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散流器以及空气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271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散流器以及空气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散流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特别地但并不排它地用作顶棚旋流散流器、地板旋流散流器、或线槽型散流器,作为已安装空气输送系统的一部分。
现有技术许多建筑具有空调或通风系统,通过与散流器连接的管道在整个建筑内分送空气。散流器将供风分送到需要进行空气调节或通风的空间。由于空间限制,诸如要安装散流器的顶棚网格尺寸,每个散流器的最大空气流量常会受到限制而低于最佳值,需要增加额外散流器的费用。许多散流器包括用于气流调节的可调节风门或可调节叶片,其提供了大致恒定的从散流器排出的速度,以维持供风进入使用空间的很大程度的恒定射程,而与风门或叶片的气流设定不相关联。这些可调节风门或叶片可以利用热动、电动或气动致动器进行调节,允许将独立使用空间的空气温度由服务于该分区的散流器控制达到所需温度。有时,以手动方式或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使用可调节叶片来改变散流器排出方向。从这种散流器射出的空气流量以及散流器风门或叶片的位置常常受到送风系统中送风压力波动(例如由于其他风门开闭导致的波动)的影响。这通常会导致所讨论分区的温度控制不良,原因是由于送风压力的增大或减小,以及由于因风门/叶片机构的弹性导致散流器可调节风门或可调节叶片的进一步打开或关闭,使得各散流器排出的空气流量分别增大或减小。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散流器,包括至少一个初级排出元件和至少一个次级排出元件,其中次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次级气流,该次级气流能流经至少一个表面,在次级排出元件直接的下游附近,该表面将次级气流定向成充分处在散流器排出面所在的平面内;以及初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初级气流,该初级气流受次级排出气流诱导,使得初级排出气流的方向很大程度上由次级气流的行进方向确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初级气流具有的空气流量充分大于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在没有次级气流的情况下排出初级气流时,初级气流的排出方向实质不同于有次级气流情况下所排出初级气流的排出方向。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操控次级空气流量元件,以改变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当操控次级空气流量元件时,可以改变初级气流的排出方向。可以操控初级空气流量元件,以改变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散流器包括共用空气流量元件,可操控该共用空气流量元件以改变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和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共用空气流量元件可以使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和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实质上彼此独立地改变。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降低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实质改变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通过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可以降低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实质改变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通过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可以降低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实质改变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的联合空气流量。通过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可以降低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实质改变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的联合空气流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初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初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初级气流的气流方向。在气流方向调节的范围内,对于恒定的总送风压力,由初级排出元件排出的空气流量维持很大程度的恒定。在一个实施例中,次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次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次级气流的气流方向。初级排出元件和次级排出元件可以共享共用叶片,通过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中至少之一的排出方向。通过共用叶片的操控,可以改变联合的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的排出方向。在气流方向调节的范围内,对于恒定的总送风压力,由初级排出元件和次级排出元件排出的联合空气流量可以维持很大程度的恒定。初级排出元件和次级排出元件可以共享共用叶片,通过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中至少之一的空气流量。通过共用叶片的操控,可以改变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之联合的空气流量。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送风压力中的增大或减小导致初级排出元件叶片的偏转,分别导致初级排出元件的缝隙减小或增大。初级排出元件和次级排出元件可以共享至少一个共用叶片,由于送风压力的增大或减小导致共用叶片偏转,导致初级排出元件和次级排出元件的缝隙分别减小或增大。在另一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空气散流器可以结合在管道系统中。在又一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空气散流器可以结合在供气系统中。


下文参照附图仅仅以示例方式描述优选实施方式,但任何其他形式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附图中图Ia和图Ib是图示现有技术典型顶棚旋流散流器的图;图2a和图2b是图示现有技术散流器的可调节排出方向叶片结构的图;图3a至图3d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散流器的可调节排出方向且可调节空气流量的叶片结构;图4a至图4d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散流器的可调节排出方向且可调节空气流量的风门结构;图5a和图5b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替代应用的具有很大程度地水平旋流排出的地板旋流散流器;以及图6a至图6e图示现有技术以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可调节排出方向的线槽型散流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经由介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散流器的相关方面。建筑物中顶棚散流器通常设计成在头部高度上方以水平方式排出空气,具有很大程度地覆盖各散流器所应对空间覆盖区的射程,由于减小的射程(即欠射程(under-throw))增大了制冷模式中倾卸(dumping)迹象,从而产生气体流动(draught),造成使用空间中的温度分布不良。相反,增大的射程(即过射程(over-throw))增大了气流相互之间相撞或与障碍物诸如墙壁相撞迹象,从而,增大了气体流动迹象。在需要从顶棚散流器加热的空间中,尤其是如果顶棚很高的情况下,经常选择排出方向很大程度地向下的散流器,以补偿热供风的浮力,从而改善热供风进入低水平处使用区的穿透力。对于上述两方面应用,相比于四通送风散流器或其他低诱导空气散流器设备,越来越多地使用顶棚旋流散流器,这是因为其具有高诱导性排出,吸入大量室内空气并使其与排出的供给气流混合,从而,快速打破供给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以在使用空间内提供更均勻的温度分布,同时带来快速的排出速度衰减,这增强了无气体流动(draught-free)的舒适感。为了在正常负荷期间降低风扇耗能,尤其在制冷模式下,经常使用可变速送风电扇或可变风量(VAV)送风系统将经调节的空气供给散流器。但是,在制热模式降低空气流量(air flow rate)的情况下,特别对于自高顶棚送风排出的情况下,通常不采用这样的系统,这是因为从各散流器排出速度降低,使向下排入使用空间的有浮力暖风的动量降低,从而,降低了供气对使用空间的穿透力,进而影响加热效率。为了在制冷模式中应对可变空气流量,在高低两种空气流量下,散流器需要以相对恒定的水平射程提供低温供风的稳定水平排出。对于具有固定水平排出的散流器,高空气流量通常增大射程,经常产生会导致气体流动(draughts)的过射程,在气体流动处,来自相邻散流器的气流发生撞击或气流击中障碍物诸如墙壁或隔壁;低空气流量通常减小射程,由于稠密的冷供风倾卸到使用空间,经常在散流器射程之外导致停滞的空气温度升高区域,同时,靠近于散流器或在散流器下方会出现低温点甚至气体流动。在这种变风量的应用中,与水平排出式四通送风散流器相比,无论是效率还是感知到的舒适程度,具有固定水平排出的标准水平排出式顶棚旋流散流器表现明显更好,这是因为其提供更高的诱导比以及使供风与室内空气更好地混合,但即使如此,在制冷模式下,调节比达到约30%至40%通常是这种顶棚旋流散流器的下限,尤其是如果供给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较高(通常高达16K)的时候;以及,这种顶棚旋流散流器的加热效率由于增加了混合而仅仅稍有改善,但由于这种标准水平排出式旋流散流器的水平排出方向,其加热效率仍然较低。可调式风门布置用于维持在旋流叶片一部分上方的进气流的很大程度恒定速度,可调式风门有时在散流器的直接的上游侧使用,以便减小散流器的最低容许空气流量。对于VAV应用,经常使这种风门机动化,并因此扩展了散流器的VAV范围,然而,即使在最大气流设定下,风门通常挡住一部分旋流叶片,从而迫使需要更大的散流器,以及,由于增大了在旋流叶片有效部分上的气流速度而趋于产生噪声。经常使 用排出方向可调节的旋流散流器(通常通过改变散流器叶片倾角实现,或者,由可致动以向下偏转或诱导进气流的可调节导叶或空气喷口来实现),以通过将温暖供风定向为向下来改善加热效率。这种散流器通常结合有对排出方向自动进行调节的热动或电动或气动致动器,该排出方向作为供风温度的函数或供风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之差的函数。可调节叶片倾角往往提供到达低水平高度的最佳加热穿透能力,但是,这不利于冷却性能,因为水平方式排出空气时要求极为平坦的叶片倾角,由此,反过来又限制了散流器叶片之间的缝隙。事实上,在制冷模式下,所有现有技术旋流散流器都要求相对平坦的叶片倾角;所以,不得不选择这样的现有技术旋流散流器,其相对于待排出空气流量具有相对大的散流器表面尺寸,对空间需求、成本、以及美观具有负面影响。概述如本文所述,实施方式一般地涉及用于顶棚排出的空气散流器组件,从压力通风系统或管道供给供气。图Ia是图示现有技术的一个典型顶棚旋流散流器(18)的仰视图,以及,图Ib是侧向剖视图,其中,在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中可以包括与顶棚或管道贯穿部(2)邻接的平面凸缘(1),以及,其中,进气流(3)从管道或供给压力通风系统(5)流进散流器入口(4)。可以使用可选的散流器风门(示为风门完全打开(6a)以及风门完全闭合(6b)),以手动方式调节流到散流器的空气流量。另外,利用位于散流器入口(4)上游的可变速度驱动风扇、机动化风门或类似装置,可以自动改变流到散流器的气流(3)的空气流量。通过进气流(3)的这种空气流量调节,导致空气流量以及在旋流叶片(8)上方的风门气流(7)速度二者同时增大或减小,给进入使用空间的排出旋流气流(9)的射程带来强烈变化,因为射程是空气流量乘以排出速度的函数。旋流气流(9)的这种射程变化损害了舒适性,因为过射程增加了气体流动(draughts)迹象,而欠射程有滞留迹象。此外,由于以低空气流量排出的旋流气流(9)具有极低的动量,通常,将最小空气流量限制为最大空气流量的约30%及40%,以在调低进气流(3)的空气流量时避免稠密的冷供风倾卸到使用空间。为了降低排出旋流气流(9)的射程对进气流(3)空气流量变化的敏感性,为了减小旋流气流(9)在低空气流量时倾卸迹象,以及,作为使单独散流器具有独立的变风量(VAV)可调性的一种手段,现有技术的散流器中,可以经由电动、气动、或者热动致动器(10)来打开(6a)或关闭(6b)散流器中的散流器风门机构(其以很大程度恒定的速度改变风门气流(7)在很大程度径向旋流叶片(8)上方的空气流量),调节进气流(3)的空气流量,从而,在大部分的调低范围内,以很大程度恒定的排出速度,排出体积流率变化的旋流气流
(9)。然而,在旋流叶片(8)有效部分上方的风门气流(7)的高速度会导致从散流器发出过多的再生噪声。此外,散流器风门(6a和6b)挡住了流向旋流叶片(8)中位于风门正下方部分的气流,从而降低了散流器的最大容许空气流量。有时,通过下述方法对此进行部分补偿对散流器风门(6a和6b)进行穿孔,以允许低动量供风(11)流过旋流叶片(8)中原本很大程度是不起作用的部分,以由高动量排出的旋流气流(9)进行诱导。然而,这样仅部分补偿了散流器最大容许空气流量的减小,并且,实际上,考虑到排出旋流气流(9)的空气流量及动量随着将散流器风门从位置(6a)调节到位置(6b)而减小,随着散流器风门接近关闭位置(6b),会增加倾卸(Ila)迹象。如图Ib所示,结合于现有技术散流器中的风门布置的进一步问题在于,散流器风门分别通过向下游及上游移动而打开(6a)及关闭(6b)。因此,如果散流器的压降减小(如下面图2中所描述那样),或者,如果供给管道或压力通风系统(5)中的空气压力增大(例如,由于送风系统中的其他散流器关闭),风门气流(7)的速率不仅因进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还因散流器风门缝隙(从其排出风门气流(7 ))的增大而增大,散流器风门缝隙的增大是由散流器风门的弹性和游隙以及相关联致动器(10)机构导致的。因此,由进气压力的增大推动散流器风门(6a和6b)进一步打开。所以,供气管道或压力通风系统(5)中空气压力的变化,会导致所排出旋流气流(9)的速率发生强烈的不受控制的增大及减小,从而损害使用空间中的恒温控制及热舒适性。由热动式致动器(10)操作的散流器风门(6a和6b)会特别容易受到这种不受控压力所诱导产生的缝隙调节的影响,这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诸如,需要极为敏感的机构以应对该致动器的短且相对弱的操作行程, 该致动器的迟滞较高,以及,该致动器的热惯性较高导致控制响应迟缓。图2图示如图Ia中所示现有技术的典型顶棚旋流散流器的旋流叶片(8)的侧向剖视图,其中,图2a示出,为实现旋流气流(9a)的很大程度平行排出而要求的平坦叶片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倾角(α )(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与制冷模式中顶棚旋流散流器操作通常所要求的一样。平缓的叶片倾角(α )减小了相邻旋流叶片(8)之间的旋流槽口缝隙(12),从而限制了排出旋流气流(9a)的空气流量。图2b示出现有技术典型顶棚旋流散流器的另一例子,在此种具有可调节叶片的示例中,其中,以手动方式或者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使旋流叶片(8)旋转,达到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陡峭角度(β ),其中(β )> ( α ),以改变旋流气流(9b)的排出方向,使其很大程度垂直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如同运行于制热模式的顶棚旋流散流器可能要求的那样,尤其是在排出高度较高的情况下。陡峭的叶片倾角(β )增大了相邻旋流叶片(8)之间的旋流槽口缝隙(12a),从而,对于很大程度恒定的总送风压力,相比于排出气流(9a)的空气流量,增大了排出气流(9b)的空气流量。所以,散流器旋流叶片(8)角度的改变,会导致排出旋流气流(9b和9a)的速率发生强烈且不受控制的增大或减小,从而损害该散流器所服务使用空间中的恒温控制和热舒适性;因为图I中所描述的原因,供给空气流量中的这些不受控制的变化,不能通过使散流器另外配备有由热动、电动或气动致动器(图I中的10)驱动的可调节散流器风门(图I中的6a和6b)而完全抵消。此外,排出旋流气流(9a和9b)的空气流量变化,会导致进气流对该散流器的静压力改变,进而导致进气流对整个送风系统(在系统中还包括其他散流器)的静压力改变,从而损害由整个系统所产生的恒温控制和热舒适性,包括其他热区域,尤其在服务于这些区域的散流器是由热动式散流器风门(6a和6b)进行空气流量调节的情况下。图3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棚旋流散流器的旋流叶片(8)的侧向剖视图,其中,图3a示出与现有技术(图2a中的9a)相比较更大的旋流空气流量(9c),其是通过下述方式获得的使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叶片倾角(α I)陡峭,使得(α 1)> (图2a中的α),结果,增大了旋流叶片(8)之间的旋流槽口(12b)的缝隙。导槽气流(13)(其可以具有实质上小于旋流气流(9c)的空气流量)通过导槽(14)排出,并且其自身贴附于导叶(15),该导叶(15)定向成在散流器直接的下游侧很大程度平行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由导槽气流(13)的诱导,使排出旋流气流(9c)改向至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很大程度平行的方向,在散流器的直接的下游侧,建立的联合气流(9c和13)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很大程度平行运动。图3b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其中,以手动方式或者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使旋流叶片(8)旋转,达到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Ia)的陡峭角度(β ),其中(β )> ( α 1),以很大程度封闭导槽(14),从而切断导槽气流(13),并且,使排出旋流气流(9d)的排出方向改变至很大程度垂直于散流器排出面平 面(la)。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角度从(α )到(β )的增加量,旋流叶片(8)的角度从(α I)至(β )的增加量较小,因而,旋流槽口缝隙从(12b)至(12c)的增加量较小,以及所导致的排出旋流气流(9c)至(9d)的空气流量增加量较小。此外,通过导槽(14)缝隙的很大程度相应减小以及所得到导槽气流(13)的空气流量的很大程度相应减小,对这些增加量进行补偿,从而,当以很大程度恒定的进气流总压力操作时,由散流器排出很大程度恒定的联合的空气流量,而与旋流叶片(8)角度处在(α I)至(β )范围中何处不关联。图3c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以手动方式或者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使旋流叶片(8)旋转,达到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平缓角度(α2),这里(α2)〈 ( a I ),以对旋流气流(9e)和导槽气流(13a) 二者进行节流,同时维持这两种气流具有很大程度恒定的排出速度,并且,同时,在散流器正下游侧,维持联合气流背离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很大程度平行的运动。图3d示出旋流叶片(8)旋转至很大程度切断来自散流器的气流。图4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棚旋流散流器的旋流叶片(8)的侧向剖视图,其中,图4a示出的叶片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倾角(α ’ I)是增大的,使得(α ’ 1)>(图2a中的α)。散流器风门(6c)处于完全打开位置,使导槽(14)和旋流槽口(12b I)的缝隙最大化。导槽气流(13)(其可以具有显著小于旋流气流(9cl)的空气流量)通过导槽
(14)排出,并且,其自身贴附于导叶(15),该导叶(15)在散流器正下游侧定向成很大程度平行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由导槽气流(13)的诱导,使排出旋流气流(9cl)改向至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很大程度平行的方向,在散流器直接的下游侧,建立的联合气流(9cl和13)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很大程度平行运动。图4b示出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其中,已经以手动方式或者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使散流器风门(6d)滑动至大体封闭导槽(14),从而大体切断导槽气流
(13),以将排出旋流气流(9dl)的排出方向改变至大体朝向离开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图4c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其中,已经以手动方式或者利用热动、气动或电动致动器(未示出)中的至少一种使散流器风门(6e)滑动至部分关闭旋流槽口缝隙(12dl),以使旋流气流(9el)节流,同时维持大体恒定的排出速度,并且,同时,在散流器直接下游侧,将联合起来的旋流(9el)与导槽气流(13)维持为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运动。图4d示出,散流器风门(6f)滑动至大体关断来自散流器的气流,同时,在散流器直接下游侧维持导槽气流(13)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运动。图5a和图5b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板旋流散流器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其中排出旋流气流(9f)的旋流槽口( 12e)与排出导槽气流(13b)的导槽(14a)交替。旋流气流Of)以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的陡峭角度(Φ1)排出。导槽气流(13b)可以具有实质小于旋流气流(9f)的空气流量,导槽气流(13b)以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的平缓角度(Φ2)排出,其中,(Φ2)〈(Φ1),以使自身贴附于散流器面(lb),以使其在散流器的直接下游侧定向成大体平行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通过排出导槽气流(13b)的诱导,将排出旋流气流(9f)重新定向为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的方向,在散流器直接下游侧,建立的联合气流(9f和13b)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运动。由本发明这种实施例排出的总地板旋流散流器空气流量会大于可比地板旋流散流器(即,具有类似的面尺寸、槽口长度、槽口宽度、槽口数量、以及工作压力)的流量,该可比地板旋流散流器在没有交替槽口排出角度的情况下产生平行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的排出。图6a图示线槽型散流器的仰视图,这种线槽型散流器会出现在现有技术和本发明二者的一些实施例中。线槽型散流器中的多个开槽圆筒(16a或16b)可以具有交替的排出方向,如图示现有技术示例的图6b中所示,以及如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图6c中所示,其 中,图6c示出,由于初级气流(9h相比于9g)具有增大的排出角度(α4>α3)(这导致减小了阻力),以及,由于能够增大总槽口宽度(17b>17a),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提高的空气流量。导槽气流(13c)可以具有充分小于初级气流(9h)的空气流量,导槽气流(13c)通过导槽(14b)排出,并且使其自身贴附于散流器平面凸缘(lc),以使其在散流器直接下游侧定向成大体平行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la)。通过导槽气流(13c)的诱导,使排出的初级气流(9h)重新定向为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的方向,在散流器直接下游侧,建立的联合气流(9h和13c)离开散流器且相对于散流器排出面平面(Ia)大体平行运动。图6d示出现有技术的例子,其中,左图和右图示出调节为大体向下的散流器排出方向,这可以通过将圆筒(16a)回转成使供风定向为大体向下来实现;中图示出圆筒(16a)回转至切断进气流。图6e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左图和右示圆筒(16b)回转成使供风定向为大体向下;中图示出回转成切断进气流的圆筒(16b)。当排出供风大体向下时,由于圆筒内对气流的阻力减小(16b相比于16a),以及由于能够增大总槽口宽度(17c>17a),与图6d中所示现有技术向下排出示例相比,图6e中所示的实施例能够具有增大的空气流量。为了简化,上述图例没有示出这样的本发明实施例,为用于排出旋流气流或初级气流的各开口或槽口结合有多于一个导槽;也没有示出这样的本发明实施例,为用于排出引导气流的各导槽结合有多于一个开口或槽口,以排出旋流气流或初级气流。为了简化,上述图例示出,排出开口大体与和散流器排出平面大体一致的平面大体一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多个排出开口无需与一个平面一致(例如,排出开口可以位于曲面上),以及,排出开口无需与散流器排出平面一致(例如,排出开口可以是位于更下游的穿孔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示的本发明做出许多变化和/或修改,而不脱离如上概括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所以,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应视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本文所包含的对现有技术的任何引用不应被理解为承认该信息是公共周知的知识,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描述实施方式的有利特征
本文所描述的结合有散流器的空气输送系统,能够实质性节能并获得更有效的性能、以及改善热舒适性、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美感。经由根据本发明的带导槽散流器将供风输送至空间的HVAC系统,可以设计成与可变速度驱动风扇一起工作,或者可以结合有诸如变风量末端装置(VAV box)的装置,以减少低热负荷期间的气流,从而,节省风扇能量,作为由本发明这些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散流器,当构造成大体水平方式排出空气时,与现有技术的可比散流器所能达到的情况相比,本发明散流器可以使供风下调至很低的空气流量,同时维持稳定并且大体水平的排出。此外,这一点是在总体上获得的,而不要求操作压力的增加。这为节省能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此外,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散流器可以排出的最大空气流量大于现有技术的可比散流器,从而,能够允许使用较少数量的散流器,或者选择较小散流器面尺寸,因此,降低了资本成本并改善了外观。本发明的实施例允许散流器提供可变几何形态的空气流量以及排出方向调节,其改进了居住区域的空气温度控制、提高了热效率、并且减少了由于供 给系统进气压力变化导致空气流量发生的不受控波动,从而,既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也提高了系统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散流器,包括,至少一个初级排出元件和至少一个次级排出元件,其中 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次级气流,所述次级气流能流过至少一个表面,在所述次级排出元件的直接的下游附近,该表面使所述次级气流定向成充分处在散流器排出面所在的平面内;以及 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初级气流,所述初级气流受所述次级排出气流诱导,使得所述初级排出气流的方向很大程度由所述次级气流的行进方向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气流具有的空气流量充分大于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没有所述次级气流的情况下排出所述初级气流时,所述初级气流的排出方向显著不同于有所述次级气流情况下排出所述初级气流时的排出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I、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可操控次级空·气流量元件,以改变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当操控所述次级空气流量元件时,所述初级气流的排出方向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可操控初级空气流量元件,以改变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进一步包括共用空气流量元件,其可操控以改变所述次级气流和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共用空气流量元件能够使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和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实质上彼此独立地改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降低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显著改变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降低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显著改变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降低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显著改变所述初级气流和所述次级气流的联合空气流量。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空气流量元件的操控,降低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而没有显著改变所述初级气流和所述次级气流的联合空气流量。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所述初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所述初级气流的气流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在气流方向调节范围内,对于恒定的总送风压力,由所述初级排出元件排出的空气流量维持很大程度的恒定。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可操控以改变所述次级气流的气流方向。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和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共享共用叶片,通过所述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所述初级气流和所述次级气流中至少之一的排出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联合的初级气流和次级气流的排出方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在气流方向调节的范围内,对于恒定的总送风压力,由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和所述次级排出元件排出的联合空气流量维持很大程度的恒定。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和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共享共用叶片,通过所述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所述初级气流和所述次级气流中至少之一的空气流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通过所述共用叶片的操控,改变联合的所述初级气流和所述次级气流的空气流量。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由于进气压力的增大或减小导致所述初级排出元件的叶片偏转,分别导致所述初级排出元件的缝隙减小或增大。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其中,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和所述次级排出元件共享至少一个共用叶片,由于进气压力的增大或减小导致所述共用叶片偏转,导致所述初级排出元件和所述次级排出元件的缝隙分别减小或增大。
25.一种管道系统,结合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
26.—种供气系统,结合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气散流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散流器。本空气散流器包括至少一个初级排出元件。次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次级气流,该次级气流能流过至少一个表面,在次级排出元件直接的下游附近,该表面使次级气流定向为充分处在散流器排出面所在的平面内。初级排出元件布置成排出初级气流,初级气流受次级排出气流诱导,使得初级排出气流的方向很大程度上由次级气流的行进方向确定。
文档编号F24F13/065GK102933913SQ20118002853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肖恩·迈克尔·约尔·巴登霍斯特 申请人:凯普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