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0620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特别是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性能源紧缺及节能环保的推广,作为千家万户都涉及到的燃气灶具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以达到对节能的最大化已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人首创的发明专利号为200520061338. 4,发明名称为一种具有均衡的燃烧器,采用直喷供气的结构,打破了传统水平供气燃气供气不均衡及燃气与空气混比差的不足,利用气体学中温度与气流速度成正比的关系,使气流速度加快,从而通过燃气中分子团的高速磨损达到细化,其结果是大幅提高了燃烧的效率,节约了燃气,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喷气所采用的单喷咀对靠近喷咀的空气有吸咐作用,但对较远的空气其效果则不明显,而空气与燃气的混比好坏直接影响到燃烧的热效率及一氧化碳的排量,因此,设计出更趋合理的喷气混合结构,才能实现更好的节能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气喷射的速率更快,与空气的混合更趋合理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混风管底部的座体及喷咀,在座体上设有若干供喷咀安装的喷咀孔座,其中上述喷咀孔座包括一个中心喷咀孔座,三个侧喷咀孔座,在座体上分别设有与中心喷咀孔座,侧喷咀孔座相连通的中心气槽和环气槽,在上述中心气槽及环气槽的一端分别设有中心气管接头和环气管接头。进一步地上述侧喷咀孔座呈品字形环布于座体上,上述侧喷咀孔座所设的座孔呈斜向内布置,其倾斜角为45-60度。本发明由于采用了在混风管底部设置供多点喷咀安装的座体,结合直喷式燃烧器的总体设计,当燃气由若干喷咀进入混风管后,其各喷咀所喷射的燃气分别与其附近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然后汇入主气道并供给燃烧器,其效果是在可大幅提高热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一氧化碳的排量,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发明分拆图;图2为本发明另一方向的分拆图;图3为本发明装配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包括混风管1、 座体2及喷咀4,在座体2上设有若干供喷咀4安装的喷咀孔座21,其中上述喷咀孔座 21包括一个中心喷咀孔座21a,3个侧喷咀孔座21b,在座体2上分别设有与中心喷咀孔座 21a,侧喷咀孔座21b相连通的中心气槽22和环气槽23,在上述中心气槽22及环气槽23的一端分别设有中心气管接头M和环气管接头25。上述侧喷咀孔座21b呈品字形环布于座体2上,上述侧喷咀孔座21b所设的座孔呈斜向内布置,其倾斜角为45-60度。在上述中心喷咀孔座21a及侧喷咀孔座21b上设有供与喷咀安装的螺孔。在环气管接头25入口处设有气阀3。上述座体2即可以是一体成形制作。上述座体2也可以由底座和座盖组成,其间为密封固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包括混风管(1)、座体( 及喷咀,其特征在于,在座体(2)上设有若干供喷咀(4)安装的喷咀孔座(21),其中上述喷咀孔座包括一个中心喷咀孔座Ola),三个侧喷咀孔座Qlb),在座体(2) 上分别设有与中心喷咀孔座Ola),侧喷咀孔座(21b)相连通的中心气槽02)和环气槽 (23),在上述中心气槽0 及环气槽的一端分别设有中心气管接头04)和环气管接头(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侧喷咀孔座 (21b)呈品字形环布于座体( 上,上述侧喷咀孔座(21b)所设的座孔呈斜向内布置,其倾斜角为45-6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心喷咀孔座(21a)及侧喷咀孔座(21b)上设有供与喷咀安装的螺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环气管接头05)入口处设有气阀(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座体(2)为一体成形制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座体由底座和座盖组成,其间为密封固接。
全文摘要
一种直喷式燃气灶的燃气喷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混风管、座体及喷咀,在座体上设有若干供喷咀安装的喷咀孔座,其中上述喷咀孔座包括一个中心喷咀孔座,三个侧喷咀孔座,在座体上分别设有与中心喷咀孔座,侧喷咀孔座相连通的中心气槽和环气槽,在上述中心气槽及环气槽的一端分别设有中心气管接头和环气管接头。由于采用了在混风管底部设置供多点喷咀安装的座体,结合直喷式燃烧器的总体设计,当燃气由若干喷咀进入混风管后,其各喷咀所喷射的燃气分别与其附近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然后汇入主气道并供给燃烧器,其效果是在可大幅提高热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一氧化碳的排量,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的。
文档编号F24C3/08GK102226525SQ20111011705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胡志学 申请人:胡志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