而言之,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制冷热机组1,在调整仓11中,设有由斜壁7B、7B 的内侧面以及小壁条部7,7,一7构成的整流机构G。从空气入口 18进入的供给空气被整 流机构G所引导,具体而言,通过与斜壁7B、7B的内侧面以及小壁条部7,7,…7之间的阻 挡,风向变为正下方,向着吹出口 12A的方向流动。斜板11a沿着存放腔部11B的长边方向延伸,呈矩形板状。斜板11a配置成与吹 出口 12A对置,并且与吹出口 12A之间的间隔沿着长边方向逐渐变化。具体而言,斜板11a 安装为与吹出口 12A之间的间隔在空气入口 18的附近最大,随着远离空气入口 18而逐渐 减小,也即安装为向着下方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存放腔部11B中距离空气入口 18近处与 距离空气入口 18远处之间,产生气压不均勻,抑制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 速的偏差。空气入口 18的正下方,设有将来自空气入口 18的供给空气向着调整仓11的长边 方向引导的隔板7a。隔板7a设置为与空气入口 18对置,在隔板7a与斜壁7B,7B之间设 有缝隙M。因此,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供给空气的大部分从空气入口 18进入,与隔板7a冲 突,在调整仓11的长边方向风向发生改变,只有一部分从缝隙M通过流入到吹出口 12A。另外,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如上所述,以调整仓11具有上部较大,下部收窄的这 种,向着吹出口 12A变窄的漏斗形剖面(或锥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 此。混合仓16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混合仓16相同。具体而言,实施方式4的 混合仓16呈扁平箱状体,可拆卸地安装在机罩13内,具有安装前述的蓄热辐射分流器2的 安装部16B,与覆盖安装部16B的覆盖部16A,覆盖部16A与安装部16B形成为一体(以下 参照图6)。安装部16B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上侧的一个面开口。安装部16B的与所 述一个面对置的下侧的另一个面163的内侧,安装有蓄热辐射分流器2,该蓄热辐射分流器 2从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并向室内辐射,且设置为能够与安装部16B (以及覆盖部16A) 进行热传导。因此,蓄热辐射分流器2所蓄热的热,传递到安装部16B与覆盖部16A,不但从 蓄热辐射分流器2向室内S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还从安装部16B以及覆盖部16A向室内 S进行冷辐射或热辐射,通过这样,能够高效率地使得辐射热(冷热或温热)到达远距离。并且,安装部16B的另一个面163中,设有将所述混合空气向外侧(室内S)吹出的多个开孔9,9,…9。开孔9,9,…9为长孔,内外贯通混合仓16 (安装部16B)。混合仓 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并通过开孔9,9,向室内供气。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1中,以开孔9,9,一9为长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圆 形、矩形等形状。并且,开孔9,9,的分布、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蓄热辐射分流器2以及混合仓16向室内S的热辐射作 用,以及基于来自混合仓16的混合空气排出的热传递作用,优选将所有开孔9,9,-9的总 面积与混合仓16(安装部16B)的另一个面163的总面积的比率,设置为3成以上,但并不 仅限于此。蓄热辐射分流器2,具有多个传热板8,8,…8,以及对传热板8,8,…8所传递的 冷热或温热进行蓄热的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990传热板8,8,…8为长条状,从所 述混合空气取得冷热或温热并传递给安装部16B、覆盖部16A以及椭圆状蓄热管99,99,… 99。椭圆状蓄热管99,99,…99在纵剖视下为椭圆状,按照使得该椭圆的长径方向为上下 方向的方式安装。因此,混合仓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时,能够低压损流 畅地通过。多个传热板8,8,例如由热传导性以及散热率高的铝、铜、云母、钛、碳素纤维 等构成,在安装部16B的短边方向隔着适当的间隔而互相对置地排列。多个椭圆状蓄热管 99,99,…99在多个传热板8,8,…8的排列方向上贯通多个传热板8,8,…8而安装。另 外,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由铜、云母、钛、碳素纤维等构成,沿着传热板8的长边 方向排列,蓄热辐射分流器2整体上具有与安装部16B的内侧形状相似的扁平长方体形状。通过这样的构成,混合仓16内的混合空气通过蓄热辐射分流器2时,多个传热板 8,8, 使其风速降低同时分流成多个层,成为所谓的多层流状,而向室内S供气,因此, 能够降低给室内S的人带来的风感。另外,本实施例中,以具有多个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由一根长的椭圆形蓄热管99弯曲反折而成的形状的这 种结构。另外,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纵剖面视下也可以不是椭圆形而是圆形。另外,椭圆状蓄热管99,99,…99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所述记载内容。椭圆状蓄热 管99,99,…99的内部,填充有通过椭圆状蓄热管99,99,…99取得所述混合空气的热并 进行蓄热的蓄热体T。蓄热体T只要是能够蓄热并长时间散热的材质即可,可以是液体状 的,也可以是固体状的。另外,为了使得混合空气向室内S的分流扩散、热传递作用等最恰当地起发挥,最 好将传热板8,8,…8以及开孔9,9,的形状、数目、间距等构成为,使得通过蓄热辐射 分流器2之前的混合空气的速度,减速到一半以下,更加优选20% -30%以下,而得到通过 了蓄热辐射分流器2之后的混合空气的速度。另外,覆盖部16A设置为将安装部16B的上侧的所述一个面覆盖起来。覆盖部16A, 具有从与蓄热辐射分流器2大致相同大小的矩形板材构成的上板161周缘向下弯折延长而 成的形状。因此,混合仓16内形成了被覆盖部16A的内侧面与蓄热辐射分流器2包围起来 的空间。该空间中,来自调整仓11的调整空气与来自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通过后述的 手法被混合,成为混合空气(参照图5的说明)。另外,覆盖部16A在上板161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图3中用L表示)处,设有吸入来自调整仓11的调整空气,同时从循环气道15吸引并吸入循环空气的吸引口 162。吸 引口 162为长条状,其长边方向位于上板161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为与调整仓11的吹出口 12A相对置。另外,吸引口 162形成在上板161的短边方向上相对的2个侧面的中间,与吹 出口 12A相匹配。另外,所述2个侧面以及上板161的外侧,形成有循环气道15。并且,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安装在调整仓11的吹出口 12A附近的吹出引导 12,以及与吹出引导12隔着空间N,安装在混合仓16的吸引口 162附近的吸引引导10。吹出引导12位于吹出口 12A的附近,安装在调整仓11的斜壁7B、7B的下端部,对 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向进行引导,将其引导成向着吸引口 162流入。另外,吹 出引导12具有对该调整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的风量调整机构A。风量调整机构A,由安装 在斜壁7B,7B下端部外侧的能够滑动的一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与对吹出口风量调 整部件3,3可滑动地进行固定的螺固部件4,4构成。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由具有与吹出口 12A的长边尺寸大致相等的长边尺寸 的矩形板材构成。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短边方向的上端部,分别由螺固部件4,4可 滑动地固定在吹出口 12A的两长边侧的边缘部上,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下端部向着 吸引口 162弯折延长,形成引导凸缘32,32。例如,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上端部设有贯通长孔,通过直径与该贯通长孔 的短径相等的螺丝、铆钉之类的螺固部件4进行螺固,从而使得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能够 在所述贯通长孔的长径方向上滑动。一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分别沿着斜壁7B,7B的 外表面在其倾斜方向上滑动,对吹出口 12A进行开闭,也即对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3的间 隔(HA)进行增减,由此能够对从吹出口 12A所吹出的调整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另外,从 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离开吹出口 12A之后,其风向被引导凸缘32,32所引导。换而 言之,吹出引导12兼有所述调整空气的风量的调整与引导的作用。吸引引导10位于吸引口 162的附近,安装在上板161的中央部中,进行引导,以使 得从吹出口 12A被吹出的调整空气被吸入到吸引口 162中,且来自循环气道15的循环空气 被吸引并吸入。吸引引导10如上所述,隔着空间N与吹出引导12对置。并且,吸引引导10具有对吸引风量进行调整的风量调整机构B。风量调整机构B, 由可滑动地安装在上板161外侧的一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与可滑动地固定吸引口 风量调整部件5,5的螺固部件6,6构成。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由具有与吸引口 162的长边尺寸大致相等的长边尺寸 的矩形板材构成。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短边方向的从中央部到外侧的外侧端部,分 别由螺固部件6,6可滑动地固定在吸引口 162的两长边侧的边缘部上。并且,吸引口风量 调整部件5,5的内侧端部向着混合仓16的内侧弯折延长,形成引导凸缘51,51。例如,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外侧端部设有贯通长孔,通过直径与该贯通长 孔的短径相等的螺丝、铆钉之类的螺固部件6进行螺固,从而使得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能 够在所述贯通长孔的长径方向上滑动。一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分别沿着上板161的 外表面滑动,对吸引口 162进行开闭,也即对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5的间隔(HB)进行增 减,由此能够对吸引到吸引口 162内的空气的风量进行调整。另外,从吸引口 162通过的空 气,其风向被引导凸缘51,51所引导。并且,本发明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将从调整仓11的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导入到混合仓16中的引导通道K。引导通道K包括吹出引导12 (或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 的一部分,与吸引引导10(或吸引口风量调整部件5)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引导通道K由 吹出引导12(或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的引导凸缘32、空间N、以及吸引引导10(或吸引 口风量调整部件5)的引导凸缘51构成,从吹出口 12A吹出的调整空气被引导通道K所引 导,流入到吸引口 162中。此时,来自室内S的循环空气通过循环气道15从空间N通过弓| 导通道K被吸入到吸引口 162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以吹出口风量调整部件3的下端部以及吸引口风量调整 部件5的内侧端部弯折的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吹 出引导12与吸引引导10中的任一个的这种结构。另外,安装部16B的另一面163的尺寸比机罩13的下方开口部14的尺寸小,机罩 13的下方开口部14与安装部16B的另一面163之间形成缝隙141。来自室内S的循环空 气从缝隙141中通过,被吸入到循环气道15中。图2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制冷热机组1的照明装置R 的装卸例子的简略侧视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将照明装置R 取下后从室内侧看到的仰视图。外壳19的下表面被取下,设有从室内S对着热交换器20与风扇22的开口部27, 照明装置R设为能够经由开口部27自由开闭或自由装卸。如前所述,照明装置R在缝隙141的附近,分别设置制冷热机组1的长边方向的两 端侧。换而言之,构成为循环空气从缝隙141通过时,其一部分与照明装置R相接触。因此, 在循环空气从缝隙141通过时,获取照明装置R所产生的热。所获取的热在所述供给空气 与循环空气的混合中用于再热或预热。也即,在增大所述供给空气的单位风量的制冷能力 (供气温度低于通常温度),进行制冷的情况下,来自照明装置R的热用于供给空气的再热, 能够可靠地防止结露,进一步减少供给空气的供气风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外,制热时,通 过将来自照明装置R的热用于供给空气的预热,实现了供给该供给空气的装置的小型化与 制热能力的提高。照明装置R例如是荧光灯、白炽灯与LED,其数量、位置等能够适当变更。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5的吸引辐射空调机的制冷热机组1,具有突出设置在传热板8的一面上 的短筒状的突起部98,98,98, 98(参照图10与图11)。传热板8的一个面上,沿着传热板8的长边方向,适当隔出间隔排列有多个突起部 98,98,98, -98.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隔着规定的间隔设置各个突起部98,使得开孔 9位于各个突起部98的下方,排列有多个。突起部98在纵剖面视下为椭圆形,被设置为该 椭圆形的长径位于上下方向上。另外,在传热板8,8,8,的排列方向上,将多个突起部 98,98,98,…98排列为各自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突起部98具有蓄热性,隔着传热板8取得混合空气的热并蓄热,向室内S辐射。一 个传热板8的突起部98 —直延伸到与相邻的其他传热板8相接触,对相邻的传热板8进行 支持,防止相邻传热板8的翘曲。突起部98的作用如前所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5中,以一个传热板8的突起部98 —直延伸到与相邻的其他传热板8相 接触的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从一个传热板8适当延伸到相 邻的其他传热板8附近的构造。另外,突起部98可以与传热板8 一体形成,也可以形成为 可拆卸的方式。另外,实施方式5中以突起部98为椭圆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 此,还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6)图2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S侧看到的立体图。实施方 式6中,在外壳19的开口部27,制冷热机组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设有可自由开闭或可自 由装卸的维护检修用板17。因此,在维护检修时,将检修板17取下,就能够进行维护检修作 业。另外,检修板17可以采用不透明材料,省略照明装置R,也可以采用透明材料,而将照明 装置R设置在检修板17的上方。并且,在任一边的检修板17中,设有检测器28,以及根据来自检测器28的信号对 空调能力或照明装置调光进行控制的控制器29。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4相同,对与实施方 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7)图2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S侧看到的立体图。实施方 式7中省略了实施方式6的板17。具体而言,省略了实施方式6的板17 (以及照明装置R), 将外壳19的开口部27的大小,设为与制冷热机组1的下方开口部14大致相等。因此,结 构更加简单,且减少了经顶棚C露出到室内S中的部分,使得从室内S看到的外观更好。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8)图2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19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 看到的的立体图。图2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从室内S侧看到的立体图。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将热交换器20与风扇22 —起设置在制冷 热机组1的两端的任一边处,在外壳19内的制冷热机组1上,设有连通连接热交换器20、风 扇22、以及制冷热机组1的送风通道24。送风通道24,由带有与风扇22相连接的连通口的 隔板33,与通过带连通口的隔板33与风扇22连通的管路状部件34构成。另外,让供给空气流入到制冷热机组1中的空气入口 18,设置在制冷热机组1的两 端中的另一边附近,使得供给空气的送风距离较长。图25与图26中,示出了由带连通口的隔板33与管路状部件34区分外壳19的 内面,构成送风通道24的情况,但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自由进行变更,例如省略管路状部件 34,将制冷热机组1的上侧的外壳19内表面作为送风通道等等。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4相 同,因此省略说明。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通过风扇22的驱动,供给空气以导入口 30 —热 交换器20 —风扇22 —送风通道24 —制冷热机组1的空气入口 18的顺序进行流动,通过 来自制冷热机组1的层流状混合空气与辐射,对室内S进行空调。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31
(实施方式9)图2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9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19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 看到的的立体图。实施方式9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在制冷热机组1的上方,热交换器20的 附近,设有蒸气方式的加湿器35。也即,在送风通道24 (上风侧风道25)内设有加湿器35, 送风通道24(上风侧风道25)兼用为供给空气的加湿空间。蒸气从图示省略了的蒸气产生 器传送给加湿器35,喷洒到送风通道24内,对通过了热交换器20而流入的供给空气进行加 湿。并且,与实施方式4不同,空气入口 18设置在风扇22的附近。因此,上风侧风道 25变宽,能够设置加湿器35。并且构成为使得热交换器20与风扇22之间隔开,延长送风 通道24 (上风侧风道25),能够充分确保蒸发吸收距离。送风通道24的构成能够自由变更,蒸气产生器也可以自由地设置在机外或机内。 另外,加湿方式也可以自由地变更为图例以外的蒸气方式、汽化方式、水喷雾方式等。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实施方式10)图2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10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外壳上表面部分切断后,从上方看 到的的立体图。实施方式10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为在实施方式8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省略 了管路状部件34的结构。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0的吸引辐射空调机中,省略管路状部件34并扩大送风通道 24,利用其空间设有加湿器35。加湿器35设置在风扇22的附近,与风扇22之间隔着空间 设有空气入口 18,构成为使得送风通道24较长。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蒸发吸收距离。另外,热交换器20、风扇22以及导入口 30设置在制冷热机组1的两端中的任一 边处。送风通道24的构成能够自由变更,蒸气产生器也可以自由地设置在机外或机内。另 外,加湿方式也可以自由地变更为图例以外的蒸气方式、汽化方式、水喷雾方式等。其他构 成均与实施方式4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自由变 更设计。例如,能够自由变更上述各实施例中照明装置R与板17的位置或数目、检测器28 与控制器29的数目或位置。另外,还可以自由变更导入口 30的位置,可以代替照明装置R 或板17,设置导入口 30,使得供给空气从热交换器20通过。实施方式8与实施方式10中,可以代替任一边的板17,而将照明装置R设为可自 由开闭或自由装卸式的,也可以省略板17而构成为如图24的例子所示。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外壳19设置在顶棚C的上方,使得混合仓16的下表 面露出到室内S,但也可以采用设置在顶棚C上使得装置整体露出到室内S的这种结构。
权利要求
一种制冷热机组,具有混合仓,将要供给的供给空气与来自室内的循环空气混合而成的混合空气向该室内供气;引导通道,与所述循环空气连通,将所述供给空气导入到所述混合仓;和蓄热辐射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混合仓内,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向所述室内辐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具有 对所述供给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仓;和箱体,一面设有开口,以该一面向着所述室内的方式埋设在所述室内的壁面中,容纳所 述调整仓、混合仓和引导通道;该箱体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开口连通到所述引导通道的循环气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使得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分流并通过的排列设置的多 个分流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在所述分流翅片的排列方向上贯通所述多个分流翅片的椭圆形蓄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具有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表面,使得向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分流所述混合 空气的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排列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向上,且接触或接近相邻的分流翅片, 所述混合仓具有面向所述室内的开孔面,该开孔面中设有让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 气通过的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为扁平状,所述混合仓为扁平箱状,与所述开孔面相对的一个面的外侧,以及与所述开孔面相邻 的任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外侧,形成有所述循环气道,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中具有长条状的吸入口,该吸入口将来自所述调整仓的调整 空气与来自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吸入到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 所述调整仓具有吹出所述调整空气的长条状的吹出口, 该吹出口与所述混合仓的吸入口被配置为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构成为能够对通过的空气量进行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吸入口两长边一侧的边缘部,分别可滑动地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口或 吸入口的空气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开闭部件与一对吸入口开闭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道包含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各自的一部分, 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的内侧具有将所述供给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的引导片。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仓具有接收所述供给空气的入口 ;和抑制机构,对所述调整仓内的供给空气的风压与风速伴随着到入口的距离而产生的不 均勻进行抑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抑制机构为与所述吹出口对置的矩形板材,且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间隔沿着该吹 出口的长边方向渐增或渐减,所述入口形成在所述抑制机构的所述间隔为最大的那一端侧。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管内,填充有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热量并蓄热的蓄热体。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仓的开孔面具有比所述箱体的开口小的面积,所述箱体的开口的周缘部与所述开孔面的周缘部之间,形成有让吸入到所述循环气道 中的循环空气通过的通过缝隙,该通过缝隙中,以让所述循环空气能通过的方式,设有对所述室内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
17.一种制冷热装置,将要供给的供给空气与来自室内的循环空气混合而成的混合空 气向该室内供气,具有热交换器;使得所述供给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风扇;和制冷热机组,对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处理后的供给空气与所述循环空气的混合空气 进行整流,向所述室内供气,将所述混合空气的热辐射到该室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与所述循环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仓, 所述制冷热装置构成为,使用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将所述循环空气吸引到所述混合 仓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热机组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两侧而将该制冷热机组夹在 中间,具有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热机组的送风通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热机组为长方体形状,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制冷热机组的一面侧, 具有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热机组的送风通道。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容纳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热机组的外壳,该外壳中设有对着所述室内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由装卸的方式设有照明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检测出所述室内的人体的检测器;和根据该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空调能力与所述照明装置的调光中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控 制的控制器。
23.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容纳所述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所述制冷热机组的外壳,该外壳中设有对着所述室内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中以可自由开闭或可自由装卸的方式设有维护检修用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检测出所述室内的人体的检测器;和根据该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对空调能力进行控制的控制器。
25.根据权利要求17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传热管为椭圆形管。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室内的顶棚中,构成为将所述顶棚的上方的空气作为所述供给空气,让该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
27.根据权利要求17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引导通道,与所述循环空气连通,将所述供给空气导入到所述混合仓;和 蓄热辐射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导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混合仓内,从所述混合空气获取 热量,向所述室内辐射。
28.根据权利要求21或23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调整仓;和箱体,容纳在所述外壳中,在该外壳的开口部侧设有开口,容纳所述调整仓、混合仓和 引导通道;该箱体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开口连通到所述引导通道的循环气道。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使得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气分流并通过的排列设置的多 个分流翅片。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辐射部件具有在所述分流翅片的排列方向上贯通所述多个分流翅片的椭圆形蓄热管。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热机组具有突出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表面,使得向所述室内的热辐射方向变化,分流所述混合 空气的多个短筒状的突起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排列设置在所述分流翅片的长边方向上,且接触或接近相邻的分流翅片, 所述混合仓具有面向所述室内的开孔面,该开孔面中设有让提供给所述室内的混合空 气通过的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突起部的下方。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为扁平状,所述混合仓为扁平箱状,所述混合仓的与所述开孔面相对的一个面的外侧,以及与所述开孔面相邻的任两个相 对的侧面的外侧,形成有所述循环气道,所述混合仓的所述一个面中具有长条状的吸入口,该吸入口将来自所述调整仓的调整 空气与来自所述室内的循环空气吸入到所述两个相对的侧面之间, 所述调整仓具有吹出所述调整空气的长条状的吹出口, 该吹出口与所述混合仓的吸入口被配置为相匹配。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仓为朝向所述吹出口变窄的箱体。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或所述吸入口两长边一侧的边缘部,分别可滑动地安装有对通过所述吹出 口或所述吸入口的空气量进行调整的一对吹出口开闭部件与一对吸入口开闭部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通道包含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各自的一部分, 所述吹出口开闭部件与吸入口开闭部件隔着空间对置。
37.根据权利要求33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仓的内侧具有将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向所述吹出口引导的引导片。
38.根据权利要求33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仓具有与所述送风通道连通,接收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的入口 ;和抑制机构,是与所述吹出口对置的矩形板材,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间隔沿着该吹出口 的长边方向渐增或渐减,所述入口形成在所述抑制机构的所述间隔为最大的那一端侧。
39.根据权利要求19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通道兼用为对所述处理后的供给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热机组与制冷热装置,该制冷热装置是设置在顶棚(C)中的吸引辐射空调机,在外壳(19)内设有形成为一体的以下部件让从机外导入的供给空气通过的热交换器(20),使得供给空气通过所述空调用热交换器(20)的风扇(22);和制冷热机组(1),使用通过了热交换器(20)的供给空气吸引室内的空气,进行混合,将混合而成的混合空气以层流状吹向所述室内,并将所述混合空气的热辐射向所述室内。由此能够获得高效率、高能力,防止风感与温度不均,与只进行热辐射的以前的基于辐射板的空调相比,不适于空调的场所较少,装置的利用范围较广,不需要另外采用结露解决手段。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858619SQ201010146009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3日
发明者木村惠一, 森田满津雄, 浦野胜博, 笠原和行 申请人: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