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335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装置,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围绕一循环腔室,介质能够从循环腔室中流过,加热肋板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至该循环腔室中,每个加热肋板均具有U 形凹槽,该U形凹槽均通入同一个连接腔室,该连接腔室与该循环腔室被设置在U形凹槽的开口端区域中的分隔壁分隔开,并容纳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该PTC加热元件以热传导接触的方式抵接该U形凹槽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人的EP 187四86中已知这种性质的一种电加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改进通常的电加热装置。本发明的目的特别地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电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效率会提高。另外也应该达成以简单的方式提高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的可能性。在这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加热装置。其与通常的电加热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肋板从壳体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交替向内突伸出;形成在壳体中的曲折型流动通路的流动通道形成在加热肋板的自由端与壳体的与之邻近的内壁之间,该流动通道被与分隔壁相对设置的侧面上的覆盖件封闭。根据本发明的电加热装置在壳体中形成曲折型流动通路。在所有情况下流动变向均发生在加热肋板的自由端与邻近的侧壁之间。这里,为了良好的热传输,流动通路中的流动靠着加热肋板与壳体之间的连接件沿流动方向流动。这也在加热肋板的连接至壳体的基部上产生良好的热传输。加热肋板的自由端也承受了该流动。换句话说,对加热装置中待加热的介质产生了非常好的热传输,不仅产生在PTC加热元件的相对设置的纵向侧面上, 也产生在其正面上。这里,PTC加热元件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PTC陶瓷块,在其两侧上均涂敷有金属涂层,片状金属带抵接在其相对设置的侧面上,且被供以不同极性的电流。这种性质的一个或多个PTC加热元件在所有情况下均容纳在U形凹槽中。该U形凹槽只在一侧开口,也就是在连接腔室侧开口。另外,该U形凹槽的与该流动通路邻接的正面被封闭,实际上被一端壁封闭,该端壁由与U形凹槽邻接的材料形成。因此,该至少一个U形凹槽成形为只朝向连接腔室开口的一种袋(凹口,pocket)。该U形凹槽在下侧也被封闭。封闭该U形凹槽的材料可以是不同于形成壳体的材料。壳体和加热肋板通常由一个整块形成。在这方面通常使用铸件块。优选地,加热肋板和壳体用铝压铸方法统一制造。该U形凹槽以加热肋板的较刚性的壁为边界。它们尽可能是薄壁的以便于向待加热的介质中进行有效的热传输和热散逸。然而,加热肋板的相对设置的侧壁较厚,因此有足够的刚性以保证PTC加热元件良好抵接在该U形凹槽的内侧上。为此目的,PTC加热元件可以用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注模用料或类似的产品固定在凹槽中。优选地并考虑到该电加热器的简单制造,该PTC加热元件根据EP1872986或特别优选地根据1921896A1中所公开的内容形成。这两个公布文本都通过引用的方式包括在本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中。这意味着PTC加热元件优选地也包括楔形元件,楔形元件用于相对于与之抵接的PTC块和片状金属带滑动,并且通过该楔形元件可以实现该PTC加热元件与该U形凹槽的内侧之间的良好预应力和热接触。该楔形元件的进一步细节以及与该PTC 块的相互作用的参考在前面提到的两个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的内容中。壳体中的曲折型流动引导带来相对于EP1872986A1中已知的电加热装置改进的热效率。本实施例中,U形凹槽沿主流动方向在壳体内延伸。由于曲折型流动引导导致的流动的固定偏转,极大地避免了层流。特别是,加热肋板的发热表面不会遭受基本上平行于该肋板表面延伸的流动。相反,由于流动的相对于该肋板的表面成直角的速度分量,实现了对将被加热的介质的良好的热传输和热散逸。由于PTC加热元件也对相对设置的两个正面卸放热量,该PTC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存在良好的散逸,因此热效率更高。根据优选的进一步改进,可以进一步改善的是加热肋板通过一脊部连接至壳体的相关内壁。该脊部比相关加热肋板薄。因此,该加热肋板在其正面上位于基部的其端部处也被流体接触。该脊部可以较薄以使得该加热肋板的位于基部处的正面的大部分暴露于流动中。该脊部的表面(特别是横截面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可对加热肋板的基部端提供最好的热传输。特别地,通过一实施例提供了有足够刚度的良好热传输,其中脊部的暴露于流动通路的侧面内凹弯曲,因此在侧壁与加热肋板之间形成了空心形的凹槽。这个实施例中,避免了会导致材料削弱的缺口(notches)。已确认的是,在凹陷流动条件下,特别是如果凹陷传输而没有任何基本上在相对的凹陷之间沿直线延伸并在中间形成流动通道的外边界的肩部进入到形成壳体内侧的内壁中时,会出现有利于对将被加热的介质的热传输的情况。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改进,覆盖件具有与流动通路连通的流动通道孔。因此产生了通过该覆盖件将流体引导到循环腔室之外的可能性。该流动通道孔通常设置在壳体的正面端部的区域中。在另一正面端部的区域中该壳体优选地具有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突伸在该正面上。该连接件主要用来连接软管以将待加热的流体输送到壳体外部并输送到,例如, 车辆发动机的其它系统元件中。当按这种方法形成的两个壳体通过中间设置的单独覆盖件连接到一起时,即用简单的方式获得了具有增加的加热功率的电加热装置。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加热肋板的下侧上形成有锥形支撑脊部,其正面设置在该覆盖件的支撑平面中,并位于该覆盖件之上。该支撑脊部是锥形的,即它们具有比该加热肋板的厚度小的厚度。这种情况下,厚度通常是指与PTC加热元件插入至U形凹槽中的插入方向成直角且与PTC加热元件的纵向伸长方向成直角延伸的范围。加热肋板通常横向于纵向壳体的纵向延伸部延伸。由于这些支撑脊部,覆盖件被设置在支撑平面中抵靠壳体。 如果例如同样形成的壳体被螺接至第一壳体的话,该覆盖件被夹住以在两个壳体的支撑脊部之间用于密封。提供了曲折型流动通路的基本上相互平行延伸的单个流动段的良好密封。因此,待加热的介质完全流过流动通道,防止了经过U形凹槽底端的短路流动。该锥形脊部比加热肋板薄,因此在U形凹槽的底部区域也可以进行对介质的热传输,这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加热装置的紧凑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之处在于,提供了基本上平行于分隔壁延伸并容纳在连接腔室中的连接导线板。该连接导线板具有与PTC加热元件的突伸在分隔壁上的接触耳接触并被电连接至由所述连接导线板形成的导电路径上的电连接件。该连接导线板通常不装备电气元件。它仅仅用来电连接PTC加热元件,即通过该接触耳电连接。这里, 该连接导线板的导电路径可以形成为使得多个PTC加热元件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组。该电加热装置的PTC加热元件这里优选地分组为多个加热级。一个加热级中的单个PTC加热元件的分组通常通过排他地使用连接导线板的导电路径进行。此外这还可以电连接至通常设置在正面端部区域中并伸入循环腔室的热探头。其温度信号通常经由导电路径传到连接导线板,并即优选地传到壳体的与该温度探头相对的正面。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改进, 这里设置了装备有元件的导线板,其中产生了用于开关PTC加热元件的开环或闭环控制信号。组装的导线板设置在壳体正面的前方并通常定位在与之具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以使得设在组装的导线板上的电子元件是与壳体间隔开的。连接导线板通常在相对的正面上设有与连接导线板电连接的导电路径。为此目的,根据优选的进一步改进,壳体在其正面上设有通入连接腔室的壳体连接开口。在该壳体连接开口中插有一插头壳体,该插头壳体的电插头元件连接至设置在连接导线板上或组装的导线板上的插头配合元件。因此,基本上彼此成直角延伸的这两个导线板间隔设置。该连接导线板相对于其延伸部被限制于连接腔室。该组装的导线板排他地位于壳体正面的前方。优选地通过插头壳体的电插头元件进行接触,该插头壳体被插入于金属壳体中且通常用塑料制成。该电插头元件可以通过插头触点在一侧或两侧上电连接至插头配合元件。通常,至少该组装的导线板具有电插头元件插入其中并能被电连接至组装导线板上的导电路径的孔。为此目的,壳体可以形成用于电导线板的支撑表面,电导线板抵靠于其上。 但是导线板还可以安装在控制壳体中。本实施例中,通常当将控制壳体安装在壳体上时发生组装的导线板与电插头元件的插头接触。组装的导线板上可以以其本身已知的方式承载产生功率损耗的电子元件并与它们电接触。关于该功率损耗的耗散,根据本发明优选进一步的改进,在壳体的正面与导线板之间设置了冷却件,用于将正面与产生功率损耗的元件热耦合。该冷却件通常设置在产生功率损耗的元件下方。该电子元件可以由该冷却件直接支撑或通过在壳体的正面上中间设置的电绝缘层支撑。该冷却件优选地与壳体实现为一个部件,特别优选地,通过突出于壳体正面的突出部形成。根据优选的进一步改进,该电加热装置具有连接至壳体的壳体盖。该连接通常通过穿过壳体和壳体盖并用螺钉拧紧于其上的螺杆实现,因此覆盖件被围绕密封在壳体与壳体盖之间。提供了一种便于以简单的方式提高加热功率的电加热装置的模块式结构,其中壳体盖形成为根据本发明的壳体。因此装配按照这种方法形成的壳体相应地提高了加热功率两倍。在壳体与壳体盖之间只设置了覆盖件,其流动通道孔连接壳体的曲折型流动通路与壳体盖的曲折型流动通路。在与该流动通道孔相对设置的端部处,在每种情况中,优选地在壳体或壳体盖的正面设置了连接件。组装的导线板与该相对的正面间隔地延伸并优选地在该壳体和壳体盖的全部长度上延伸。这样,相互相对设置的连接导线板可以连接至共同的组装导线板并由其控制。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连接至壳体的壳体盖,该壳体盖用设置在二者之间的覆盖件密封该壳体并承载一泵。该壳体盖形成泵通道,该泵通道通入由泵壳形成的泵的入口开口。该壳体盖因此便于泵与壳体之间无需软管地连接。待加热的介质可以从循环腔室直接进入泵而不需要软管段,软管段容易发生故障且必须以费事的方式安装在加热装置与泵之间。按这种方法形成的壳体盖优选地在任何情况下以一个整块的方式形成泵壳部分。 这里该壳体盖可以类似地形成为铝压铸部件。而且,泵壳和壳体每个设有连接件,因而泵壳上的连接件与泵的泵腔室直接连通,该泵用于将待加热的流体泵送进出泵通道。对于电加热装置,其包括与连接导线板电连接并基本与之成直角延伸的组装导线板,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该组装的导线板还承载用于泵的控制装置的元件。因此,用于泵的控制装置和用于电加热装置的控制装置基本上完全实现在一个导线板上,这促成电加热装置的紧凑的实施例。这里该组装的导线板不仅可以形成用于泵的控制装置,也适用于用于加热电路的控制电路,这通过形成为壳体的壳体盖使得其可行。换句话说,该组装的导线板可以一开始就形成,以使得它或者可以控制泵,假定壳体被形成泵通道的壳体盖封闭;或者其可以控制壳体盖的其它加热电路,假定它设有PTC加热元件并形成为一种壳体。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进一步改进,壳体盖应该形成与支撑脊部对应的支撑配合脊部。这里,覆盖件被夹住以便在支撑脊部与支撑配合脊部之间用于密封。在该脊部或支撑配合脊部的区域,本实施例提供了相对较高的表面压力,导致盖板的密封,因此待加热的流体可以承受大于35巴(bar)的相对较高的压力。这里,如果泵通道形成为约为加热肋板的宽度是更好的,即,在它们的与支撑配合脊部相对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在支撑脊部的整个长度上,因此受压的流体存在于平板覆盖件的两侧上。这样,在壳体内待密封区域的压力差可以减到最小。根据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电加热装置具有围绕组装的导线板并构成与壳体连接开口对应形成的控制壳体连接开口的控制壳体。该壳体连接开口和该控制壳体连接开口这里优选地形成为使得它们的边缘是相互平齐的,从而从控制壳体到连接腔室的无级通道成为可能。在该优选的进一步改进中,控制壳体还具有另一控制壳体连接开口。其在控制壳体上相对于容纳该覆盖件的平面镜像地形成。这个实施例提供了使控制壳体可以使用壳体盖形成为壳体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插头壳体的电插头元件分别在控制壳体连接开口或壳体连接开口中延伸。如果只有一个壳体连接至插头壳体,则必须通过另一控制壳体连接开口进行泵的电接触。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细节和优点在下文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给出。附图中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为通过图1所示实施例截取的中央纵截面;图3为沿根据图2所示的线II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为两个壳体的立体图,前述实施例中的覆盖件设置在它们之间;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切除的立体侧视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壳体的放大的纵向截面图;图9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壳体的部分切除的立体侧视图;图10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壳体的纵向截面图;图11为第二实施例的控制壳体的平面图;图12为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3为第三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图14为第四实施例的立体侧视图;图15为图14中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显示了电加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它包括第一壳体2和与第一壳体基本上成镜像形成的第二壳体4,中间设置的覆盖件6与它们连接在一起,每个壳体在外侧上被壳体盖8覆盖。在两个壳体2、4的共同正面上设置有控制装置11的控制壳体,该其控制壳体的附图标记为10,该控制壳体具有控制壳体框架12,该控制壳体框架12容纳组装的导线板14 并被控制壳体盖16封闭。在壳体2、4面对该控制壳体10的正面上,这两个壳体2和4都具有靠近壳体盖8 设置的壳体连接开口 18。在所有情况中插头壳体20均可插入这个控制壳体连接开口 18, 该插头壳体20由绝缘材料(例如塑料)制成,并承载多个插头元件22,该插头元件22提供两个壳体2、4中设置的导电路径与该组装的导线板14的导电路径之间的电连接。而且,在图1中显示了加热板元件M,该加热板元件M略呈楔形的,并对应于在欧洲专利申请EP1921896A1中公开的PTC加热元件。这个欧洲专利公开文本公开的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包括在本专利申请公开的内容中。示出了温度探头沈位于加热板元件/PTC加热元件M的行的前方。具体可从图2中看出这些元件在壳体2、4中的安装。相应地,每个壳体2、4形成两个不同的腔室,即连接腔室洲和通过分隔壁30与之分隔的循环腔室。在循环腔室32中, 延伸深入循环腔室32的U形凹槽34从分隔壁30突伸出并在与分隔壁30相对于连接腔室 28的相同高度处终止。这些凹槽34被设计用来使得它们所围绕的楔形的加热板元件M可以被用来针对U形凹槽34的相对设置的壁进行热传导,如在前文提到的EP1821896A1中描述的一样。每个单独壳体2、4的循环腔室32在用于连接流体软管的连接件36和流动通道孔 38之间延伸。在循环腔室32内的这两个输出口或端点之间,曲折型的流动通路40形成在壳体2或4中,其路径可具体地从图3看出。该流动通路40具有流动通道段42,该流动通道段42相对于壳体2或4的纵向延伸部成直角延伸,并且每个流动通道段42均以加热肋板44的形成该U形凹槽34的外壁为界。这些加热肋板44交替地设置在壳体2、4的相对设置的内侧46上。这里壳体2和加热肋板44均由铝压铸元件实现。加热肋板44通过脊部 48安装在壳体2或4的相对设置的内侧46上。这个脊部48厚度比加热肋板44薄。这里的厚度是指沿与流动通道段42成直角的方向(即沿壳体2的纵向方向)上该脊部的长度。脊部48的暴露于流动通路40的暴露表面形成为凹入形的,由此形成了作为流动通路40的一部分的凹槽50。因此,在流动通路40中,待加热的流动的流体一方面能围绕加热肋板44 的自由端52流动,而且另一方面它还能在任何情况下均围绕基部端M的大部分流动,因此加热肋板44可以既通过它们的相对设置的纵向侧面又通过它们的正面5254将热散逸到待加热的流体中。这里,将相关的流动通道段42连接到一起的流动通道56形成在自由端 52与壳体的内侧46之间。显示在图1至3中的壳体2被同样地形成,以使得在两个连接件36之间产生经过两个曲折型流动通路40的流动路径。前文描述的温度探头沈也设置成双份的,即直接设置在连接件36的开口区域中。为了此目的,在每个相关的壳体2、4中形成温度探头孔60 以容纳温度探头26 (参考图4)。而且,如可以从图4中看出的一样,在加热肋板44的底部上形成有锥形脊部70。 所有的锥形脊部70均在相同的高度处终止并形成用于覆盖件6的支撑平面。相应地,位于锥形脊部70与相对设置的壳体2、4的支撑配合脊部71之间的覆盖件被夹紧以密封。覆盖件6例如可以由金属板形成,在其周围注塑有软质塑料,一方面用于形成圆周密封缘72,而另一方面形成与锥形脊部70的曲折型结构相对应的密封条,如图1和4所示,并且所述密封条抵接在彼此相对布置的锥形脊部70之间。密封缘72被夹持在壳体2、 4的彼此相对布置的正面之间。在面对控制壳体10的正面上,壳体2、4具有通过铣削形成的突出部,在每种情况中均通过该突出部形成冷却件76,该冷却件76构成平行于该正面延伸的冷却件接触基部 78,并且其相对的表面暴露于循环腔室中该流动通道孔38的附近(参照图4)。在图1至4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盖8通常由冲压金属形成。它们也可以在通过在该壳体盖8周围注塑而形成的柔性塑料中经历密封。这相应地适用于壳体盖16。通常, 在任何情况下壳体盖8都是通过螺钉与壳体2、4接触,该螺钉还将两个壳体2、4固定并密封到一起,且覆盖件6位于两个壳体中间。壳体2、4形成为相同的。在图1和3中可见的支脚80可以独立制造并固接回下部壳体2的外壁。因为两个壳体2、4的另一个包装邻近如图1至4中所示的设置,因此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可以提高。各个单独的加热板元件 M的控制可以通过具有统一控制壳体的统一控制器实现。图5至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其他实施例。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相比,相同的元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循环腔室32和连接腔室观的壳体2、4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例基本相同。但是,控制装置11的控制壳体10在这两个壳体2、4上方侧向延伸以安装连接壳体82,该连接壳体82承载有用于电源电流的电缆84和用于控制信号的电缆85且以密封的方式被引入到连接壳体82的内部。在连接件36的区域,在每种情况下均设有与壳体2、4电连接的接触件86,该接触件86有助于检查两个壳体2、4的极性以检测壳体2或4与载流路径之间在电绝缘方面的任何故障。图5显示了任何情况下的这种进一步的接触件86的连接端。图6中省略的实施例的部分清楚地显示了壳体2、4内的流动路径以及加热肋板44 和形成在它们中的U形凹槽34的实施例。如也可以从图6中看出的一样,加热板元件M具有加宽的套环88,其搁置在分隔壁30的上侧上,使得加热板元件M伸入到U形凹槽34中一定深度。该套环88具有在其上伸出的加热板元件M的接触耳90。这些接触耳90是导电金属薄板的自由切除端,这些导电金属薄板与两侧的PTC块92接触,并可以为它们提供不同极性的电流,这些导电金属板图示于图7中,并附图标记为93。对于每个加热板元件M来说,设有4个PTC块92,这些PTC块一个封包于另一个之上。如也可以从图7中看出的,接触耳90在连接腔室观中暴露在相同的水平面。在这个水平面处露出了温度探头26的连接端。在连接腔室观中,设有连接导线板,在图7中省略了该连接导线板的示出,但是它在图2中附图标记为94。该连接导线板94基本上平行于分隔壁30延伸,并搁置在套环88 上。它形成用于各个接触耳90的电连接件和用于温度探头沈的连接端的接触插座。在与温度探头26相对的正面上,连接导线板94具有用于接触暴露在连接腔室观中的插头元件 22的电连接凹槽。连接导线板94及其电连接件这里实现为使得当该连接导线板94放置在套环88上时所有与该连接导线板94的电连接都实现。因此连接腔室观中的电插头触点被电连接至插头元件22。下文中具体参考图7至11描述控制装置11的结构。组装的导线板14在其背向壳体2、4的表面上承载各种电气或电子器件96。在组装的导线板14的相对设置的下侧,面对壳体2、4,设置有产生功率损耗的器件或控制元件98,具体为功率晶体管。在这些功率晶体管98与冷却件接触基部78之间设有电绝缘层100。该电绝缘层100位于柔性材料(特别是柔性塑料)的控制壳体基部102的凹槽中,其被夹持在控制壳体框架12的面向壳体2 或4的正面与壳体2、4的正面之间。该控制壳体基部102具有插头壳体20被引入其中的插座。该插头壳体20具有在上侧和下侧夹紧控制壳体基部102的法兰(参照图7、9)。该控制壳体基部102以套筒状突出到控制壳体连接开口 18中,从而保证插头壳体20的安装和密封的实现(参照图7)。控制壳体10的内部相应地相对于连接腔室28密封。如特别是从图9和11中可以看出的,制造为分离部件的由形成支撑框架结构104 的薄脊部105形成的支撑框架结构104被设置在控制壳体框架12内。该脊部105的端部被扩大为位于控制壳体框架12附近的槌头部106。该槌头部106被容纳在通过控制壳体框架形成在该控制壳体框架12内壁上的容纳槽108中。在控制壳体框架12上,在转角区域中还设置了安装眼部110形式的安装突起部, 其纵向延伸对应于控制壳体框架12的高度。这些安装眼部不是圆周封闭的,而是朝向控制壳体框架12的内侧设有开口槽。安装眼部110用于容纳螺杆,该螺杆连接控制壳体框架12 至壳体2、4,包括控制壳体盖16。但是它们还容纳用于将连接壳体82紧固至控制壳体框架 12的螺杆。在支撑框架结构104与组装的导线板14之间,设有附图标记为112的柔性塑料的压缩元件。在其面向支撑框架结构104的正面上,该压缩元件112形成用于容纳支撑框架结构104的脊部105的U形凹槽,因此该压缩元件112被牢固地夹持锁定在支撑框架结构 104上。压缩元件112形成为类似格状,从而使得压缩元件112的格状脊部114具有在它们之上延伸的压缩元件112的支撑柱116,为此目的该支撑柱与形成在组装电路板14上的对应的凹槽接合,并与产生功率损耗的控制元件98直接接触。该支撑柱116设置在使得其中产生功率损耗的控制元件98位于组装的导线板14的与该支撑柱116相对设置的一侧上。 作用于导线板14上的一个或多个固持夹117从该压缩元件112和/或该格状脊部114突出ο
如可以从图11中看出的,组装的导线板14还设有形成在组装的导线板14的相对的边缘区域120上的接触件插座118。该接触件插座118形成为细长孔。另一个用于接触件86的接触件插座122也形成为细长孔。所有细长孔具有相互平行的纵轴。插头配合元件119设置在接触件插座118中。该组装导线板14在控制壳体框架12内以微小的游隙固定。在组装导线板14的转角区域设置了切口 124,由此安装眼部110从头到尾穿过组装导线板14的平面。对于装配而言,通常控制装置11首先预组装,也就是说,组装导线板14安设在控制壳体框架12内。插头壳体20插入穿过控制壳体基部102的切口并因此与其连接。然后预先组装的控制装置11被推到壳体2、4上,且绝缘层100位于它们之间。这里,插头壳体 20被用来密封地进入壳体连接开口 18。由于接触件插座118的实施例为细长孔,在这方面, 插头元件22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偿运动而这些插头元件22与组装导线板14的插头配合元件119之间的电接触不会断开。然后控制壳体框架12与控制壳体盖16 —起被螺接至壳体 2、4。这里,首先,将产生功率损耗的控制元件98的表面抵靠在冷却件接触基部78上。在控制壳体10组装到壳体2、4上之后,产生功率损耗的控制元件98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在壳体端部抵靠冷却件76,并因此可靠连接以进行热传导。在该组件的范围内,压缩元件112的支撑柱116具体地被弹性压缩,因而弹性预应力被存储在压缩元件112中。图12和1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加热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相同的元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根据图12和13的实施例只有一个壳体2,其设置有覆盖件6以在该覆盖件6与分隔壁30之间形成循环腔室32。本实施例还具有用于承载泵132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部分地形成泵壳134的壳体盖130。这里,壳体盖130形成流体入口外壳部136,该流体入口外壳部136形成用于法兰连接泵132与软管连接件140的附属元件138。该覆盖件6在其面对壳体2的下侧上仅具有与锥形脊部70的结构配合的密封条74。在相对的上侧,设置了在覆盖件6上延伸的适合于由壳体盖130形成的泵通道142的密封条74。该泵通道142将流动通道孔38连接至流体入口壳体部136。控制壳体框架12与参考图1至4描述的实施例相同地形成。但是控制壳体框架被控制壳体基部盖144部分地封闭,该控制壳体基部盖形成了螺接至控制壳体盖130的上侧上的弯曲法兰146。泵132的供电和控制连接优选地同样地通过组装的导线板14进行。对于图12和 13所示的实施例,这通过用于将控制装置11连接至泵132的电缆进行。对于图12和13所示的实施例,该电缆(图中未示出)从控制壳体框架12的侧面延伸至泵32。但是同样地, 在泵132的水平面处可以设置有插头壳体20,通过该插头壳体进行与泵132的电连接。图14和15显示了第四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相同的元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与前述的实施例一样,第四实施例包括连接至壳体盖148的壳体2,并且用于固定该电加热装置的固定法兰150设置在其纵向侧上。在壳体2和壳体盖148的正面上设有控制壳体10,带有容纳于其中且在图14和15中没有详细示出的控制器。该控制壳体10在当前的情况下形成为L形的,通过在壳体盖148上方稍微突伸出的悬垂部152、以及通过固定在其正面上用来固定并密封电缆的两个电缆夹154、156保证电缆不扭转和变形。电缆夹1 用于连接一连接电缆;较大的电缆夹156用来连接用于供电源电流流过的电缆。壳体2 与前述的壳体2相同地形成。在这方面参考前文中的描述。壳体盖148具有位于壳体2上的底板158,随着所述底板与壳体2的边缘以及锥形脊部70的相互作用,包括覆盖件6,由此循环腔室32在该锥形脊部70的区域内被密封。 在流动通道孔38后面的流动方向上,壳体盖148形成流动通道160,其与形成为壳体148上的一部分的管162连通,其平行于连接件136延伸并基本在相同的平面上以其终止。图14和15所示的实施例相对较小,并具有不超过3千瓦的热输出,通常地具有 1. 5到2. 8千瓦之间的热输出。该实施例适用于例如电动车辆中的电池预热。附图标记说明2 第一壳体4 第二壳体6:覆盖件8 壳体盖10 控制壳体11 控制装置12 控制壳体框架14 组装的导线板16 控制壳体盖18:壳体连接开口20 插头壳体22 插头元件24 加热板元件/PTC加热元件26 温度探头28 连接腔室30 分隔壁32 循环腔室34 =U 形凹槽36 连接件38 流动通道孔40 流动通路42 流动通道段44:加热肋板46:内侧48 脊部50:凹槽52 加热肋板的自由端54 加热肋板的基部端56 流动通道60 温度探头孔
70 锥形脊部
72 密封缘
74 密封条
76 冷却件
78 冷却件接触基部
80 支脚
82 连接壳体
84 用于电源电流的电缆
85 用于控制信号的电缆
86 接触件
88 套环
90 接触耳
92 PTC块
93 金属薄板
94 连接导线板
96 电子器件
98 产生功率损耗的控制7
100绝缘层
102控制壳体基部
104支撑框架结构
105支撑框架结构的脊部
106槌头部
108容纳槽
110安装眼部
112压缩元件
114格状脊部
116支撑柱
117固持夹
118接触件插座
119插头配合元件
120边缘区域
122接触件插座
124切口
130壳体盖
132泵
134泵壳
136流体入口壳体部
138附属元件
140软管连接件
142泵通道
144控制壳体基部盖
146法兰
148壳体盖
150固定法兰
152悬垂部
154电缆夹
156电缆夹
158壳体基部
160流动通道
162管。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加热装置,其包括壳体0、4),所述壳体围绕一循环腔室(32),介质能够从所述循环腔室中流过,加热肋板G4)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至所述循环腔室中,每个所述加热肋板均具有U形凹槽(34),所述U形凹槽均通入同一连接腔室(观),所述连接腔室通过设置在所述U形凹槽(34)的开口端区域中的分隔壁(30)与所述循环腔室(32)分隔,并容纳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04),所述PTC加热元件以热传导接触的方式抵接所述U形凹槽 (34)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46),其中所述加热肋板G4)从所述壳体0、4)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G6)交替向内突伸出, 其中形成在所述壳体(2、4)中的曲折型流动通路GO)形式的流动通道(56)形成在所述加热肋板G4)的自由端与所述壳体0、4)的邻近内壁之间,所述流动通道(56)由与所述分隔壁(30)相对设置的侧面上的覆盖件(6)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凹槽(34)形成得正如朝向所述连接腔室08)开口的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肋板G4)通过脊部 (48)连接至所述壳体(2、4)的指定内壁,所述脊部比所述加热肋板G4)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脊部08)的暴露于所述流动通路GO)的暴露侧面形成为凹入形的,使得在所述内壁与所述加热肋板G4)之间形成中空形的凹槽(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件(6)具有与所述壳体 (2,4)正面端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流动通路GO)连通的流动通道孔(3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肋板04)的下侧上形成有锥形支撑脊部(70),所述锥形支撑脊部的正面设置在用于所述覆盖件(6)的支撑平面中并抵接所述覆盖件(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导线板(94),其基本平行于所述分隔壁(30)延伸并被容纳在具有导电路径和电连接件的所述连接腔室08)中, 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PTC加热元件04)的在所述分隔壁(30)上突伸出的接触耳(90)接触;和组装的导线板(14),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壳体(2、4)正面的前方与所述连接导线板 (94)基本成直角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0、4)的正面上具有通入所述连接腔室08)且其中插入有一插头壳体OO)的壳体连接开口(18),所述插头壳体的电气插头元件0 连接至设置在所述连接导线板(94)上或所述组装的导线板(14)上的插头配合元件(11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的导线板(14)与所述正面间隔设置,并承载产生功率损耗的至少一个元件(98),并且在所述壳体0、4)的正面与所述组装的导线板(14)之间设置有中间元件,所述中间元件将所述产生功率损耗的元件 (98)热耦合至所述正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还包括壳体盖G),所述壳体盖连接至所述壳体(2)并围绕用于在其本身与所述壳体( 之间进行密封的所述覆盖件(6),其中所述壳体盖(4)和所述壳体( 每个均形成为围绕介质能够在其中流动的循环腔室(32),加热肋板 (44)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至所述循环腔室中,每个所述加热肋板均具有U形凹槽(34),所述U形凹槽通入同一连接腔室( ),所述连接腔室通过设置在所述U形凹槽(34)的开口端区域中的分隔壁(30)与所述循环腔室(32)分隔,并容纳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M),所述 PTC加热元件以热传导接触的方式抵接所述U形凹槽(34)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46),所述加热肋板G4)从所述壳体0、4)的处于相对位置的内侧G6)交替向内突伸出,并且其中形成在所述壳体(2、4)中的曲折型流动通路GO)形式的流动通道(56)形成在所述加热肋板G4)的自由端与所述壳体(2、4)的邻近内壁之间,所述流动通道(56)由与所述分隔壁(30)相对设置的侧面上的覆盖件(6)封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130、148),所述壳体盖连接至所述壳体(2、4)并围绕用于在其本身与所述壳体(2、4)之间进行密封的覆盖件 (6)。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130)承载泵(132) 并形成泵通道(142),所述泵通道通入由泵壳(134)形成的泵的入口开口(136)。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130)与任何情况下所述泵壳(134)的部分均由一个整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34)和所述壳体(2、4)每个均承载连接件(36)。
15.根据权利要求7和1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的导线板(14)还承载有用于泵(132)的控制装置(11)的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6和11或权利要求6和1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盖(148)形成与所述支撑脊部(70)相对应的支撑配合脊部(71),并且所述覆盖件(6)被夹持在所述支撑脊部(70)与所述支撑配合脊部(71)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8和11或权利要求8和12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壳体围绕所述组装的导线板(14)并形成控制壳体连接开口,该控制壳体连接开口被设置为与所述壳体连接开口(18)相对应;以及另一个控制壳体连接开口,所述另一个控制壳体连接开口相对于容纳所述覆盖件(6)的平面镜像地形成在所述控制壳体上。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装置,具有壳体(2、4),壳体围绕介质能从中流过的循环腔室(32),加热肋板(44)相互平行地延伸至循环腔室中,加热肋板每个具有U形凹槽(34),U形凹槽通入同一连接腔室(28),连接腔室通过设置在U形凹槽开口端区域的分隔壁(30)与循环腔室分隔,并容纳以热传导接触方式抵接U形凹槽相对内侧(46)的至少一个PTC加热元件(24)。本发明描述了有助结构紧凑、具有高热效率且可以简单方式形成并具有高加热功率的电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肋板从壳体相对内侧交替向内突伸出,形成在壳体中的曲折流动通路(40)形式的流动通道(56)形成在加热肋板的自由端与壳体邻近内壁之间,流动通道由与分隔壁相对侧面上的覆盖件(6)封闭。
文档编号F24H9/18GK102444985SQ20111030216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8日
发明者弗朗茨·博伦德, 米夏埃尔·尼德雷尔 申请人:埃贝赫卡腾有限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