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器室内机出风口的数量一般为一个或两个,且都是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单一形式设置,配合贯流风叶或离心风机实现送风功能,由于设置形式单一,因而送风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以及位于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出风口 ;以及离心风机组件,与进风口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在壳体的前面板的左右两侧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在壳体的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延伸。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为两个,两个第二出风口上下对置在壳体的前面板上,离心风机组件位于上下对置的第二出风口之间,并位于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之间。进一步地,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风口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上端设置,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风口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下端设置。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固定于进风口处,离心风机组件位于热交换器背向进风口的一侧。进一步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包括从离心风机组件向第一出风口延伸的第一导流面和从离心风机组件向第二出风口延伸的第二导流面;以及第二导流部,包括与第一导流面相对设置并从离心风机组件向第一出风口延伸的第三导流面和与第二导流面相对设置并从离心风机组件向第二出风口延伸的第四导流面。进一步地,第一导流面具有凹面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一弧形结构,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一出风口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离心风机组件延伸;第二导流面具有凹面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二出风口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离心风机组件延伸。进一步地,第三导流面包括靠近离心风机组件并平行于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一平面、靠近第一出风口并垂直于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二平面以及连接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一弧面;第四导流面包括靠近离心风机组件并平行于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三平面、靠近第二出风口并垂直于壳体的前面板的第四平面以及连接在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第二弧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壳体和离心风机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以及位于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出风口,离心风机组件与进风口对应设置,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以与离心风机组件相配合来实现环绕送风的功能,改善送风效果,进而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空调器室内机的A-A向剖面图;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空调器室内机的B-B向剖面图;以及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离心风机组件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0和离心风机组件20。壳体10具有进风口 11、第一出风口 12以及第二出风口 13。其中第一出风口 12在壳体10的前面板的左右两侧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 13位于对置的两个第一出风口 12之间。离心风机组件20与进风口 11对应设置。为了使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实现环绕立体送风效果,第一出风口 12在壳体10的前面板的左右两侧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 13在壳体10的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当然,这里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也可以分别设计成弧形,以使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在前面板上形成环状,也可以达到环绕立体送风的效果。为了实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的不同送风形式,第二出风口 13为两个,两个第二出风口 13上下对置在壳体10的前面板上。制热模式下,下方的第二出风口 13送风,上方的第二出风口 13停止送风,根据热胀冷缩原理,使热风迅速上升蔓延至整个室内空间,实现快速制热。制冷模式下,上方的第二出风口 13送风,下方的第二出风口 13停止送风,根据热胀冷缩原理,使冷风迅速下降蔓延至整个室内空间,实现快速制热。为了使两个第二出风口 13更好地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出风口 12相配合,实现环绕立体送风效果,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风口 13靠近第一出风口 12的上端设置,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风口 13靠近第一出风口 12的下端设置。为了与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配合送风,离心风机组件20位于上下对置的第二出风口 13之间,并位于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 12之间,即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以环绕离心风机组件20的结构设置在离心风机组件20的四周,可以更加均匀地向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送风。进风口 11处设置有进风栅格40,可以对进风口 11处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进风栅格40内固定有热交换器50,离心风机组件20位于热交换器50背向进风口11的一侧,使从进风口 11处流入的气流通过热交换器50实现换热。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处分别设置有导风板60,可以对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流出的气流进行引导,实现从不同角度送风,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为了使壳体10内部的空气顺利流出,防止乱流、降低噪音,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结构,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31和第二导流部32。结合参见图2,在空调器室内机的横截面上,第一导流部31包括从离心风机组件20向第一出风口 12延伸的第一导流面311,第二导流部32包括与第一导流面311相对设置并从离心风机组件20向第一出风口 12延伸的第三导流面321。结合参见图3,在空调器室内机的纵剖面上,第一导流部31包括从离心风机组件20向第二出风口 13延伸的第二导流面312,第二导流部32包括与第二导流面312相对设置并从离心风机组件20向第二出风口 13延伸的第四导流面322。第一导流面311和第三导流面321形成与离心风机组件20相配合的第一导流通道,第二导流面312和第四导流面322形成与离心风机组件20相配合的第二导流通道,以调节壳体10内部的空气流向。结合参见图2,在空调器室内机的横截面上,第一导流面311具有凹面朝向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弧形结构,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一出风口 12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离心风机组件20延伸。第三导流面321包括靠近离心风机组件20并平行于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平面、靠近第一出风口 12并垂直于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平面以及连接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弧面。这种结构可以使进风口 11处流入的气流被分成两股通向左右两侧的第一出风口 12,进一步减少乱流,降低噪音。结合参见图3,同样地,在空调器室内机的纵剖面上,第二导流面312具有凹面朝向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弧形结构,第二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第二出风口 13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离心风机组件20延伸。第四导流面322包括靠近离心风机组件20并平行于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三平面、靠近第二出风口 13并垂直于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四平面以及连接在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弧面。结合参见图4,离心风机组件20包括导流圈21、离心风叶22、电机23、电机支架组件24以及安装座25。其中安装座25固定于壳体10的前面板上,导流圈21靠近热交换器50设置。在导流圈21与安装座25之间设置有离心风叶22和电机23,且电机23与离心风叶22驱动连接,以带动离心风叶22旋转。导流圈21可以使通过热交换器50的气流更加顺畅的通过离心风叶22吹出。电机23通过固定于壳体10内的电机支架组件24安装于壳体10内部。电机支架组件24包括固定于安装座25上的支架241以及与支架241固定连接的支架橡胶垫242,支架橡胶垫242可以起到减小电机23振动噪音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机23的振动,离心风机组件20还包括减震架组件26,。减震架组件26包括减震架261、减震架橡胶垫262以及螺栓263。其中减震架261通过螺栓263固定于安装座25上,减震架橡胶垫262套设在螺栓263外并固定于减震架261上,可以起到减小电机23振动的效果。同时,由于电机23的支架241上固定有支架橡胶垫242,使电机23的振动在噪音在减震架橡胶垫262和支架橡胶垫242的双重减震作用下可以达到最小。送风时,离心风叶22通过电机23带动旋转,同时第一出风口 12和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板60全部处于打开状态,舒适风从左右的第一出风口 12和上下的第二出风口 13吹出,形成舒适的环绕立体送风。制冷时,下方的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板60处于闭合状态,下方的第二出风口 13不送出冷风,冷风从其他三个风口吹出,由于冷空气下降,可以使房间的温度迅速降低。提高制冷时的舒适性。制热时,上方的第二出风口 13处的导风板60处于闭合状态,上方的第二出风口 13不送出热风,热风从其他三个风口吹出,由于热空气上升,可以使房间的温度迅速升高。提高制热时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新型空调器,设计多风口的空调器室内机,实现环绕立体送风功能,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图2和图3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为前述的空调器室内机。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壳体和离心风机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以及位于对置的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出风口,离心风机组件与进风口对应设置,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以与离心风机组件相配合来实现环绕送风的功能,改善送风效果,进而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12)以及位于对置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2)之间的第二出风口(13);以及离心风机组件(20 ),与所述进风口( 11)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在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左右两侧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口(I3)在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3)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13)上下对置在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上,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位于上下对置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3)之间,并位于左右对置的所述第一出风口(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二出风口 (13)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上端设置,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出风口(13)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2)的下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热交换器(50 ),所述热交换器(50 )固定于所述进风口( 11)处,所述离心风机组件 (20 )位于所述热交换器(50 )背向所述进风口( 1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31),包括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2)延伸的第一导流面(311)和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 )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13 )延伸的第二导流面 (312);以及第二导流部(32),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流面(311)相对设置并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 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2)延伸的第三导流面(321)和与所述第二导流面(312)相对设置并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13)延伸的第四导流面(3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311)具有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2)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延伸;所述第二导流面(312)具有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弧形结构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出风口(13)延伸,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向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面(321)包括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并平行于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平面、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2)并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平面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一弧面;所述第四导流面(322)包括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组件(20)并平行于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三平面、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13)并垂直于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四平面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之间且凹面朝向所述壳体(10)的前面板的第二弧面。
9.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8 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具有进风口(11)、左右对置的第一出风口(12)以及位于对置的第一出风口(12)之间的第二出风口(13);以及离心风机组件(20),与进风口(11)对应设置。空调器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效果。
文档编号F24F13/20GK202835582SQ20122054687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张玉忠, 朱林, 韩义, 陈国豪, 文超, 孟宪运, 丘晓宏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