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锅炉。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热能交换设备,通过燃料的燃烧实现对锅炉中的液体加 热。通常锅炉用来对水进行加热,应用于取暖、洗澡、饮用水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现有锅炉的加热方式为,在锅炉的炉膛中盘设有水管,水管与锅炉的水箱连接,在 加热的过程中,炉膛中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对水管进行加热,水在水管中被加热后输送到 锅炉的水箱中,从而实现对水的加热。上述锅炉在加热的过程中,燃料在炉膛中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由于温度比较 高,产生后热气流上升的速度很快,高温烟气经过水管分布的区域后很快从锅炉中排出,这 种加热方式的锅炉在工作时,高温烟气对水管的加热时间很短,所以燃烧后产生的大量烟 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排出,烟气中的高温热量并没有被完全吸收,造成热能的浪费,燃料 燃烧产生的热能利用率低。同时,上述锅炉中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对水管进行加热时,由于水管是被直接加 热的部件,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水管的内壁会产生一层水垢,不仅影响了对水管中水的加热 效率,还容易造成水管被堵塞,使得锅炉的故障率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炉,以提高对锅炉中燃料产生的热能利用效 率,同时降低了锅炉的故障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锅炉,包括水箱,该水箱中设置有炉膛;一端与所述炉膛的烟气出口相连,另一端穿出所述炉膛的排烟管,该排烟管位于 炉膛中的部位螺旋分布;设置在所述炉膛的底部,且与所述炉膛相通的燃烧室;与所述燃烧室的进料口连接的燃料供给装置。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排烟管位于所述水箱中的部位的外壁上设置有热交换 片。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排烟管穿出所述水箱的一端上设置有集尘箱,该集尘箱 中设置有多片过滤网。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水箱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炉膛的顶部的内壁上设置有补风孔,且所述炉膛的顶部 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补风孔相通的补风室,所述补风室的进风口设置有补风管。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补风室为环形补风室,且补风孔均勻地设置在所述炉膛顶部的内壁上。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燃烧室包括燃烧槽,其底面上设置有点火棒,且所述燃烧槽的进料端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 所述燃烧槽的出渣端的底面上设置有向着所述燃烧室的出渣口的方向旋转的排渣滚笼,该 排渣滚笼为筒状结构,其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孔;设置在所述燃烧槽下方,且与所述进料端的进气孔和排渣滚笼上的进气孔相通的 进气夹层;输出端与所述排渣滚笼的旋转轴连接的出渣电机。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燃料供给装置包括料斗,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燃烧室的进料口相通的进料管;设置在所述进料管中的进料杆,该进料杆上设置有螺旋片;输出端与所述进料杆连接的进料电机。优选的,上述锅炉中,所述料斗为锥形料斗,且所述进料管设置在所述料斗横截面 积较小的底端。优选的,上述锅炉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室的出渣口下方的灰斗。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中,将锅炉的炉膛设置在水 箱中,并通过排烟管与炉膛的烟气出口相连,且该排烟管位于水箱中的部位螺旋分布,最终 穿出水箱并排烟,上述结构中高温烟气通过排烟管对水箱中的水进行加热,排烟管的螺旋 设置延长了高温烟气被排出的时间,使得排烟管和炉膛中的烟气充分地与水箱中的水进行 热交换,提高了对高温烟气的热能利用率,同时由于本结构采用水包火的方式进行加热,排 烟管穿过水箱,所以不存在现有锅炉的水管被水垢阻塞的问题,降低了故障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炉,提高了对锅炉中燃料热能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 锅炉的故障率。请参考附图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 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 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提供的锅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包括水箱9、排烟管6、炉膛5、燃烧室1和燃料供给 装置,其中炉膛5设置在水箱9中,且炉膛5的底部与燃烧室1相通,燃烧室1是燃料燃烧的 地方,燃料在燃烧室1中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进入到炉膛5中;排烟管6的一端与炉膛5的烟气出口相连,另一端穿出炉膛5,排烟管6位于炉膛 5中的部位螺旋分布;燃料供给装置与燃烧室1的进料口连接,用于向燃烧室1中输送燃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炉中,通过燃料供给装置向燃烧室1中输送燃料,燃 料在燃烧室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炉膛5后,进入到排烟管6中,排烟管6位于炉膛 5中的部位螺旋分布,通过排烟管6将锅炉水箱9中的水加热,最终热量被充分吸收后的烟 气从排烟管6的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改变了传统的火包水的加热方式,采用水包 火的加热方式,即在高温烟气穿过的排烟管6 (即热源)穿过水箱9,这样将炉膛5和排烟管 6设置在水箱9中,炉膛5和排烟管6散发的热量全部被水箱9中的水吸收,排烟管6位于 炉膛5中的部位螺旋分布,延长了烟气在排烟管6中的行走距离,进而延长了排烟管6中烟 气与水箱9中水的热交换时间,使得高温烟气中的热量更加充分地被吸收,提高了对高温 烟气的热能利用率,同时由于本结构采用水包火的加热方式,排烟管6穿过水箱9,所以不 存在现有锅炉的水管被水垢阻塞的问题,降低了锅炉的故障率。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排烟管6中位于水箱9中的部分管段是对水箱9中的 水进行加热的主要部分,该管段螺旋分布在水箱9中,上述管段可以以各种螺旋方式设置 在水箱9中,优选的,上述排烟管6位于水箱9中的部位绕炉膛5的外壁螺旋分布,该种螺 旋分布方式,使得该锅炉结构更加紧凑。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上述排烟管6位于水箱 9中的管段的外壁上设置有热交换片或者针状散热件,提高了排烟管6与水箱9中的水的接 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进而使得排烟管6中的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尽可能多地被吸收。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在工作的过程中,排烟管6通过炉膛5后被排出,由于 高温烟气中具有大量的烟尘,为了降低烟气中的烟尘对环境的影响,上述排烟管6穿出水 箱9的一端上设置有集尘箱12,该集尘箱12中设置有过滤网(图中未示出),烟气在通过 过滤网时,被过滤在集尘箱12中,减少了排出的烟气中的灰尘含量。上述集尘箱12在灰尘 收集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集中对集尘箱12中的灰尘进行处理。上述集尘箱12的出口设 置有抽风机121。为了提高对排出的烟气中的灰尘的过滤效果,上述集尘箱12中可以设置 有多片过滤网,过滤网相互设置在集尘箱12的烟尘通道中,优选的,上述多片过滤网相互 平行设置;更优选的,上述多片多滤网相互平行,且相互交错地设置在集尘箱12的顶端和 底端。[0047]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在排烟管6对水箱9中的水进行加热时,水箱9的箱 体也会散失一部分热量,为了减少水箱9的箱体散热,上述箱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采 用保温层可以降低散热效率。上述锅炉通过设置在水箱9的箱体上的进水口 91和出水口 92分别对水箱9进行注水和放水。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在工作的过程中,高温烟气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大量的未 燃尽气体(例如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被完全燃烧,不仅造成了燃料 燃烧产生的热能没有被充分利用,还使得这些未完全燃尽的气体排除后造成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述锅炉中,在炉膛5的顶部的内壁上设置有补风孔,其在该炉膛5的 外壁上设置有与补风孔相通的补风室51,该补风室51的进风口设置有补风管8,通过补风 管8向补风室51中通入空气,空气通过补风孔进入到炉膛5中,与炉膛5中的高温烟气进 行混合,由于高温的环境,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未完全燃尽的气体进行二次燃烧,使得燃 料的燃烧更加充分,减少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上述炉膛5补风 室51为环形补风室51,且补风孔均勻地设置在炉膛5的顶部的内壁上,该种结构使得在补 风室51在对炉膛5进行二次补风时,可以在炉膛5内壁上的各个方向补入空气,提高了对 炉膛5的补风效果。上述锅炉中,燃烧室1是燃料进行燃烧的场所,上述燃烧室1可以为各种类型的燃 烧室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室1,该燃烧室1包括燃烧槽、排渣滚笼101和出 渣电机10,其中燃烧槽的底面上设置有点火棒11,且燃烧槽的进料端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燃 烧槽的出渣端的底面上设置有向着燃烧室1的出渣口的方向旋转的排渣滚笼101,该排渣 滚笼101为筒状结构,其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孔;该燃烧槽的下方设置有进气夹层102,该进气夹层102与进料端的进气孔和排渣 滚笼101上的进气孔相通;排渣电机的输出端与排渣滚笼101的旋转轴连接,在排渣电机的驱动下排渣滚笼 101旋转;上述燃烧室1在工作的过程中,燃料通过进料口进入到燃烧槽中,进气夹层102向 燃烧槽中通入空气支持燃烧,燃料的燃烧的过程中,通过排渣滚笼101的旋转从而将燃烧 的灰烬排出,上述燃烧槽在燃烧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排渣,避免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灰 烬因积累而导致的结渣现象。为了保证燃烧室1中的排渣滚笼101排渣时燃料已经燃烧充分,上述排渣电机为 间歇工作的电机,通过设置在锅炉上的电控盒13进行控制。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燃料供给装置向燃烧室1中输送燃料,具体的燃料 供给装置可以有多种,以各种方式进行进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料的供给装 置,包括料斗3、进料杆21和进料电机4,其中料斗3的底部设置有与其放料口相通的进料管2,进料杆21设置在该进料管2中, 进料杆21上设置有螺旋片;进料电机4的输出端与进料杆21相连。该燃料供给装置在工作时,进料电机4带动进料杆21旋转,进料杆21上设置有螺 旋片在螺旋片的作用下将料斗3中的燃料通过进料管2输送到燃烧室1中,从而实现了进料的自动化。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燃料供给装置中,为了保证燃料在进入到燃烧室1中以后具有 充足的时间进行燃烧,以便燃料燃烧完全,上述进料电机4可以为间歇工作的电机,该电机 可以通过设置在锅炉上的电控盒13进行控制。上述料斗3是存放燃料的部件,为了更方便地下料,上述料斗3为锥形料斗,进料 管2设置在料斗3横截面积较小的底端,该种结构在燃料输送的过程中,后续燃料自行滑落 到料斗3底部的放料口,并在进料杆21的带动下进行燃料的输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锅炉中,在燃烧室1的出料口的下方还设置有灰斗7, 燃料在燃烧后产生的灰烬通过出渣口进入到灰斗7中,从而实现对灰烬的收集。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 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 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 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 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该水箱中设置有炉膛;一端与所述炉膛的烟气出口相连,另一端穿出所述炉膛的排烟管,该排烟管位于炉膛 中的部位螺旋分布;设置在所述炉膛的底部,且与所述炉膛相通的燃烧室;与所述燃烧室的进料口连接的燃料供给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位于所述水箱中的部位的外 壁上设置有热交换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穿出所述水箱的一端上设置 有集尘箱,该集尘箱中设置有多片过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的顶部的内壁上设置有补风孔, 且所述炉膛的顶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补风孔相通的补风室,所述补风室的进风口设置 有补风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室为环形补风室,且补风孔均勻 地设置在所述炉膛顶部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包括燃烧槽,其底面上设置有点火棒,且所述燃烧槽的进料端的底面上设置有进气孔,所述 燃烧槽的出渣端的底面上设置有向着所述燃烧室的出渣口的方向旋转的排渣滚笼,该排渣 滚笼为筒状结构,其筒壁上设置有进气孔;设置在所述燃烧槽下方,且与所述进料端的进气孔和排渣滚笼上的进气孔相通的进气 夹层;输出端与所述排渣滚笼的旋转轴连接的出渣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供给装置包括料斗,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燃烧室的进料口相通的进料管;设置在所述进料管中的进料杆,该进料杆上设置有螺旋片;输出端与所述进料杆连接的进料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斗为锥形料斗,且所述进料管设置 在所述料斗横截面积较小的底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室的出渣口下方 的灰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锅炉,包括水箱,该水箱中设有炉膛;一端与炉膛的烟气出口相连,另一端穿出炉膛的排烟管,该排烟管位于炉膛中的部位螺旋分布;设置在炉膛的底部,且与炉膛相通的燃烧室;与燃烧室的进料口连接的燃料供给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锅炉中,将锅炉的炉膛设置在水箱中,并通过排烟管与炉膛的烟气出口相连,且该排烟管位于水箱中的部位螺旋分布,最终穿出水箱并排烟,排烟管的螺旋设置延长了高温烟气被排出的时间,使得排烟管和炉膛中的烟气充分地与水箱中的水进行热交换,提高了对高温烟气的热能利用率,本结构采用水包火的方式进行加热,排烟管穿过水箱,所以不存在现有锅炉的水管被水垢阻塞的问题,降低了故障率。
文档编号F24H9/18GK201903160SQ20102068580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朱宏锋, 王竹宏 申请人:朱宏锋, 王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