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家用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家用炉。
背景技术:
我国农村大部分采用传统炉子解决烧水、烧饭和取暖等问题,但是农村大部分燃 烧物如碎柴、树叶等不易燃烧且容易产生大量烟尘,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另外传统 家用炉还有热效率低、耗能高等缺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家用炉已经不能 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家用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炉本体和插接在侧炉室上方开口的漏斗5,炉本 体包括炉口 1、炉膛2、炉箅、侧炉室4和火门抽屉3,炉本体上端固定炉口 1,内部固定炉膛 2,炉膛2底部有炉箅,炉箅下部是火门抽屉3 ;火门抽屉3上方设置有侧炉室4,侧炉室4与 炉膛2相通,侧炉室4设置有可向外放倒的合页门。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上开口边侧设置有活动合页门。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为向内下倾斜的斜面。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近合页门位置设置有下尘口。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与炉膛之间设置有挡片。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还包括插接在炉膛2内的聚火炉圈6,聚火炉圈6为下半部一 侧设有挡板的三圆环型柱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打开侧炉室4上开口的合页门,将漏斗5插接在侧炉室 4的上方开口,将碎柴、秸秆等放入漏斗中,由于侧炉室4的底板为向内下倾斜的斜面,碎柴 顺势进入侧炉室底部的挡片处,在聚火炉圈6的作用下,碎柴不断燃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家用炉结构合理,热效率高,可有效解决传 统家用炉碎柴不好烧的缺点,改善了农村烟熏火燎的用炉环境。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家用炉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家用炉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家用炉的聚火炉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家用炉,包括炉本体和插接在侧炉室上方开口的漏斗 (5),炉本体包括炉口(1)、炉膛(2)、炉箅、侧炉室(4)和火门抽屉(3),炉本体上端固定炉口 (1),内部固定炉膛(2),炉膛(2)底部有炉箅,炉箅下部是火门抽屉(3);火门抽屉(3)上方设置有侧炉室(4),侧炉室(4)与炉膛(2)相通,侧炉室(4)设置有可向外放倒的合页门。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上开口边侧设置有活动合页门。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为向内下倾斜的斜面。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近合页门位置设置有下尘口。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侧炉室(4)底板与炉膛之间设置有挡片。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还包括插接在炉膛(2)内的聚火炉圈(6),聚火炉圈(6)为下 半部一侧设有挡板的三圆环型柱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打开侧炉室(4)上开口的合页门,将漏斗(5)插接在侧 炉室(4)的上开口,将碎柴、秸秆等放入漏斗(5)中,由于侧炉室(4)的底板为向内下倾斜 的斜面,碎柴顺势进入侧炉室(4)底部的挡片处,由于聚火炉圈(6)的聚火作用,碎柴燃烧 的更加充分。如图1所示在烟囱处设置另一炉口,可有效利用燃烧余热烧水、做饭等;侧炉室 (4)上开口边侧设置的活动合页门可转动270°,用于开闭侧炉室口;火门抽屉(3)上设置 有把手,并设置为可抽拉式火门抽屉。如图2所示漏斗(5)插接于侧炉室(4)的上开口,漏斗(5)下方尺寸与侧炉室(4) 开口尺寸大小一致;漏斗(5)上方开口设置为方形且略高于炉口(1),以便于添加碎柴。如图3所示聚火炉圈(6)为下半部一侧设有挡板的三圆环型柱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家用炉结构合理,热效率高,可有效解决传统家用炉碎柴不好烧的缺 点,改善了农村烟熏火燎的用炉环境。
权利要求一种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包括炉本体和插接在侧炉室上方开口的漏斗,炉本体包括炉口、炉膛、炉箅、侧炉室和火门抽屉,炉本体上端固定炉口,内部设有炉膛,炉膛底部有炉箅,炉箅下部是火门抽屉;火门抽屉上方设置有侧炉室,侧炉室与炉膛相通,侧炉室设置有可向外放倒的合页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侧炉室上开口边侧设置有活动合页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侧炉室底板为向内下倾斜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侧炉室底板近合页门位置设置有下尘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侧炉室底板与炉膛之间设置有挡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家用炉,其特征是还包括插接在炉膛内的聚火炉圈,聚 火炉圈为下半部侧面设有挡板的三圆环型柱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家用炉,包括炉本体和插接在侧炉室上方开口的漏斗,炉本体包括炉口、炉膛、炉箅、侧炉室和火门抽屉,炉本体上端固定炉口,内部固定炉膛,炉膛底部有炉箅,炉箅下部是火门抽屉,火门抽屉上方设置有侧炉室,侧炉室与炉膛相通,侧炉室设置有可向外放倒的合页门。本实用新型家用炉结构合理,热效率高,可有效解决传统家用炉碎柴不好烧的缺点,改善了用炉环境。
文档编号F24B1/192GK201652436SQ20102016431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4日
发明者陈现增 申请人:陈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