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277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送风机将通过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这种类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公知有如下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具有配置在框体的底板上且至少形成框体的一侧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该热交换器上部的轴流型送风机,利用送风机将通过热交换器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在这种室外单元中,提出有如下结构,即,将热交换器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形并沿框体的背面侧及两侧面侧这三个面配置在底板上,在确保热交换面积的同时能够谋求节省设置面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156800号公报但是,在这种室外单元中,一方面谋求框体的省空间化,另一方面通过增大送风机的螺旋桨式风扇(叶轮)的外径来谋求增大送风量。在该情况下,伴随着螺旋桨式风扇的外径的大型化,配置在螺旋桨式风扇周围的喇叭口的内径也增大,因此,该喇叭口的内周面相比热交换器的内表面而位于外侧,从而在该热交换器的内表面和喇叭口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台阶。由此,由于在该台阶处产生空气的滞留,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与空气的滞留量相应地,空气流变差且通风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增大送风量的同时能够谋求降低通风阻力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具有配置在框体的底板上且至少形成所述框体的一侧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该热交换器上部的轴流型送风机、以及设置在该送风机的叶轮周围的喇叭口,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口构成为具有相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内表面而处于外侧且口径扩大的内周面,所述室外单元具有自所述热交换器的内表面的上端部朝向所述喇叭口的内周面朝上倾斜的风向板。在该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所述风向板设置于比所述叶轮的前端部低的位置。另夕卜,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沿所述框体的背面及左右两侧面配置的背面部及两侧面部且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形,在所述背面部及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所述风向板。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沿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面部延伸并支承一对电动机支承台的支承架,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支承所述送风机的电动机,所述风向板固定在所述支承架上。根据本发明,由于喇叭口构成为相比热交换器的内表面而处于外侧且口径扩大的内周面,因此,可以较大地形成叶轮的外径,从而可以增大送风量。并且,由于具有自热交换器的内表面的上端部朝向喇叭口的内周面朝上倾斜的风向板,因此,空气沿该风向板流到喇叭口的内周面,从而可以防止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的内表面和喇叭口的内周面之间的台阶处,可以降低通风阻力。


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侧剖面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室外风扇及喇叭口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整流板和支承架的配置关系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喇叭口及风向板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喇叭口及风向板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室外单元11单元外壳(框体)16上部架16A、16B、16C 框架板(支承架)17电动机支承台21热交换器22室外风扇(轴流型送风机)23风扇电动机(电动机)24螺旋桨式风扇25 喇叭口70台阶部81、82、83 风向板81A、82A、83A 风向板本体81A1、82A1、83A1 上端部81B、82B、83B 固定板部82C 切口85 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结构的空调装置由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使制冷剂在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从而进行制冷运转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在室外,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并向外部空气放出热,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并自外部空气吸收热。另外,以下所述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向表示在设置有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图I是从右侧看室外单元10的侧剖面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室外单元10具有大致长方体箱形状的单元外壳(框体)11,该单元外壳11构成为具有底板12、从该底板12的四个角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支柱14、以及前面板15。如图2所示,在底板12上配置有俯视时弯曲成大致-形而形成的热交换器21。具体而言,该热交换器21构成单元外壳11的侧面部,自该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沿着背面及右侧面配置。另外,如图I所示,在热交换器21的上部配置有室外风扇(轴流型送风机)22。该室外风扇22构成为具有配置在热交换器21上方的风扇电动机(电动机)23、安装在该风扇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51上的螺旋桨式风扇(叶轮)24。该螺旋桨式风扇24配置成位于2形热交换器21的大致中央。在螺旋桨式风扇24的周围设置有将螺旋桨式风扇24吸入侧的空气向吹出侧引导的喇叭口 25。该喇叭口 25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从而可以实现轻量化并形成所希望的形状。如图I所示,喇叭口 25具 有吹出开口 25A和口径比该吹出开口 25A大的吸入开口 25B而形成为筒状,并具有与吹出开口 25A连通且以朝向吸入开口 25B 口径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的内壁29。喇叭口 25的吹出开口 25A被用于防止人体等接触螺旋桨式风扇24的风扇护罩26覆盖。另外,在喇叭口 25的周围隔着泡沫聚苯乙烯等隔热材料27设置有装饰面板(未图示)。若利用风扇电动机23驱动螺旋桨式风扇24旋转,则外部空气自室外单元10的周围、更具体地说如图中箭头X所示自单元外壳11的除前面之外的左侧面侧、背面侧及右侧面侧被吸入单元外壳11内,并流过设置于该单元外壳11上面部的喇叭口 25的吹出开口25A排出到外部。S卩,该室外单元10构成为将热交换后的空气自上方吹出的上方吹出型室外单元。在单元外壳11内,在底板12上设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压缩机(图I)、储压器31、油分离器32及接收槽33,并且,配管连接并收纳有四通阀39和膨胀阀(未图示)之类的阀体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作为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一端侧经由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作为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管的另一端侧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单元外壳11在该单元外壳11的前面侧具有自底板12向上方延伸的分隔板35。该分隔板35笔直地向上方延伸至中途后向斜前方弯曲,其上端部与配置在喇叭口 25前面侧的电装盒34连接。单元外壳11内部利用分隔板35划分为热交换室36和机械室37,在该机械室37收纳有维护频率高的压缩机、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在热交换室36收纳有维护频率低的热交换器21、作为压力容器的储压器31、油分离器32及接收槽3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拆下前面板15,则作业者自前面侧可以容易地进行单元外壳11内的压缩机30、电装盒34的维护作业。并且,利用分隔板35可以防止雨滴直接落到在机械室37内收纳的压缩机30等机器上。储压器31是使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30的压力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压器31配置在底板12的大致中央并且形成为高度比压缩机30和油分离器32等更高的形状。因此,在储压器31的上部设置有将储压器31支承在单元外壳11上的支承部件38,防止该储压器31摇动。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23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在热交换器21的上面设置有沿着热交换器21的口形形状形成为框状的上部架16。如图3所示,上部架16具有 沿口形热交换器21 (图2)的各上表面分别设置的板状框架板(支承架)16A、16B、16C、将框架板16A、16C的前端连结的连结板16D。上部架16的四个角部与各支柱14连结。
各框架板16A、16B、16C分别具有使内缘部向铅直下方弯曲而形成的固定片部16A1、16B1、16C1,在所述固定片部16A1、16B1、16C1上分别安装有后述的风向板。在框架板16B和连结板16D之间,架设有与框架板16A、16C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风扇电动机23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所述电动机支承台17,17是下面敞开且截面呈口形地形成的部件,以使〕形开口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上部架16上。电动机支承台17具有载置有安装撑条54、54的大致水平的上板部(上面部)72、自上板部72的宽度方向的外端向下方延伸的外板部(外表面)73、自上板部72的宽度方向的内端向下方延伸的内板部(内表面)74。电动机支承台17、17是金属制的槽部件,容易得到。另外,电动机支承台17、17分别配置在距框架板16B及连结板16D长度方向(单元外壳11的宽度方向图中A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等距离的位置。并且,风扇电动机23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长度方向(单元外壳11的纵深方向图中B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即,风扇电动机23 (及螺旋桨式风扇24)配置成位于-形热交换器21的大致中央,并位于上述储压器31的大致上方。风扇电动机23具有圆柱状本体部52、自本体部52向上方延伸并支承螺旋桨式风扇24的电动机轴51(图I)。螺旋桨式风扇24具有树脂制的轮毂45、在该轮毂45的外周具有规定的叶片角度且隔着规定的间隔一体成形的多片叶片46、46。在本体部52上,散热用的散热片53形成在外周部,并且形成有沿外周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一对安装撑条(撑条)54、54。安装撑条54、54配置成自外侧夹着本体部52并且相互平行地设置。风扇电动机23的本体部52配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并且,安装撑条54、54载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利用自上方贯穿安装撑条54、54的多个固定螺栓55紧固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在此,已知风扇电动机23的安装高度位置与使螺旋桨式风扇24旋转时的送风量相关联。因此,通过在风扇电动机23的撑条54和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插入衬垫(未图示),可以容易地调节该风扇电动机23的安装高度位置。图4是表示室外风扇22及喇叭口 25的剖面图。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旋转室外风扇22的螺旋桨式风扇24,则外部空气自单元外壳11的除前面之外的左侧面侧、背面侧及右侧面侧通过热交换器21被吸入单元外壳11内,通过在该单元外壳11的上面部设置的喇叭口 25的吹出开口 25A向外排出。在该情况下,由于室外风扇22的风扇电动机23及支承风扇电动机23的电动机支承台17、17沿着空气的流路延伸设置,因此,产生阻碍空气流的通风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及风扇电动机23的下方(上游侧)分别设置有减小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及风扇电动机23的下方流动的空气流的通风阻力的整流部件61及整流板40。整流部件61及整流板40由金属制板材形成,整流部件61、61分别安装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下面,整流板40在风扇电动机23的下方位置以架设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的方式安装。整流部件61形成为截面呈大致V形的棒状,该整流部件61具有沿着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大致铅直地向下方延伸的铅直板部62、自铅直板部62的下端朝向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的下端且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63、与该倾斜板部63相连且沿该外板部73大致铅直地向上方延伸的固定板部64。整流部件61配置成自下方覆盖电动机支承台17下面的开口,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大致整个长度,以与上部架16的开口部16E的大致整个长度重叠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整流部件61。整流部件61的截面形状在其整个长度上相同。整流部件61利用铅直板部62及固定板部64夹持电动机支承台17,并利用分别穿过所述铅直板部62及固定板部64的孔部(省略图示)的螺栓66,紧固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内板部74及外板部73上。整流部件61被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上时,其形成为朝向下方越来越细的大致三角形的凸状,V形的顶部61A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突出。倾斜板部63的外表面部成为自顶部61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63A。倾斜面63A自电动机支承
台17的内板部74至外板部73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整流部件61的顶部61A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宽度方向位于偏向风扇电动机23侧的位置且位于铅直板部62的下端。由此,可以将电动机支承台17下面的区域全都作为倾斜板部63而形成,因此,到达电动机支承台17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可以沿着倾斜面63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斜上方流动并沿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方向流动。因此,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流到转速高的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部侧,从而可以增大风量并可以谋求降低电动机支承台17的通风阻力。另一方面,整流板40是截面呈大致V形弯折而形成的板材,其构成为具有在风扇电动机23的大致中央下方沿电动机支承台17延伸的顶部41、自该顶部41分别朝向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的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倾斜板部42、与该倾斜板部42相连且沿该外板部73大致铅直地向上方延伸的固定板部43。如图5所示,整流板40设置在俯视时与风扇电动机23重叠的下方位置。整流板40用于防止空气滞留在风扇电动机23的下方并减小空气流的通风阻力,因此,其大小优选形成为覆盖风扇电动机23这种程度。与此相对,若整流板40过大,则因该整流板40而导致在风扇电动机23周围流动的空气量减小,恐怕不能充分冷却该风扇电动机2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板40的长度形成为,电动机支承台17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LI比风扇电动机23的外径L2小,从而可以冷却风扇电动机23并降低通风阻力。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下面安装有整流部件61,因此,整流板40与该整流部件61重叠地安装在电动机支承台17上。具体而言,整流板40的固定板部43与整流部件61的固定板部64重叠,上述固定板部43与该固定板部64 —同利用螺栓66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上。整流板40被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上时,其形成为朝向下方越来越细的大致三角形的凸状,V形的顶部41在风扇电动机23的大致中央部朝向空气流的上游侧突出。倾斜板部42的外表面部成为自顶部41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42A。该倾斜面42A自顶部41至电动机支承台17的外板部73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由此,可以使到达风扇电动机23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着各倾斜面42A朝向单元外壳11的外侧面侧向斜上方流动并沿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方向流动。因此,可以使更多的空气流流到转速高的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部侧,从而可以增大风量并可以谋求降低风扇电动机23的通风阻力。并且,由于整流板40的顶部41位于风扇电动机23的大致中央部下方,因此,可以将到达该风扇电动机23下面部的空气大致均等地分配,可以抑制风量的不均并有效地将空气排出到单元外壳11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板40及整流部件61的倾斜板部42、64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大致相同。由此,整流板40和整 流部件61紧贴,因此,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并且,可以使沿各整流板40的倾斜面42A、整流部件61的倾斜面63A流动的空气流的方向一致,从而可以提高整流效果。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储压器31的上部设置有将储压器31支承在单元外壳11上的支承部件38。该支承部件38与风扇电动机23及电动机支承台17同样地也会成为阻碍空气流的通风阻力。因此,支承部件38由金属制圆棒形成,在该圆棒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部38A、38B。一个固定部38A固定在储压器31的上部,另一个固定部38B固定在位于上部架16背面侧的框架板16B上。由此,通过利用圆棒形成支承部件38,可以减小投影面积,并且由于支承部件38的外表面光滑,因此可以谋求降低通风阻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支承部件38配置成在俯视时与整流板40的顶部41重叠。根据上述结构,流过支承部件38时产生了紊乱的空气直接在整流板40的顶部41被分配,因此,可以将空气的紊乱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与将支承部件38设置在其他部位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通风阻力,从而可以谋求降低室外单元的通风阻力。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0构成为,喇叭口 25的吸入开口 25B (图I)的直径L4形成为比配置在热交换器21上部的上部架16的开口部的宽度L3大,与上述增大量相应地通过增大螺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来谋求增大送风量。在该情况下,如图I所示,伴随着螺旋桨式风扇24外径的大型化,喇叭口 25的内壁(内周面)29与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相比位于外侧,从而在该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形成台阶70。由此,由于在该台阶70处产生空气的滞留,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与空气的滞留量相应地,空气流变差且通风阻力增大。因此,如图6所示,在上部架16具有自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的上端部朝向喇叭口 25的内壁29朝上倾斜的风向板81 8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交换器21在俯视时弯曲成大致-形而形成,因此,在与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背面及右侧面对应的部分分别配置有风向板81 83。由于配置在两侧面的风向板81、83的形状相同,因此仅对风向板81进行说明。该风向板81具有上部的宽度形成得窄的梯形风向板本体81A、与该风向板本体81A的下端相连且向铅直下方延伸的固定板部81B。该固定板部81B利用螺栓85固定在上部架16的配置在左侧面侧的框架板16A的固定片部16A1上。另外,配置在背面侧的风向板82也构成与上述风向板81大致相同的结构,但由于在背面侧的框架板16B上固定有上述的电动机支承台17,因此,形成有用于避开该电动机支承台17的切口 82C。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自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的上端部朝向喇叭口 25的内壁29朝上倾斜的风向板81 83,因此,空气沿着所述风向板81 83如图中箭头D所示,沿喇叭口 25的内壁29方向流动,从而可以防止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的台阶70处,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另外,如图7所示,上述风向板81 83设置成使上端部81A1 83A1的位置比螺旋桨式风扇24的叶片46的前端部46A低的角度。由此,可以防止风向板81 83和螺旋桨式风扇24产生干涉,并且可以抑制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的台阶70处。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10具有配置在单元外壳11的底板12上且至少形成单元外壳11的一侧面的热交换器21、配置在该热交换器21上部的室外风扇22、设置在该室外风扇22的螺旋桨式风扇24周围的喇叭口 25,喇叭口 25构成为具有相比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而处于外侧且口径扩大的内壁29,因此,可以较大地形成旋桨式风扇24的外径,从而可以增大送风量。并且,由于具有自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的上端部朝向喇叭口 25的内壁29朝上倾斜的风向板81 83,因此,空气沿着所
述风向板81 83沿喇叭口 25的内壁29方向流动,从而可以防止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I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的台阶70处,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风向板81 83设置成使上端部81A1 83A1的位置比螺旋桨式风扇24的叶片46的前端部46A低的角度。由此,可以防止风向板81 83与螺旋桨式风扇24干涉,并且可以抑制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的台阶70处。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器21沿着单元外壳11的背面及左右两侧面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形,在所述〕形的各面分别设置有风向板81 83,因此,在实现单元外壳11的小型化的同时,可以防止空气滞留在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和喇叭口 25的内壁29之间的台阶70处,可以降低通风阻力。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沿热交换器21的上面部延伸并支承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框架板16A 16C,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支承室外风扇22的风扇电动机23,风向板81 83分别固定在框架板16A 16C上,因此可以容易地安装风向板81 83。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具有分别固定在框架板16A 16C上的风向板81 83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将该风向板81 83形成为圆筒状并将其固定在框架板上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框架板16A 16C的固定片部16A1、16B1、16C1上固定风向板81 83的结构,但不言而喻只要能够将风向板81 83固定在框架板16A 16C上即可,也可以将其固定在其他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具有配置在框体的底板上且至少形成所述框体的一侧面的热交换器、配置在该热交换器上部的轴流型送风机、以及设置在该送风机的叶轮周围的喇叭口,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 所述喇叭口构成为具有相比所述热交换器的内表面而处于外侧且口径扩大的内周面,所述室外单元具有自所述热交换器的内表面的上端部朝向所述喇叭口的内周面朝上倾斜的风向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板设置于比所述叶轮的前端部低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沿所述框体的背面及左右两侧面配置的背面部及两侧面部且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形,在所述背面部及两侧面部分别设置有所述风向板。
4.如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沿所述热交换器的上面部延伸并支承一对电动机支承台的支承架,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支承所述送风机的电动机,所述风向板固定在所述支承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增大送风量的同时能够谋求降低通风阻力。该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10)具有配置在单元外壳(11)的底板(12)上且至少形成单元外壳(11)的一侧面的热交换器(21)、配置在该热交换器(21)上部的室外风扇(22)、以及设置在该室外风扇(22)的螺旋桨式风扇(24)周围的喇叭口(25),喇叭口(25)构成为具有相比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而处于外侧且口径扩大的内壁(29),所述室外单元具有自热交换器(21)的内表面(21A)的上端部朝向喇叭口(25)的内壁(29)朝上倾斜的风向板(81~83)。
文档编号F24F1/06GK102878623SQ20121019282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永富吉成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