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柴煤两用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风炉,特别是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
背景技术:
现在的回风炉清洁方便,它的出现对产煤地区降低氟中毒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根据国家新能源政策提出的“使用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从这个大趋势来看,现有煤炭回风炉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是不小的,而且对不产煤的地区使用起来不够经济实惠,所以市场上有不少的柴炉及气化煤炉出现。纵观现有柴炉特点清洁节能燃烧充分,燃料又可再生这是它的好处,但经再三研究发现它们大多炉芯不能更换,使用中需要专业人员维修,不然就成了废铁。这样就使使用成本增加,不够方便也不够实惠。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该炉使用维修方便, 既可烧柴又可烧煤,在炉底支撑板上有进氧孔燃烧完全,达到节能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由炉芯、炉外壳、炉内衬、炉桥、炉桥盖板、进氧孔、排气孔、法兰盘、烟 、底座、面板和灰箱组成,在底座上面安装炉外壳,在炉外壳内下部水平安装支撑板,在支撑板上安装炉芯,在炉芯内上方安装炉内衬,在炉内衬的顶部有圆环形法兰盘,在炉内衬的圆周上分布排气孔,在炉外壳的顶部安装炉面板,炉面板与法兰盘之间有间隙,炉芯和炉外壳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在圆环形空间底部的支撑板上有两个进氧孔,在炉膛的下方有安装在支撑板下面的炉桥,在炉桥的上面有炉桥盖板,在炉桥盖板的边缘上有炉桥盖板拉手。在底座内的炉桥下方有灰箱,在炉面板的下面,炉外壳上有和炉外壳内连通的烟囱,在炉面板上有炉盖。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三大技术特点1、在炉芯上使用了法兰盘,使炉芯可更换,方便了使用维护;2、可烧柴也可烧煤,满足了不同地区燃料使用的不同;3、在炉芯与炉外壳之间的底部支撑板上开了两个进氧孔,增加了供气,使供气直通火焰,使煤柴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氧化碳能燃烧完全,达到节能的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中1.炉桥,2.进氧孔,3.炉芯,4.炉外壳,5.炉内衬,6.炉面板,7.排气孔,8.炉盖,9.法兰盘,10.烟囱,11.支撑板,12.炉桥盖板,13.炉桥盖板拉手,14.底座,15.灰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由炉芯、炉外壳、炉内衬、炉桥、炉桥盖板、进氧孔、排气孔、法兰盘、烟 、底座、面板和灰箱组成,在底座14上面安装炉外壳4,在炉外壳内下部水平安装支撑板11,在支撑板上安装炉芯3,在炉芯内上方安装炉内衬5,在炉内衬5的顶部有圆环形法兰盘9,在炉内衬5的圆周上分布排气孔7,在炉外壳 4的顶部安装炉面板6,炉面板6与法兰盘9之间有间隙,炉芯和炉外壳4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在圆环形空间底部的支撑板11上有两个进氧孔2,在炉膛的下方有安装在支撑板11下面的炉桥1,在炉桥的上面有炉桥盖板12,在炉桥盖板的边缘上有炉桥盖板拉手13。在底座14内的炉桥下方有灰箱15,在炉面板6的下面,炉外壳4上有和炉外壳内连通的烟囱10,在炉面板上有炉盖8。
权利要求1.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由炉芯、炉外壳、炉内衬、炉桥、炉桥盖板、进氧孔、排气孔、法兰盘、烟囱、底座、面板和灰箱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底座(14)上面安装炉外壳G),在炉外壳内下部水平安装支撑板(11),在支撑板上安装炉芯(3),在炉芯内上方安装炉内衬(5), 在炉内衬(5)的顶部有圆环形法兰盘(9),在炉内衬(5)的圆周上分布排气孔(7),在炉外壳⑷的顶部安装炉面板(6),炉面板(6)与法兰盘(9)之间有间隙,炉芯和炉外壳⑷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在圆环形空间底部的支撑板(11)上有两个进氧孔O),在炉膛的下方有安装在支撑板(11)下面的炉桥(1),在炉桥的上面有炉桥盖板(12),在炉桥盖板的边缘上有炉桥盖板拉手(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煤两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在底座(14)内的炉桥下方有灰箱(15),在炉面板(6)的下面,炉外壳(4)上有和炉外壳内连通的烟囱(10),在炉面板上有炉盖⑶。
专利摘要一种柴煤两用节能炉,在底座(14)上面安装炉外壳(4),在炉外壳内下部水平安装支撑板(11),在支撑板上安装炉芯(3),在炉芯内上方安装炉内衬(5),在炉内衬(5)的顶部有圆环形法兰盘(9),在炉内衬(5)的圆周上分布排气孔(7),在炉外壳(4)的顶部安装炉面板(6),炉面板(6)与法兰盘(9)之间有间隙,炉芯和炉外壳(4)之间形成环形空间,在圆环形空间底部的支撑板(11)上有两个进氧孔(2),在炉膛的下方有安装在支撑板(11)下面的炉桥(1),在炉桥的上面有炉桥盖板(12),在炉桥盖板的边缘上有炉桥盖板拉手(13)。本实用新型使用维修方便,既可烧柴又可烧煤,在炉底支撑板上有进氧孔燃烧完全,达到节能的目的。
文档编号F24B1/18GK202032616SQ20112013281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9日
发明者唐朝富 申请人:唐朝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