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煤炭改性提质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炭改性提质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煤炭特别是褐煤的改性提质炉。
背景技术:
褐煤为煤化程度低的煤种,其特点是水分含量高,挥发分高,干燥后易碎裂、易氧化自燃,不易长期存放,从而导致了固定碳含量低,发热量低。使用时燃烧效率低、单位热强度低、运输效率低等缺点,不能满足用户对煤炭产品使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褐煤资源十分丰富,仅仅锡林郭勒盟远景褐煤储量超过1500亿吨,所开采的低煤化程度褐煤存在水分高、活性强、易自燃及发热量低的不足,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褐煤质低价廉,其资源优势难以形成经济优势。多年来各国对开发利用褐煤资源都非常重视,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起步较早,它们在褐煤脱水提质、脱水煤安全储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上对低阶煤开发利用的进程。现有的褐煤脱水提质方法主要有振动混流干燥技术工艺和滚筒干燥工艺
坐寸ο振动混流干燥技术工艺的原理为:湿物料从顶部进入振动混流干燥器后在多层干燥床作用下分散形成物料长龙,一部分粒度小于床孔的细物料穿过床孔垂直下落,大部分粗粒物料在震动状态下形成震动疏松料层沿床面水平移动,移至端部洒落到下一层干燥床上。低温大风量热气流分为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在穿越物料的过程中与物料充分的、高强度的接触,将物料干燥。水平气流在水平方向之间变速流动并与洒落物料充分的、高强度的接触物料干燥。在干燥器内既有物料的垂直流动,又有物料的水平流动;热风与物料之间既有垂直方向的逆流,又有水平方向的逆流,形成特有的混流干燥作用。粗细物料与热风在混流过程中经多次混合-分离-再混合-再分离的过程被均匀干燥,大部分物料从干燥器的底部输出,极小部分细物料随气流进入除尘器,除尘器分离出的物料作为产品回收。滚筒干燥工艺的原理为:原煤仓中的原煤(常温)通过给料机进入干燥机的滚筒,在干燥滚筒入口与热风炉提供的烟气混合(约650°C )。在转动的滚筒内,有滚筒壁上的扬料板使物料在干燥筒体内行程稳定的全断面料幕,使烟气与原煤充分交换热量,交换时间在25-35分钟左右。滚筒末端的干燥煤温度上升为60°C,烟气温度下降到120°C左右。以上两种方法都是通过使原煤颗粒在设备内分散后与烟气或热风发生热交换来实现干燥提质的,由于原煤颗粒在设备内不断运动,都存在设备严重磨损问题。并且上述提质方式均是简单的干燥,只是脱出了褐煤表面水(外水),并没有脱去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结构水(内水)。由于褐煤内部存在许多毛细孔,湿褐煤就像吸足水分的海绵;而简单的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就像拧干后的海绵。当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遇到水时,就会吸潮,与拧干后的海绵吸水的原因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干燥(指仅脱除表面水的情况)后的褐煤在放置过久或运输过程会吸潮的原因。所以说简单的干燥,第一由于只是脱去表面水,褐煤内部还存在内水,褐煤的含水量还在16 20%左右,使得褐煤发热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达到4500 4600千卡,而且遇潮和淋水、淋雨后复吸率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煤炭改性提质炉,能够避免原煤颗粒对设备产生磨损,并且能够脱除原煤颗粒内的外水和内水。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包括壳体、炉膛和传送网带,在壳体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传送网带呈环形,传送网带上开设有网孔,传送网带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从动滚筒和驱动滚筒上,从动滚筒和驱动滚筒均安装在炉膛左侧和右侧的壳体上,驱动滚筒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传送网带的上部将炉膛分为上炉膛和下炉膛,在炉膛内安装有托辊组,托辊组位于环形的传送网带内且支撑传送网带的上部,其中进料口位于传送网带的左端,出料口位于传送网带的右端,在上炉膛内还设置有上炉墙,所述上炉墙将上炉膛分为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所述上炉墙的下端与传送网带之间存在过料通道,所述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通过过料通道连通,所述下炉膛被下炉墙分为不连通的左下炉膛和右下炉膛,在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内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在左下炉膛上安装有第一进气管,在左上炉膛上安装有第一出气管,在右下炉膛上安装有第二进气管,在右上炉膛上安装有第二出气管。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传送网带带动煤炭颗粒在炉膛内运动,煤炭颗粒与炉膛和其他零部件并没有摩擦,因此不存在原煤颗粒磨损设备的问题,在煤炭改性提质炉使用时,通过第一进气管向左下炉膛内通入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穿过左下炉膛上方的托辊组与传送网带上的网孔进入左上炉膛,使左上炉膛内的温度保持在28(T350°C,煤炭,特别是褐煤在常温、微正压下加热到100度以上时,大部分的自由水能够被蒸发,当煤炭水分低于15%时,其内的含氧官能团(主要是-C00H)发生分解,析出CO2气体,同时将结合水排除,在这种无氧高温条件下,由于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分解,导致煤炭内部的毛细孔倒坍和产生交联。毛细孔倒坍可以阻止水分进入毛细孔;而交联反应则能够对毛细孔进行密封,阻止倒坍的毛细孔在吸收水分时再膨胀。在高温干燥条件下引起煤炭内部的焦油的强烈迁移,即焦油由毛细孔内部向毛细孔外部迁移,迁移到毛细孔外部的焦油在冷却过程中,由于焦油冷凝从而对毛细孔进行密封,从而一起褐煤的表面积减少。上述过程,即毛细孔倒塌,交联反应和焦油迁移对毛细孔形成密封,结果煤炭变得越来越疏水,由亲水性转换为疏水性。当提质后的煤炭颗粒随着传送网带进入右上炉膛后,通过第二进气管向右下炉膛通入冷却烟气,冷却烟气穿过右下炉膛上方的托辊组与传送网带,进入右上炉膛,同时将煤炭颗粒冷却,改性提质后的煤炭颗粒经传送网带右端排出。经过改性提质炉处理后,可以实现煤炭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产生复吸现象,同时由于脱出大量的外水和内水,使得煤炭的含水量降低,发热量增加,例如褐煤,其含水量可降至6 10%,发热量达到5400 5000千卡。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进料口内设置有第一调节闸板、第二调节闸板和筛网,筛网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设置,第一调节闸板与筛网的左下端连接,第二调节闸板与筛网的右上端连接,第一调节闸板和第二调节闸板的下端均位于传送网带的正上方,第二调节闸板下端的高度高于第一调节闸板下端的高度,第一调节闸板和筛网将进料口分成左进料口和右进料口。通过进料口内设置有第一调节闸板、第二调节闸板和筛网,能够实现原煤颗粒的分层布料,分层布料可以降低高温烟气穿透煤层时的阻力,当烟气自下而上穿过煤层时,先大块后小块可以充分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第一调节闸板和第二调节闸板均通过液压缸或汽缸与筛网连接。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左下炉膛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加热炉膛,所述每个加热炉膛之间均不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的数量与加热炉膛的数量一致,所述每个加热炉膛均安装有一根第一进气管,在炉膛的上方设置有烟气通道,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的上端均与烟气通道连通。通过设置多个加热炉膛和第一进气管,能够使高温烟气在左上炉膛内分布更均匀。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每个加热炉膛内均安装有第一引风机,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与加热炉膛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加热炉膛内,所述第一引风机设置于第一进气管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一进气管位于加热炉膛内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一出烟口,所述第一出烟口正对加热炉膛上方的托辊组。通过在第一进气管的管口处设置第一引风机,能够在第一进气管位于加热炉膛内的部分中形成负压,促使烟气更容易从第一进气管进入加热炉膛。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加热炉膛为12个,所述烟气通道左右设置。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右下炉膛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冷却炉膛,所述每个冷却炉膛之间均不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的数量与冷却炉膛的数量一致,所述每个冷却炉膛均安装有一根第二进气管,所述每根第二进气管的另一端均与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管连通,在换热管内安装有冷却液管。通过设置多个冷却炉膛和第二进气管,能够使冷烟气在右上炉膛内分布更均匀。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每个冷却炉膛内均安装有第二引风机,所述每根第二进气管与冷却炉膛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冷却炉膛内,所述第二引风机设置于第二进气管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二进气管位于冷却炉膛内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二出烟口,所述第二出烟口正对位于冷却炉膛上方的托辊组。通过在第二进气管的管口处设置第二引风机,能够促使冷烟气更容易从第二进气管进入冷却炉膛。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冷却炉膛为4个。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和每根第二进气管上均设置有风量调节阀。通过安装风量调节阀,从而能够调节进入左上炉膛内的高温烟气和进入右上炉膛内的冷烟气的流量,进而控制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内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传送网带上还设置有张紧滚筒,所述张紧滚筒与张紧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其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振动架,所述振动架与传送网带的下部接触。由于传送网带上开设有网孔,在传送网带运送煤炭颗粒时,有可能将传送网带上的网孔堵塞,通过设置振动架,使传送网带振动,从而将网孔内的煤炭颗粒排出,避免网孔堵塞。[002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左视剖视图(加热炉膛位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左视剖视图(冷却炉膛位置); 图4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主视剖视图(右端部分); 图5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主视剖视图(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连接部 分); 图6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的主视剖视图(左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包括壳体2、炉膛I和传送网带3,在壳体2的左端设置有进料口 24,在壳体2的右端设置有出料口 25。其中传送网带3呈环形,结合图4、图5、图6所示,传送网带3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从动滚筒5和驱动滚筒6上,从动滚筒5和驱动滚筒6均安装在炉膛I左侧和右侧的壳体2上,传送网带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位于炉膛I的左侧和右侧,进料口 24设置于传送网带3的左端,出料口 25设置于传送网带3的右端。传送网带3的上部将炉膛I分为上炉膛101和下炉膛102。在炉膛I内安装有托辊组4,托辊组4位于环形的传送网带3内且支撑传送网带3的上部。从动滚筒5有两个,分别位于下炉膛102的左上方和左下方,位于下炉膛102左上方的从动滚筒5与托辊组4的托辊在同一水平面上。如图4所示,驱动滚筒6固定设置在在下炉膛102的右下方,驱动滚筒6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电机,电机通过减速器与驱动滚筒6连接,为了确 保电机出现故障后,提质炉仍然能够正常运行,将驱动滚筒6设置为两个,两个驱动滚筒6相互平行,并排设置,两个驱动滚筒6均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为了保证传送网带3水平,在下炉膛102的右上方还设置有一个导向滚筒28,与托辊组4的托辊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使传送网带3的下部从下炉膛102的下方通过,在下炉膛102的右下方还设置有一个导向滚筒37,导向滚筒37与位于下炉膛102左下方的从动滚筒5在同一水平面上。导向滚筒37位于两个驱动滚筒6的左下侧。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驱动滚筒6转动,从而使传送网带3转动,传送网带3在托辊组4的托辊上从左向右滑动。传送网带3上设有用于通过烟气的网孔。如图6所示,在进料口 24内设置有第一调节闸板26、第二调节闸板36和筛网27,筛网27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设置,筛网27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是20° 70°,本实施例中为45°。第一调节闸板26与筛网27的左下端连接,第二调节闸板36与筛网27的右上端连接,第一调节闸板26和第二调节闸板36的下端均位于传送网带3的正上方,第二调节闸板36下端的高度高于第一调节闸板26下端的高度,第一调节闸板26和筛网27将进料口 24分成左进料口 34和右进料口 35。通过控制筛网27的孔径大小,可以对从左进料口 34和右进料口 35落到传送网带3上的煤炭颗粒的粒度进行控制。为了方便调节从左进料口 34先落到传送网带3的大块原煤颗粒的厚度和从右进料口 35落到大块原煤颗粒上的小块原煤颗粒的厚度,第一调节闸板26和第二调节闸板36均通过液压缸40或汽缸与筛网27连接。因此,通过设置筛网27和第一调节闸板26和第二调节闸板36,可根据需要调节进炉大颗粒煤料与小颗粒煤料的煤层厚度比例。结合图5所示,在上炉膛101内还设置有上炉墙8,上炉墙8将上炉膛101分为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上炉墙8的下端与传送网带3之间存在过料通道9,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通过过料通道9连通,下炉膛102被下炉墙10分为不连通的左下炉膛1021和右下炉膛1022。左下炉膛1021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加热炉膛10211,本实施例中为被分隔12个加热炉膛10211。每个加热炉膛10211之间均不连通,第一进气管11的数量与加热炉膛10211的数量一致,也为12根,结合图2所示,每个加热炉膛10211均安装有一根第一进气管11,在炉膛I的上方设置有烟气通道15,烟气通道15左右设置,烟气通道15的进烟口与热风炉的热风出口连接。每根第一进气管11的上端均与烟气通道15连通。在每个加热炉膛10211内均安装有第一引风机16,每根第一进气管11与加热炉膛10211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加热炉膛10211内,第一引风机16设置于第一进气管11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一进气管11位于加热炉膛10211内的部分上开设有第一出烟口 17,第一出烟口 17正对加热炉膛10211上方的托辊组4。第一出气管12安装在左上炉膛1011的顶壁上,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11安装于加热炉膛10211前侧,第一出气管12与第一进气管11相对,位于左上炉膛1011的顶壁后部,以使烟气流通顺畅,为了使烟气排出更加顺畅,第一出气管12的数量与第一进气管11的数量相同,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均匀分布在左上炉膛1011的顶壁上。每个第一出气管12均通过管道与热风炉连接,其中一部分烟气回到热风炉重新加热,另一部分烟气进入热风炉的出烟管道进行回配。结合图3所示,右下炉膛1022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冷却炉膛10221,本实施例中冷却炉膛10221为4个。每个冷却炉膛10221之间均不连通,第二进气管13的数量与冷却炉膛10221的数量一致,也为4根。每个冷却炉膛10221均安装有一根第二进气管13,每根第二进气管13的另一端均与一根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换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管14连通,第二出气管14安装在右上炉膛1012的顶壁上,在换热管内安装有冷却液管,冷却液管内变热的冷却液经过空冷岛冷却后循环使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气管14的数量与第二进气管13的数量相同,4根第二出气管14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均匀分布在右上炉膛1012的顶壁上。每个冷却炉膛10221内均安装有第二引风机30,每根第二进气管13与冷却炉膛10221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冷却炉膛10221内,第二引风机30设置于第二进气管13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二进气管13位于冷却炉膛10221内的部分上开设有第二出烟口 19,第二出烟口 19正对位于冷却炉膛10221上方的托辊组4。在每个第一进气管11和每个第二进气管13上均设置有风量调节阀20。结合图4所示,在传送网带3上还设置有张紧滚筒21,张紧滚筒21与张紧油缸2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通过驱动张紧油缸22,从而控制张紧滚筒21左右移动,从而调节传送网带3的松紧。在壳体2上还设置有振动架23,振动架23设置于环形的传送网带3内,且振动架23与传送网带3的下部接触,振动架23位于传送网带3的右下方,通过振动电机驱动。在每个驱动滚筒6的前后两端还各设置有一个张紧千斤顶,用于对驱动滚筒6进行调整,防止传送网带3跑偏。在每个加热炉膛10211和冷却炉膛10221、以及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内均装有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以随时监控温度和压力,保证炉膛内的工作温度和压力。为了更好的保证炉膛内的微正压环境,在改性提质炉的进料口 24和出料口 25处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本装置使用时,启动减速电机,使传送网带3运转。同时将大于等于3mm,小于等于50mm,优选小于等于30mm的原料煤通过胶带布料机送入进料口 24。为了降低高温烟气穿透煤层时的阻力,可以通过筛网27和闸板26对进入提质炉的煤炭采用分层布料,对来料进行13mm粒度的筛分,大于13mm的块煤经筛网27面和闸板26滑下后先布到传送网带3上,在向炉内输送时,筛网27下的3 13_粒度块煤落到大粒度煤料上部。将原煤颗粒平铺在网带上,厚度在150 200mm为宜;原煤颗粒通过传送网带3带入首先进入左上炉膛1011,在左上炉膛1011内运行约36分钟,当然,根据原煤颗粒的产地不同或者煤层厚度的不同,在左上炉膛1011内的运行时间可以是30分钟、40分钟、50分钟。原煤颗粒从左上炉膛1011出来后进入右上炉膛1012,在右上炉膛1012内运行约12分钟。期间由热风炉送进来的热烟气通过烟气通道15、第一进气管11进入12个加热炉膛10211,然后从每个加热炉膛10211上方,从传送网带3下部向上穿过传送网带3和煤层,对煤进行加热,并将煤中的水分带走,干燥提质时,左上炉膛1011内的温度在280 350°C之间,当然,根据原煤颗粒的产地不同或者煤层厚度的不同,左上炉膛1011内的温度在可选择280°C、350°C、300°C等。原煤颗粒在进入左上炉膛1011后,首先被干燥,脱除原煤颗粒中的外水,经过干燥后的原煤颗粒继续在左上炉膛1011内向右移动,并实现提质,脱除原煤颗粒中的内水。干燥后的热烟气通过进入第一出气管12后通过管道,一部分回到热风炉重新加热,一部分进入热风炉的出烟管道进行回配。干燥改性后的煤通过右上炉膛1012进行冷却,冷却是由第二进气管13进入的冷烟气从每个冷却炉膛10221上方穿过传送网带3后,穿过煤层将热量带走,使得出炉产品温度在60°C以下,冷却时间在12分钟。采用冷烟气自下而上穿过热煤层,从而带走煤中的热量,冷却后变热的烟气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后变成冷烟气,循环使用。干燥过程中为了防止煤在炉中燃烧,改性炉采取无氧(极低的氧含量)和微正压(高于标准大气压O 20Pa)控制。另外由于每个加热炉膛10211和冷却炉膛10221均是单独设置的,所以,在干燥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别调整各个炉膛对应的第一进气管11或第二进气管13上的风量调节阀20来控制进风量,从而达到控制各段的温度,实现对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内不同部分的温度进行调整。干燥过程中的运行时间和温度与原料煤的湿度(含水量),生产出产品的含水量以及季节情况有关,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整个干燥过程是一个连续不停的生产过程,原料煤不间断的进入炉中,炉的另一端的产品不停的产出,24小时连续运行生产,生产效率高。左上炉膛内的环境为微正压环境,能够防止外界空气回流,保证左上炉膛内的无氧环境。本实用新型的改性提质炉不仅能够应用于褐煤,还能够应用于其他含水量高的煤炭。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炉膛(I)和传送网带(3),在壳体(2 )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 24 )和出料口( 25 ),所述传送网带(3 )呈环形,所述传送网带(3)上开设有网孔,所述传送网带(3)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在从动滚筒(5)和驱动滚筒(6)上,所述从动滚筒(5)和驱动滚筒(6)均安装在炉膛(I)左侧和右侧的壳体(2)上,所述驱动滚筒(6)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传送网带(3)的上部将炉膛(I)分为上炉膛(101)和下炉膛(102 ),在炉膛(I)内安装有托辊组(4 ),所述托辊组(4 )位于环形的传送网带(3)内且支撑传送网带(3)的上部,所述进料口(24)位于传送网带(3)的左端,所述出料口(25)位于传送网带(3)的右端,在上炉膛(101)内还设置有上炉墙(8),所述上炉墙(8)将上炉膛(101)分为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所述上炉墙(8)的下端与传送网带(3)之间存在过料通道(9),所述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通过过料通道(9)连通,所述下炉膛(102)被下炉墙(10)分为不连通的左下炉膛(1021)和右下炉膛(1022),在左上炉膛(1011)和右上炉膛(1012)内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在左下炉膛(1021)上安装有第一进气管(11),在左上炉膛(1011)上安装有第一出气管(12),在右下炉膛(1022)上安装有第二进气管(13),在右上炉膛(1012)上安装有第二出气管(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口(24)内设置有第一调节闸板(26)、第二调节闸板(36)和筛网(27),筛网(27)从左到右向上倾斜设置,第一调节闸板(26)与筛网( 27)的左下端连接,第二调节闸板(36)与筛网(27)的右上端连接,第一调节闸板(26)和第二调节闸板(36)的下端均位于传送网带(3)的正上方,第二调节闸板(36)下端的高度高于第一调节闸板(26)下端的高度,第一调节闸板(26)和筛网(27)将进料口(24)分成左进料口(34)和右进料口(3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闸板(26)和第二调节闸板(36)均通过液压缸或汽缸与筛网(2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炉膛(1021)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加热炉膛(10211),所述每个加热炉膛(10211)之间均不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11)的数量与加热炉膛(10211)的数量一致,所述每个加热炉膛(10211)均安装有一根第一进气管(11),在炉膛(I)的上方设置有烟气通道(15),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11)的上端均与烟气通道(15)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加热炉膛(10211)内均安装有第一引风机(16),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11)与加热炉膛(10211)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加热炉膛(10211)内,所述第一引风机(16)设置于第一进气管(11)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一进气管(11)位于加热炉膛(10211)内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一出烟口(17),所述第一出烟口(17)正对加热炉膛(10211)上方的托辊组(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膛(10211)为12个,所述烟气通道(15)左右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下炉膛(1022)被炉墙分隔为至少两个冷却炉膛(10221),所述每个冷却炉膛(10221)之间均不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13)的数量与冷却炉膛(10221)的数量一致,所述每个冷却炉膛(10221)均安装有一根第二进气管(13),所述每根第二进气管(13)的另一端均与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气管(14)连通,在换热管内安装有冷却液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冷却炉膛(10221)内均安装有第二引风机(30),所述每根第二进气管(13)与冷却炉膛(10221)连接的一端均伸入冷却炉膛(10221)内,所述第二引风机(30)设置于第二进气管(13)的管口处,在每根第二进气管(13)位于冷却炉膛(10221)内的部分上均开设有第二出烟口(19),所述第二出烟口(19)正对位于冷却炉膛(10221)上方的托辊组(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炉膛(10221)为4个。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根第一进气管(11)和每根第二进气管(13 )上均设置有风量调节阀(20 )。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网带(3)上还设置有张紧滚筒(21),所述张紧滚筒(21)与张紧油缸(2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煤炭改性提质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上还设置有振动架(23),所述振动 架(23)与传送网带(3)的下部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煤炭的改性提质炉。本实用新型煤炭改性提质炉,包括壳体、炉膛和传送网带,传送网带呈环形,传送网带的上部将炉膛分为上炉膛和下炉膛,托辊组位于环形的传送网带内且支撑传送网带的上部,传送网带上设有网孔,在上炉膛内还设置有上炉墙,上炉墙将上炉膛分为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上炉墙的下端与托辊组上的传送网带之间存在过料通道,下炉膛被下炉墙分为不连通的左下炉膛和右下炉膛,在左上炉膛和右上炉膛内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在左下、左上、右下、右上炉膛上分别安装有第一进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二出气管。本装置能够避免原煤颗粒对设备产生磨损,并且能够脱除原煤颗粒内的外水和内水。
文档编号F26B21/00GK203024545SQ20122069494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徐琝 申请人:徐琝